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社交网络之难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106380264870029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巨潮商业评论”(ID:tide-biz) ,作者:杨旭然,编辑:王方玉,36氪经授权发布。

zAzUBf.gif!mobile

除了“邓文迪的前夫”之外,默多克身上还有非常多的标签:世界报业大亨、新闻集团董事长、影视大鳄,以及——扎克伯格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2005年,Facebook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是MySpace。这家公司被默多克相中,以5.8亿美元的价格买了下来。

默多克作为传媒巨头,希望社交网络MySpace的视频业务能像YouTube一样成功。并且早在2007年,就宣布MySpace获得了10亿美元的收入和2.5亿美元的利润。

但这些收入与利润,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获取的:

MySpace的视频业务曾经排在YouTube之后名列第二,但是急于创收的新闻集团,在每一个视频前都插入了广告。迪沃尔夫(原创始人)曾经建议公司减少视频广告,然而新闻集团指出,首先需要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分析,看减少视频广告会损失多少收入。

最终的结果,是默多克坐视扎克伯格的Facebook一步步做大,并最终低价甩卖离场。

大洋彼岸,小米创始人雷军在2010年底推出了米聊,却在2021年初选择关闭。

米聊在微信面前一败涂地,对此雷军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曾经表态“当初做米聊就是与腾讯赌时间差”:如果腾讯一年后才有所反应,米聊胜率是50%,如果腾讯两三个月就有反应,米聊应该100%会死掉。

事态的发展,最终却按照雷军最坏的推演发展过去:腾讯在3个月时间内就推出了微信,并凭借QQ号注册的策略快速发展,从此成就了腾讯的万亿帝国。

63AB3iU.png!mobile

腾讯股价表现(2004年-2021年)

社交网络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成王败寇的生意。在这块战场上,我们见识了默多克、雷军、张一鸣、罗永浩们的失败,也看到了马化腾、扎克伯格站上了这个星球财富的巅峰。

想长久地站在这个巅峰之上又谈何容易。一个成功的社交网络,需要满足用户自相矛盾的诉求,需要不断地扩展价值,也需要时刻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

就像是在高耸而光滑的金山上攀登:这座山都是你的,但每一步都不能有失。

01 用户想要“简单的复杂”

根据DEVA估值理论,企业市值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用户数量。

互联网在PC个人电脑出现之后逐渐形成,个人电脑背后,是每个互联网用户。

这些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休闲娱乐、购物支付,共同构建了全球互联网的庞大生态。

互联网上虽然充斥着各类应用功能、信息与服务,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为用户(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服务的。谁拥有了用户,谁就拥有了价值。

以太网的发明者、3COM公司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于1973年提出了“梅特卡夫定律”,这是一个和摩尔定律同样重要的定律:

网络的价值,与“联网设备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juQFjiQ.jpg!mobile

以这个定义为基础,互联网皇后Mary Meeker提出了最早为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公式—— DEVA 估值理论。这个理论至今仍是为互联网公司估值的重要依据之一:

互联网企业的市值=用户数的平方*企业为每个用户创造的价值

这个估值理论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早期出现,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缺陷。虽然现在已不常见,但仍有足够的借鉴意义。根据这个估值理论,企业市值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用户数量。

这与梅特卡夫定律的含义一样,更多用户之间,可以交织成一张更加庞大、高粘性的用户网络。网络节点的增加,也意味着信息与服务有了更庞大的载体。

社交网络上的用户,对于社交网络主要有两个诉求:

1.利用社交网络实现自己的社会交往;

2.以社交网络为载体,使用一部分应用。

这也是微信开展业务的起点。人们在这张社交网络上联络亲戚、朋友、熟人,并联系这张网络上的陌生人,随之进入另一个圈层。

同时,一些应用完全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使用,比如观看视频——朋友发送过来一条视频,我立刻打开,而不是退出社交网络然后去其他平台搜索。

这两个功能的定位,也构成了微信的两个不同的价值点:

1.工具

2.应用

微信、Facebook都是面向所有公众免费使用的,用户不会为社交工具本身付费,这部分用户虽然使用者很多,但除了点击广告之外,最终很难为腾讯、脸书公司直接创造价值。

但和脸书不同的是,为了保持更好的用户体验,腾讯在利用广告增收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克制。因此在腾讯总的营收池子里,“工具收入”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并不意味着工具没有价值。相反,正是微信的工具价值,吸引着海量用户——每天10.9亿人打开微信,首先不是奔着小程序、公众号或者视频号来的,而是奔着社交聊天来的。

社交工具吸引用户+为用户提供应用并创造价值,是微信这款产品经营最核心的脉络。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这个过程都是顺畅的,并且迸发出了巨大价值。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一直在变——要更简单,也要能够有更多的延展功能。这越发考验马化腾与张小龙的智慧:

就像甲方要求的“色彩斑斓的黑”一样,如何满足用户要求的“既简单又复杂”?

