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观呼吸-读书简记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lanbing510.info/2015/05/12/Right-Mindfulnes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泰半是为了对抗势不可挡,且如影随形的苦厄。相信每个人都努力过,甚至也曾得到过宁静幸福的感觉,只是它们来得快,消逝得也快。

将麻烦视为机会,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唯去我执,才能自在自由。

唯要人“诚实”真难,好逸恶劳本天性,趋吉避凶亦自然,忠言又常左耳进,右耳出,良药也多入不了口。

导读 内在生命的探索


内观的目标是让修行者洞见事物的本质,清楚了解每一样事物真实的运作方式。

佛教的禅修主要有两种:

一、“定”或“止”,是把心集中于单一对象的状态,好让它安定下来,不再四处游荡。入定之后,一种深沉的平静会遍布身心,那种祥和的状态唯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了解。

二、另一个禅修的成分是修观。修习内观者以禅定为工具,让洞见得以打破障蔽实相光明的妄念之墙。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逐步增强洞见,以深入实相的领域。也许经过几年之后,有一天,禅修者会突然打破围墙,发现光明。

我们将只集中讨论最根本的对象:呼吸。本书将介绍如何透过单纯觉察与清楚掌握整个呼吸的过程,达到正念。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后,禅修者可以进而观察他的整个认知世界。禅修者学习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并且学习研究他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转变。这一切改变不断发生,我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得到。

第一章 为什么要禅修


禅修并不容易,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此外还需要勇气、决心与纪律。它需要许多我们平常不喜欢而且还会设法逃避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魄力”。

生命不变的真理就是不断改变。

生命似乎成了无止境的挣扎,辛苦努力就只是为了对抗势不可挡的苦厄。变化永不止息,生命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永远不可能跟原来一样。无尽的变动正是知觉宇宙的本质。

在此之外有另一种视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在那个层次,内心不会想要尝试冻结时间,不会试图抓紧流逝的经验,也不会把事物排除在外,或者是忽略它们。那是个超越好与坏、乐与苦的经验层次。那是个看待世界的有趣方式,并且是可以学会的技巧。虽然并不容易,却是可以学习的。

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完美的快乐是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把它们纳入控制之下。

它意味着你可以继续像平常一样过日子,不过,是透过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生活。你做一个人应该做的事,却不让自己受到欲望的迷惑与压迫;你可以想要某些东西,却不需要追着它跑;你害怕某些东西,但不需要因此而僵在那里打哆嗦。这种心的修行很难,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但是,试图控制每一件事却是不可能的,困难总比不可能要好。

除非真正认清现在的处境,否则你不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态。当你认清事实时,改变自然会发生。

不过要达到最初的洞见却需要下一番工夫,你必须在没有任何幻想、判断与抗拒的前提下,认清你是谁,以及你的情况如何。

你现在的样子,是你过去的果;你未来的样子,则是你现在的果。恶念的后果会一直跟着你,就像牛车被牛拖着走一样;清净心的后果也会一直跟着你,就像你自己的影子一样。没有人——包括父母、亲属与朋友在内,能像你自己的清净心一样帮助你。

一颗训练良好的心,将会为你带来快乐。

文明只会改变一个人的外表,禅修则能从内在彻底转化一个人。

修透过一连串让你变得更敏锐的过程,借由深入觉察你自己的思维、话语与行为,而改变你的性格。

禅修令你专注与思考的力量更加敏锐。然后,慢慢地,你自己潜在意识的动机与机制变得清楚起来。你的直观更锐利,思想的精确度也提高了,你逐渐抛开偏见与妄想,洞见事物的实相。

第二章 禅修不是什么?


专注与放松是伴随觉知必需的前导和便利的工具,也是有益的副产品。但是它们不是目标,目标应该是洞见。

内观是要让你愈来愈了解自己的感情变化,你将学会如何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自己。

如果你发现你的禅定变成无意识状态,那就表示你并非依据内观系统的定义在修行。

学习将每一秒钟都看成是宇宙中第一而且是唯一的一秒,这是内观禅修的基本观点。

禅修的目的是开发觉性。

可能会修习特别的法门以开发神通力,不过那是很后来的事了。只有在禅修者达到很深的定境后,才有足够的能力可以这么做,否则将有失控或丧命的危险。

现在不需要担心这点。只要集中心力不断开发觉知即可。如果有声音或影像出现,只要看着它们,让它们自己消失,不要被卷进去。

内观是开发觉知,本身并不危险;相反的,增长觉知是对抗危险的保障。

它不会把你与生命中的痛苦隔开来,反而是帮助你更深入生命中的一切层面,好让你能突破痛苦的障碍,超越苦厄。修行内观是以面对现实为出发点,完全体验生命的实相,并且如法而行。它让你能看穿假象,跳脱过去你一直告诉自己的优雅谎言。

唯有当你不追求它时,才有可能放松,体验到幸福感。

内观是觉察的练习:如实地觉察,无论是究竟实相,或者事物的细节。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

每一次的禅坐都会有一些收获,不过它们通常都很微细,先是在内心深处酝酿,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你一直期待巨大而立即的改变,那么你将会错失整个微细的变化,且更将因此而感到沮丧,想要放弃,甚至怀疑根本没有这样的改变会发生。

第三章 禅修是什么?


禅宗的禅修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第一种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全神贯注在觉知上,也就是只管打坐,抛开心中一切杂念,只是保持觉知地坐着;第二种是临济宗所使用的方法,把心从意识思维导入纯然的觉知。

自我概念或自我不外乎是一组心理印象与反应,那是人为强加在源源不断的清净觉性之流上。

内观禅修的目标,在于洞见现象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实相。

你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进行修行:“不要管先前别人是怎么教我的,忘掉理论、偏见与刻板印象。我想要了解生命真正的本质,我想知道真正活着是什么感觉,我想领会生命真实而又深奥的意义,我不想只是接受其他人的解释,我想亲自见证。

如果你能以这样的态度去修行,就一定会成功。你将发现自己能够客观而如实地观察事物的持续流动与变化。生命将呈现不可思议的丰饶,无法用言语加以形容,只能亲自去体会。

在内观禅修中,我们培养这种看见生命的特殊方式。我们训练自己如实洞见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特殊的觉察模式称为“正念”。

讽刺的是,唯有当你停止追求平静时,真正的平静才会来临——这又是另一个矛盾。

当你放下追求舒适的渴望时,真正的满足才会生起;当你不再兴奋地追求满足时,生命的真实之美才会降临;当你能够不带幻想地觉知实相,并且承担所有痛苦与危险时,才会达到真正的解脱与安稳。

“不要在你自己身上装上别人的脑袋。”意思是说,不要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去看。

此时此刻,你正在老化,每件事都在变化、崩解与缓慢消失,这点你也没注意到。

停止概念化的反应。

我们忽略了百分之九十九实际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并且将剩余的感官剌激加强固化为个别的心所。然后,我们再对那些心所做出习惯性的反应。

内观禅修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觉知过程。我们学习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去观看思维与感受的生起。

我们学习平静而清楚地看自己对于剌激有何反应。我们看着自己的反应,而不会陷入其中,思维的迷惑本质会慢慢消失。

我们将流动的思维、感觉与感受定型为一种心灵架构,然后贴上“我”的标签。长此以往,我们遂认为它是静止的实体,可以独存于其他一切事物之外。我们将自己抽离于宇宙永远的变化过程,然后再感叹自己是多么孤单。我们忽略自己与其他事物根深蒂固的关联性,坚持“我”的存在,然后再为人类的贪心与迟钝感到惊讶;这个循环不断地发生。

我”的概念是一种过程,它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借由内观,我们学习观看我们正在做什么,何时做,以及如何做。

你花愈多时间在禅修上,当每一个冲动与动机、思维与感情在内心生起时,你静下来观察它们的能力就愈强。

第四章 态度


我们都是我们所看见的世界的一部分。

禅修的过程是很微细的,结果完全取决于禅修者的内心状态。修行要能成功,态度非常重要。以下这些态度多数并不陌生,我们把它们搜集在一起,作为有系统的运用准则:

