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对手已上岸围观,小米还在原地“打怪升级”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investorscn.com/2020/12/30/9335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对手已上岸围观,小米还在原地“打怪升级”



2020-12-30 11:14:07   来源:投资家网专栏  作者:智能相对论 

加载中...

文/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iihahe

手机圈“耍猴”的坏毛病越来越重。

就说这个充电头吧。

在小米发布小米11的前夕,雷军意外透露可能不送充电器,一时间炸锅了。不过为了平息“众怒”,小米很乖巧地提供一个套装版选项,额外独立增加一个充电头,但从包装设计来看,小米11早就预谋不送充电头。要不然套装版的充电头怎么会是独立的?

加载中...

来源:网络

小米当然可以甩锅苹果,让苹果做坏人,但依然掩饰不了整个手机圈的冷清。除了小米在积极宣传骁龙888外,其他手机厂似乎都心不在焉。通常这个时候,小米的对手都会来冷嘲热讽一下,小米同样会回敬它们,这种剧本反复上演了好多遍。但今年明显不同,就算卢伟冰还特别强调,“小米11首发和首批发布是有很大区别的”,意图刺激对手,小米的对手们似乎都“心有灵犀”,默不作声。

比如vivo把重点放在了使用三星Exynos 1080的X60上;经常会与小米互怼的荣耀正在经历品牌之变,最近也在忙着V40的发布。同时,OPPO在欧洲市场斩获颇丰,今年第三季度数据表明,在前五大手机品牌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了396%,有渠道传出消息OPPO在积极加单,无暇顾及。结果,往常的热闹,并未再现。

手机行业要变了么?我们先来看行业领导者最近在干什么。一方面是华为受到打压,在硬件拓展受限的情况下开始发力操作系统。在12月16日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鸿蒙OS2.0 Beta,正式宣布自有的操作系统进驻手机,而且还能够兼容安卓的App。最关键的是扩展的IoT的连接能力,“碰一碰”即可实现无缝连接,这是提前向Google的Fuchsia示威。

就在华为公布鸿蒙OS2.0 Beta前的大约一个星期,谷歌也把Fuchsia开源,据谷歌的计划,Fuchsia不是用来取代安卓,但却可以涵盖安卓,是试图用来打通各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在这个层面上与华为的鸿蒙类似。

另一方面,谷歌首度开源Fuchsia也有深意。早就有报告指出,未来的IoT设备的数量和数据量将大幅度超越目前手机的规模,手机在未来将作为一个超级终端,承担连接和控制各IoT设备的重任。为此,谷歌已经准备了5年,但联系谷歌目前面临反垄断调查以及AI、智能驾驶业务发展不顺等因素,此刻再度提升Fuchsia的热度更像是因为其他新业务受挫而不是把Fuchsia始终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

挣取了智能手机大部分利润的苹果,也开始心有旁骛,它要做的汽车终于要落地,最早可能明年9月份就发布,这比郭明琪的预计要早两年。三个能在手机领域做出改变世界的公司,却不约而同瞄向了手机之外,开始骑驴找马,弱化手机地位,把触角伸入其他行业。手机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头部厂商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像在神游,一部分像继续打手机保卫战。这是否意味着行业的拐点已经提前到来,小米一直“打怪升级”的江湖是不是变了?

别人在囤技术,小米在囤钱

谷歌和华为在做技术储备(华为也在囤货),苹果在做跨界探索,小米在囤钱,硝烟渐起的前奏,的确有点紧张。

在发布了强劲的2020 Q3财报后不久,小米很快就进行了一次融资行动,这是小米上市之后的首次再融资,据悉,当时小米正寻求通过配股和发售可转换债券筹集至多40亿美元资金。一部分拟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10亿股股票,价格区间为23.7~24.5港元/股。另外一部分为12月1日盘后,签订可转债认购协议,发行8.55亿美元七年期零票息可转债。这次融资行动还把小米当时的股价拉低7%。

尽管引起二级市场的不满,小米依然强力推进。根据小米的介绍,这次融资主要用于:增加运营资金以扩大业务;投资以增加主要市场的市场份额,至于战略生态系统和公司其他一般用途则是打掩护了,前两项才是关键。接着,小米进行了一系列快速操作。

就在12月2日当天下午,根据这次融资,小米发布了组织调整文件,涉及到集团总办、手机制造工程部升级为智造部等关键元素。其中小米成立的集团总办,被认为是提升了公关的地位(这很容易让人与小米某高管的负面言论联系起来)。而再度提升制造部门地位,则有应对全新挑战的意图。但小米略显急躁的动作,一点也不像融资之后的满面春光,反而把焦虑写在了脸上。

形势或许比想象中严峻,比如小米11发布前2天,雷军才透露取消附送充电头。但这更像早就有的决定,不是临时起意,因为上游供应链,真的在刮寒风。就算雷军厚道,想送充电器,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游元器件开始缺货了。

加载中...