02 扩张与价值

如果微信变成了一个只有社交聊天功能的工具,那它的产品价值就会打折扣。

在美国互联网广告市场中,Facebook、谷歌、亚马逊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前三位,三家公司在互联网广告方面能够获得大量收益。

尤其对于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广告业务更是其营收的最重要来源。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Facebook的广告收入达到569.8亿美元,占到其总收入的98.42%。

而对微信有着更强“洁癖”的腾讯,更愿意让微信远离类似Facebook界面中常见的广告,张小龙也曾多次表态,毫不吝啬对简单的赞颂:

我用简单来作为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

简单是很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

所谓“简单”,却和互联网公司企业价值(前文所述的DEVA 估值理论)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势同水火:

简单,可以让用户用得更安心,省心,舒适,而不会转去其他社交软件。但问题是,如果微信变成了一个只有社交聊天功能的工具,那它的产品价值就会打折扣——你能想象一个只能聊天,不能看朋友圈公众号、不能微信支付、不能打游戏的微信吗?

正如360、WiFi万能钥匙、猎豹移动曾经的王牌APP、在全球范围内一度冲到第一的Clean Master等工具类产品,它们的母公司并没有被市场定出很高的估值,并且这些工具类产品很难保持长青,往往到一定时间就会被用户抛弃。

因此,公众号、金融支付、“九宫格”、小程序等这些与“简单”相对应的“复杂”,实际上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升微信的使用时长,并且产生更大的应用价值。

根据DEVA估值理论,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市值)才会更大。

过去很多年,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绝大多数都遵循了“获取用户,并不断拓展新功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原则——这其实是符合DEVA 估值理论的。

典型者如美团,通过餐饮团购业务获取用户后,迅速扩展各类业务,包括电影票、外卖、医美、共享出行等等,企业市值随之水涨船高;

阿里巴巴的业务也并不局限在电子商务,还要做金融支付、“健康、快乐”业务、本地生活等等,才能让企业价值在庞大的基数之上不断增长。

对于腾讯来说同样如此。微信连接了中国十几亿人,在这之上沉淀的游戏、支付、金融、内容业务可以帮企业不断赚钱,但2020年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2021年也不是。只要不是终点,新的用户价值就必须不断开发。

游戏、广告、金融之外,微信用户价值最新的开发与扩展路径就是视频号,这甚至成为了腾讯新十年展望最核心的关键词。

视频号是否能够成功和视频号的运作思路,并非是本文所论述的核心重点。总体上看,关于微信对于视频号的力推,有几点隐藏的事实:

1.微信必须通过视频号,去追赶视频时代的趋势与红利,以避免在视频时代彻底掉队;

2.视频号的设计,与微信“简单”的原则相冲突,两者之间正在努力平衡;

3.腾讯没有完全固守“简单”这样的工具思维,拥抱复杂的视频业务,是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正确战略判断。

03 不仅是用户时长

对用户使用时间的竞争,背后是对用户带来企业价值的竞争。

如果不考虑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腾讯在平衡“简单与复杂”这对矛盾的动作,堪称完美。

通过增加金融支付功能,扩宽了微信的使用场景,进一步固化了普通人对微信的使用习惯;

通过公众号,给微信增加内容属性,让更多人把时间沉淀在微信上;

小程序则是一个更加宏大的生态,可以引入无数个外部应用,大大提升微信的功能性,让每一个小程序,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APP,而微信就变成了“安卓操作系统”。

张小龙在公开课中分享了一组数据:

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

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FJnuUzQ.jpg!mobile

每一个普通人稍加学习,就能把这些功能利用起来,打开微信,能够解决的生活问题和互联网使用需求越来越多。而实现这些功能,是建立在没有增加太多操作复杂程度的基础上,这是产品团队超强能力的体现。

但是,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每名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长度,竟然下降了。

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图文时代向视频时代的变迁等等。但其中最值得腾讯警惕的一点,是来自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之一——字节跳动对用户使用时长的分流。

众所周知,字节跳动旗下的产品,是以算法分发进行内容推送见长的。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用户都会被平台推送各种内容,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内容是什么,不断被刺激与“奖励”。

系统算法会机器学习用户的行为与喜好,并进行相应的推送。得益于平台海量的创作者,这些推送内容源源不断无穷无尽。

相比之下,微信的内容分发更加依靠天然的社交分发——包括朋友圈转发、微信群转发、点赞、在看形成的阅读与传播等等。

这类模式发展到高峰,是在腾讯推出直播业务的时候,用户看过的直播会直接推送并提示给其他用户,这引起了大量用户的不满,后期被调整。

不断加码的点赞+向好友推送模式,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从方便变成了一种负担: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成为其他人的内容来源,他们会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对内容的喜爱偏好,而更加谨慎地点赞、在看或转发。

这种谨慎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社交网络中,内容的传播力会被削弱,内容无法通过用户的转发/在看/点赞进行跨圈传播。

随着内容传播受到局限,内容所形成的用户粘性出现下滑,进而导致用户使用时长的下降。这些失去的用户时长,降低了用户使用其他应用的频率(或潜在的使用频率),并增加了微信的“工具属性”。

按照张小龙的话说,就是“用完即走”的这部分用户,会因此增加。

张小龙并没有以用户时长作为KPI,每次的公开课,也没有极端强调用户时长的重要性。但作为全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这个指标有多重要,他比《巨潮商业评论》要清楚得多,也在为此做出各种改变。

包括“看一看”和“热点广场”的推出,甚至是视频号的推出,都有强烈的增加用户使用时长的考虑。但至少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字节跳动的用户使用时长不仅继续排名第一,还在不断增加。

对用户使用时间的竞争,背后是对用户带来企业价值的竞争。腾讯应该庆幸的是,截至目前,因为种种问题,字节跳动始终没能把内容之外的业务做起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