一、不要有所期待。只管好好坐着,看看发生什么事。

二、不要绷得太紧。不要过度勉强或让自己太紧绷。

三、不要匆忙。

四、不要执著任何东西,也不要排斥任何现象,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让自己保持自在。不要对抗你所经验到的事,只要充满正念地看着它。

五、放下。学习随着出现的变化而流动,保持自然与轻松。

六、出现任何事都要接受,学习将心里的一切现象看成自然与可理解的。试着尊重你所经验到的一切,随时敞开心胸接受它们。

七、善待自己。对自己亲切一点,你也许并不完美,却是你自己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之前,首先你得完全接受你现在的样子。

八、质问你自己。质疑每一件事,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九、视一切问题为挑战。将一切出现的负面因素,视为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不要逃避它们,也不要自责或黯然神伤。你有问题吗?太好了,又有更多自我磨炼的机会。欢喜地承受,投入其中并加以探究。

十、不要用想的。你不需想出答案,推论式的思考并无助于你脱困。在禅修中,心自然地借由正念,借由无言的专注力而被净化。要对于消除那些困住你的事,并不需要习惯性的思虑,你需要的只是清晰而具体地觉知“那是什么”,以及“它如何运作”,单靠如此就足以解决问题。概念与推理都只会造成阻碍,不要用想的,要去看。

十一、不要停留在分别念中,彼此比较是一种内心的习惯,它会造成贪心、羡慕、骄傲之心、嫉妒或憎恨等恶念。

观察你的感觉和意识的变化。

正确的程序应该是,当我们禅修接触到任何一个感官对象时,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停留在它上面,而是应该观看那个对象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官与认识。我们应该观察生起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活动。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意识的变化。

第五章 练习


不能如实观,就无法净化内心。

一般来说,当我们观看自身这个身心复合体的运作时,会倾向于忽略我们不喜欢的事,而执著于我们所喜欢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通常都受到贪、嗔、痴的影响。我们的本我、自我或成见,就像有色的镜片一样,挡在眼前,妨碍我们的判断。

感受是七种普遍的心理因素之一,其他六种是接触、认知、注意、专注、生命力与意志。

色、受、想、行、识等“五蕴”。

找一个地方静坐,我们可能会获得某种程度的正念。参加闭关活动,花几天或几个月,观察我们的感受、知觉、数不清的想法与各种意识状态,最后也可能让我们达到平静与安详。

每天会发生什么事是无法预知的,因为我们是活在一个多元与无常的世界里,因此事情的发生往往有多重因缘。正念是我们的急救箱,随时可以派上用场。当我们遇到一个令人愤怒的情况时,如果能留心观察自己的心,则必然会发现令自己感到苦涩的实相。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嗔恨的根,没有人能让我们愤怒,因为是嗔怒的根对某人的行动、语言或行为做出反应。

舍利弗尊者是一个百分之百具足正念的人。他说:“即使是一个七岁沙弥指出我的过失,我也会欣然接受,并向他献上最高的敬意。”

指出他人缺点者,与响应他人指责者,两者都应该具有正念。如果有人以粗鲁的语言,轻率地指责别人,那么他对自己、对别人都会造成伤害,无法给人带来任何好处。

我们的目标是把潜在的善德完全开发出来。这个目标有五个要素:净化内心、摆脱忧愁、解脱痛苦、实践究竟寂灭的正道,以及由遵守正道而达到快乐。将这五个要素谨记在心,我们就能怀抱希望与信心前进。

我们的心就好像一杯浑浊的水,装着浊水的杯子静置的时间愈久,泥沙就愈能沉淀下来,水也将更加澄澈。同样的,如果你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将整个注意力集中在禅修的目标上,你的心就会安定下来,并且开始体会禅修的喜悦。

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专注于当下。

没有对象,心就不可能集中。

如前所说,坐定,并且把慈心分送给所有人之后,深呼吸三次。三次深呼吸之后,恢复正常的呼吸,让你的呼吸自由地进出,再轻松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的边缘。单纯注意呼吸进出的感觉:在吸完气即将把气呼出之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注意它,并且注意呼气的开始。在呼完气即将吸气进来之前,又有另一个短暂的停顿,同样也注意这个短暂的停顿。这表示有两次短暂的停顿,分别在吸气结束与呼气结束时。由于这两次停顿发生的时间如此短,以至于你几乎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当你有正念时,你就能注意到它们。

当你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时,忽略任何思维、记忆、声音、香气与味道,只专注于呼吸,排除其他任何事物。

当你注意到你的心不在呼吸上时,马上以正念将它拉回,并把它安顿在那里。

以下是一些关于修习正念的技巧,它能帮助你增强定力。

一旦你的心集中在呼吸上了,就可以放弃数息,这是增长定力的措施,数息的方式有很多种,任何一种数息都应该在心里进行,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① 吸气时,数“一、一、一、一……”直到肺部吸满新鲜空气;呼气时,数“二、二、二、二……”直到肺里的新鲜空气吐尽为止。接着,再吸气时,数“三、三、三、三……”直到肺部吸满新鲜空气;再呼气时,数“四、四、四、四……”直到肺里的新鲜空气吐尽为止。如此数到十,然后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心能集中在呼吸上为止。

② 第二种数息的方法是快速数到十,在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时,吸气;接着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时,呼气。换言之,一次吸气你要数到十,一次呼气也要数到十。如此重复,直到心能集中在呼吸上为止。

③ 第三种数息的方法是用累进的方式数到十。这一次,吸气时,数“一、二、三、四、五”(只到五、;接着呼气时,数“一、二、三、四、五、六”(只到六、。然后再吸气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只到七、,再呼气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只到八、。接着吸气时数到九,呼气时数到十。如此重复,直到心能集中在呼吸上为止。

④ 第四种数息的方法是采取一个长呼吸。当肺里吸满空气时,在心里数“一”,之后呼气,直到肺里的新鲜空气完全吐尽,在心里数“二”。接着,当肺里吸满空气时,再默数“三”,之后吐气,直到肺里的新鲜空气完全吐尽,再默数“四”。像这样一直数到十,然后再从十数到一。再从一数到十,之后再从十数到一。

⑤ 第五种数息的方法是呼与吸合起来数。当肺里的新鲜空气吐尽时,在心里数“一”,这一次你应该将吸与呼当成一次。接着,吸气、吐气时,默数“二”。这种数息的方式应该只数到五,然后再从五到一。重复这个方法,直到你的呼吸变得细微与安定为止。 请记得,你不一定要一直数息。当你的心安止在吸气与呼气都会接触的鼻尖上,并且开始觉得自己的呼吸如此细微与安定,以至于几乎无法分辨吸气与呼气时,就应该放弃数息。

二、连接。

三、固定。

将吸气与呼气连接起来之后,将你的心固定在吸气与呼气都会碰触到的点上。吸气与呼气,就像一次呼吸进出的碰触,或对鼻孔边缘的摩擦。

四、像木匠一样集中你的心。

木匠总会在他想切割的木板上画一条直线,然后用锯子沿着所画的线锯开木板。他并没有看着锯齿在木板上进出,而是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在他所画的直线,这么一来才能笔直地锯下木板。同样的,将你的心专注在你感觉呼吸进出鼻孔的边缘上。

五、让你的心像个看门人。

一个看门人不会考虑其他人进出房子的细节,他注意的是人们在房门的进与出。同样的,当你专注时,不应该考虑你所经验到的任何细节,只要注意呼吸进出鼻孔边缘的感觉。 你可能完全察觉不到呼吸的感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别担心,它不会消失,它还是在鼻尖这个老地方。快速呼吸几次,你就会再次注意到呼吸的感觉,持续以正念注意呼吸碰触鼻孔边缘的感觉。

在你先前的练习中,是以入息和出息作为禅修的对象,现在则以征象作为禅修的第三个对象。当你把心集中在这第三个对象上时,你的心已经达到一种足以进行内观的专注程度。 将心与当下可用的征象结合,并且让心随着每一个相续的瞬间流动。当你以正念注意它时,将看见征象本身每一个瞬间都在改变。让心随顺每一个改变的瞬间,同时注意,你的心只能在当下的时刻入定,将心专注在每一个改变的瞬间。

