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多问几个为什么 也许你就能少走很多坑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hanpin100.com/article/11454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多问几个为什么 也许你就能少走很多坑

做产品,最怕的就是一知半解,最怕的就是什么都差不多。需求差不多,功能差不多,BUG差不多,最后,往往结果都是差很多。产品的失败,关键因素有很多,可我想,那每一次的差不多,应该都脱不了干系。其实,有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做产品,最怕的就是一知半解,最怕的就是什么都差不多。

需求差不多,功能差不多,BUG差不多,最后,往往结果都是差很多。

产品的失败,关键因素有很多,可我想,那每一次的差不多,应该都脱不了干系。

其实,有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一.多问为什么,明确产品定位

关于商业模式,我们是否有深入探究;关于产品规划,我们是否有足够了解。

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我们更清晰的明确产品的定位。

01.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其实应该是公司高层关心的内容,像我这样的执行产品经理,根本就没有任何话语权。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了解,如果不清楚公司的商业模式,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再多的执行都是无用。

在很大程度上,商业模式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走向和形态。

典型的例子,社交属性和电商属性的产品,从底层和基因里就决定了其呈现给用户的不同。大家可以打开手机,看下微信和淘宝的首页。

如果连这最核心的基础,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都不了解,那后面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可能将南辕北辙。

所以,一切工作的开始,都要回归到这个初始。找到核心关键人物,深入了解之。

这方面的坑,我自己就走过。以前做B端产品时,并没有考虑往SaaS方向去发展,所以从产品设计的角度,一直都是按照定制化需求来做的,所有流程都是固定(写死)的。

这就导致了开发在后续扩展时比较困难,有时候自定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功能,几乎就是整个模块重做,费时费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因为在前期没有深入了解到公司的最终目标。公司有没有传达是一回事,自己有没有主动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有可能,请先了解商业方向,否则不要轻易开始。

02.产品规划

关于产品规划,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知道要做什么,紧接着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产品也不是一次性就开发完成的,需要靠不断的打磨和升级,最终才有可能进化成用户满意、市场接受的产品。

大到整个公司,小到每个部门,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资源倾向和运营重点。在产品先行的公司,产品部门就要主导;而在运营先行的公司,产品部门就要做好辅助。

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我们都需要知道公司当前阶段的重点,以及下一阶段的规划。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首先,让我们在进行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时有所侧重、有据可依,避免陷入需求太多而无从下手的困境。

其次,让我们为后续升级提早做准备,避免遇到前期考虑不全而后期无法修改的难题。

举个自己的例子,之前公司在做用户的等级划分,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只存在三个等级,而且没有到期一说。但公司未来的规划,可能有5个左右的级别,而且每个级别都有时间限制,也就是会有等级身份消失的时候。

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做产品设计和实际开发时,就需要提前预留这些信息和字段,包括允许后台自定义用户等级和有效期。

了解产品规划,为产品的升级扩展提供可能性。

只不过现实的情况,往往没我们想的那么乐观。很多公司,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产品规划,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样的情况,那就做好当下需求,满足当前业务。在能力范围内,预计可能的存在。

二.多问为什么,深挖底层需求

关于使用场景,我们是否有详细了解;关于用户痛点,我们是否有抓住核心。

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我们更深入的挖掘用户需求。

01.使用场景

关于需求分析,我们要弄清楚用户的具体使用场景,而且要尽量还原真实的场景,否则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必定不能使其满意。

如果我们自己就是目标用户,比如读书类、资讯类产品,我们在做场景梳理的时候,会得心应手,而且基本上都是八九不离十的。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目标用户,比如企业内部系统、专业财务产品,我们在做场景梳理的时候,肯定会有遗漏或者不符合实际业务的情况。

遇到这类我们并不熟悉的产品,我们可以按照下面两步来开展工作:

首先,尽一切努力,尽可能多的梳理和罗列。现在的互联网,只要我们想要,应该都能知道个大概。

先让自己有个初步的了解,将每种场景下,用户可能进行的操作、可能遇到的问题、目前解决的方式,这些信息都汇总起来。

其次,在我们完成了上面的工作后,还需要和真实的使用人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了解。来自前线的反馈,永远是最真实的;来自前线的痛点,永远是最直观的。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在对接商品库的时候,对方系统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在对方系统添加然后同步到我们这里,另一种是在我们系统添加然后同步到对方那里。

而我在做这个需求的时候,想当然的默认了第一种情况,当时的考虑是,毕竟对方系统需要和N多平台交互,不可能在每个平台都添加商品,肯定是在他们自己的系统里添加,然后其他平台去主动抓取。

经过2个星期的艰苦奋战,终于上线了。交付给客户的时候,对方直接来一句“我们的商品,都是独立的,你这样弄,我没法用呀”。一次失败的产品对接,就这么完美的诞生了。

不了解真实场景,哪怕看似完美的产品,都是花瓶。

02.用户痛点

我们是否足够了解自己的目标用户,又或者说你连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都还不清楚。

