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IDC入门指南:都怪服务器太金贵,逼出这几大门派(中)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112-20210127-36028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IDC入门指南:都怪服务器太金贵,逼出这几大门派(中)

由于土地和电指标政策介入,市场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自持型IDC和租赁型IDC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世纪互联、万国数据、光环新网、网宿科技、奥飞数据等等就在此时疯狂分割这个市场。

图片

海归连续创业者,互联网非知名产品经理,吃软也吃硬。曾经也为祖国科技成果转换的历史洪流出过一膀子力气。目前投身于产业地产和地产科技当中,IDC,物流地产,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尝试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商办地产,嗯,一直在学习,一直被超越,所以一直在学习~

希望各位大佬赏口饭吃,多带我进步。也欢迎合作探讨~

ps. 马上就有一个精致的小空间准备好,可以好酒好肉招待大家。顺便寻找一枚实习生,帮我处理地产数据~希望你想学习,能吃苦。谢谢你这么美还能看这么久,我给大家鞠躬了

联系方式:微信/电话 13263278423

文|孙黑黑

本篇主要介绍IDC的主要玩家和主要玩法,详细介绍了租赁型IDC、自持型IDC,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钢厂IDC以及他们对应的公司发展的过程。

胖友们好久不见,我知道你们对IDC的中篇,期(早)待(忘)已(了)久~

这篇内容紧接上文,如果没看的请直接点击连接,查看我的第一篇IDC文章:【IDC极简入门指南,不看要亏1个亿(上)】 

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上文的重点,热热身(刚看完的朋友请直接忽略)

数据中心101

  1. 机柜是数据中心的最小单位

  2. 一个机柜等效占地7㎡,等效成本15-20万人民币

  3. 风火水电网围绕着机柜,其本质就是个大物业的活

  4. 带双路供电的核心区位土地是数据中心的硬门槛(很有可能是现阶段唯一的门槛)

图片

接上文,有聪明的小朋友就要问了:那照你这么说,数据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带电的土地指标喽?明明一个高科技行业,怎么让你说的跟房地产开发似的......

图片

(冷静....这位小朋友已经不信到画面模糊了...)

既然不信,我们就按照这个线索,继续展开今天的主题。

IDC行业主要玩家和玩法

上篇,我们说到负责数据中心的IT运维从业门(sha)槛(ye)不(bu)高(hui),一线城市的IDC只要拿到带电的土地基本就是躺赚,但IT运维大哥都不能随便碰的机柜有个不为人知的bug——超级吵(想象一下500只鸭子),超级热(可以飙升到60度),又娇嫩(不能落灰)。

这咋回事呢?

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Client-server(简单理解 C/S Client-Server 模型,反正我知道你也看不懂 ��)的技术模型逐渐成熟,老一代的PC已经失去其历史优越性,取而代之的是连接型的网络设备。

图片

基于C/S技术的完善,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和Non-Stop Computing得以兴起,网络连接和协作服务就成为了企业部署IT服务的必备选择。

C/S都看不懂,又来连接型网络设备,这又是什么鬼?(能说人话吗???)

图片

说句人话就是,过去的电脑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自己存自己的东西。随着技术发展,电脑也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客户机(在你家里),一种叫服务器(在外边)。

客户机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存在服务器上,一个服务器可以对应很多客户机,存很多东西。但是为了应对客户机随时想存取数据的需求,服务器就必须一直24小时不停的运转。后来,服务器为长时间运转做了很多软、硬件优化设计,就慢慢演变成了它今天的样子。这样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交互性强、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响应速度快、利于处理大量数据。

于是,问题来了,我有一堆需要不间断运行的网络服务器,超级吵,超级热,放哪啊?????

一开始,企业把服务器放在了自己的办公区,然后就会吵到爆炸。

后来,他们就专门分割出一个房间,专门放服务器(最早的机房)但是散热不好,一开门,温度能飙升到60度,机器都快爆炸了。

图片

没办法,工程师又给小房间装了个空调和换气系统(最早的精密空调系统)但是机器会特别容易落灰,经常半夜就宕机。因为服务器需要不间断运行,公司的工程师就得大半夜来维修。

图片

后来,公司里的工程师想了好多招,维持湿度、温度、新风除尘、暖通、电缆、网络(最早的风火水电网),来让这些服务器平稳运行,甚至三班倒专门看着这些服务器(最早的数据中心IT运维团队)

终于,在一个平凡的周一早会上,你再也扛不住了。老板说,咱们的业务翻倍,每人今年奖金也翻倍!!在场的所有人都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甚至有些人笑出了猪叫....