内观禅修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刹那定"。

不要试图创造任何不是自然呈现在你身上的感觉,但是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生起的感觉。当思想生起时,也要注意它。在这些发生的事项中,无论是身体的或心理的,你所需注意的只是一切经验中无常、苦与无我的本质。

随着正念的增长,你对变化的怨恨、对恼人经验的厌恶、对喜好经验的贪爱,以及自我的概念等,都会被无常、苦与无我的深层觉醒所取代。

当心一直与呼吸流动结合时,我们就自然能把心集中在当下的时刻。我们可以注意到呼吸碰触鼻孔边缘所生起的感 觉。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在无常的情况下,即使只是渴望一点恒常,都会造成痛苦与不安。

不过,如果我们以既不渴望安定,也不讨厌紧张的态度观察自己的呼吸,并且深入体会呼吸中的无常、苦与无我,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平静与安定。

心不会一直都与呼吸的感觉在一起,它有时也会跑到声音、记忆、感情、认知、意识与心行上去。当我们经验到这些状态时,就应该暂时忘记呼吸的感觉,立即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状态上,而且是一次一个,不是一次面对全部。当它们消退时,再让心回到呼吸上,那是心的基地。无论它旅行到哪里,或者旅行了多久,呼吸才是心可以安住的。

第六章 如何调身?


调整姿势不外乎有三个目的:

一、它们提供身体稳定感,让你不必担心平衡与肌肉疲劳的问题,如此一来,你才能专注于正式的禅修对象上。

二、它们帮助身体固定,之后才能对应到心的安定,这创造出一种沉潜与平静的定力。

三、它们带给你久坐的能。

最重要的原则是,坐的时候背要挺直。脊椎要像一叠铜板一样, 一个顶一个,让脊柱直立起来,头则要与脊柱保持一直线。在生理学上来说,这被认为是觉醒的姿势,它能带来心灵的警觉。

盘腿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将按照难易程度,依序列出四种:

一、美国土著式:右脚蜷收在左膝下,左脚蜷收在右膝下。

二、缅甸式:两腿从膝到脚平放在地板上,在前面相互平行。

三、半莲花(单盘、:你的两个膝盖都碰到地板,其中一只脚压在另一只脚的小腿底下。

四、全莲花(双盘、:你的两个膝盖都碰到地板,两只小腿相互交叉,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则放在左大腿上。两个脚底都朝上。

在这些姿势中,手掌朝上,相互重叠放在膝上。手的位置就摆在肚脐下方,手腕弯曲,顶在大腿上。手臂刚好稳稳地包住上半身,颈部与肩膀的肌肉不要紧绷,放松手臂。你的横膈膜也要放松,让它完全张开,不要让压力积在胃部。

眼睛可以张开或者闭起来,如果张开,把视线固定在鼻尖,或正前方不远处。你不是在看任何东西,你只是把目光停放在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看的地方,这样你才能忘掉视觉。不要勉强,不要僵硬,要放松。让身体保持自然与柔软,像布偶一样垂挂在笔直的脊柱上。

半莲花与全莲花是亚洲传统的坐禅姿势,全莲花被认为是最好的坐姿,显然也是最稳固的。

第七章 如何调心?


因为平常意识思维本身就是贪得无厌的,它攫取你所有的注意力,让你完全忽视它自身的效应。

深沉的禅定,具有缓和思维过程与加速觉知看见它的作用,导致检视思维过程的能力增加。

缺乏一个固定的参考点,你会迷失,会被内心无尽的流动与变化所迷惑。

绳子是正念,柱子则是你禅修的对象,也就是你的呼吸。这个过程所呈现的驯象,是训练良好与专注的心,可以担任艰巨的任务,摧毁障碍实相的假象。禅修的作用就是降伏内心。

你专注在呼吸自然而又自发的动作上,别想去调整它,或者用任何方式去强调它。

勉强与不自然的努力结果,实际上变成禅定的障碍而非促进禅定。

如果你发现自己遇到麻烦,不要气馁,只要把它视为观察意识动机本质的机会即可。

这种情况发生时,只要注意到你正在思考、做白日梦或忧虑的这个事实即可。保持温和与坚定,不要气馁或灰心,重新回到呼吸单纯的感觉上,一次又一次地进行。

在呼吸的无言观察中,有两个情况你应该避免:思考与昏沉。

内观禅修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作用,禅定是一种对单一项目的强而有力的注意,觉察则是一种光明而清晰的警觉。禅定与正念,是两种我们希望开发的能力。

意到这个事实,然后就重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的感觉上。

但是,别期待速成的幸福。攀爬阶梯也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与耐心。

当你好好地做完一次禅修时,会感到内心焕然一新。那是一种平静、活泼与愉悦的能量,能够拿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以这点来说,就相当值得了。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禅修的副产品,应该如此看待。

练习期间不要想你的问题,轻轻推开它们。暂时抛开一切忧虑与计划,让你的禅修成为一次完全的休假。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善用禅修期间所培养的心的能量与朝气,以后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要像这样相信你自己,最后它就真的会发生。

每一次你失败时,就再从头来过。一次一呼吸就好。这是你能真正获胜的游戏级数,跟紧它,在每一次呼吸的循环,下定新的决心。谨慎而且精准地观察每一次呼吸,一秒一秒地往上堆积,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决心。如此一来,最后一定会生起持续无间的觉察。你忘记最后一次呼吸,对于下一次也没有期待。

第八章 规划你的禅修


首先,你需要建立一个正式的练习时间表。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排除其他一切事情,只做内观禅修。

这段时间我们只做那个动作,并且规划我们的环境,以减少分心。

最好的方法就是静静摆着,给它足够的时间,它自己会沉淀下来,最后杯子里呈现的就是清水了。

那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端坐与保持正念是这个沉淀的因。

只要以正念观察浑浊的水,过程中不要任意涉入。然后,当它终于沉淀下来之后,它就会保持澄清。在禅修中,我们靠的是精进,而非蛮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努力就是温和而耐心地保持正念。

我们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打坐,接着一切就会冒出来,然后消失。它最终的作用就像是为一个电池重新充电,禅修为你的正念重新充电。

你可能会发现,每次都坐在同一个地方会有帮助。为禅修保留一个专用的场地,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一项助缘。

你设定一个练习时间表后,就温和而坚定地持续去做。把设定时间表的举动视为一种自我策励,如果你发现你的时间表已经不再是策励,反而成为一种负担,那么一定是哪里出错了。禅修不是一种责任或义务。

早晨起床是禅修的好时机,那时你的心最清新,还不需要埋头于沉重的工作,不过前提是,要确定你已经完全清醒。

如果你只是坐在那里打盹,就没有什么用处,因此睡眠一定要充足。开始禅修前可以先洗脸或沐浴,或者先做一些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只要能让你充分苏醒,不管需要做什么都尽管去做,然后就坐下来禅修。

晚上睡觉前是另一个禅修的好时机,此时你的心充满一天下来所累积的心灵垃圾,如果能在睡前放下这些负担,那会是一件很棒的事。你的禅修会清理并恢复你的心。重建你的正念,如此你的睡眠才会是真正的睡眠。

在每一次你觉得舒适的时间范围内,再延长个五分钟。

有时候,你会一时兴起决定要坐多久,禅修时千万别这么做。如此很容易造成不安,而不安正是内观要对治的重点之一。因此选择一个实际可行的时间长度,然后就坚持做下去。

不过自律则不同,它是看穿你自己的冲动假象与揭开其中秘密的技巧。 那些冲动对你其实并没有影响力,一切都只是一场表演、一个骗局。是你的欲望在对你尖叫、咆哮,以及劝诱、哄骗与威胁,它们根本没有拿棍子。你是习惯性地退却,你是因为不曾真正检视威胁背后的因素而退却,一切威胁的背后都是空的。

