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学术头条:广东发现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天体物理学家周又元院士逝世,SpaceX首创...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10315-8d8c4d5d.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学术头条:广东发现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天体物理学家周又元院士逝世,SpaceX首创一箭九飞九回收

 Emma Chou • 2021-03-15 21:00:46 来源:前瞻网 E1584G0

1

1

广东发现新冠病毒 B.1.525 尼日利亚突变株

广东省疾控中心 3 月 14 日通报,该中心 12 日从两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个案的鼻咽拭子中首次发现 B.1.525 尼日利亚突变株,病毒分离工作仍在进行中。该两名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在闭环管理中被发现,分别于 2 月 21 日、2 月 22 日报告为无症状感染者,目前仍在医院接受集中医学观察。据广东省疾控中心介绍,目前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已在全球 20 多个国家发生传播,有研究发现,尼日利亚突变株让病毒传播力增强,容易导致抗体中和逃逸现象出现,可能导致感染过新冠肺炎病例再次感染。今年以来,广东省疾控中心已先后发现新冠病毒英国突变株、南非突变株及尼日利亚突变株,均是对境外输入病例样本进行回顾性基因测序分析发现。

中国研发新冠治疗性抗体新药在欧美获批紧急使用

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与君实生物联合研发的一款新冠治疗性抗体新药及其联合治疗方法,继2月在美国获得紧急使用授权之后,近日又获准在欧盟区域内紧急使用。中科院微生物所说,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类用医药产品委员会近日允许欧盟成员国,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使用单克隆抗体LY-CoV555与LY-CoV016的联合疗法(“抗体鸡尾酒”疗法)应对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其中,LY-CoV016由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君实生物联合研发。

得了新冠肺炎可能还会抑郁,年轻人、男人更容易中招

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后,部分个体可能出现持续症状,包括情绪、睡眠、焦虑和疲劳,这可能导致最近流行病学研究中观察到的严重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急性新冠肺炎症状与随后出现的抑郁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共有3904人报告有新冠肺炎病,平均年龄为38.1岁,其中妇女1730人,男性2174名,自首次出现新冠肺炎症状以来的平均持续时间为4.2个月。其中,共有2046名参与者(52.4%)符合重度抑郁障碍症状标准。

疫苗产生的抗体或对几种新冠突变株无效

最近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拉根研究所核心成员Alejandro Balazs博士发现,辉瑞和Moderna新冠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对首次在巴西/日本和南非描述的变种的有效性明显较低。“我们能够利用现有的独特高通量能力,并将其应用于SARS-CoV-2。” Balazs,“当我们测试这些新菌株抵抗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时,比起原来的SARS-CoV-2病毒,首次在南非发现的三个变种抵抗中和力为20-40倍,首次在巴西和日本发现的两个变种为5-7倍。”

新冠病毒在传播人类之前,已经在蝙蝠体内完成了大部分进化

一项新研究提出,新冠病毒在蝙蝠体内就已经完成了在人类社会中大传播的准备工作。研究于3月12日发表在《PLOS生物学》上,标题为“Natural selec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SARS-CoV-2 in bats created a generalist virus and highly capable human pathogen”(蝙蝠体内SARS-CoV-2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产生了一种多面手病毒和高能力的人类病原体),通讯作者为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Oscar A. MacLean。

中国团队取得新冠溯源大突破!方圆2公里区域内发现24种新的蝙蝠冠状病毒

在一项新研究中,中国团队在西南地区一块方圆2公里的地域内,发现了24种未知的蝙蝠冠状病毒,其中4种与新冠病毒菌株有关。该研究是新冠病毒溯源方面的重大成果。研究于3月8日发表在预印本bioRxiv上,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novel bat coronaviruses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SARS-CoV-2 and related viruses”(新蝙蝠冠状病毒的鉴定揭示了SARS-CoV-2及其相关病毒的进化起源),通讯作者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医学科学院的Weifeng Shi(史伟峰)。

1

由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或能避免

高脂饮食会增加肥胖、脂肪肝以及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新研究表明,降低人体载脂蛋白CIII(apoCIII,脂类代谢中关键的一种调控因子)的水平,可以缓解高脂饮食带来的多种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当给予小鼠高脂饮食时,同时通过反义治疗(ASO)降低其体内的apoCIII的水平,可以使小鼠的糖代谢、体重和肝脏形态保持正常。其中的原因是,人体载脂蛋白CIII减少后,能增强肝脏对脂肪酸的吸收,而肝脏会通过氧化作用将脂肪酸其被转化为酮体,用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从而能减少脂肪堆积。

