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经济不景气是优秀消费企业成长的历史机遇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1680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经济不景气是优秀消费企业成长的历史机遇

播客:疯投圈/得到:中国消费报告/ 公众号:黄海的消费业观察

本文是我在“水滴消费创新营”的分享,也是此前日本消费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01.借鉴日本

1)为什么?

互联网创业其实才出现了大概20年,但消费类的公司已经出现了比这个更长的时间。所以从历史借鉴的角度,对历史上消费类公司研究对于当下商业环境的发展有其必要性。

为什么我们选择日本?为什么不是美国或其他国家?一方面是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跟40年前的日本差不多,所以刚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另一方面,日本消费行业的城市形态、消费习惯和中国相似度很高。

例如我们都有密集型大城市,都有方便的公共交通,以及街头巷尾的便利店等。虽然这些事情在中国看着很平常,但换个国家就截然不同。美国没有成型的便利店业态,公共交通出行也特别辛苦麻烦。这样的结构下并不适合便利店这样业态的存在。所以我们说,中国和日本在某些社会基础设施相似度较高的前提下,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比较的意义。

2)压缩时间的法宝

即使中日两国在消费类公司发展的阶段中有很高的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正因为这些差异,别人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做完的事情,中国只需要几年就能够都完成。我们称这些差异为“压缩时间的法宝”。

法宝一:互联网。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快,大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把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传播给更多人,也就是在提速商业发展。而当年的日本并没有互联网这个法宝。

法宝二:资本。中国现在有大量的创业投资,他们帮助新创公司进行更快速的发展,这在几十年前当然也是并不成熟的。

有了这两个“法宝”以后,你会发现很多日本三十年时间周期里发生的事,可能在中国10年就能完成。更深一层的是,对比当下的时间点,我们在日本70、80和90年代中都能找到一些共鸣的地方来参考。

02. 消费端变化:“1人で食べる”的机遇

我们在日本研究当中发现的让我们很兴奋的事情,是所谓的个人消费崛起。“深夜食堂”、“一人食”这个概念是日本发明的。为什么单人消费会成为日本很重要的文化呢?

v2-cb9bc30535031b0972e86c8d4fada18a_720w.jpg

这张图本质上说的是日本有一个亿的人口,单住的人口有将近两千万,30岁未婚还和父母一起住的人有一千多万。近年的一个数据是,全日本35%的女性在35岁时候没有结婚。所以在日本深夜的星巴克,你会发现有很多一个人的座位,他们都是一个人在工作,一个人在看书,在繁华商场的星巴克里,很安静的过自己的个人生活。这是日本社会一个很重要特征。虽然中国目前没有这么的夸张,但中国未来的趋势也会越来越向这个方向发展。中国2018年Q1结婚的比例同比减少5.7%左右,在某些大城市,平均结婚年龄到达30岁以上。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趋势下,存在非常适合日本和中国的单身人口进行消费的业态。

而便利店是一个典型的为个人消费而存在的一个业态。便利店不卖生猪肉,却会有熟的猪肉饭。因为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买原材料回家做饭还是太麻烦了,不符合个体的消费习惯。所以这也是能解释为什么便利店是一种从日本进入中国的业态,是因为日本的个人化社会的发展,会导致符合个人化消费习惯的业态的兴起,在中国在发生同样的趋势。

个体化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产业的效率升级。因为做饭是一个家庭行为,但独自生活的人在家给自己做一顿饭太过不经济了。因为可能我做饭要花一个小时,但是吃饭只吃10分钟,还没有人跟我说话,这顿饭的体验太差了。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去吃饭会成为主流。日本的拉面馆对隐私保护很好,到日本如果吃拉面的话会发现两个座位中间都会拉一个板出来,就像一个小隔间一样,方便一个人去吃拉面的人。

日本餐饮行业从1975年到1990年之间的15年里,行业规模翻了三倍。虽然1990年之后陷入停滞,甚至有些下降的趋势,但维持在在20-30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而中国餐饮的市场规模大概在三万亿左右。但日本只有一亿人,中国有14亿人,如果按照日本这个发展速度的话,中国的餐饮行业肯定还会继续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就是个人消费的崛起。即使我们是在互联网时代,叫外卖也是个人消费,本质上也是生活单位变小的结果。

3.产业端的变迁:效率升级

1)RIMOWA VS. 小米90分

人们对消费升级有很多误解,但效率升级才是本质答案。什么是效率升级?举个例子,过去我们买三千块钱的国外大牌的RIMOWA的旅行箱,现在我们可能几百块钱买小米生态链的90分旅行箱,而且售价越来越低。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反而开始做便宜的旅行箱?