描述自律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忍耐”。

第九章 修习慈心


它们既非祈祷、咒语,也不是神奇的魔法,而是心理的净化机制,需要积极的内心参与才有效。

一个人所对抗顽强的力量,其实正是禅修之心的一部分。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单独在这里,试图打破一个超乎想象的庞然大物”。为了对抗这种感觉,知道你自己并不孤单将会很有用。其他人已经走过这条路,他们曾经遇到相同的障碍,但如今都已经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为了精进修行,请你对自己重复以下的话,用心去感觉自己的动机,并保持言行一致:“我即将踏上佛陀及其伟大神圣的弟子们曾经走过的道路,懒散的人无法遵循这条路。愿我的精进获胜,愿我成功。”

内观禅修是一种关于正念,亦即无我的觉知。它是一种借由正念的洞见来消除自我的过程。

贪与嗔是自我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只要有执著与排斥的心理,正念就很难施展开来。

你可以用一个观念来化解另一个,就好比输入一个正面的感情来平衡负面的情绪。

你必须从排除自怨自艾与自责开始着手,允许善的感觉与善的愿望先流向你自己,那是比较简单的。然后,对那些跟你最亲近的人做同样的事。

在每次禅修开始时,对你自己说以下的话,真心感觉其中的动机:愿我幸福、快乐与祥和。愿伤害不会加诸我,愿困难不会加诸我,愿问题不会加诸我。愿我经常能成功,愿我能保有耐心、勇气、觉醒与决心,去面对和克服无法避免的困难、问题,以及生命中的挫折。

愿我的父母幸福、快乐与祥和。愿伤害不会加诸他们,愿困难不会加诸他们,愿问题不会加诸他们。愿他们经常能成功,愿他们能保有耐心、勇气、觉醒与决心,去面对和克服无法避免的困难、问题,以及生命中的挫折。愿所有人幸福、快乐与祥和。愿伤害不会加诸他们,愿困难不会加诸他们,愿问题不会加诸他们。愿他们经常能成功,愿他们能保有耐心、勇气、觉醒与决心,去面对和克服无法避免的困难、问题,以及生命中的挫折。

我们也建议在临睡前或刚起床时练习无量慈心,据说它有助于安眠与防止梦魇。

内心所生起的烦恼,最具破坏性的尤其是在心安静时所产生的,那就是嗔恨。你可能在想起一些造成你身心受创的事件时,感到愤怒。这个经验可能会令你不安、紧张、激动与担心。你可能无法一边体验这种心态,一边继续打坐。因此,我们强烈建议你应该从生起无量慈心开始你的禅修。

你应该谨记,你修慈心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就像你修禅是为了让自己从痛苦中得到安稳与解脱一样。当你在自己的内心修习慈心时,你可以表现得更友善,没有成见、偏见、分别心或嗔恨。

你应该经常带着慈悲的正念说话与做事。

你的思维、语言与行为就应该是温和、喜悦、有意义与值得信赖的,而且能够自利利人。

对付敌人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去克服他们的问题。

不过,实际发生的状况却是,你自己的身体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你感到痛苦、心跳加速、紧张、脸部表情扭曲、没有胃口、失眠与闷闷不乐。你自己已经先受其害,你希望敌人尝到的那些痛苦,你都一一经历了,同时你也无法看清楚事实,心就像沸腾的水,或者就像罹患黄疸的病人,对于任何佳肴都食而无味。同样的,你也无法欣赏别人的表现与成就。只要这个情况存在,你就无法好好修禅。

如果你只是依葫芦画瓢,那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但是如果你真的用心念诵,并且身体力行,它们就会给你最好的回馈。

第十章 处理问题


处理障碍时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采取正确的态度。困难与障碍是整体修行的一部分,这些是无可避免的,也是可以被拿来利用的。它们提供我们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们之所以陷入生命的泥淖中,乃是因为我们不停地逃避问题并追逐欲望。

痛苦,也没有一种痛苦是完全没有快乐的成分。生命就是快乐与痛苦的综合体,它们携手并进。

因此,当你撞见一些经验,感觉上像是一道墙时,请不要讶异。别以为你是特例,所有经验丰富的禅修者,都有他们自己的墙。一道一道的墙一再出现,只要做好应对的准备即可。你处理困难的能力,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可以试着将这些麻烦视为机会,作为修行的逆增上缘,你就会进步。

身为禅修者的职责是,对我们自己要有耐心,以不偏不倚的方式看待自己,包容自己所有的忧伤与缺陷。

佛教建议你不要硬套上那并不属于你的感觉,也不要回避真正属于你的感觉。如果你觉得很痛苦,那么你就真的是很痛苦。那是事实,是正在发生的事,因此请正视它,正眼看它,不要退缩。当你正在难过时,检视那个经验,小心地观察它,研究那个现象,并了解它的机制。脱离陷阱的办法是研究它,学着了解它是如何造出来的。你的做法是把它分解开来,陷阱一旦被拆解之后,就无法再困住你了,结果就是解脱。

问题一:身体的疼痛

处理疼痛可以分成两个步骤:(一、尽可能消除痛苦,找出原因,加以解决;(二、如果疼痛仍然不退,就把它当做禅修的对象。

做了上述各种调整之后,也许会发觉仍然有一些疼痛的感觉挥之不去。如果是这样,试试步骤二,让疼痛成为你的禅修对象。不要突然起身,也不要激动。只要以正念观察疼痛,当疼痛发作时,你会发现它转移了你对呼吸的注意力,不要反击。只要让注意力轻松地移到单纯的感受上。完全进到疼痛里去,不要防堵这个经验,而是要去发觉这个感受。

超越你惯于逃避的反应,进到潜藏在反应底下的单纯感受里去。

你会发现有两件事呈现出来:第一个是单纯的感受,亦即疼痛本身,其次则是你对那个感受的抗拒。抗拒的反应,部分是心理的,部分是身体的。身体的部分包括疼痛部位里面及其周围的肌肉紧绷。放松那些肌肉,一块一块来,每一块都要放松得很彻底。单靠这个步骤也许就能明显地减轻疼。

检视你对紧张肌肉的做法,再把同样的行为转到心理层面上,像放松身体一样,放松你的心。

只有疼痛还在,不过只是一个单纯的经验。那个被伤害的“我”不见了,结果就是从疼痛中获得解脱。

如果疼痛极端难忍,继续禅修并稍作移动,但只能缓慢而小心地动。观察你的动作,感觉它的移动。观察它对疼痛的影响,并看着疼痛减轻,不过尽量不要动得太多。你动得愈少,就愈能维持正念。

正念永远无法独自存在,它一定要有对象, 任何一个对象都好。疼痛是一种心理状态,你可以对疼痛保持正念,就像是对呼吸保持正念一样。

不要以概念、印象或推论去污染纯粹的经验,要在疼痛的当下保持觉知,如此才不至于错失它的开始与结束。

未经清晰正念检验的疼痛,会衍生诸如恐惧、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如果能正确地看待它,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它将只会是感受,只是单纯的能量而已。

问题二:腿失去知觉

感觉双腿发麻没什么好担心的,它是由神经压迫而引起,而不是循环不良的缘故。你不会因为坐姿而伤害到腿部组织的,所以,放轻松吧!当你的腿在禅坐中失去知觉时,只要小心观察这个现象即可。

问题三:奇特的感觉

大量先前受阻的感官信号如今可以畅行无阻,因而引发各种独特的感受。它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就只是感受而己,因此只要使用平常的技巧即可。看着它生起,再看着它消失,不要被牵扯进去。

问题四:昏沉

昏沉有某些对应身体的感觉,看看它们是什么。

这个好奇的觉知正是昏沉的对手,会令后者消失无踪。

禅修之前最好不要吃得太饱,或者在饱餐一顿之后等上一个小时,再进行禅。

此外,也不要忽略最明显的因素:如果你搬了一整天的砖块,那当然会累;如果你前一晚只睡了几个小时也一样。注意你身体的需要,然后才修禅。

对睡眠让步,保持觉醒与正念,因为睡眠与禅定刚好是对立的经验。

你无法从睡眠中获得崭新的洞见,你只能从禅修中获得。如果你很想睡,那么就深深地吸一口气,憋得愈久愈好,然后再慢慢吐出来。接着再深吸一口气,然后尽量憋住,再慢慢吐出来。反复这么做,直到你的身体温暖起来,睡意全消为止。接着,再回到呼吸上。

