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1,从营销人到运营人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marketing/437382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在过去的一年中,互联网整体的大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无论是营销人还是运营人都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探索出适合环境发展的方法。关于2021年的品牌发展,本文作者分享了一些他的看法。

VtDIi4bpZeB8KCBYryTx.jpg

回望2020,流量焦虑、广告失灵、增长乏力,仍然是营销行业热议话题,疫情之下,危机四伏,也倒逼行业思考本质,重新审视自我与外部环境,在逆境之中迭代进化。

过去一年,品牌营销圈少了很多刷屏H5,病毒视频,更多被热情追捧的是关于直播、私域、新消费。

直播带来了更高效的互动方式,私域使品牌和用户亲密连接,新消费品牌给了我们全新的品牌增长范本。但热闹归热闹,回过神来还得看用在自己身上是否有效,并思考真正改变的和不会变的是什么。

这篇文章既是我的一些观察理解,也会是我接下来一年关于品牌的初步行动指南。

一、从品牌营销到用户运营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思考品牌营销和用户运营的关系,去年写过一篇文章《谁砍掉了我们的预算》,谈到品牌人能力迭代,在思维和技能上应该向运营人学习。

现在我更加笃定这一点,并且尝试更系统性的阐释这个思维的转换逻辑和方法。传统的品牌营销是case by case的模式,每年做几波大的campaign, 以期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好感度,然而在当下这种方式却面临种种考验:

首先是信息爆炸时代,在碎片化的媒体传播环境中,品牌期待通过优质的内容出圈基本上是个低概率事件。

想要提升概率,多需要以牺牲品牌相关性为代价,同时提升预算增加初始曝光度,即便最后数据不错,也很难衡量这种单次爆发式、非精准的触达对品牌好感度提升有多大帮助,转化更不用说。

其次是消费者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对品牌的好感度部分转移到产品&服务体验本身,消费者不再唯大牌,不会轻易被广告洗脑。

前几年大家一直在谈怎么“品效合一”,现在想来这是个伪命题,品牌广告的传播天然难以带来直接转化效果。

但为什么不换个思路 ——效品合一,在公域到私域的转化过程中,做好服务体验,传达好品牌理念,再通过良好的产品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美好,这本身就形成了效品合一的闭环。

我发现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需要从品牌营销的思维转换为用户运营的思维,从间歇性大曝光式的营销为主,变成以用户为中心持续性沟通式的运营为主。

更大的契机是,如今数字化技术可以支持我们更精细化的做用户运营,帮助我们在公域平台更精准的找到用户,在私域平台做分层运营,因此不管在公域还是私域,我们都可以离用户更近一步,和他们产生真实的链接。

二、用户运营是个系统化工程

这里的用户运营具体做什么?并非只是做APP运营、社群运营,而是如上面所说,强调一种思维方式。

即基于数字化工具,在公域和私域与分层后的目标用户持续沟通,建立强关系,从而整合性的长期的促进效果转化和品牌口碑,而不是仅仅靠每年几次不大不小的campaign来达成。

由此来看,用户运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数字化工具找到目标用户并支持分层运营;需要在全网搭建精准投放和新媒体运营矩阵;需要差异化的品牌内容传递精神内核,为品牌背书,积累势能;需要带货性内容鲜明的说出产品和服务的优势;需要在私域针对不同客户提供高效的对话和服务、资讯等等。

至此,不必再过度纠结于做品牌or做效果,因为所有事都是一件事,所有事都在为”用户运营“这件事赋能,也应当为”用户运营“赋能。

wJA0C88UmqrGFaSGVE9m.png

所有的事都是“用户运营”一件事

而当下很多企业分散、各自为战的组织架构,难以形成合力应对当下的变化,一些传统企业因为对用户数据的积累毫无意识,在数字化转型期很难让线下的业务在线上占据优势。

反观近几年兴起的新消费品牌,可以说是在中国新媒体环境和数字化土壤下生长出来的新物种,之所以增长效率如此之高,跟他们系统化的用户运营有着极大的关系。

完美日记擅长精细化投放和运营,花西子不断与用户共创产品和内容,喜茶基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及心理来打造「灵感」共鸣,但仔细看他们的动作,会发现他们靠的是从公域投放、私域运营到产品体验、数据运营的全域全流程深度用户运营,而非单一的运营优势。

三、KOL、KOC和普通消费者

用户运营的核心是,用户分层。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消费者首先是由三层构成:KOL、KOC和普通消费者。

1NgxEMsekILp7gbEzb8r.png

之所以呈现这张结构图,是我认为不管是KOL(关键意见领袖)还是KOC(关键意见消费者),都需要基于真实的品牌体验,每一个KOL同时也是KOC,否则在新一代的消费者眼里,已经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于是公域和私域运营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如何获得这里面真正使用产品的KOC/KOL的认可和传播,继而获得普通消费者的参与和认可?

三顿半最初是在“下厨房”这个APP上成名的,因为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美食爱好者,三顿半通过赠送产品和让用户参与测试改进积累了一大批KOC种子用户,产品成熟之后进入淘系以及小红书的视野通过做分层内容营销。

对于已经有用户积累的品牌来说,KOC群体可以从企业的用户数据中找到。

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有老带新活动,持续推荐产品的前100位,可以说是品牌的核心KOC了。这群人值得通过线上或线下社群的方式聚集起来做深度运营,比如产品意见收集、知乎小红书等公域平台的内容共创,以及基于对品牌深度参与后的二级分销,最终成为情感和利益结合的品牌共同体。

KOL仍然对品牌有很大的影响力,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制造势能。从完美日记在小红书的投放,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少量头部KOL来带动,但主要声量都来自于KOC群体,不得不说小红书天然有着清新脱俗的KOC种草氛围。

四、总结:流量的背后,是人

过去,流量在一些营销人眼里可能是统计学上的一堆数据,一个广告曝光多少,点击多少,转化多少,不管是用户、潜客、粉丝都被统称为“流量”。

随着近年各大平台流量趋于稳定,红利消失,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反而倒逼我们回归营销的本质,发现流量背后人的需求并高效满足需求,于是直播、私域等更直接、更贴近用户的运营方式兴起。

xjxjTUhvc1L4v0FcTveT.png

到了2021年,私域似乎是一道必选题,但衡量要不要做以及做到何种程度的唯一标准是:能否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或额外的价值,而非考虑是否每天都有内容触达客户。

实际上大多数产品线单一的品牌都没有必要保持日沟通,如果是割韭菜式的打扰,那么做私域的结果就是吓跑原本对你好奇的用户。

私域运营是品牌-用户长期关系的培养,它意味着服务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意味着不能像从前的营销方式一样简单粗暴,而是长期主义的向用户的“情感账户”充值,从而收获用户的价值回报,从一个路人变成普通消费者,从普通消费者变成愿意给品牌做口碑裂变的KOC。

记得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百胜中国的运营负责人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说用企业微信对门店运营体系进行整合做私域之后,有天早上一位顾客在群里@餐厅经理,希望把早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餐厅经理没有说多余的话,回复一句“好的”,事情随即解决了。

我们拥抱技术,是因为它能够使人类生活更便捷美好,而只有当技术掌握在利他主义的创造者手里,每个人的需求才会被看见,真正的美好才将抵达生活现场。

2021,向人心,再近一步。

作者:Lemon;公众号“柠檬了吗”(ID:bzcopy)

本文由 @Lemo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