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B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奥义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operate/432164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B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奥义

2020-12-30
0 评论 645 浏览 1 收藏 14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编辑导语:当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如果将C端流量看成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生命线,那么B端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奥义。 B端,不仅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新市场,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新模式,还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新方向。

LUgVWogROQeeOsUJB1sd.jpg

当我们开始远离消费互联网的”势力范围”,原本的狂热开始变得理性。所谓的互联网模式并不是万金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以去中间化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寻找新的,区别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和趋势。

无论是传统的消费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的实体企业,几乎都开始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模式。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顾名思义,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就是一个以产业端为改造对象的存在,通过改变产业端的生产方式和方法,完成那些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并未完成的任务,最终再度实现供求两端的统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们看到的诸多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总是会自然不自然地走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他们仅仅只是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收割产业端流量的概念和噱头,在改造产业端的问题上却鲜有建树。

真正适合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最终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跳出消费互联网的怪圈,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里,TO B一直都是贯穿始终的。

无论是将B端流量看成是改造对象也好,抑或是将B端流量看成是收割对象也罢,B端始终都是产业互联网的主角。

因此,给B端用户以正确的定位,并且真正找到改变B端的正确方式和方法,或许才是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真正跳出消费互联网怪圈的关键所在。

一、B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终极奥义

如果我们将C端流量看成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生命线的话,那么,B端,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终极奥义。对于产业互联网时代来讲,B端用户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与意义。

从产业互联网的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产业”是区别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根本字眼。如果我们把C端流量看成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话,那么,B端,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内涵。

1. B端,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新市场

当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红利见顶,人们面临的是新的发展困局。寻找新的市场,寻找新的改造对象,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玩家必然要面临的新问题。

当人们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被深度改变的大背景下,上游产业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玩家们的发展开始从C端转移到了B端。相对于C端市场的短兵相接,B端市场更像是一片尚未被开发的新大陆,不断为产业互联网的提供者新的市场。

2. B端,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新模式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S2B的商业模式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推到了前台。

同消费互联网时代仅仅只是依靠撮合和中介来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不同,B端时代的来临开始提供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真正让产业互联网有了自身的独特性,即赋能与改造开始取代撮合和中介成为全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出现,最终让消费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各方角色的得以重构,经典意义上的平台和中心或将不复存在。

3. B端,为产业互联网提供了新方向

当人们开始将发展的目光从C端转移到B端,看到的是一个与消费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的新方向——这种新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反消费互联网的新方向。

如果深度分析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即通过将上游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输送给C端用户来实现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下游的C端流量不断提供给上游的B端用户以数据,通过数据来赋能B端,促进B端用户生产和供应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上游的B端用新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下游的C端用户,以满足C端用户的新需求。

当这种双向互动的发展模式开始形成,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有了新的方向。由此可见,B端,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内涵。

换句话说,B端才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真正称之为产业互联网。当我们以B端的思维来看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并且真正找到真正破局B端的正确方式和方法,产业互联网的内涵与概念才能真正被赋予新的意义。

这个时候,产业互联网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消费互联网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了自身的发展时区。

二、以B端为纲,产业互联网的再定义

以B端为根本,重新定义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跳出消费互联网的怪圈,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越来越多地成为共识,我们或许更加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B端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而不是仅仅只是沿着C端的老路,简单地把产业互联网看成是一种新的收割流量的套路。

那么,以B端为纲,产业互联网的再定义在哪呢?

产业互联网的生命线不是流量,而是留量。当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红利见顶,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叫“长期主义”。

何谓长期主义?按照笔者的理解,就是要共同成长,长期同行。基于这种逻辑,如果我们站在B端的角度重新定义产业互联网的话,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命线或许不在流量,而在留量。

所谓的流量就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充满了收割的味道,很显然,仅仅只是以收割的视角来看待产业互联网,而不去做长期、深度的布局,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是无法获得好的发展的。

相反,以留量的视角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将自己看成是行业的一份子,并且投身到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或许可以找到消费互联网之外的全新发展方式和方法。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把自己看成是行业发展的一份子,而不是抽离于行业之外。

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消费互联网时代以平台和中心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并且真正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了属于自身的发展轨道里。此刻,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怪圈。

产业互联网的驱动力不是资本,而是技术。

资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唯资本至上的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资本的无序发展。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特别当我们站在B端用户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资本在产业互联网所扮演的作用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真正可以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深度改变的新技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站在C端的角度,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让C端用户产生购买,达成交易,进而获得撮合和中介费。如果我们站在B端的角度,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改造B端的生产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对于资本来讲,有效的技术显得更加重要。

因此,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焦点聚焦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上,通过技术而非资本来打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模式,从而真正让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跳出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怪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不是中心化,而是去中心化。

当我们站在B端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时,就会发现,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个依靠中心来完成改造的过程,所有的改造都需要玩家深度到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深度介入来寻找破局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改造生产方式和方法,改造产品和服务,仅仅只是依靠搭建平台,建构中心,缺少真正的介入和投身其中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从B端来看待产业互联网的本质,并不是我们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司空见惯的中心化的发展模式,而是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

我们看到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几乎都是将自己定位成为行业的一份子,通过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来寻找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

阿里的犀牛工厂、京东的C2M工厂、拼多多的多多工厂就是产业互联网的生动案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互联网案例的出现,产业互联网的这种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从而真正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离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化、平台化的漩涡,真正进入到一个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发展新时代。

如果我们将撮合和中介的能力看成是决定消费互联网时代成败的关键的话,那么,真正决定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是玩家们下沉到实体行业的能力。

当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下沉得足够深,触角触达的行业领域足够广,他们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发展可能性。总的来讲,产业互联网不是一个中心化的时代,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于此。

然而,消费互联网影响的深入且全面,最终,让产业互联网始终都无法跳出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怪圈。以B端为视角来审视与看待产业互联网,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全新的产业互联网。

当我们用B端的视角来定义产业互联网,并且真正找到真正符合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的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或许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