问题五:无法专注

心灵印象是深具影响力的东西,它们会在内心逗留很久。所有说故事的技巧都是对这些题材的直接操作。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文字与画面会对内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是你自己短浅的目光困住了你,正好利用禅修放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你的问题在稍后会更容易获得解决。

内观禅修主要是唤醒觉知的修行。把心空掉并不比正念正知更重要。如果你的心很乱,无法安定下来,那么只要观察它即可。那全都是你,你将因此而在自我开发的旅程中更往前迈进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心的喋喋不休而感到挫折,那个唠叨不过是正念另一个关注的对象。

问题六:无聊

一、重新建立真实的正念

当你对呼吸或任何其他的事保持清楚的正念时,就永远不会无聊。正念以童真之眼和好奇之心观察每一件事。正念看每一刻就像是这世上的第一次与唯一的一次。因此,再看一次。

二、观察你的心态

注意看你无聊的状态。什么是无聊?无聊在哪里?它感觉像什么?它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任何生理上的感受吗?它对你的思维过程有什么作用?重新检视无聊,就像你以前从来不曾经历过那种状态一样。

问题七:恐惧

无论恐惧的来源是什么,正念才是对治之道。如实观察恐惧,不要执著它,只要看着它生起与成长即可。研究它的作用,看看它如何让你感觉,以及如何影响你的身体。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恐怖幻想的深渊时,只要以正念观察它们即可

站在过程之外,不要涉入,像一个好奇的旁观者一样看待整个变化。更重要的是, 不要对抗情势。不要试图压抑记忆、感觉或幻想,只要置身事外,让整个混乱的状态自行沸腾与消逝。它伤害不了你,它只是记忆,只是幻想。它什么也不是,不过就是恐惧罢了。

当你让恐惧在意识觉知的舞台走它自己的路时,它就不会沉入潜意识中,以后也不会再回过头来困扰你,它会永远地消失。

问题八:不安

我们人类擅长于压抑事情,而非直接去面对一些自身遭遇到的不愉快经验。我们试图掩盖它,这么一来就不用去处理那件事。

没有什么事是你可以罩得住的。

只要让它待在那里,并且仔细观察它。然后这个被压抑的东西最后一定会浮上来,你便会知道你到底是在担心什么。

无论它是什么,让它生起,并注意观察它。如果你只是端坐,观察你的不安,它终究会离开。通过不安的考验,是你禅修生涯中一个小突破。

问题九:太勉强

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挫败仍可以笑得出来,面对个人的不幸仍可以自我解嘲。

你必须学习客观地观察一切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紧张、对抗,把一切事情看得非常严肃,反而会把事情搞砸。

你应该了解,你只能从禅修中去学习禅修,只能透过直接而实际的经验,才能学到禅修是什么。

最好的建议就是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期望与紧张,只要以稳定而平衡的努力进行禅修即可。享受禅修,不要让它变成一个苦差或负担。

保持正念就好,禅修本身会处理未来的事。

问题十:沮丧

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如果发现自己正感到沮丧,只要清楚地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即可。

不要添油加醋,只要看着它。失败的感觉也只是另一个无常的情绪反应而已。

禅修中没有失败这一回事,只有退步与困难,除非你彻底放弃,否则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失败。

问题十一:抗拒禅修

观察这个厌恶的感觉。

一旦问题解决,抗拒也会跟着消失。如果不知道问题所在,你就得坚强地熬过去,只要一直坐到抗拒结束,并且注意观察它,它会消失的。然后,问题的原因有可能会在觉知醒转时冒上来,那时你就可以着手处理。

禅修是正念,是一种看事情的新方式,是一种游戏的形式。

问题十二:恍惚或呆滞

它的对策,当然,就是正念。以正念观察这些现象,它们就会消失。

当幸福的感受生起时,接纳它们,不需要回避,不过千万不要醉心于它们。它们只是生理的感受,这样看待它们就可以了。

观察感受就是感受,呆滞就是呆滞。看着它们生起,并且看着它们消失,不要涉入其中。

禅修时一定会有问题产生,每个人都一样。

如果你把它们视为一个学习与成长的机会,那么,你的心灵前景将会是无限开阔。

第十一章 处理分心(上)


不平静的日子通常都是因为缺乏定力,你的心只是一直在随事浮沉。你需要一个重新建立禅定的方法,让你即使面对困境亦可适用。

方法一:估算时间

只要约略估算分心的时间长度即可。一旦脱离分心之后,就应该抛开它,重新回到呼吸上。不要一直停留在估算时间的阶段。

方法二:深呼吸

当你的心狂野而激动时,可以借由几次快速深呼吸来重新建立正念。用力地把空气吸进来,再用力地把它吐出去。

方法三:数息

数息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记得要专注在呼吸上。

此时,清楚地区分入息与出息,它们很容易混在一起。接下来,你可以把呼与吸合起来算成一次。继续你的数息,但是最多只数到五,从一数到五之后,再重新数起。当你脱离分心后,就抛开数字,并且忘记入息与出息的概念,只要专注于呼吸的感受。

方法四:进/出

这是数息的替代方案,功能也差不多。

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然后在心里默记“入息……出息”,或者“进……出”。

方法五:以另一个念头加以对治

佛教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分类系统。它不把事情分成“好”与“坏”,而是将事情分成“善”与“不善”。不善的念头总是与贪、嗔、痴有关,这些是最容易让人困惑的思维。它们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它们让你无法解脱。相反的,善念则与布施、慈悲与智慧有关。

当正念彻底突破自我的假象时,此时贪心才会消失,而真正的布施也才会出现。

如果一种特别的情结正困扰着你,你可以借由生起对立的想法与之相互抵消。

有时候这个方法无法奏效,那个情结太强烈了。在这种情况下,在成功地平衡它之前,你得先削弱它对你的影响力。

不要让罪恶感得逞,那是人类最可鄙的情感之一。

好好瞧一瞧你试图避免的情绪反应,确实地思维它,看它如何让你产生感觉。看看它对你的生活、你的快乐、你的健康以及你的人际关系做了什么。试着看它如何让你呈现在别人眼前,看它怎么阻碍你迈向解脱。巴利经典要求你确实这么做,它们建议你生起厌离心,就像脖子上绕着腐烂的动物尸体一样。

出离是你追求的目标,这个步骤本身也许就可以了结问题。 如果它不能,就再一次生起对立的情感来平衡残余的情结。

念涵盖一切与欲望有关的事物,从渴求物质享受,到希望被别人尊重皆是;嗔心则从小怨到暴怒;痴念则涵盖从白日梦到严重幻想的各种事情。布施对治贪,慈悲则对治嗔。

方法六:回想你的目的

文字、短语或整个句子在不明原因下,从潜意识突然跳出来。出现物体,或者闪烁不定的画面,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经验。你的心感觉像一面旗子在疾风中拍打,它来回飘荡,就像海洋里的巨浪。 通常这个时候,只要回想你在这里的目的就可以了。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坐在这里不是为了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想法上,而是为了把心集中在呼吸上,那对一切众生而言都是适用的。

有时候甚至在说完之前,你的心就会静下来。其他时候,你可能得重复好几次,才能奏效。

第十二章 处理分心(下)


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心理漫游很烦人,不过它是心运作的正常模式。不要把它当成敌人,那只是单纯的事实。如果你想要改变什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认清事实,如实观察。

内观禅修里的分心,是指任何会令你入神以致注意力偏离呼吸的事情。这为你的禅修带来一个崭新与重要的准则:当任何心理状态强大到会让你偏离禅修的主题时,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分心上,让分心成为你暂时的禅修对象。请注意“暂时”这两个字,它很重要。我们不是要你中途改弦易辙,也不是要你两三秒就换一个新的禅修对象,呼吸一直是你主 要的焦点。你把注意力转移到分心上的时间长短,只要到足以认识它的特质即可,它是什么,它有多强,以及它持续多久。