千万不要一上来就是面向所有用户,这样的产品,基本上在前期就会挂掉。比如很多创业公司都喜欢做平台,一上来就是要撮合多方市场,完成资源对接等等。最终的结果也许是这样,只不过路径刚好相反而已。

仅仅找准了目标用户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能够挖掘其痛点,实实在在的解决他们的问题。不解决问题的产品,都是耍流氓。

对用户痛点的发掘,不能只听他们自己说,我们还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加上日常操作中的体验,来进行综合评判。

因为用户想表达的,往往都是很表面、很浅显的。而且很多时候,用户迫于第三方压力,很多时候是不愿意说实话的。

有这样一个实验,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致是说实验人员找来一群人,让他们投票是喜欢红色杯子还是黑色杯子,投票的结果是红色杯子的票数高。

最后这些人离开的时候,实验人员让他们每个人拿走一个喜欢的杯子,这时候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带走了黑色的杯子。

有时候,表达的只是单纯的感受,对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损失或者说门槛。但真正做选择时候,用户要考虑的因素就很多,往往都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结合到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根据收集回来的需求,产品完成了上线。在一段时间后,用户又会说还是之前的好,之前的操作比较顺手等等之类的。

用户需求不能不听,也不能全听,需要综合判断和评估。

三.多问为什么,优化业务流程

关于业务逻辑,我们是否有完全掌握;关于产品流程,我们是否有用心揣摩。

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我们更高效的优化业务的流程。

01.业务逻辑

产品经理要懂业务,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产品何从谈起。

梳理业务逻辑,就需要我们能够扎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去研究、去深挖。

作为产品经理,谁不希望自己是乔布斯、是张小龙,能开创和引领产品方向。可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都不是创造家,不能够凭一己之力想象一个业务出来。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对已有业务的优化。

但仅仅是这样的情况,其实还有很大部分人都做不好。

对业务了解的不够透彻,对方向了解的不够深入,很多时候,往往会导致我们做出来的产品,并不符合实际业务需要。

得到的直接反馈就是产品没法用,或者用起来不顺心。

做C端产品,我们自己可以有角色代入,可以自己模拟日常使用流程,可以大体上有个方向感。

做B端产品,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不是真正的业务方,也基本上不会去使用那些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带入感是很难建立的。只能靠不断的提问,深入的沟通,持续的发现。

如果有必要,产品经理应该深入一线,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力亲为感受一番。

不深入,你永远不知道修空调的师傅是没空看手机的,你也永远不知道大字体和语音对他们的重要性。

不深入,你永远不知道美容店老板每天在朋友圈推广时的疲惫,你也永远不知道系统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

走近你的用户,了解他们的内心。

02.产品流程

业务逻辑,强调的是业务的合理性,看重的是底层数据的交互。

业务流程,强调的是业务的连贯性,看重的是各角色之间的流转。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了,想搞清楚产品流程,起码得知道产品会有哪些人使用,也就是有哪些目标用户。

这个过程,应该在产品早期就已经完成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用户画像。

我们进行用户画像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抽象的产品流程,变成鲜活个人形象的过程。当我们眼里不仅仅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用户形象的时候,我们对产品流程的梳理,自然是水到渠成。

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我们的产品,会使用我们产品的什么功能;使用相关功能后,后续的操作是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

这一连串的流程,就基本上形成了我们产品的基础。只要这个基础够牢靠,产品的外延,想怎么拓展就怎么拓展。

更进一步,只有对产品流程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对其进行重构和优化,当然是在符合公司整体战略的前提下。

但是绝大部分情况,我们对流程都不够了解,此时我们自认为的优化点,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那这所谓的重构,自然也就无法推进。

举个例子,传统的家电售后流程如下:

用户下单→厂家审核→厂家派单到网点→网点派单到师傅→师傅预约用户进行服务

当看到这个流程的时候,作为要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想着一个下单流程怎么能够如此复杂呢。

经过公司的激烈讨论,觉得我们可以去掉网点这个环节,让厂家直接派单给师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减少了厂家的成本。

当我们拿着这个方案和厂家沟通后,被啪啪打脸。因为实际的情况是,网点不仅是售后,还是经销商,还是用户接触厂家的第一门面。这一改,涉及的面就太多,如果不是从公司层面进行调整,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能力推进的。

存在即合理,多问几个为什么,比自己天马行空要靠谱。

一些想说的话

这几年做产品,发现自己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想当然。

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经过大脑思考,认为就应该这样。等产品上线后,被人怼的体无完肤。

对任何事物、任何行业、任何产品,都保持敬畏之心,也许这就是产品经理的初心。

以上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也许你就能少走很多坑”的内容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来产品壹佰官方网站。
ic_text_bottom_jb@2x.jpg本文转自 明天上线 作者:明天上线 若有任何来源问题,请联系微信号:chanpinjingli100 及时更正。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