没人注意到的是,在全体欢呼雀跃的办公室里,有几个工程师默默的擦起了眼泪,因为只有你又想起来那无数个被服务器宕机支配的恐怖夜晚.......

在1996年的某个下午,几个年轻的工程师突然想到,既然企业服务器这么金贵,难伺候。能不能专门找个地方,只存放这些服务器,然后再找专门的一帮人24/7的维护,岂不是为企业解决大问题了!

几个人一拍即合,大呼妙哉!

图片

1999年12月的一个不算太冷的早晨,一家叫世纪互联的民营公司,在酒仙桥附近悄悄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商用数据中心,为中国IDC,乃至中国互联网写下了一篇浓墨重彩的序章!

图片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注意,��是商业数据中心。IDC最硬核的玩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它们就是电信、联通、移动,三座大山稳坐国内IDC头牌宝座。有多稳?世纪互联的市场份额个位数,三大运营商合计占了超60%。

图片

当然,早期的数据中心,还没有如今的这么多光环。

更多的,也就是解决了企业的“卧靠,这么多!这么热!这么吵!的24小时不停机,需要维护的服务器放哪啊???”的这个问题。

这就是IDC最古老,最持续,20年发展至今日都适用的核心服务,服务器托管

02

数据中心的租赁和自持

1999年之后的世纪互联,就像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寻求服务器托管业务的人就像不要钱一般涌向了世纪互联,一时间业务量激增。而后者沉醉在业务拓展的喜悦之情的同时,偶尔也会梦回到1492年,产生了和哥伦布一样的焦虑。

图片

是的,因为他们深知,想在这块大陆上淘金,不需要政府批文,只需要一把铁锹,一个布袋就能满载而归;看着遍地的黄金,和不断停靠的殖民者舰队,这种第一个发现却无法全部据为己有的失控感,让世纪互联和哥伦布都陷入了深思。

“是啊,门槛太低了” 他们看着打太极的大爷们,沉默了半晌,才冒出这么一句

“那我们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门槛怎么样?”

“不行,市场供不应求,靠质量拉不开距离!”

“那怎么办?”

“我想,可能也就只有一个办法了”

“什么?”

  一个烟头掉落在地上,又被擦得锃亮的皮鞋狠狠的踩了一脚

“天下武功,为快不破”

图片

很快,世纪互联就找到了应对的办法。那就是加速市场的扩张,加速加速再加速!

快速扩张,就意味着资金周转要健康,重资产肯定是不考虑了。

于是租赁就成为世纪互联早期发展最关键的武器之一!

就如字面意思,数据中心的运营商可以租赁别人的地方建设数据中心,产权归别人,数据中心扮演“二房东”的身份,把租来的地,包装包装,打扮打扮,再为企业提供服务器托管业务。

这样的模式,在当时,几乎是一劳永逸。自己无需大资金的投入,谈好地块,模板化复制,不出3个月装满,然后就是一笔稳定可观的现金流。之后再去谈新的地,如此往复,好不痛快。世纪互联靠着这一招鲜,差点就吃遍天了。

但是,变天了

图片

就当世纪互联认为这个模式可以一直无脑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间,光环新网站出来了,就像横空出世的天行者,和他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告罄的土地资源。

原来,当所有人趁着红利迅速扩张的时候,1999年才成立的光环新网却在偷偷的使用自持土地建设数据中心。这让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愚蠢,他们看不明白为什么光环不使用别人的地快速发展,看不明白为什么要锁定大量现金流。

对,现在看来,他们看不明白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土地的稀缺性。

图片

IDC的10年大浪潮之后,国家开始对数据中心颁发了很多限制,因为科技含量低(传统数据中心多为储存型),因为耗电量大、电效率低(PUE过高),这些限制对数据中心最大的影响就是拿不到新的地了,具体来说是带双路供电的核心地块越来越少。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是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

PUE=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高。

为什么必须要提到PUE值呢?这个数据对于IDC投资很关键啊。上面的名词解释看不懂没关系,傻瓜式的理解可以这么来:

在前面我们不是说机柜矫情,一会怕冷一会怕热一会怕灰么?为了配合机柜的矫情,就得投入设备伺候这些机柜啊,得买空调降温吧,空调得费电吧;得新风除尘吧,空气净化器费电吧;得保湿吧,加湿器费电吧……好不容易整了一块带电的地,这么矫情的机柜还没咋干活呢,电都做了这些无用功。

诶,这就是说到PUE了,一般情况下IDC开门营业,花1000块,里面就有500块花在了伺候机柜的那些设备身上,这个数据中心的PUE就是2。PUE=1,是最完美的状态,也就是说机柜一点都不矫情,开机就工作,一分钱都不需要投入在伺候机柜的其他设备上面。但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太能实现的。

图片

所以缺地的一线城市就把数据中心PUE的筛选值,一路从1.6压到了1.1。

总之,有电的地,就是香。

图片

世纪互联的发展开始慢慢受到影响。同时,对世纪互联造成更大打击的,是原先签了10年长租约的地主们。是啊,谁能看着别人在自己地里种的摇钱树,自己却分不到一杯羹呢?

房东坐地起价!

图片

而世纪互联却毫无办法,因为服务器迁移要花费巨大成本,而数据中心本身又没办法提供特别多的差异化服务,世纪互联为了留住这些客户,不得不一次次的向地主低头,接受他们的高昂的租金。

原本被世纪互联拼下来的半壁江山,不得不一次次的吐出来,分给了这些后进者。光环新网在此刻品尝到了第一次胜利的果实,被土地诅咒过的胜利,可能世纪互联怎么也没想到,IDC市场的Game Changer居然是土地限制!

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带电指标的土地仍是数据中心最大的掣肘。

由于土地和电指标政策介入,市场就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自持型IDC和租赁型IDC开始了新一轮的博弈,正可谓各有利弊,平分秋色,群雄四起,百花齐放。世纪互联、万国数据、光环新网、网宿科技、奥飞数据等等就在此时疯狂分割这个市场。

就在大佬们为自持和租赁孰优孰劣抢占山头,拼命厮杀的关键时刻,一朵奇葩悄悄的开在他们的正中间。让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观看他的绽放。

对,数据港模式出现了。

03

数据中心的零售和批发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数据中心的零售和整租。

图片

IDC零售业务,指的数据中心将空间租给很多的个体,或者小散。一个消防分区里可能装了十几个客户,甚至一个机柜上,上面三个服务器和下面三个服务器都是来自于两个公司的。这种销售模式叫零售。

IDC批发业务,与之相反,数据中心将大部分空间批量的出租给一家公司,就叫批发。

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早在世纪互联时代,这个分类就已经出现了。

图片

2000年左右,正值早期互联网公司茁壮成长的阶段,很多后来的巨头,在当时也都是“小散”客户。几个机柜,或者几排机柜的租用着世纪互联的机房。随着一些客户原地成长,世纪互联也逐渐有了,一口气能租下整个机房的大客户,也就是“批发”业务。可以说,在IDC诞生之初,零售为主+批发为辅的综合销售模式就已经存在了。

甚至结合土地性质,还能再分出4个属性来。即:

图片

但实际情况是,往往业务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就是租赁的机房既有零售业务也有批发业务,自持的机房也是一样。光环新网虽然零售业务多,但也会接批发业务。毕竟有钱不赚王八蛋,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这个道理大家还是懂得。

图片

可就偏偏有一家公司不信邪,要在这大浪淘沙的市场上坚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模式。

什么模式呢?

纯·租赁批发模式(IDC定制业务),或者今天你可以叫它“数据港模式”。

图片

没错,就是这一家公司,几乎定义了这个模式。

但在正式介绍数据港之前,我们来先说说同一时期发生的另一件大事

图片

阿里巴巴正在悄悄的改变整个数据中心的玩法和格局。

阿里巴巴几乎靠一己之力,成为了数据中心业务的“三房东”。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还没有云服务这个概念的时候,IDC的业务很简单,企业直租。如果这个IDC是租赁型的话,它就变成了“二房东”。

2009年,当阿里巴巴把云服务这个概念被引入市场之后,简单、服务种类多、系统稳定、免维护等特点逐渐占领了市场,云厂商也就从IDC那引流了一部分企业客户到他们的产品里,也就是企业会直接使用云厂商的服务(我们熟知的阿里云、腾讯云、AWS等),而云厂商再去租用IDC的机房,IDC再去租用房东的场地。那云厂商就变成名副其实的“三房东”。