对治分心的三个仙丹妙药。

当一个分心,或者任何心理状态在心中生起时,它是从潜意识冒上来的,随后才升到意识心

执著几乎是在瞬间发生,并且是从潜意识开始。因此,当执著浮升到意识认知的层次时,我们已经陷在里面了。继续那个过程对我们来说是很自然的,当我们持续看它时,对那个分心的执著也变得更深。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在思考,而非单纯以

注意力在看它。这整件事都在一瞬间发生。这告诉我们一个重点:在我们的意识觉知到一个分心时,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已经被它迷住了。

我们的三个问题——“它是什么,它有多强,以及它持续多久”是对治这个特殊病症的良方。

为了把它当成观察的对象,我们应该停止去想这个想法,或者感受这个感觉,一旦心理习惯养成,就只注意那个分心,注意分心的特质,然后再回到呼吸上。那完全是非概念性的过程,并且速度会很快。分心本身可以是:声音、感受、感情、幻想,或任何事。无论它是什么,不要试图压抑它,不要强迫将它赶出心外。不需要那么做,只要以单纯的注意力小心观察它,你将发现你的注意力又毫不费劲地回到呼吸上。不要为了分心而自责,分心是自然而然的,它们总是来来去去。

虽然圣者这么说,你还是会自责,那也很自然。不过,只要将自责的过程看成是另一个分心,然后再回到呼吸上。

这个事情发生的顺序为:呼吸→呼吸→分心的想法生起→为了分心的想法而感到挫折→为了分心而自责→注意到这个自责→回到呼吸上→呼吸→呼吸。如果你做得正确,那真的是一个非常自然与平顺的循环。其中的诀窍,当然,就是耐心。

只要观察分心,再重新回到呼吸上。不要对抗这些分心的想法,不要紧张或挣扎,那只会浪费你的能量。你花在抗拒上的每一分能量,都会进到思维情结中,并且让它变得更顽强。因此不要试图把这些想法赶走,你永远不可能获胜。只要小心观察分心,它最后自己会离开。

分心真的是纸老虎而己,它们本身没有什么力量,而且需要经常被喂食,否则就会死掉。如果你拒绝以自己的贪、嗔、痴喂养它们,它们就会萎缩。

正念是禅修最重要的层面,是最需要被开发的事。因此完全无须与分心对抗,关键在于对发生的事保持正念,不要去控制它。

从正念的角度来看,根本没有分心这一回事。心里生起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另一次开发正念的机会。切记!呼吸,才是不可动摇的焦点,是专注的主要对象;分心则是注意的次要对象,它们当然和呼吸一样,是实相的一部分。正念的对象是什么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你可以注意呼吸,也可以注意分心。你可以注意你的心静止,以及定力强的事实;或者,你也可以注意定力分散,以及内心乱糟糟的事实。那都是正念,只要保持那个正念,禅定就会随之而来。

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永不间断地专注在呼吸上,这件事本身是无用的目标。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一种完全不动与平静的心。虽然那是美好的境界,不过它本身无法带来解脱。禅修的目的是达到不间断的正念。正念,唯有正念,才能产生觉知。

盖,指烦恼,因烦恼覆盖障碍了善的心念。盖有五种,那就是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合称“五盖”。

这并不表示我们应该试图在它出现时,把它驱逐出去,我们只是拒绝支持它停留。我们让它来,然后再让它走。当你初次以正念观察贪时,并没有赋予它任何价值判断。我们只是站在一旁看它生起。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贪的动向应该只用这样的方式加以观察即可。我们丝毫不帮助它,不阻碍它,也不介入它。无论它停留多久都随它去,我们利用它停留的时候充分学习。看看贪在做什么,看它如何困扰我们与他人。注意它是怎样让我们一直无法满足,且永远处于渴求的状态。

所有“盖”的处理方式都一样,以下我们就来一一检视:

一、贪。假设禅修过程中,你受美好的经验吸引而分心,那可能是一种快乐的幻想或得意的想法,可能是自尊的感觉,或者爱的思维,或是由禅定引发的身体轻安的感受。 无论那是什么,接下来就是贪的心态,也就是渴望获得你曾经有过的想法,或者希望延长你所拥有的经验。无论它的性质为何,你都应该用下列的态度来处理贪念:注意生起的想法或感受;注意伴随而来的贪念,将它们区分开来;注意那个贪确实的程度与范围;接着注意它持续多久,以及最后何时消失。当你完成之后,再重新回到呼吸的正念上。

二、嗔。假设你受到负面经验的影响而分心,那可能是令你恐惧或困扰的事物,可能是罪过、沮丧或疼痛,无论这个想法或感受的实质为何,你发现自己在排斥或压抑,亦即想要避开、抗拒或否定它。这里处理的方法基本上也一样:看着想法或感受生起,并注意随之而来的排斥心态。衡量那个排斥的范围与程度,看它持续多久,以及何时消失。接着,再重新回到呼吸的正念上。

三、昏沉。昏沉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程度与强度,从轻微的困倦到完全呆滞的状态都是。我们这里说的是心理状态,而非生理上的。睡眠或身体疲劳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在佛教的分类系统中,这是属于身体的感受。心理的昏沉近似于厌恶,是心逃避苦所耍的聪明小手段。昏沉就像是关掉心这部机器的开关,是感觉与认知敏锐度的钝化。它是装睡,也是强迫自己变笨。

这处理起来可能有些棘手,因为它与正念的运作刚好相反。不过正念仍然是对治此“盖”的良方,处理的手法也一样:当困倦生起时,注意它的状态;注意它的范围与程度;注意它生起时,持续多久,以及何时结束。这里唯一比较特别的是,动作要快,要早一点捕捉到现象。你必须在它刚开始时就捕捉到它,并且立即觉知。如果失去第一时机,它的发展可能会压过正念的力量。当昏沉战胜时,结果就是心往下沉,甚至睡着。

四、掉举。不安与担忧的状态都是内心掉举的表现。 你的心一直四处奔波,拒绝待在任何一件事上。你可能在同一个议题上反复不已。在这里,不稳定的感觉才是掉举的主要成分。心拒绝待在任何一处,它经常四处跳跃。这种情况的对策还是同样的基本程序。不安透露一种特定的感觉给意识,你也许称它为一种味道或特质。无论你把它叫做什么,那个不稳定的感觉呈现出一种可被定义的特征。找到它,一旦你发现它,注意它呈现的范围与程度。注意它何时生起,看它持续多久,以及何时消逝,然后再把你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呼吸上。

五、疑。疑在意识上有它独特的感觉。巴利经典对它描述得很好,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蹒跚地走在沙漠上,来到一个四顾茫茫的十字路口,他应该走哪一条路?由于无法辨别,因此他只能站在那里踌躇。

要想解决疑惑,只要觉知这个内心摇摆的状态为审视的对象即可。不要被它困住,退出一旁看它。看它有多强,看它何时来,以及能持续多久,然后看着它消逝,再回到呼吸上。

不过,最为难的是,那些渗入禅修光明面的心理状态:快乐、平静、知足、同情,以及对一切众生的慈悲。这些心理状态是如此美好与亲切,令你很舍不得放下它们。

我们并非建议你排斥这些心理状态,或者变成冷血的机器人,我们只是希望你如实观察它们。它们是心理状态,它们来,然后它们走;它们生起,然后它们消逝

重点是不要执著它们。只要站在一旁看它出现,看它是什么,有多强,持续多久,然后看着它消退。它只是你的内心世界所上演的另一出无常表演而已。

每一个思维与感受都是从潜意识的范畴生起,稍后才浮升到意识层面。我们通常都是在它们浮升到意识领域并停留一段时间之后才觉知到。

我们或许可以称这种现象为“从尾巴抓狮子”,这绝非明智之举。就像遇见一头危险的野兽一样,我们应该正面迎战逼近的心理状态。只要有耐心,就可以在它们即将从潜意识冒上来时,认出它们。

