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我,一个创业者,不敢让公司一夜暴富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qq.com/omn/20210127/20210127A03DVP0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UB3ua7.jpg!mobile

钱多也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

文丨马慕杰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时间轴被打乱了。”德联资本合伙人肖然觉得,2020以来,年份的时间界限感变得愈发模糊了。

2021年初的这段时间,很难看到哪位投资人正惬意地享受着度假时光。

要搁往常,从圣诞开始,“洋气”的投资人们就已经早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各地休假了。但今时,他们大多数的状态却与此大相径庭——要么在开会,要么在见创始人的路上。

表现“不一样”的,还有投资机构的出手速度与企业的融资频次。

“头部企业挤不进去”、“看好的项目被截胡”、“企业被动开放轮次”、“某家公司半年三笔融资”……凡此种种,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热烈地充斥于投资市场。在一些赛道,又开始洋溢着资本“狂欢”的味道。

疯狂的融资节奏

该如何形容2020年的创投市场?看看一些企业的融资速度,或可窥见一斑。

2020年1月,社区团购平台“十荟团”宣布完成8830万美元B轮融资;2020年5月,十荟团再次完成8140万美元C轮融资;紧接着,2个月后,即2020年7月,十荟团宣布完成8000万美元C+轮融资;2020年11月,十荟团又完成了一轮1.96亿美元的C++轮融资。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十荟团共完成4轮融资,平均不足3个月便有一大笔资金输入。

与其同一赛道的兴盛优选的融资进程虽然没有如此密集,但在融资金额方面也并未示弱。2020年7月,兴盛优选宣布完成8亿美元C+轮融资,同年12月,该公司又获得了京东集团7亿美元的战略注资。

在线教育领域,从2020年3月到2020年12月,猿辅导共完成了4轮融资。

轻食品牌领域,2020年4月到2020年12月这8个月,鲨鱼菲特共完成3轮融资。

新锐品牌赛道,功能性食品品牌BUFFX、国货护肤品牌PMPM等均在9个月内获得了3轮融资,几乎都保持着2-3个月一轮融资的节奏。

To B服务、医疗与芯片半导体赛道中的一些企业也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一站式私域流量运营平台“尘锋信息”在2020年4月到2020年12月连续获得3轮融资;精准医疗诊断平台“科亚医疗”在2020年2月到12月共拿了5轮融资;通用智能芯片设计公司“壁仞科技”更是在不足半年时间内获得了4轮融资……

毫无疑问,在“一九效应”愈发剧烈的后疫情时代,于企业而言,“钱”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关于企业融资,经纬中国张颖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早点拿钱,狠狠地拿钱,现在资金已经变成了一个核心竞争力。不要过分考虑稀释,而是要把融资确定性放在第一位,拿到充足的子弹,不要因为大意、错判而断粮。

投资加速,“某些机构3天走完流程”

正如你看到或听到的那样,当前的投资圈大致分为两派图景:有些人正在拼抢项目的大潮里为抢到某个案子而使尽浑身解数;有些人正在为了“找钱”而心急如焚。

前者自然是属于“不缺钱”的那波机构,他们积极跃进、主动推动企业融资的状态背后,实则承担着“把钱花出去”的任务。一定意义上,这也是那些企业能够如此集中拿钱的原因之一。

“任何机构与投资人都有自己的KPI,即出手的压力。特别是2020年有一些机构在大量超募,供给端的资金量其实非常充裕。”众海投资副总裁胡滢向投中网表示,加之,目前市场上好标的相对稀缺,基金们的天平就会更加倾斜于确定性更高的企业。

基于这种市场现实,“那就一定会出现项目融资越来越密集,金额越来越大,close(关闭)越来越快的情况。”胡滢说,某些品牌机构甚至3天时间就可以走完整个投资流程,“一周两周都算是很长时间了。”

从需求方的角度,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不管是项目方的心态还是融资计划,都有了些许的调整,以至于在“拿钱”方式上,也发生了显见的改变。

如同肖然所说,以往的项目融资都有着清晰的规划与安排,比如每个轮次的时间点选择等等。但现在的企业融资进程不比原来的常规性,节奏被打乱了。“企业并不一定是缺钱了或是按照某个重要节点去拿钱。”

元禾重元合伙人也表示,从疫情开始,几乎每个创始人都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为了能够从容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大环境,公司在不缺钱的时候,将融资节奏适当提速也是一种现实诉求。但要注意,“这并不等于要激进。”

值得一提的一个现象是,有一些之前嘴上喊着“不融资”的企业,如今也在逐渐接受资本的进场,这种情景尤其体现在茶饮领域。对此,胡滢对投中网直言,很多项目虽然没有资金链上的压力,但并意味着它没有资本化的需求。

“尽管公司的对外话语体系是不融资,但有些创始人实际上是持观望态度。一类是真的不见投资人,另外一类其实会有松动。”胡滢称。

狠狠拿钱?不要让资金成为“甜蜜的负担”

那么,频繁拿钱之后呢?尤其是对于那些相对较为初创的企业来说,高密度地接受资本注入会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正常的发展节奏?毕竟有时候,如果现金没有被有效地运用到企业运转中,钱多也未必见得是一件好事。

一公司创始人吴昊就对投中网表示了类似的担忧。“从身边的创业朋友观察,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公司倒闭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有太多钱了。所以什么相关业务都想做,最后发现没有一件事情能做成第一名。”吴昊说,他并不想让自己公司突然间变得非常富有,因为一旦能力跟不上,就很容易处于危险之中。

元禾重元合伙人也曾遇到过这种问题的求助。“有企业创始人曾告诉我,机构一下子给了他很多钱,他也需要学怎么花掉。”元禾重元合伙人说,其实有些企业在融资之前并没有进行准确合理的现金流预测。

“任何企业的发展讲究的都是可持续战略,而不是说融了一大笔钱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投资人是要看到最终收益的。”元禾重元合伙人同时提醒。

元禾重元合伙人认为,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刀切。对于那些具有有效管钱能力的创始人来说,这种融资方式可助推其最终在赛道里跑出来。“在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情况下,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据悉,在元禾重元与其被投项目的交流中,始终强调的一点是——融资规模要与自身资源相匹配。

胡滢也表示,如果是“高段位”的创始团队,那么企业多拿钱可在更大程度上开疆拓土、加深壁垒。但若是企业在内功并未修炼到位的情况下就急着融资,这反而会对企业造成负担。

“投资人的钱需要有正向的ROI,假如项目融到的钱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在账上趴着的话,企业和投资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胡滢说。

某头部PE合伙人黄明涛从行业角度做出了解读。他认为,那些To C领域的烧钱行业必须要多拿钱,因为To C赛道的马太效应更强,一旦成为第一名便会赢者通吃。但对ToB或是科技领域而言,“有时候钱是没用的”。

“B端行业是个慢活,它的壁垒不在于资金与商业模式,而在于技术。这样一来,钱的作用就弱化了。”黄明涛说,如果一家企业本身现金流不错,业务模式也不需要“烧钱”,那融资进程就需要有所节奏化。“毕竟钱融多了以后,对自己也是稀释。”

在肖然看来,总体上,在条款上不会有太大偏差的情况下,类似“多拿钱”的说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即适合于大多数企业。他对被投企业的建议是——账面上的资金可满足未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健康发展。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昊、黄明涛为化名)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