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学术头条:挪威23名老人接种辉瑞疫苗死亡,中国首只克隆猫诞生,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t.qianzhan.com/caijing/detail/210115-93b2e43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学术头条:挪威23名老人接种辉瑞疫苗死亡,中国首只克隆猫诞生,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发布

 Emma Chou • 2021-01-15 21:00:17 来源:前瞻网 E3100G0

1

1

《科学》:76%的人感染新冠病毒,依然无法群体免疫

根据《科学》网站的报道,巴西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的疫情扩散情况表明,群体免疫政策在新冠肺炎中宣告失败。根据当期杂志第288页的研究,巴西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估计有76%的人口受到新冠病毒感染,但并没有实现群体免疫,也没能缓解的疫情对死亡率的影响。马瑙斯提供了一个警告性的例子,说明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是不会缓和的,即使在高感染水平下,群体免疫也可能无法实现,而且抗疫成本还会急剧升高。

美国发现第三种本土变异新冠病毒,或为迄今最易传播的一种

日前,美国南伊利诺伊卡本代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第三种美国本土变异新冠病毒,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容易传播的一种病毒。据悉,该病毒最早于2020年5月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出现。科学家称,此变异病毒在美国中西部的北部地区最为普遍,可能至少50%的美国病例都是由这种病毒引起的,但目前还没有在别的国家广泛传播。

科研人员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模拟新冠病毒感染诱发肺损伤和免疫反应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方网站13日发布消息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与该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器官芯片技术建立一种体外肺器官微生理系统,模拟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导致的肺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等,为新冠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和快速药物评价等提供新策略和新技术。

Science:利用基因组流行病学准确追踪英国COVID-19传播链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由Louis du Plessis领导的研究人员利用该联盟和其他来源的数据重建了COVID-19在疫情第一波(2019年3月至6月)期间引入英国的地点和时间。他们还使用了流行病学因素和旅行数据的信息。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stablishment and lineage dynamics of the SARS-CoV-2 epidemic in the UK”。

隔离14天后仍然查到新冠病毒?专家:目前看还是个别现象

针对“是否新冠病毒潜伏期更长了”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13日指出,在隔离期间14天以后仍然查到新冠病毒,是个别现象。因为潜伏期目前新冠基本是14天以内,大部分是在3-7天,个别超过14天的也是存在,既往病例也是有的,目前看还是个别现象。是不是潜伏期延长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判。

挪威23名老人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死亡:年龄均在80岁以上,免疫力弱

,据挪威药品管理局称,挪威出现了23例与美国辉瑞公司和德国BioNTech公司新冠疫苗相关的死亡事件,所有死亡均出现在80岁以上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群体中。挪威药品管理局首席医师西格德(Sigurd Hortemo)指出,报告显示,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常见的副作用(例如发烧、恶心等)可能是导致这些体弱老人死亡的原因。西格德在14日举办的新冠疫苗网络研讨会上表示,疫苗的风险非常小,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尤其是针对那些健康状况不佳的老年人,副作用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病情加重。“如果你身体虚弱,就不应该接种新冠疫苗。”

1

模型预测病毒如何逃脱免疫系统

HIV和流感病毒能通过快速的突变,改变其表面的蛋白,使疫苗产生抗体无法识别它们,从而实现免疫逃逸。据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论文,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模型来预测病毒蛋白位点可能发生突变的概率。这种模型能用自然语言处理分析基因序列,再预测出能帮助病毒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且遵守基本生物定律的病毒序列。研究人员用该模型预测了冠状病毒,HIV以及流感病毒HA蛋白的突变情况,获得的结果与现有的研究吻合。后续,研究人员或将借助这种模型找到更高效的疫苗靶点,避免病毒逃逸。