关乎眼睛颜色的 50 个新基因被发现

3 月 10 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最新论文表明,人类眼睛颜色的遗传远比之前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这项研究对欧洲和亚洲的近 19.3 万人进行了基因分析,发现了 50 个与眼睛颜色有关的新基因,这也是迄今为止针对眼睛颜色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此前,科学家们认为眼睛颜色的变化仅由个别基因控制,且棕色眼睛比蓝色眼睛更占主导地位。通过此次实验,研究人员鉴定出来自 61 个离散基因组区域的 124 个独立关联基因,其中包括 50 个先前从未鉴定到的关联基因。自此,研究人员还找到了涉及黑色素沉着的基因以及与虹膜形态和结构有关的基因。

科学家培养出首个骨骼类器官

骨骼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但科学家并不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近日,一项发表于《高级功能材料》的新研究,首次呈现了一块早期骨骼形成的全貌,该骨组织是在实验室中由骨髓干细胞培育而来的编织骨(不成熟的骨组织),其中含有成骨细胞和骨细胞。这两种细胞都能产生功能蛋白,并能像真实的早期骨骼一样运作,这也是首个实验室培养出的骨骼类器官。这或许能让科学家在实验中培养骨骼疾病患者的骨组织,以此来测试药物敏感度,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礼来制药发布阿尔茨海默病候选药物 II 期临床数据

美国礼来公司(Eli Lilly & Co.)于 3 月 13 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候选药物的 II 期临床数据,显示其实验性药物在约 18 个月内适度减缓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该研究纳入了 257 名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礼来的单抗药物 donanemab 可将患者的认知和功能衰退减缓 32%。该药物还彻底清除了大多数试验组患者大脑中的一种淀粉样蛋白,该蛋白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在研究的次要目标上(包括常用的痴呆症评分量表等),与安慰剂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某些指标更好,在另一些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评论称,这是表现最佳的 II 期数据之一,不过仍需更长时间、更大规模的试验来进一步了解该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情况。

几内亚埃博拉疫情或由潜伏 5 年的毒株引发

据《科学》新闻报道,近期研究发现造成今年 2 月的几内亚埃博拉疫情的毒株与造成 2013 - 2016 年间埃博拉疫情的毒株有着极高的相似性,提示这次疫情或由一名康复者体内潜伏 5 年的病毒引发。相关研究发布在 virological.org 网站上。

中国科大课题组用纳米医药新技术为治疗胰腺癌提供新方案

胰腺癌的致死性极高,其难治的根本原因在于胰腺癌细胞被致密的基质屏障所包裹,阻碍了治疗药物的浸润。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阳丽华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由单一破膜大分子自组装所形成的酸敏纳米颗粒,能同时实现胰腺癌基质重塑与癌细胞清除双重目标,为研发既能消除胰腺癌又不诱发肿瘤转移的新药提供新方案。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

仅受光照就会弯曲的材料

据新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光子材料,其光子晶体是由掺杂了金纳米颗粒的丝素蛋白薄膜组成,而底部则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这种搭配赋予了材料很好的柔韧性、耐久性和光学特性。此外,由于PDMS具有很高的热膨胀系数(受热膨胀很快),而丝素具有特殊的负热膨胀系数(受热收缩),因此该新型材料暴露在光下,两层材料的升温速度不同,一层会更快地发生形变,此时材料就会发生弯曲。科学家未来可以通过合理编程设计光子晶体,使材料在光照下产生特定的折叠和移动,为智能光驱动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型热导率自主调控材料

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获悉,该院固体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童鹏研究员课题组与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张永胜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六角硫化物中发现了温度驱动的巨大热导率跳变效应,并给出理论解释。该材料体系易于合成、原料环境友好,在热流主动控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结果发日前表在期刊《Acta Materialia》上。

超大质量黑洞能高速运动

据一项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科学家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测量了10个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物质发出的微波受激辐射,即脉泽(maser),并据此推算出黑洞的速度和其宿主星系的相对速度。他们发现在距地球2.3亿光年处,J0437+2456星系中心有一个3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在以每秒约4800公里的速度相对其宿主星系运动。这是证实超大质量黑洞能够运动的最可靠证据。其运动可能由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反冲引起,或者是因为该黑洞属于一个双星系统,但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1

南京大学对 300 多名延期研究生发出答辩预警

近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发布通知,敦促即将学习期满的 2013 级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17 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尽快答辩。此次共涉及 307 位硕博生。通知称:现有 177 位 2013 级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96 位 2017 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6 位 2013 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28 位 2017 级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尚未答辩,请同学们抓紧时间于期满前通过答辩、顺利毕业,并请相互转告。