图片

随着业务的发展,阿里巴巴当然不甘心只当个“三房东”。他开始大量与各种IDC合作,批量采购他们的服务器托管业务,客大欺店,阿里用大客户长租约的订单,疯狂的压低批发业务数据中心的毛利率。让做IDC批发业务的中间商赚得越来越少,阿里巴巴也就慢慢变成了“2.5房东”

图片

但是,饕餮一般的阿里还是不满足

他还想要更多!于是,终极模型出现了。

图片

手握巨款的阿里,希望从源头上就垄断这个市场,从房东开始一路做到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然而,这次阿里自己内部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阿里想一手包办产业链的所有,自建数据中心,意味着从IDC负载指标获取开始,项目选址规划、项目环评、项目施工建造、后期运维均要一手包办,毛利率与其主营业务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精于算计得杭州马,心里就盘算着,这些事儿虽然麻烦,但总归也要有人去做,如果谁能帮我跑土地、电指标,后期在帮我做点基础运维该多好啊~~

机会就这样悄无生气得出现了

图片

而也就是在这机会与动荡并存得2009年,上海国资委大笔一挥,以60%控股的形式,和曾犁一起合作创立了数据港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乱世魔王,因为前者为数据港提供了强大的土地获取能力、电指标获取能力、低利率的融资能力。(数据中心三大圣器)

图片

正所谓王八看绿豆,一拍即合。阿里云和数据港正式开始合作。

阿里出钱投资可建设IDC得土地,和核心部件(服务器等),阿里拥有重要资产的产权;

而IDC能耗指标的获取、IDC的建设施工、IDC落成后的托管服务。

这些非核心技术环节得搭建,这些阿里会交由供应商(数据港)去做。

数据港从阿里手里租赁土地,完成IDC指标获取,之后的运维再将IDC托管服务提供给阿里。

(目前,阿里业务占到数据港业务量的80%)

图片

数据港成就了阿里对于数据中心的最终形态的幻想(如上图)。

作为云计算产业链的基础层,中国的数据中心目前的特点是“技术粗放、一线核心地段供应不足”。因此,阿里从始至终的选择标准便是“专注专业且具备抢占核心地段能耗指标能力”的公司。而数据港正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图片

又聪明的小朋友问了,一家2009年才成立的公司,怎么当年就变成一家专业和专注的数据中心公司了呢?

小朋友,你的想法很危险啊!!!

但是,问题很对,为什么一家2009年成立的公司,就在2009年当年成为了阿里都认同的具备专业和专注的公司了呢?

这个问题彻底掀开了中国数据中心的遮羞布。

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回到1999年世纪互联的数据中心里,你能看见的是一群壮志凌云的程序员工程师自己动手上架服务器,装系统,做架构。

20年过去了,随之变化的是服务器的形态,以及维护的方式,而不变的仍然一群工程师自己动手安装服务器,装系统,做架构。

是啊,这是个没人愿意直视的问题。服务器的核心技术,在这20年里被各种行业巨头所垄断,他们投入的巨量的资金和战略资源,甚至押上了公司未来发展的命脉,竞相部署云服务赛道。这样的投入当然不一个机房能媲美的。

即使有的IDC试图推出自己的云服务,大多也只是政(国企)商结合的特殊产物。一旦走入大市场环境,就会瞬间被阿里云、腾讯云、AWS斩落马下。

数据港和阿里的这次合作的成功,就预示着中国IDC被彻底掀开了遮羞布。

一家只能帮着阿里批地、批指标的数据中心,居然可以直接拿到阿里的长期合作合同。

或许,阿里想要的,从来都不是“专注专业且具备抢占核心地段能耗指标能力”的公司,可能只想要具备抢占核心地段能耗指标能力的公司而已。

毕竟,云服务是云服务,数据中心只是一个解决企业的“卧靠,这么多!这么热!这么吵!的24小时不停机,需要维护的服务器放哪啊???”的这个问题”的地方。

没看懂?我再露骨一点,数据中心解决的还是非核心技术环节。

图片

数据港在政府土地指标、数据中心、云厂商这三方必须存在的特殊关系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定位(红色区域),在这所谓的”非核心技术环节“上深度发力,是他能够在大佬割据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模式,并杀出一片天地的主要原因。

就像数据港创始人曾犁先生2017年的演讲:“我们第一个客户是阿里巴巴,也是我们的一个老客户,也是我们一个大客户。

就此,数据港冠名了这个模式(租赁批发的定制IDC),一个看上去和阿里共生的,一个看上去失去自我的模式。实则是聪明的,准确的抓住了中国IDC高速列车的最后一个车厢。

遥望1999年,如果说,光环新网是在IDC扩张中,用自持土地发现了数据中心一半的金玉虎符;那么十年后的数据港,则是捆绑阿里,在云服务崛起前的黄昏中发现了另一半。

图片

数据中心,IDC,Internet data center,这么多高大上、科技感十足的头衔,为何你总是在土地上竞折腰?还不是因为带电的土地太过稀缺了......

