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临期食品,不是个什么好生意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78-20210413-36153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临期食品,不是个什么好生意

无论如何,临期食品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

临期食品市场或许并非外界所言的那般“火爆”。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部分实体零售门店无法正常营业,商品供应链也出现中断和滞后,导致很多包装食品囤积,便产生了大量的临期食品,让相对小众化的临期食品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狂欢”。

2021年3月底,折扣零售连锁店食惠邦被曝已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成立于2020年的食惠邦,整合上游临期商品资源,目前在天津经营8家社区折扣门店。

同期获得融资的还有食品折扣店Boom Boom Mart 繁荣集市,有媒体报道称其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挑战者资本。

但比起已经“上岸”的食惠邦和繁荣集市,更小规模的临期食品店的议价能力较弱、供应链也不完善、房租人工等成本难消化,盈利模式和稳定货源成了压在身上的两座大山。

“很多人觉得临期食品毛利率高,是个躺着都能赚钱的行业,但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 一家临期食品店店主孙石感慨。

归根结底,临期食品市场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是各企业为了减少损耗下的衍生业态,甚至有业内人士称其商业模式是一种“价格破坏”。

1

“高毛利”幻影

2元一包的牛肉干、2.6元一袋的薯片,甚至门口还有市场价2-3折的啤酒、汽水……这些商品都出现在孙石的“折扣零食店”中。

孙石的这家临期零食店开在杭州的某居民区,成了附近居民“淘宝”的首选地,客单价一度超过50元,开业时月销售额最高,近40万元。这让孙石开始尝到了“临期食品”的甜头。

所谓的“临期食品”,就是临近保质期但未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这些商品多是实体零售商卖不完退回给供应商的尾货,或是电商平台囤积的余货。

总而言之,就是“产能过剩”下的商品,这些商品被代理商或者工作室回收出售给下一级商家,而这些商家再将这些商品销售,就形成了所谓的临期食品市场。

“2020年下半年联系到了几家供货商,货源比较稳定,甚至很多是热销的商品,拿货价格多是市场价的1-2折左右。”孙石说。

但开业大半年后,孙石算了笔账——除去房租成本,去年每个月的毛利仅有10%~20%,而算上装修费用后,一年下来甚至赚不了什么钱。

更何况,今年的经营情况也并不理想。“目前门店有五成以上的产品都是小众的品牌。热门的商品很难进到货,很多已经被连锁规模的商家订走了。”孙石告诉《灵兽》,“从去年年底至今,有些进货渠道甚至出现小幅涨价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临期食品极考验商家的精细化运营,线下门店对于坪效和选品的要求会比普通超市更高,经营难度并不低。

目前,临期食品市场主要销售渠道是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零食折扣店,甚至在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的渠道也可以看到临期食品的身影。

对于线下渠道而言,临期食品店的难点在货源的不稳定,而线上同样面临供应链和产品调配等问题,但两者本质上都是因为货源的分散。

说到底,临期食品只是个“小众生意”,可能并没有外界所传言的那般“风生水起”。

2

“百亿市场”背后

目前,在淘宝平台中,临期食品已经超过4万件,其中临期零食也超过1万3千件。

艾媒咨询在一份关于临期食品行业报告表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从供给侧来看,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已成为‘百亿’市场。”

“百亿”市场的崛起除了疫情因素,背后还有众多新品牌的崛起和新品类的推出。在部分零食折扣店中,线上“网红”零食品类也在门店中占据了不少的位置。

不可否认,门槛较低和同质化等问题始终是零食行业难解的痛点,这也导致如今“贴牌”零食盛行、新品数量大幅上涨。

以三只松鼠、来伊份和百草味等品牌为例,单品数量均有数百之多,其中销售情况不理想的单品就成为了临期食品市场的“货源”。

除此之外,进口食品也是临期食品食品的“大户”。

一方面,目前中国零食进口市场近千亿,2019年进口食品规模更是同比增长了23.4%。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开始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小品牌甚至伪造品牌在市场中屡见不鲜,而这些商品以极低的价格流向了临期食品市场。

在北京经营着一家40平方米“进口食品折扣店”的周安表示,供应商的货源中一线品牌商品数量极为有限,还有部分是大牌子卖不出去的口味。

“商品大多是二三线的国内外小品牌,很多消费者都是一次性购物,甚至很多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些品牌。”周安称。

另一方面,进口食品要通过国外品牌商和海关运送至国内,再由区域经销商层层经手,最终到达零售终端,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也加速了食品向“临期”转变的过程。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消费群体更倾向于在大型超市购买临期食品,而大部分消费者主要是出于“试错成本低”的心理冲动消费而购买了临期食品。

目前,临期食品的市场和货源都更加向规模企业靠拢,这种趋势愈加明显,且市场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

3

临期食品“不唯美”

临期食品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临期食品的抗风险能力并不强,食品容易过期和变质,一旦遇到疫情这类风险,供应链断裂或线下销售渠道停滞,商家所承受的损失就很难弥补。

在这些商品流向消费者手中时,也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商品都符合标准。

成立于2016年的好期食是一个线上临期食品特卖平台,在2018年7月获得了阿里巴巴领投的1.1亿C轮融资,据其官方资料显示,用户规模近1亿人。

好期食将临期食品按照保质期时长和销售量等因素将上万种产品以低折扣的价格出售。其原本的目的是利用临期价格杠杆触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通过提升产品的周转率来降低损耗。

但好期食近些年也问题不少——在黑猫投诉平台中,有消费者反应其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拒不发货以及商品存在质量和包装问题等。

业内人士表示,临期食品可谓是成也“流量”,败也“流量”,比其他业态更需要整合线下和线上渠道。

近年,“致力打造低价折扣新零售”的好特卖将版图向一线城市延伸——在北京地区,好特卖门店已达到11家,且门店多位于中心商圈内。据不完全统计,好特卖在北京地区线上微信会员群超百个。

《灵兽》在北京一家好特卖门店发现,三四线进口品牌和国产零食在店内占比较大,一线品牌占比仅占二至三成,甚至某些一线热销品类和其他渠道相比,价格相差不大。

作为已初具规模的好特卖,也仍难逃被消费者吐槽很多商品“没听过”、“不好吃”的情况,甚至门店会因为货源紧缺在白天时段就停止经营。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都有临期食品促销货架;盒马鲜生也设置了专门的临期商品区域,各方销售渠道都在优化,临期食品流入下级市场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

据了解,便利店连锁品牌便利蜂部分门店也已经布局临期食品折扣专柜,并摆放在门口明显位置。

未来,三四线进口零食品牌的占比可能更多,很多打着临期食品店旗号的品牌或许更像是“进口零食折扣店”。

这并非大众市场,临期食品店经营风险依然不小。

网站编辑: 王满华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