色素多的皮肤细胞中紫外线导致的突变较少

一项关于人体皮肤的基因组研究显示,紫外线照射能够引起一系列体细胞突变,这种突变与年龄无关。此外,紫外线照射令深色皮肤产生的变异数量更少。这项研究在 1 月 14 日发表于 PLoS Genetics 上。这项研究从年龄 25-19 岁的 21 名健康受试者中提取皮肤细胞。他们发现紫外线相关突变在细胞中的数量范围较广,从 400 到 14000,并且突变数量与年龄及性别无关。白种人细胞中的突变中数为 1800,而非裔受试者体细胞中的突变中数为 700,显著低于白人,这显示黑色素能保护细胞不受阳光照射的损伤。此外,研究还报告了内源性因素带来的突变。作者认为,本研究报告了健康体细胞中的突变基线,这将有利于未来医学研究。

《科学进展》: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将问世,可用于组织修复

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新的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即将问世。这种干细胞(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MS)可以从容易获取的人类细胞中提取,并经过重新编程成为干细胞。该研究成果已在《科学进展》发表。

新研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助于缓解2型糖尿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发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助于缓解2型糖尿病。公报介绍,科研人员发现,一些患者连续6个月接受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后,即每天摄取的卡路里中仅有不到26%来自碳水化合物,比传统饮食的患者实现了更高的2型糖尿病缓解率。相关成果近日已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

宇宙也许没那么多星系

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宇宙大约有两万亿个星系。不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星系数量实际上可能只有数千亿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3日报道,根据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返回的数据,得出的宇宙背景亮度,和结果预想的相差甚远。新视野号与哈勃相比离太阳更远,它所观测到的星空亮度比哈勃观测到的最暗星空暗10倍。这是由于哈勃观测受黄道光影响,即太阳系平面上星际尘埃对太阳光散射造成的光污染。天文学家原先认为宇宙中90%的星系隐藏在哈勃视野之外,但新研究认为实际数量没有这么多。研究成果13日在美国天文学会线上举办的第237次会议上发表,即将刊载于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

水星收缩程度或小于之前预测

《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的研究借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信使号”(MESSENGER)任务和全球地形数据,重新绘制了水星的构造地貌,并估算了水星半径减少数据。研究在水星南半球发现了比北半球更集中的断层和其他构造地貌。而水星在晚期重轰炸后冷却时发生的行星收缩或让水星半径减少了1~2千米,远少于之前估计的7千米,这意味着水星可能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内热。

《美国化学会志》:新型镍基催化剂诞生,可通过电解水高效生产氢燃料

最近,POSTECH的一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利用廉价且容易获得的镍作为电催化剂,通过电解水高效生产氢燃料的方法,开启了氢经济时代。他们共同开发出一种高效的镍基催化剂体系,其中掺杂了oxophilic过渡金属原子。研究人员表示,已经确定了催化吸附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和氢进化(她)的反应动力学碱性介质。

新颖设计使光子传感器更加灵敏,皮克级检测也不在话下

在《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中,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团队展示了一种新型高性能光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利用液体的表面张力将分析物分子集中并捕获在器件结构的最敏感位置,从而显著提高灵敏度性能。

科学家首次获取量子气体疤痕态

量子多体系统(quantum many-body system)是一种处于疤痕态(scar state)的量子系统,由于疤痕态中粒子同轨,故可为系统中编码的信息提供保护。1月14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首次在气体中观察到疤痕态。研究者用镝原子构造了Tonks-Girardeau气体并改变了气体磁定向。这种气体是一维、高激发态的量子多体系统,原子间强大的引力使它们只能在同一直线上运动,而不像普通气体一样迅速坍缩为球状。研究发现,尽管实验施加的磁力与原子引力相比极弱,Tonks-Girardeau气体却表现了出人意料的稳定性,其能态可持续攀升,未因任何影响发生坍缩。研究者计划进一步探究此现象的内在原因,以辅助发展更为稳定的量子系统。

预测原子核中子数量极限

在所有已知的原子核中,约有 10% 是稳定的。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而成,在稳定的原子核中加入中子,原子核会变得越发不稳定,直到中子不能再与核相结合,这种极限被称为中子滴线(neutron dripline)。迄今为止的实验只发现了氖以下轻元素的滴线。科学家从微观的二体/三体相互作用入手,求解多粒子薛定谔方程,使用创新的中等相似度重归-化组方法,预测并计算了从氦到铁(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性质及其极限,并利用现有的实验数据量化了该计算的理论不确定度。这项研究被认为是了解核素表和核子结构如何从强相互作用中出现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编辑推荐”于 1 月 12 日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谷歌推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谷歌研究人员开发出一个新的语言模型,它包含了超过 1.6 万亿个参数,远超 Open AI 开发的 GTP-3 的规模(1750 亿个参数),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比之前谷歌开发过最大的语言模型 T5-XXL 的效率提高了 4 倍。论文已于 1 月 11 日在 arXiv.org 上以预印本形式发布。