天体物理学家周又元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1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2 岁。周又元,1938 年 7 月生于上海,196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91 年至 1995 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1997 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宇宙线和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1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又元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2018 年 9 月 25 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第 120730 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

我国知名材料学专家周军因工作积劳成疾去世,享年42岁

从周军同志治丧小组方面获悉:我国知名材料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杰青、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电学院副院长、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于 2021年3月12日不幸去世,享年42岁。周军教授1979年8月23日出生于湖南郴州;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 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许宁生院士;2007年至 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王中林院士;2009 年以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受聘入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16年至今担任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职,2021年担任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1

国际空间站丢弃2.5吨旧太阳能板

近日,国际空间站用Canadarm 2号机械手抓住一块旧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其移至安全距离后将其丢弃。随后,废弃的太阳能电池板将离开轨道,进入大气层中烧毁。这块旧太阳能板重达2.5吨,是有史以来国际空间站制造的最大的太空垃圾。此外,近日国际空间站多次进行出舱作业,两名宇航员在此期间还执行了一次持续6小时47分的太空行走,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设备维护、改造、升级。目前,宇航员已经在空间站外安装了用于支撑新太阳能电池板的支架。

构建地外基因库,保存670万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近日,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航空虚拟会议中,亚利桑那大学的六名研究人员提出构建“月球方舟”基因库,它将保存地球上已知的670万种植物、动物和真菌的遗传物质,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建立一个安全的地球外储存设施。研究人员表示,基因样本将保存在月球下的熔岩管内(30亿年前熔岩构成的空洞隧道和洞穴)的低温储存模块中,以免受陨石撞击和破坏DNA的辐射。其表面将配备有通信阵列和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自动维护基因库的运行。他们正在研发"SphereX"的小型飞行和跳跃机器人,将可用于收集洞穴的布局、温度和构成的数据,这些数据可用于确定是否适合建设。

世界口径最大折射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参加联合申报的“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该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将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建造,建成后,凭借西藏海拔高、观测条件好的特点,可以进行变星、双星等天体的较差测光,近地小行星及空间目标监测等多项科研观测工作。

2020 年近地小行星发现数量创历史新高

2020 年,天文学家记录了 2958 颗以前未知的近地小行星,这一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 1548 个由卡特琳娜(Catarina)巡天计划记录,包括一颗名为 2020 CD3 的罕见的“迷你月亮”,这是一颗直径小于 3 米的小行星,被地球引力暂时捕获。还有 1152 个近地小行星由位于美国夏威夷的 Pan-STARRS 巡天望远镜记录。去年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离地球很近。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为 2020 VT4,高度不到 400 公里。如果它撞击地球,可能会在大气层中解体。

俄罗斯在贝加尔湖部署巨型太空望远镜

3 月 13 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贝加尔湖安装启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水下太空望远镜之一,“贝加尔-GVD”(Baikal-GVD),计划用其进行中微子观测,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该望远镜自 2015 年开始建造,由捷克、德国、波兰、俄罗斯、斯洛伐克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水可以作为观测中微子的有效媒介,同时考虑到该淡水湖的容积、深度、清澈度和冰覆盖,最终该望远镜被安置在距离湖边 4000 米、水深 750 至 1300 米的位置。俄罗斯联合核子研究所(the 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研究员表示,过几年,该望远镜的体积就可从目前的半立方千米扩大到 1 立方千米,与美国南极研究站极冰下的“冰立方”(IceCube)匹敌。

俄宇航员或将首次乘坐美国载人龙飞船飞往空间站

据俄罗斯卫星网14日报道,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科萨科夫未来可能乘坐美国载人“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据报道,宇航员培训中心负责人巴维尔·弗拉索夫说:“我们计划完成混合机组成员的飞行。也就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宇航员乘坐‘龙’飞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乘坐我们的飞船。谢尔盖是首批将要乘坐‘龙’飞船飞行的候选人之一。他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活动,准备航天设备所需的活动。”

马斯克马不停蹄部署第22批星链卫星,诞生首枚一箭九飞火箭

距离第21批“星链”组网专发过去才3天,SpaceX又马不停蹄部署第22批“星链”卫星,还诞生了首枚一箭九飞九回收的猎鹰9号火箭,距离可重复使用10次的目标仅“一步之遥”。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6时01分,SpaceX第22批60颗“星链”卫星搭乘猎鹰9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本次飞行诞生了SpaceX第一枚一箭九飞九回收火箭。一二级分离后,猎鹰9号一子级着陆在大西洋里“当然我依然爱你”无人驾驶驳船上。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