由于心理状态是从潜意识升起来的,为了捕捉它们,你必须将觉知延伸到这个潜意识的领域。那很困难,因为你看不到下面所发生的事,至少与你所看到的意识思维不一样。

当你的禅定加深时,你将有能力看见思维与感受缓慢地生起,像一个个气泡,各自不同而且错开。它们从潜意识慢慢冒上来,在意识领域停留一阵子后,就悄然消逝。

你努力的理想是完全如实地体会每一个心理状态,既不增添,也不遗漏任何一个部分。

一个单纯不受障碍的觉知,只会感到它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形态,仅此而己。没有思维与排斥,只有能量。

当你把“我”引进这个画面时,你是在对疼痛做确认的动作,那只会更强调它而已。如果你不把“我”拉进来,疼痛就不会那么痛了。它只是一个单纯激增的能量流,它甚至可以是很美好的。

你对感受的接触不应该是过去或未来,而是当下这一个。

人类的心很容易把现象概念化,它发展出许多聪明的方法来达成这个目标。

概念化是一个暗中危害的聪明过程,它潜进你的经验,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手。

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注意听的过程。其他的事都只是絮叨而已,抛开它。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感受、情绪与经验。注意看你自己的经验,钻进内在层层城府,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你可能会讶异,它竟然如此简单、如此庄严。

其中有一个会是最强的,你只要开放自己,最显著的对象会自己跳出来,吸引住你的注意力。因此只要注意看着它出现与消失就够了,然后再重新回到呼吸上。

不过,这个过程有可能被过度延伸。不要坐在那里寻找注意的对象。把正念安放在呼吸上,直到有东西跳进来,把你的注意力引开为止。当你觉得分心发生时,不要与它对抗。

让你的注意力自然地流到那个分心上,把它放在那里,直到分心消失为止。

然后再回到呼吸上。不要寻找其他的生理或心理现象,只要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不要气馁,了解你已经分心之后,再回到呼吸上,完全不需要有任何负面的情绪反应。了解你已经分心,就是觉知的表现,它本身就是正念的行为。

正念经由练习而进步,就像练肌肉一样,每一次运动,都会进步一些,让它变得更强壮。你感觉醒来的那个事实,代表正念已经发挥作用。那表示你赢了,你可以没有懊悔地回到呼吸上。不过,懊悔是一种受条件制约的反射动作,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这又是另一种习气。如果你发现自己感到挫折、气馁或自责,只要以正念正知观察即可,那是另一个分心。注意它,看着它消逝,再回到呼吸上。

习气,又叫做烦恼习、余习、残气,简称习。由于思想及行为(尤以烦恼、经常生起,熏习于我们心中的习惯、习性、余习、残气等,都称为“习气”。

我们所执著的思维就是毒药。你发现自己对于某些思维会热心地追根究底,而对其他一些想法却异常守护与珍惜,不愿深入探究,那就是人的情况。

第十三章 正念


正念是反射镜式的思维,只会如实反映所发生的事,没有偏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一、是什么就是什么

正念是不带评判的观察,它是内心无私观察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一个人才可以不从责难与评断的角度来看事情。

当我们说“他既不决定也不评判”时,我们的意思是,这个禅修者的观察经验,很像是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意见,就只是如实地观察。禅修者以同样的方式注意无常、苦与无我。

二、不偏不倚的觉察

它不会靠边站,不会执著所认知的事,它就只是觉知。

三、毫无遮蔽的注意力

四、当下的觉知

当年想起二年级的老师,那是回忆;接着,当你觉知到你正在回忆二年级的老师,那就是正念。如果你再把这个过程概念化,并对自己说:“噢!我正在回忆。”那是思维。

五、无我的警觉

正念禁止一个人对认知增添或减少任何东西,他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强调任何事物。他只是如实观察,毫无扭曲。

六、觉知变化

请记住还有一点,在正念中,一个人看的是内在世界。

正念是客观的,但不是冰冷或是没有感觉的。它是生命觉醒的经验,一种生活过程中警觉的参与。

正念有三种基础活动:正念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正念如实地观察事物;正念看见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

让我们详细检视这些功能性定义:

一、正念提醒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执著于思维的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那个习惯会以最顽强的态度缠住我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同样坚持的态度开发相续的正念。当正念生起时,你就会注意到你当时对思维模式的执著。正是那样的注意让你得以跳出那个思维过程,得到解脱。

它有一种风味:轻盈、明亮且充满活力。相形之下,意识的思维则是粗重、沉闷而又呆滞。

记住,练习才是关键。

二、正念如实地观察事物。正念既不会对认知添油加醋,也不会删减任何东西。它不会做任何扭曲。它是毫无遮蔽的注意力,只观察任何出现的事物。

三、正念看见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正念,而且只有正念,才能理解佛教所教导实相的三个主要特征:无常、苦与无我。

正念的运作就像是电子显微镜,它在一个微细的层面操作,让人可以在意识思想过程最好的理论架构下,直接掌握那些实相。正念看见每一个念头无常的特性,看见一切被认知的事物何其短暂及其不断流逝的本质。它还看见一切因缘法无法被满足的固有本质。它看见在这些流动表演中,你什么也抓不住;平静与快乐无法用这样的方式寻获。最后,正念看见一切现象根本无我的本质。看见我们独断地选择某些想法,把它们从经验之流中截取出来,然后将之概念化成独立与恒存的实体。正念实际看见这些事,不是用想象的,而是直接看见它们。

正念提醒禅修者在恰当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对象上,并且确实精进以完成任务。

我们选择去除这些障碍,不是因为它们字面上邪恶的关系,而是因为它们的强制性;因为它们会把心整个接管过去,完全掳获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它们在封闭的。 思维小圈圈中来回打转;而且,因为它们会把我们与活泼的实相隔离开来。

完全开发的正念是一种对世上一切事物完全无染与不执著的状态。

第十四章 正念与禅定


内观禅是一种平衡心理的活动,你的目标是开发心的两种美德,亦即正念与禅定。

禅定与正念是截然不同的功能,在禅修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明确而微妙的。禅定通常被称为“心一境性”,就是迫使心稳定地安住在一点上。

另一方面,正念则是一种带来精妙感受的微细功能。这两者是禅修任务中的伙伴,正念是较敏感的一个,它注意事物;禅定则提供力量,它让注意力固定在一个项目上。

原则上,正念负责联系,它挑出注意的对象,并警觉注意力是否离题;禅定则负责实际的工作,将注意力稳稳地锁定在选择的对象上。如果其中一个伙伴偏弱,你的禅修就无法正常运作。

禅定就是透镜,它创造看透内心所需的燃烧密度。正念则选择透镜聚焦的目标,然后透过它去,看里面有什么。

你不能用强迫的方式开发正念。咬紧牙关的意志力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事实上,那还会阻碍进步。正念无法借由勉强奋斗开发出来,而是借由了解,借由放下,也借由随遇而安才能成长。

正念的开发仍需要精进与努力。但是这个努力与勉强不同,正念是借由温和的努力而被开发出来。

正念并不对它所看见的东西做出反应,它只是看与了解。正念是耐心的要素,因此,不管看见什么,都应该只是单纯地接受、承认,以及冷静地观察。这并不容易,不过却是必要的。我们是无知的,我们是自私、贪婪与自大的,我们充满欲念而且会说谎。这些都是事实。正念的意思是看清这些事实,并且耐心对待自己,接受我们本来的样子。那违反我们的意愿,我们并不想接受它,我们想要否定它,或改变它,或为它辩护。不过,接受是正念的要素,如果我们想要正念增长,我们就应该接受正念发现的东西。它可能是无聊、恼怒或恐惧。它也可能是弱点、缺失或过错。不论它是什么,我们就是那个样子,那是实相。

增长正念只有一个方式:借由持续地练习正念,借出单纯地尝试保持正念,换言之,就是要有耐心。这个过程既不能勉强,也不能匆忙,它有自己的节奏。

解脱不一定需要最深层的禅定,觉知和定力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太多觉知而缺少定力加以平衡,结果就很像滥用迷幻药之后,处于过度敏感的狂乱状态;如果定力太多而缺少适度的觉知加以平衡,则会形成“石佛”的症状,你平静地坐在那里,就像一块石头一样。