电鳗能成群捕猎

先前的研究认为电鳗通常单独狩猎。而刊登于《生态学与演化》的一项研究则在巴西帕拉州的伊里里河(Rio Iriri)观察到,伏打电鳗(Volta's electric eel)中存在群体狩猎行为。在黎明和黄昏,这些电鳗会组成狩猎小队,绕着一个大圈游泳,把数千条脂鲤卷进圈中,并裹挟着脂鲤群从深水区游入浅水区。然后电鳗狩猎队联合对脂鲤群放电,脂鲤被击出水面后落下昏迷,成为电鳗的腹中之物。群体狩猎行为在鱼类中很罕见,除该发现外,目前已知只有其他9种鱼类中有此行为。

1

MIT 知名华人教授陈刚在美国被捕

根据美国司法部网站发布的消息,当地时间 1 月 14 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系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陈刚现年 56 岁,为美籍华人,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后前往美国,目前担任 MIT 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帕帕拉多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和固态太阳能热能转换中心主任。大约从 2013 年开始,他在 MIT 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美国多个联邦机构授予的 1900 多万美元的资助。

中科院 2020 年度人物与创新团队公布,北斗研制团队与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均入选

根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 2020 年度人物与创新团队名单日前公布。量子光学和光量子计算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专家、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周欣当选年度创新人物;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设计专家、中科院声学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新疆传统民族药材技术专家、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当选年度先锋人物;畜牧饲料加工技术专家、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钟瑾,干细胞专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郝捷当选年度感动人物。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当选年度团队。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发布:加强制度执行和规范管理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印发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此次修订细化了对学位授予单位自评阶段要求,明确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为诊断式评估,应当全面检查学位授权点办学条件和培养制度建设情况。

教育部发布做好公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75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要求,保证2021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安排到中小学校任教。

1

中国首只“克隆猫”已于近日诞生

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团队成功通过森林猫体细胞克隆产生后代,中国首个猫科克隆动物“平安”健康诞生。2020年12月24日出生的“平安”已平安存活了将近一个月,代孕母猫和“平安”地各项生理指标皆在正常范围内。“平安”的本体是一只野生森林猫和中华田园猫杂交的成年雌性森林猫。研究人员从该猫皮肤组织中分离培养得到了纤维细胞,利用中华田园猫的卵子作为细胞核受体,制作出多枚体细胞克隆胚胎。克隆胚胎移入代孕母猫体内62天后,成功生出“平安”。目前,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仍在进一步鉴定该猫的克隆身份。

国家天文台巡天团队联合发布巨幅宇宙二维天图

1 月 14 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亚利桑那巡天(BASS)团队和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国际合作项目团队联合发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维天图。DESI 作为第四代宇宙学巡天项目,旨在通过大量星系的红移观测研究宇宙结构增长和膨胀历史。新发布的天图覆盖了两万平方度的天空,约为全天球面积的一半,容纳了 10 万亿数码像素,包含了 20 亿天体。

InSight 探测器多次火星挖掘尝试失败,NASA叫停任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当地时间 1 月 14 日宣布,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开发的 InSight 探测器的“鼹鼠”(mole)”探针未能深入探索火星地下热流,该任务以失败告终。德国的科学家花了两年的时间,试图让探针钻入火星地壳获取温度数据。但是,作为 InSight 着陆器的一部分,这个 40 厘米长的设备无法在火星的红土中获得足够的摩擦力。它原本应该埋入火星 5 米深,但实际只钻了约半米。上周末,鼹鼠探针的第 500 次尝试宣告失败后,该团队宣布结束这一任务。尽管如此,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仍然认为,这个项目有利于火星未来的挖掘工作。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