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代餐,年轻人朋克养生的“道具”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column.iresearch.cn/b/202105/911563.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代餐,年轻人朋克养生的“道具”

文|李北辰

你可能知道,进化心理学有一个名为“Savanna principle”的基本假设,大意是说:人类的演化速度很慢,生活方式的变化却很快,前者没跟上后者步伐,导致大多数行为和思维还停留在史前水平。

作为一门显学,最近5-10年,进化心理学有被过度阐释之嫌,但关于饮食偏好的归因不会变:为什么你爱吃高热量的东西?因为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食物匮乏,高热量东西尤为珍贵,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只有那些偏爱高热量的人类基因得以流传,那些不喜欢高热量的人早已被淘汰。

但现在不是采集狩猎时代,现在是“自律给我自由”的时代,很多年轻人和城市中产,开始将高热量视作一种原罪——“原始的罪过”。

他们重要的“忏悔”方式就是:轻食代餐。

然而遗憾的是,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用代餐的“忏悔”方式并不虔诚,至少远不如资本对于“代餐”概念的虔诚。

罗列轻食代餐的崛起原因并不难:完善的供应链配套,轻便的营销渠道,行业壁垒不高,资本热情高涨,等等。总之忽如一夜,大健康领域迅速涌现出各种被贴上“零卡,零脂,零糖,无负担”标签的诸如麦片,代餐奶昔,蛋白棒,鸡胸肉等一批消费品牌,这些产品统一被叫做“轻食代餐”。

尤其是在2020年,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去年互联网代餐领域就有19起融资事件,涉及13家企业,且背后不乏IDG资本,高瓴创投,经纬中国,源码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同样在这一年,鲨鱼菲特先后完成了四轮融资,ffit8在2020年7月到11月,三个月内便获得了两轮单笔达数千万元的融资,头部品牌超级零,若饭,王饱饱,Smeal等在2020年也都先后完成了至少一轮融资。

另外,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8,000家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轻食代餐相关企业。尤其是近五年来,我国轻食代餐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整体呈上涨趋势,自2016年开始,年注册增速一直保持在40%以上(全部企业状态)。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轻食代餐相关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截至4月29日,今年我国已新增近1,300家轻食代餐相关企业。

当然,据我所知,相较于“代餐”,许多新品牌更愿将自身定位为“健康食品”。一是冠以“食品”的市场空间更广,二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定义,代餐食品是指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要,代替一餐或两餐,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的食品,这里面其实有着严格的边界条件。

而“健康食品”听起来就是个无法证伪的含糊词汇。

事实也可能正是如此,这一领域鱼龙混杂,尚处于草莽阶段,“代餐”就像是个万能标签,被商家任意张贴。

而且即便如此,整个市场也尚未出现如元气森林之于所谓“无糖”气泡水那般的超级爆款。

理性与感性的撕扯

当新概念破茧而来,总会将舆论一分两半。有人将轻食代餐视作成为“更好自己”的捷径,有人认为这一市场是在“交智商税”。

说所有代餐都是在“交智商税”,肯定是极端了,大概率上,秉持这种一刀切观点的人,自己平日交了更多的智商税。

我认识几位健康饮食的忠诚拥趸,他们有自己的营养顾问,甚至每顿饭都要拍照给营养顾问看,咨询其专业意见。他们渴望拥有合理且可持续的饮食结构,渴望在积极性与惰性之间觅得平衡。一段时间过后,你也的确能看到他们的变化,体态轻盈,充满活力,而且瞅一眼他们的食谱,似乎也看不出他们是在委屈自己。

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其实属于“生活黑客”的范畴,对他们来说,优质的代餐(含有规定范围内的热量,能量物质按一定比例搭配,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充足),确实能成为他们进一步优化食谱的利器。

据我所知,目前全球有关代餐的研究已有数千个,比如有一项著名的“LOOK AHAED”代餐研究,对5145名患者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发现让肥胖的人坚持吃1年代餐,1年后体重比不吃代餐平均减少7.7kg,2年后依旧能保持5.2kg的差距,到4年后还有3.4kg的减肥效果。

这个实验被引用多次,在符合关于代餐的使用边界的前提下,营养学界普遍还是比较认可代餐的,只要科学饮食,大概率上,代餐在减肥这件事上效果不错,尤其是在饮食管理和合理运动的加持下。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自律的“生活黑客”并不多,对更多人来说,对热量的“忏悔”短暂且并不虔诚。这届年轻人的养生方式是如此朋克,以至于“早上涂最贵的眼霜,晚上熬最长的夜”,中午吃最贵的蛋白棒,晚上吃最棒的小烧烤。

他们在养生与放纵之间摇摇晃晃,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互相拉扯。

谈及感性与理性,这里需要特别一提,在传统的“象与骑象人”的大脑模型里,所谓自律是指用“理性”战胜“感性”,比如当你想吃甜食,“理性”会努力说服“感性”。

然而,这种认知已经过时了,在新一代神经科学家的大脑模型中,人类的所有决策都是“感情”和“感情”在竞争,“理性”的作用,只是给各种感情提供“说辞”。

具体来说,你想吃甜食,这是一个感情,为说服其他感情,它会调用大脑皮质的“解释器”(也许这就是意识,也许不是),让后者罗列很多“理性”理由,比如“吃完甜食精力充沛,下午好好工作”;而抵御甜食诱惑,也是一个感情,它也会调用“解释器”,让后者罗列很多“理性”理由,比如“肥胖有害健康”,“身材不好难找对象”,等等。

每种感情都在努力释放音量,借助理性帮自己说话,至于说最后哪种感情获胜,取决于谁的音量更大。用认知神经科学大师加扎尼加的话说,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至少在抵御高热量食物这件事上,“生活黑客”的情感模块调用了更强大的理性,轻食代餐也因此成为他们更强大的理性工具。

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偶尔为之的轻食代餐,只是一种提供心理慰藉、抵御健康焦虑、装扮理想人设的“道具”。

当然,相比于无处不在的高热量,道具也没什么不好。元气森林总要比含糖可乐“健康”,管它是不是真“无糖”。

李北辰,媒体专栏作者,关注技术驱动带来的社会变革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