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被放水冲垮的经济奇迹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742971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被放水冲垮的经济奇迹

微信公众号:君临财富。全球投资大趋势。

今年1月29日,华融集团原总裁赖小民被处极刑。

不知是上面刻意淡化,还是2013年来贪官被撸的多了,人民群众的关注阈值调高。

这位犯了经济和作风问题的干部,从判决到执行,才用了不到1个月,并未引起太大的舆论波澜。

在新闻里,人们关心的是他贪墨数额之巨和玩弄女人的八卦。

但判决书的结案陈词——“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

短短一句话,在时代的背景里,显得字字千钧,力透纸背。

但文字的高度概括,怎能cover现实里的惊心动魄?

v2-93eccd11e0157a05c37c5fe3cf47617c_720w.jpg

财新对赖小民的系列报道中一个小故事 来源:《财新周刊》

三十年前的1991年,《经济学人》这样报道了日本的金融乱象。

“丑闻让公众应接不暇......涉案金额后面再添几个零,甚至每一家金融机构都存在欺诈行为......日本深陷泥潭,丑闻已和日本金融体系、政治腐败乃至企业经营模式交缠在一起,他们是系统性的”

洋媒体发出“定体问”时,正当日本地产泡沫灰飞烟灭,裸泳者如过江之鲫。

没有人能想到,日本从战后的废墟上,仅用了不到二十年,再一次以奇迹般的速度起飞实现了复兴。

也没人能料到,这个自比“亚洲罗马”,GDP世界第二的国家,在一众“日吹“的赞叹中,以金融脱实向虚的方式,脸着地硬着陆。

这一次,不是猪突珍珠港,而是自己玩砸了。

如果将当前的中国,与三十年前日本泡沫破灭的那一刻对比。

那么赖小民之死,就给2017年以来整治金融乱象,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历史的刻度中,可能意味着中国跨过了关键一槛,又或许是仅仅将危机延后了几年。

唉,谁让东亚各国的发展史,相似到让人无可奈何。

1

1955年,日本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通产省的官员风越信吾正在为振兴国产汽车的事犯愁。

这位重工业局汽车科长,想扶持国内汽车产业,实施日版“汽车下乡”的国民车计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官衙的地方就有权斗。

具体到通产省,玄妙就在“通产”二字——通商、产业。

在“产业本土派”看来,国产汽车的强大,不仅可以彰显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关键在于汽车产业的繁荣,能带动大量的配套产业。

可“通商市场派”的上司对此事也不太上心,管钱的大藏省以论证不通过为由,紧紧捂住钱包。

但风越毕竟是昭和年间的干部,“下克上”那是祖传绝技。

很快,他私下将计划捅到了媒体。

让每个家庭拥有一辆汽车,这是当时日本人曾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想而知,通产省的大手笔给战败阴影中的国民多大的震动。

谁敢给国民的热情浇凉水,谁愿意唱这出黑脸。

这事,不办也得办。

办完汽车,风越科长官升一级,又开始操心电视的事。

此时,东京塔即将竣工,家家户户都拥有电视机的日本梦也不远了。

但当时的日本有300多家电视机厂,产品同质化竞争,价格居高不下。

如此缺乏大局意识的窝里斗,产业结构的严重扭曲,让通产省的官僚们非常头疼。

官僚们开始动用合同审批的行政手段,来决定哪些厂能继续生产,哪些需要转型。

除了简单的一刀切,官僚们还是猪八戒绣花——粗中有细。

他们搞了日版“集采”——电视机降价大会。

给厂家们规定了生产型号,尺寸,而且价格要比过去便宜四分之一。

各大厂长坐不住了,都说你们这帮官僚上下嘴皮一碰就要管起来,干预企业自主权,岂有此理。

可风越马上说了句更捅心窝子的话,让他们尽快进行产业重组。

这下会场更热闹了,厂长们将风越团团围住,大厂嘶吼着不要被小厂拖累,小厂叫嚷着他们将丧失活力。

但风越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小而美的岁月静好,电视机产业要放眼全球,不扩大产业规模今后将无法赢得国际竞争。

很快,电视机行业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开了序幕。

这是日本主旋律电视剧《官僚们的夏天》中两个典型的故事。

恰好对应了日本最拿得出手的两类产品——汽车、电器。

这部冷门电视剧描述了通产省一群勤勉的日本精英官僚,如何为日本产业规划发展道路,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当年日本通产省的角色,大致相当于大部制下的“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商业部”。

实为中枢之地、精英云集之所也。

作为非典型的“西方国家”,日本的成功,往往被人解读为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胜利。

但深入那一段历史,就会发现实际情况远非于此。

在日本经济奇迹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是通产省为代表的日本官僚精英操控下的各项政策。