“啥玩意?你说什么玩意稀缺?”宝钢的老板听到后,如是说。

04

钢厂IDC

两个身着西装的中年人坐了下来,放下了真皮的手提包,顺便解开了腰间的扣子,让常年饱受领导“关怀”的肚子喘了一口气

“最近优质地块太难跑了”其中一个人抱怨道。

“是啊”另一个男人,点了一支烟,狠狠的嘬了一口,说道“哎,上午看的那个地方不错,就是电不够。”

“嗯,现在能在上海...别说上海了,就是上海郊区,能有个带电的地也成啊!”

图片

这一番对话传到了时任宝钢集团运营改善部总经理朱湘凯的耳中。几个人一番寒暄,攀谈了起来。

没过多久,餐厅里传来了朱总的惊呼:“你说什么玩意儿稀缺?带电的土地?”

“是啊,数据中心可是个电老虎!一个机柜5kw,你要是放2000个机柜就是 10,000kw啊!”

图片

1千万瓦????

朱湘凯震惊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IDC居然需要多这么电

但是震惊之后,朱总心中盘算的是,宝钢搬迁后剩下的那的电指标终于有了去处。

对了,剩下了差不多....

7亿瓦

图片

一个新的产业形态就此诞生。需要用地!需要用电!需要离一线城市近!这些条件,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城市的旧产能,尤其是钢厂的特征。而体量上来讲,IDC的电消耗能力,和钢厂来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钢厂要迁出城市范围,城市附近旧遗留了很多带电的土地,这些是天然最适合改造成IDC的地方。

2005年,首钢自北京迁出钢厂产能,遗留1.2万亩,原址用途∶ 冬奥经济(奥组委、场馆)、新经济产业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商业居住区等城市综合服务。

2011年,重钢自重庆迁出钢厂产能,遗留426亩,原址用途∶大渡口滨江老工业区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

2012年起,宝钢自上海迁出钢厂产能,原址用途∶ 宝之云IDC园区,土地面积达2.82平方公里(约4200亩)。

2015年,杭钢自杭州迁出钢厂产能,遗留5000亩,原址用途∶杭钢半山数字经济特色小镇、商业居住区。

2017年,济钢自济南迁出钢厂产能,遗留1.5万亩,原址用途∶ 济钢森林公园、遗址公园。

2017年,石钢自石家庄迁出钢厂产能,遗留1600亩,原址用途∶大型主题公园、工业遗址园、中央商务区等。

做为钢厂IDC最成功示范,宝信软件的IDC业务是由旗下的"宝之云"品牌运营,宝之云IDC产业基地就建设在宝钢股份罗泾中厚板厂区原址上。

图片

(宝之云IDC项目地址)

随着宝之云一至三期完工投运,2016年集中进入运营投资回报阶段,接着四期在建,也陆续投运,到2020年9月产业规模合计达2.65万个机柜。

宝之云总电力供应能力达到2.8亿瓦。目前还剩余超过60%的可用土地和55%左右的电力储备,在一线城市中拥有独一无二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更是少数能满足BAT和电信运营商对 IDC需求的项目之一。

图片

呼呼,谢谢你这么美还能看到这儿,是真爱了!不过,你看我哐哐哐的介绍了这么多内容,但实际上商业第三方IDC的市场份额只占中国IDC份额的14%,这是一个极其不饱和的市场。

我要着重介绍这个行业里各种量化数据

市场份额,各家公司的量化数据(世纪互联、万国、光环新网、奥飞、数据港),运营数据分析,商业模式(租电分离,按地板,零售批发),盈利分析,未来发展(哪些业务赚钱,哪些不赚钱,云厂商的重大影响),以及最最重要的是如果优雅的拿一块地~~

完全是干货私货,不看亏一个亿!!!

网站编辑: 王满华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