4

一部上个世纪50年代拍的陪审团12个白人讨论凶杀案的电影 观后感

 2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log.est.im/202011/stderr-010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部上个世纪50年代拍的陪审团12个白人讨论凶杀案的电影 观后感

Posted 2020-11-01 | stderr

在 ddrk 上看完了,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这是我第二次打开这个电影了。50年代的,黑白的,第一次真没兴致看下去,这种靠演员演技和铺垫的老电影,很难静下心来专注的看。今天机缘巧合就看完了。

有部分剧透。没看过的就不要看了。

首先第一个感觉是,那个年代的白人之间感觉很平等啊。虽然嘴上要 BB,但是投票表决什么都还是好严肃。不会因为动怒了当面唱反调,骂娘这些。

第二个感觉是,人们都好闲啊。不用担心当 jury 的时候耽误 996 了?

说老头走得慢,还真的去掐着秒表试了试。这个居然不尬?也太有实证主义精神了。

最囧的是,为了案子还居然去当地五金店买了一把违禁折叠刀!WTF?

然后里面各个人的个性都很强,没有谁含蓄 迁就大家 跟风什么的。

大部分人都善于表达和思考,为了别人的生死也敢于犯众怒。真是需要勇气和正值啊。

但是,抽烟真是的。。满屋子都是。

我感觉吧,「民主」真得是这样有大把空闲时间的人,把事情的细节,那些 little details 都理清楚,然后大家虽然可以争执,但是首先要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就事论事才行。

现在社会上的媒体都太浮躁了。还有更大的问题,就是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各种 moving parts, moving too fast,假设你让一个50后来讨论今天2020年的案子,可以几乎 assume 他们就根本不可能搞清楚各种数字证据。比如微信 上某个操作有几种可能的触发条件和路径依赖?50年代之前的社会,年龄越长的人见识越多。现在的社会,年龄越大,认识社会的阻力越大。囧!

然后当太多的信息加载在一起,很多事情就压根很难还原真像。50年代那个社会我相信还是高度趋同一致的。成年人的标志还是大部分以体力而不是脑力作为标志的。但现在的社会,20-30岁的人似乎就是壮年,之后的人就离「mainstream」越来越远了。比如你有了娃之后可能压根不会去关心高中生喜欢的小鲜肉是谁?而且年轻人的思考模式和上下文可能对你来说是完全陌生的。35以后的人很难去以18岁犯事的人去猜度社会的多样性和街头文化的野蛮生长了了。

现代社会可能坑就坑在,严重的犯罪不再以对身体的伤害为主,而是精神伤害。比如可能受伤被关进监狱的时间,可能还不如一个造谣的多。这就导致断案需要更加细致和麻烦的还原。可能会在未来进一步加剧。然而现在社会的分工、阶级、出身背景、技能的差异性太大了。陪审团随机选出来的公民,真的能够像这部片子一样设身处地的去反推案子里的细节吗?

还有就是12个白人,恐怕也都是以传统价值观,也就是事业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但少数族裔的文化完全不一样,可能是围绕 gang 或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下成长的。也不能按常理一概而论。虽然说国家、社会就是陌生人的大规模协作,但是现在的社会 diversity 大。你觉得不可理喻的事可能对别人来说就是常识!那么这个时候「民主」是应该以「宽」去理解别人,还是警惕未知呢?会不会一切案子都只能 assume not guilty 呢?

我觉得这个片子表现了「民主」运作良好的一面,但是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差异化的反思和启示。

以上内容就当电影真实描绘了那个年代的人和事,由此发出一些无病呻吟。如果有偏差,一笑了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