如果再将那段历史放到国际大环境中,还可以进一步发现,

这群积极有为的精明官僚,紧紧抓住了历史的行程。

2

1945年前,无论是苏联式国家主导还是英美式的市场主导。

在财阀阴影和军阀淫威下,日本经济官僚都战战兢兢的搞过,但结果都是惨败。

国家经济政策陷入两难,不是统制压倒市场,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始终不能建立良性平衡。

二战败于美国,一劳永逸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财阀被削弱,军队被一锅端。

摆脱了掣肘的经济官僚精英,才获得了大展拳脚的自主空间。

新的权力平衡被建立起来,摆脱了被武夫奴役的文官,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他们重新平衡国家与市场,引导日本经济走上一条“修正主义路线”。

1945年12月,刚占领日本的美国人,显然还无法忘记在太平洋战场上吃过的大亏。

在赔偿调查团的声明中,美国人忿忿的写道:

“四年前的今天,日本袭击了珍珠港,美国永远不会忘记这次袭击,日本永远不忘记其后果”

在美国人看来,除非彻底改革,否则日本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会导致这个国家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当时的美国,刚将人类从法西斯的魔掌中解救出来,灯塔那叫一个亮。

亮到什么程度?就连日本共产党,都光明正大进入国会,与资产阶级开展议会斗争了。

对日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有:

1、解散财阀,消除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

2、土地改革,平均地权

3、劳工改革,增加劳工权益

4、和平宪法

5、改革恩荫关系下的“封建制”公务员体系

但当美国人拿起了改革的手术刀,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日本官僚可不是只会骑骆驼的伊拉克人。

作为儒家一脉,日式官僚是普鲁士教育体系加武士道精神的超级复合体。

东京大学赤门,在日本公务员界一直有东大法学院VS其他的传统 来源:网络

用如今流行的说法,就是用做题的方法筛选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允诺他们丰厚的回报,去勾勒国家发展的蓝图。

二战后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首相就无比得意的回忆道:

“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行政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培养了一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

“在激烈鏖战的战场上,他们可以是浴血厮杀的勇敢战士,而在和平的建设时期,他们也能成为深谋远虑的官员和执政者。”

美国人很快就发现,没有日本官僚的配合,改革断不可成功。

这一次,狡猾的不是八路,而是皇军,美国官员就在与之博弈过程中心力交瘁:

“他们第一是设法阻止立法的通过,就算通过,那就弱化规定,再不然就阻碍执法”

停战时担任总理大臣的铃木贯太郎就大言不惭的说过:

“对于战争,无论胜败,都要有所谓属于自己的风度。鲤鱼被放置在案板上,刀刃挨着身子依然不会退缩,以这样的精神才能端正战败的态度。”

很快,随着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溃败,苏联染指朝鲜半岛,冷战的格局风云骤变。

亚洲很近,美国太远,当日本面临赤化的风险,美国人就不得不调整“盟国不承担修复创伤的责任”的对日惩罚性政策导向。

“烤牛肉和苹果馅饼使一切社会主义烟消云散”的理论,又占领了美国政客的智商高地。

当务之急,就是帮助日本发展经济,恢复战前“亚洲工厂”的地位。

美国人曾雄心勃勃的改革工程,就不得不搞成豆腐渣。

除了和平宪法和土地改革这两类日本官僚愿意配合的改革,其他改革大都草草收场。

换言之,不少可能让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基本结构,几乎都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后来的日本经济学家,将这一套延续下来的体制,称为“1940体制”。

所谓“1940体制”,就是能高效的动员整个国家的一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嘛。

这套体制,战时可以拿来打世界大战,和平时期自然可以无缝切换到搞经济建设。

也正是“1940体制”,让官僚们能够如鱼得水的祭出各种统制手段,一路催促着这个国家,向复兴奔跑。

那么现在可谓万事俱备,只欠西风了。

3

1949年,鉴于中国内战形势已经明朗,日本发展经济的事愈发紧迫。

而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的大事,就是遏制战后的持续通胀。

出于对日渐狂妄的麦克阿瑟的不信任,一位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约瑟夫·道奇,作为钦差大臣,来指导日本经济恢复工作。

这位被日媒形容为说一不二的“经济沙皇”,除了让日本官僚被迫咽下紧缩方案。

最为关键的,是指定了过度低估日元的1:360美元兑日元单一汇率方案。

低估日元,且不意味着进口日本急需的生活物资更贵了吗,且不是会加剧通胀?