因为在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小米生态链的效率变高了。雷军说过:硬件超过5%的综合利润率的产品我不卖。背后的意思是什么?是5%的综合利润率下,我还能挣钱,但你不行,所以我发展成了大公司。

而过去国外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就能享有如此高的毛利。它们在国内拥有供应链,产品在国外转了一圈,拥有了品牌后,回头在国内可以卖三千块钱。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创业机会,如果我把效率提升,同时品牌不要做太差,卖国外品牌五分之一的价格还能挣钱。所以创业者们如果发现某个市场还有这样的特征,何不去这个市场创业呢?

所以在这个逻辑下,产业变迁的过程不叫消费降级也不叫消费升级,叫做效率的提升。

比如大创在日本卖一百元日元(约合六元人民币)一件的东西卖成了一个三百亿的企业。因为效率升级,使得他即使是100日元的售价也能有10%的净利润。而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好的事情,因为同样品质的东西,今天比十年前花的钱更少了,剩下的钱可以花在别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大创、优衣库等企业就是通过效率提升来满足消费者高品质低价格的需求。

在国内,传言名创优品的老板是因为2013年在广州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一家大创开在了广州的中华广场,他一去逛街发现这个事情怎么这么好,怎么这个店一开了所有人抢着去,我在中国开一个好了,我也能做零售,所以名创优品的出现,多少受大创的启发。

2)百万年薪优衣库

随着效率的提升,日本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最后能存活的消费公司,都是在价格与品质上做到极致的。

我们知道优衣库的竞争优势是低价高质,这主要基于它的运营模式:SPA。而SPA的核心就是提高效率。怎么提高呢?从生产、运输、开店、营销、销售、售后全部是他管控。中国以前做这个模式的公司比较少,大部分还是经销商模式,所以中国线下零售的效率相对较低。

优衣库经常是在面料、裁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颜色和图案的变化给消费者带来多样性的体验,所以他的设计都是基本款。这种模式对供应链大有好处,因为它在成本、生产、库存管理方面都存在规模效应,从而可以更高效的实现低价高品质,此外对用户有好处,因为他高品质低价格,完全符合高收入人群对服饰的需求。所以有了“百万年薪优衣库”的说法。

在中国,三线城市房子、吃饭、打车都比北京便宜,但买衣服却比北京贵,为什么?尤其是越大牌的衣服越比北京贵。这是中国原有经销商体系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要把一件衣服从总代理分销到下面的城市,中间经历很多层级,每一层级都要有利润,导致衣服的零售价虚高。所以在一个效率不高的零售竞争环境当中,最终消费者的剩余是比较少的,他被迫接受更高昂的价格。

除了优衣库,还有ZARA、宜家、无印良品等都是采用SPA的模式,将店、货、供应链、产品设计、营销等所有的环节都统一自己做。这个模式在前互联网时期的零售业中有非常高的效率优势,也是他们的取胜法宝。

4.高阶竞争:我爱“快乐肥宅水”

当所有企业的效率都提高了,下一步怎么竞争?

下一步谁能在这些朴实无华的产品当中,能加入自己的情感附加值,谁就是下一个阶段的胜出者。品牌在高阶竞争的时候,就会通过一些不同的情感倾向,去唤起消费者的认同感。

日本做情感属性最好的是MUJI。曾经有一个市场调研公司去采访了MUJI的消费者,问他为什么买MUJI的产品?发现很多人都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认同,因为它的产品有日式风格的留白、简约,甚至禅宗色彩在里面,这本质上是品牌打造的情感的吸引人的点。

小米生态链在现在风头正盛,但以男性消费者为主。下一步吸引女性消费者,小米可能应该在性价比属性基础上给产品加入更多情感召唤,因为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在情感上总是希望变的更好。

再进一步,哪些情感的召唤是具有普遍性的?哪些召唤是有很强的个性化的?可口可乐这么不健康的产品一百年经久不衰,为什么?因为它的情感属性太好了:快乐。你都不是在喝可乐,你是在喝幸福。所以大家给可口可乐起了一个爱称,叫“快乐肥宅水”。

5.“新穷人”与“下流社会”

有两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日本90年代的社会现象,《M型社会》与《下流社会》。

《M型社会》的核心是说日本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新穷人”,他们依旧不愁温饱,有着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看不低的收入(但在日本标准下偏低),但是会没有上进心,懈于拼搏,欲望被减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对消费的启示是什么?第一,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精挑细选。第二,他们是消费意识比较成熟的一群人。

《下流社会》描述这群人究竟消费什么。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因为他也不爱出门,收入也不会特别高,所以他会花很多时间去进行内容和精神的消费,如体育赛事,游戏,互联网等。所以日本的文化内容行业,动漫行业会如此发达。

最后我们用大创的发展经历做简单的总结:经济下行对于实在提高了效率的消费公司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它是1995年上市的公司,1999年时每个月能开50家店。2000年之后国内的发展停滞,进入海外扩张期。通过海外来驱动更多的增长。新穷人与下流社会的出现对于大创、MUJI这样的消费类公司来说是好事。所以虽然大家都会担心是不是中国经济不好了,消费领域的创业会遇到瓶颈等,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对优秀的公司来说反而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