来源:网络

大厂提前运作。华为提前大规模囤货,借了美国禁令的大旗,也赶上了元器件的上涨周期。根据华为自己的信息,在2020年上半年,华为的囤货额度高达1800多亿人民币,其中还导致闪存全球销量大幅度增加9%。小米也跟风囤货,表面是意指华为退出的市场份额,但也意外击中了这次涨价风潮的靶心。所以在小米11发布前,小米表现出少有的慷慨,说可以很快购买到机器,而不再会“耍猴”。

据说,这次小米的备货高达2.4亿台规模,并不像是简单跟风华为。再联系到小米这次精准融资40亿美元,其中就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用途,从这一点上说,小米提前囤货是有足够预谋的。这个预谋,也可以通过其2019年Q4财报得到印证,当季财报显示,其存货在第四季度环比大增63.44亿元,由三季度的262.41亿元增加至325.85亿元。考虑到小米早就清了4G手机等存货,而2019年是元器件价格低潮期,“耍猴”如小米,也早就在悄悄囤货了。

小米还得再炼供应链

如果没有2016年的大跌的经历,小米可能不会如此从容应对今年的供应链紧张局面。雷军在公开场合反复提及供应链,也绝非巧合。比如在2020年10月18日的小米核心供应商大会上,雷军再次提及供应链,但用了“补课三年”的新字眼,并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现在的小米供应链。但是不是脱胎换骨,将很快得到验证。

因为当下的供应链环境像极了让小米难堪的2016年——元器件涨价缺货。上游供货商普遍发布了2021年1月1日执行新价格的通知,甚至连ST都加入了涨价大军。而像各平台能用到的MLCC(多层陶瓷电容),LTCC(低温共烧陶瓷基板)开始大幅度缺货。LTCC供货周期高达20周,明年缺货高达10亿颗以上。

同时受8英寸晶圆产能持续紧张影响,MOSFET、驱动IC、电源管理IC等元器件纷纷传来涨价消息。iPhone 12上市后,还在11月份因为电源芯片缺货导致供货延期,随即,芯片缺货风波在消费类电源领域大肆扩散。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表示,目前晶圆产能已紧张到不可思议,客户对产能的需求已达恐慌程度,预估明年下半年到2022年下半年,逻辑、DRAM市场都会缺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国际电子商情》也载文显示,全球晶圆代工产能供不应求,包括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代工厂四季度订单满载。而在此之前,华为防御性地囤货以及一些中小厂商跟风囤货,也推高了元器件价格和紧张气氛。

一场涨价大战不可避免。

加载中...

来源:安信证券研究院

“智能相对论”看到,其中5G手机和新能源车产能爬坡,贡献了大部分的涨价动力。5G手机采用的元器件要比4G普遍多出30%到40%,像LTCC甚至要同比增加3-5倍,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的高速成长,刺激了元器件在汽车领域的渗透。比如MLCC元件,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要比传统燃油车多30%以上,而MLCC、LTCC在汽车和5G手机的消耗量都在同步大幅增加,导致紧缺。汽车和手机行业在供应链端开始直面争夺。

加载中...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12月初,南北大众因为没有ESP配件而相继准备停产一段时间,更是把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争夺芯片产能的境况具像化。联系苹果最近传出要做汽车的消息,也是两个大产业在供应链端相互竞争的明证。不过谁也想不到,手机行业却被汽车行业威胁了,苹果造车,倒像是拯救手机行业的“义举”。

但苹果的“义举”,小米却会有些担心。同样是涨价,对小米的影响要远大于苹果。因为小米单价很低,其平均售价只有国内手机均价的不到一半,还有大量低于1000元的手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整体成本,低价手机也能获利,小米还无法摆脱低价手机。一旦元器件大规模涨价,对小米有致命的杀伤力。以其整体不超过5%的净利润,很容易就被一次涨价抹平了,到时候是涨价应对还是无奈退缩,就很考验小米的营销智慧了。

加载中...

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而且它的入行正是瞅准电子的行业低潮,获取了行业红利,多少有侥幸的成分。比如其介入行业的2010年,正是卡准了元器件的降价周期。随后小米跟上了2012年到2014年高速发展期,2014年更是让小米冲上全球第三。其中2012年到2014年也是元器件涨价的周期,但小米似乎踩中了发展的鼓点,一路很顺利。直到2016年,小米大跌,供应链出现问题。不过小米并没有公布具体的原因,外界的解读是小米“飘”了,更可能的原因是小米供应链应对涨价的准备相当不足。

加载中...