其实不然,战后日本贫穷,并没有购买力。

要先挣钱,才有的花。

大幅低估的日元,让日本在接下来数十年中不断获得贸易顺差,具备了超额盈余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四十多年后的中国。

1994年,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胀,另一位“经济沙皇”强力推进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官方汇率一次性贬值了50%。

来源:《人民币汇率70年》东方证券

并轨后,中国才实现了经常账户收支顺差扩大,外汇储备积累,以及出口和制造业部门的快速发展。

相比中国,汇率调整后过了7年,西方国家市场才对中国敞开大国。

日本的运气要好得多。

1年后,朝鲜战争爆发,仅美国在日的战争物资特需采购,总额就超35.6亿美元。

在目睹美国人前面送死,日本人后面发财后,日本企业家不由感叹:

“啊,神风拂面”

1952年,日本国际收支中美元收入总额的62%来源于特需采购,外汇储备增加了3.5倍。

宝贵的国际硬通货,就像一粒粒种子,驱动了日本的再次工业化。

1965-1971年,日本制造征服了世界,实现了相对于世界贸易整体增长率两倍的年出口增长。

其主要产业在西方世界贸易增长总量中占比如下:

钢铁:54%

汽车:46%

机电设备:90%

船舶:54%

而且对一个后发国家来说,出口不仅是换取外汇那么简单。

某一产业能实现成功出口,就可以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后续才能通过持续的资本和人力投资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比如华为,就是这样出口转内销的。

假如将经济增长拆为两个基本部分:

劳动力增长率和生产效率增长率

对后发国家而言:

要实现劳动力增长。

就需要将庞大的国内人口,转换为掌握某项技能的现代工业从业者。

同时还要将劳动力,从低附加值行业(第一产业)转移到高附加值行业(二三产业)。

要实现生产效率增长,就是要利用后发技术优势,实施赶超战略,把电子、半导体、航空、自动化的新发明应用在经济领域,赶上其他发达国家。

在高增长时期,日本官僚们不断制定各种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行政指导”。

中后期则通过政策安排对特定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持,并进行隐形补贴;

所谓政策,无非以下几类:

一是壁垒,劝别国(主要指美国)降低壁垒,搞市场经济,而自己保持壁垒,以促进出口而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

二是推动国内产业的兼并整合,大吃小;

三从大藏省搞钱,如减税,如财投融资金,帮助企业加大投资,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四从日本央行搞政策,如通过“窗口指导”进行资金倾斜,对特定产业进行补助。

日本官僚的这种操作,在官方文件中被称为“经济运行的指路牌”。

当然,用中国人更熟悉的说法,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4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站起来,美国却扛不住了。

一方面,深陷20年之久的越战泥潭。

另一方面,1973年和1978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和中东战争,让美国陷入滞胀。

1971年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解体了。

确实因为穷,美国人需要重建贸易平衡,改变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状况。

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同时也与欧洲多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因为军事和经济等多种原因,美元被高估早在1960年代便出现了。

虽然西方各国对美元高估带来的失衡不满,但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放弃其中获得的好处。

本币相对美元低估,正是战后西德和日本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

美国人对盟友,不管真心还是假意,总体还是不错。

所以尼克松才像江湖大哥一样讲:

“我们旺时,你们慷我们的慨;而今我们有麻烦了,你们也要一起担待。这才够朋友”

与此同时,日本也意识到外循环发展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是石油危机带来的供给链风险;

二是经济结构失衡,传统粗放型产业增长难以为继,且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三是贸易摩擦,尤其是美日之间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

日本人也开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

其实内循环,一般离不开两样东西——基建和地产。

1971年,日本人够朋友的签订《史密森协定》后,日元一次性升值了近17%。

时任首相田中角荣推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提出到2000年,要将日本1/5的平原地带划为高速公路区。

结果是土地价格应声暴涨。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土地溢价收益的分配机制不同。

美军占领时期,麦克阿瑟为日本制订的宪法曾有一条很社会主义的规定:

“土地和一切自然资源的最终产权归代表全体人民的国家所有”

但在大右派吉田茂内阁的“殊死抗争”下,这一条款并未最终成文。

试想,假如成文,目前日本一定也是城市天际线看齐北上广,而不会是遍地的“一户建”。

土地收益被民众而不是政府所获得的,也可以解释日本在高速发展期间,为什么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有同样增长速度的中国。

同样,内循环离不开资本投入。

但在截然不同的分配体制下搞内循环,中国抗债的主体是居民和国企,日本抗债的主体则是政府。

换言之,无论是财政支出责任,还是财产性收入分配,藏富于民的日本倒是有担当的多。

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

协议本身是公平的,日本也很积极的响应,毕竟西欧和日本的复苏,美国功不可没,重新商定协议很正常。

但五大庄家联合坐明庄抛售美元,会造成极大的一致性预期。

也就是说,日元会升值升过头。

果然,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短时间本币大幅升值,出口企业一片哀嚎,自然会造成经济衰退。

为对冲衰退,日本央行在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期间共降低官方贴现率5次,计2.5%

与此同时,日本发表了《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报告书》(通称《前川报告》)。

提出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市场准入和促进进口、稳定币值、推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推进国际合作,财政金融配合等方向性政策。

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加上日本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资本项目开放等)。

大水漫灌和放松监管,是孕育资产泡沫的上佳温床。

大量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

一套东京住宅当时均价已达12万人民币/平,是当时日本中产家庭40年的收入总和。

如果按照当时日元的购买力计算,比今日的京沪深还要夸张几倍。

一场巨大泡沫迅速吹起来了,大部分的日本人膨胀了。

父辈在战争上输掉了,我们这一辈人在经济上把美国人踩在脚下。

日本第一!

与今天中国对资产泡沫高度警惕不同,当时的日本央行只管盯住通胀,又忌惮日元升值影响实体制造业,对待泡沫的态度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人口大量迁入的50至70年代,日本三大都市圈地价涨幅不并不高 来源:日本人口研究所

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的《国土利用白皮书》甚至指出:

“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所引起的。”

殊不知,泡沫经济就像是裹了糖的鸦片,沉醉之后,就是毁灭。

金融脱实向虚 来源:日本统计局

1989年1月,昭和天皇崩殂,光怪陆离的昭和年代开始上演最后的疯狂。

再也坐不住的日本央行开始在CPI并不高的前提下,打着担忧通胀的幌子开始戳破泡沫。

作为单一民族国家,尽管日本人虽然做事死板程序化,但为了长远利益和战略核心,愿意作出巨大的调整和牺牲。

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敢捅自己的首相。

和平时期首相敢捅人民群众的超级泡沫。

孙中山的密友,因对华亲善被昭和热血男儿天诛的犬养毅 来源:网络

日本央行率先开始加息,连续5次上调官方贴现利率,从2.5%升至1990年6.0%的历史高位。

货币供应量增速显著下行,财政政策也开始紧缩。

1990年开始,大藏省不仅开始控制信贷总量,还出台了开征地价税政策,进一步打压房地产市场。

股票市场近10年的大牛市终结,日经225指数自38915.87点连续下行,不到两年跌去一半还多。

以投机为主要目的的房地产交易,在缺失资金供应和持有成本急剧上升的背景下终于崩溃。

尾声

既然中国决策当局对泡沫如此警惕,且同样不乏壮士断腕的决心。

那么中国是否就能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我们认为,恐怕还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

本质上,“1940年体制”是一条后发国家实现快速工业化的捷径。

它不仅需要有效需求来启动它,还需要高度组织化的理性文官体系来驾驭它。

不过局限在于,它尤其适合钢铁、机电、造船、石化等天然会走向集中的重化工业。

因为这类行业都适合大型企业利用组织优势,进行垂直整合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政府主导下,可以扭曲市场,帮助经济资源集中在这些寡头企业中,从而推动产业超常规发展。

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一战后的第三帝国,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朴正熙时代的韩国......

除了快速工业化,“1940年体制”同样有助于构建合适的公共投资模式,从而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

但关键问题在于:

制造业的需求和产值占比是有上限的,基建同样也有上限,边际收益递减。

当这两者无法再拉动经济增长,政府还要继续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强行启动。

往往就会过度投资形成过剩产能,和高企的杠杆。

这就会形成市场风险之源,最终诱发了空前的经济泡沫。

我们曾在《被美国掐灭的崛起》中写过:

每当我们阅读昭和时代的日本史,不知为何,总有一种推己及人的悲悯。

这两个近亲民族,从文化到习惯,再到思维方式,太相似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大国成功崛起的经验中,可能就蕴涵着日后遭遇重大失败的因素。

国家的制度设计,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尽管在中文媒体上,对日本最近几十年的衰落极尽嘲讽之能事。

总跑不脱烂俗的“失去的二十年”。

但纵观全球近200多个国家,失败的比比皆是,几乎全凭一口仙气吊着,混吃等死。

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日本的过去就像一面镜子。

从里面看出风险还是机会,是新的增长路径,还是凋零的衰退?

其实全在于决策当局如何看待国家和市场,个体与集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日本走下坡路时,已经世界第二,诸多产业世界顶尖。

扛着老龄化、增长天花板和全球最大的地产泡沫找出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

文化产业方面强势输出,近10多年每年捧回一个诺贝尔,这一切在衰退的画风下显得那么清新脱俗。

要知道,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资格走下坡路的。

投资充满着风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

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财富。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