来源:Gartner

我们可以不去计较2016年到底发生了什么,2016年后小米的动作似乎更能说明问题。雷军重掌供应链后,小米的花销大方多了。接着在2017年,小米成为全球第18大半导体采购商,在2018年迅速上升为第10位,年增长率62.8%,成为前10大半导体采购商增长最快的。2019年更成为前十大采购商中唯一增长的,排名继续上升到第8位。这几年小米供应链补课越猛,就说明2016年小米被伤害得越深。也正是因为有过2016年的刺痛,雷军现在似乎不那么担心外界对其不送充电头的评价了。

灵魂在起飞,身体却在硬着陆

手机行业的确越来越难了。以前还基本是圈内竞争,现在新能源汽车意外加入战局,逐渐替代了以前那些竞争失败的手机厂商。根据多方数据,今年全球的手机销量继续缩减11%,总量只有12亿左右,这些挤出去的供应链产能,也可能会被其他电子设备厂商获取。比如华为将在汽车电子领域发力,并推出了车载智慧屏,同时华为还将把HMS引入汽车,并与长安等车企合作,生产高档电动车。华为还发布了96线中长距Lidar,年产10万套(对,华为进军果决而有力量)。上汽、浦东新区和阿里的智己汽车等都在入局,上游厂商的发力,都在逐步蚕食以前行业的固有边界。

事实上,小米、荣耀的ODM闻泰科技也重金收购了安世半导体,借机切入汽车电子领域。供应链很清楚,手机这个圈子要被新的方向打破了。当然小米也没有把自己定义为手机硬件厂商。

资本市场很清楚,小米坚持性价比策略还能盈利,绝非是硬件公司那么简单,但也对它的未来一直阴晴不定。比如小米上市之后股价一直下跌,并在2019年的8月25和2019年的11月17日,分别录得8.53港元和8.39港元的极低股价,在经历低股价长时间盘桓之后,小米才开始慢慢爬升(现在已经突破32.5港元)。资本的阴晴两面,从来就是企业的生死两隔。

这是既不认可它的硬件,也对其基于硬件的互联网玩法不感冒的表现。并对其游走在互联网和硬件的边界表示怀疑,因为如果两者的好处不能尽占,就有可能会放大两者的弊端。而性价比的根基也不牢靠,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很难有品牌的忠诚度,而且随着竞争激烈,性价比的定义会一再更新,小米能持续玩下去么?

尤其是去年,在华为的猛烈攻势下,小米线上无力,线下又薄弱,再叠加OV也开始打性价比,损失最大。线上线下夹击,在去年第三季度,小米国内市场下降高达35%。小米的性价比策略受到质疑。

2019年的小米,过得绝对不轻松。小米2020年Q3的财报也应证了2019年的不容易,这次财报显示,小米手机同比增长45.3%,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在国内也提高了14.7%,包含IoT、互联网服务甚至游戏都有大幅度增长。说得不好听,2019年的铺垫,或许是让小米2020年的增长亮眼的原因之一。

“智能相对论”不得不说,另一个原因则是小米受益于华为芯片被禁,抢夺了价格低于1000的荣耀手机的份额。在一年前,类似的事情华为干过,它通过激进的营销,差点把小米的性价比老窝都端了。所以在华为受到影响之后,小米开始打一些线下经销商的主意,加速了线下渠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小米之家全国已经开到了1800家,线下终端数量已经超过6000家。看起来很多,但与OV 20万家终端店对比,强弱毕现。

加载中...

某西北边疆小城,是OV线下优势的缩影

小米不得不偏离原来的营销轨道,它的线下玩法开始效仿OV,不仅大量铺渠道,还大肆搞线下营销。小米的招股书中也显示,自2017年起,它的广告费大幅增加,从2016年的9.6亿猛增到19亿,接近翻倍。在营销推广上开始走综艺和内容向,2017年投资爱奇艺3亿美元,当年以1.4亿冠名《奇葩说》,还参与了《欢脱定律》、《我们的侣行》等节目。另外大请明星,先后有刘昊然、刘诗诗、吴秀波、梁朝伟代言,并以4457万高价中标2017春晚黄金时段30秒广告位。豪气得不像小米。

小米的手机也逐渐成为“屌丝”消费不起的吉祥物。比如MIX之后,小米9、小米10继续蹿高,小米10 Pro 4999的起价,会让用户觉得买了iPhone。根据小米的财报,截止2020年10月份,小米10卖了800万台,但我想,这也会把一些米粉逼走成了果粉。但小米的破圈之势,不可遏制。

就在今年的前三个季度,小米营销的比重也远远高于研发投入。仅以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数据看,其支出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8%、3.7%、3.2%,呈下降趋势,而同期的销售与推广支出分别为研发支出的1.4倍、1.6倍和1.6倍。孰重孰轻,不言自明了吧。

小米其实很不愿意作为一个手机公司,在它的招股书里,多次用了春秋笔法以掩盖自己的硬件属性。我们理解小米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因为硬件属性很难获得青睐,但小米最近的市场表现又把它的真实面目完整展现了——它还摆脱不了性价比和硬件的标签。此前资本市场不认可是这个原因,但小米最近被资本市场重新认可,则是手机市场发生了剧变,小米的性价比和硬件标签能助力其继续“打怪升级”。比如有巨头无奈让出市场份额,小米容易切入;也有另外的巨头想做大手机盘子,小米同样有机会突破。但只要小米的供应链不大规模升级,摆在小米面前的两个机会就没有那么简单被捕捉。毕竟小米在享受贴上一个标签的好处,现在又想撕下来的时候,会很痛苦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