照这样做几个月之后,你将会培养出定力来,接着就可以把重心移到正念上。不过,要注意,修禅定,可不要修到发现自己正逐渐进入恍惚的状态。

一旦内心安定到足以开发正念时,就应该立即进行。

开始时先努力修习禅定,直到猴子心的现象平静下来为止,之后就把重心放在正念上。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心很纷乱,就强调禅定;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恍惚,就强调正念。总的来说,正念应该被强调多一点。

第十五章 日常生活中的修禅


坐禅是禅修者练习自身基础技巧的舞台。禅修者所玩的游戏是他自己的生命经验,而所使用的器具则是他的感官。

内观禅修的目的不外乎彻底扭转你的整个感觉与认知的经验,亦即革新你的整个生命经验。

坐禅的那些阶段是为了培养新的心理习惯,你学习接受与了解感觉的新方式,并且开展对待意识思维的新方法以及处理变动不羁新感情的模式。

在你的禅修生涯中,最难忘的事件之一,就是当你第一次了解到自己正在最平常的活动中修禅。

禅修是正念的开发,以及对于所开发出来的正念加以运用。你不一定要坐着修禅,你可以在洗盘子的时候修禅,也可以在洗澡、溜冰或写信时修禅。禅修就是觉知,它必须被运用在所有的生命活动中,这并不容易。

行禅帮助我们从静止状态转移到日常生活。它是动中禅,经常与坐禅交替使用。

行禅需要一个隐蔽的场所,以及足够的空间,至少要有五至十步的直线距离。你缓慢来回走动。

关于身体的指导,很简单,挑选一个不受障碍的地方,从某一端开始,以警觉的姿态站立一分钟。手臂自然下垂,置于前方、后方或两侧。接着,在吸气时,提起一只脚的脚后跟,呼气时,以脚趾点地。再一次吸气时,抬起那只脚来向前,呼气时,放下脚接触地面。另一只脚也重复这个动作。

然后,慢慢走到另一端,站立一分钟,接着慢慢转弯,在走回来之前,再站立一分钟,然后再重复这整个过程。

保持你的头部抬正,颈部放松。张开眼睛以维持平衡,不过不要注视任何特别的东西。自然地行走,维持最慢的舒适步伐,不要注意你周围的环境。小心别让身体紧张,发现僵硬之后立即放松。不要为了优雅而做特别的尝试,不要试着让自己好看。这不是体育练习或舞蹈,而是觉知的练习。

你的目标是达到完全警觉、高度敏感,以及完整且毫无阻碍的走路经验。把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脚部与腿部传来的感觉上,试着尽可能记住每一只脚移动时的信息。全心投入纯粹走路的感觉,注意动作之间的每一个微细差别。每一条肌肉移动时,注意它个别的感觉。当脚触地与抬起时,感受每一个微小的触感变化。

每一只脚都要经过抬高、悬空与踩踏的阶段,而每一个部分也都又有初、中、后之分。

做一做类似“抬高、悬空、放下、触地、踩踏”等的心理记录。这是为了让你熟悉动作顺序,并且不会遗漏任何细节的训练步骤。

如果你的心跑开,像平常一样注意那个分心,再把注意力拉回到走路上。

我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机械式的反应上,迷失在白日梦与成见的迷雾中。

你的身体在一天之中经历各种姿势:或坐或站,或走或躺,或者弯腰、跑步和爬行。禅师们要求你对这个持续进行的舞动保持觉知。在生活里,每隔几分钟就花个几秒钟检查你的姿势。不要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去做它,这不是矫正姿势或改善外观的练习。把注意力扫视全身,去感觉你是如何持有它。默默记下“走”、“坐”、“躺”或者“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不过不要轻视这个步骤,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练习。如果你做得够彻底,如果你注入这个心理习惯够深,它就会彻底革新你的经验,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感觉领域,那个感觉就像盲人重见光明一样。

放慢动作,可以提升正念。

为了提升正念,你可以放慢速度,做简单的活动,例如努力集中注意力在动作的微细差别上。

深奥的觉悟在坐禅时会发生,不过当我们真的在日常生活中检视自身的动作时,深奥的启示也会发生。当我们真的放慢速度时,感情机制与激情活动都将无所遁形,你可以清楚地观察它们,就像在实验室里一样。

在日常活动中若能达到正念正知,你就能够维持理性与平静,不会陷入习惯性的心灵死角。

你开始了解你对自己内心痛苦所应负的责任,了解所有的苦难、恐惧与压力都是你自找的,了解你是如何造成痛苦、缺点与限制。愈深入了解这些心理过程,它们就愈无法控制你。

试着达到一种生活习惯,让坐禅与其他经验的差别降到最低,让它们彼此自然交融。

如果你的禅修无法帮助你处理每天的冲突与难题,那么它就是狭隘的。如果你每天的情绪反应没有变得更清楚与容易掌控,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对所有思维与感情、活动与欲望的整个演出,既不逃避,也不改变,只是持续注意它,无论它是可爱、讨厌、美好或可耻的,都无所谓。

禅修者每一秒钟都保持内心开放,他一直在研究生活,检视他自己的经验,以一种客观与好奇的方式看待生命。

第十六章 它能给你带来什么?


那些我们称为五盖或烦恼的事,不只是令人讨厌的心理习惯而已,它们是自我过程本身的示现。自我感本身基本上是一种疏离的感觉,介于“我”和“他”之间的认知距离。

贪心与欲望试图为我“得到一些东西”,嗔恨与厌恶则试图拉开“我与他”的距离。一切烦恼都由自他之间的认知障碍而产生,每一次它们开始运作时,就会更加深这个认知。

正念深入且非常清楚地觉知事物,能把注意力带到烦恼的根部,让它们的机制暴露出来。正念了解它们对我们造成的后果与影响。正念不会被愚弄,一旦你看清楚贪心的真面目,以及它对你和其他人做了什么,你自然就不会再执著它。

清晰的正念遏止了五盖的成长,持续的正念则会将它们熄灭。因此,当真实的正念被建立起来时,自我的墙就会瓦解。渴爱减少了,防御与固执也变小了,你变得更开放,更能接受,也更有弹性。你学会了与他人分享你的慈心。

每一个消逝的时刻都独立而鲜明,这些时刻不再被含混地漠视。

每件事看起来都明亮而特别,你不再把经验分门别类放进心灵鸽巢里。描述与诠释都被摆在一边,每一个时刻都被允许替它自己发言。你实际聆听它到底说些什么,就像是第一次听见它一样。当你的禅修变得真实而有力时,它也会变得更持久。

一旦你的心不再受到思维的限制,就会变得比较清醒,依止在一个最单纯的觉知上。

当你持续观察这些改变时,你了解到一切因缘是如何聚在一起的,也觉察到一切心理、感觉与感情之间紧密的联结。

你进入内观禅修的关键,存在的三个特征(无常、苦与无我、,在概念枯竭时出现眼前。你清楚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人间苦的本质,以及无我的实相。如此鲜明地经历这些事之后,让你惊觉到渴爱、执著与抗拒的虚假与无益。在这个清明与纯净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意识被转化。自我消失了,只剩下无限相关的无我现象,那是因缘所生而且是无常的。渴爱被熄灭,重担也解除了,只剩下一种轻松的流动,没有抗拒或压力的痕迹。唯有留下寂灭、涅槃和无生的觉悟。

后记 慈心的力量


本书中所讨论的修习正念的方法,如果你把它们拿来使用,绝对可以转化你的每一个经验。

没有慈心,我们修行正念将永远无法突破渴爱,以及坚固的自我感。反过来说,正念也是发展慈心必须有的基础,两者永远携手并进。

慈是佛陀所说的四无量心之一,另三支分别是悲、喜、舍。

对婴儿满怀爱意与希望。这个年轻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就像慈心一样,是不求回报的。

当婴儿长大,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父母亲则同步发展悲心。每一次,小孩膝盖不小心刮伤、跌倒,或者是撞到头时,父母亲都会感受到孩子的痛。

父母亲不会嫉妒或讨厌孩子成功,相反的,他们为孩子感到高兴,这是由衷赞赏的喜悦。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感觉转移到别人身上,即使别人比我们成功,我们也可以赞赏他们的成就,为他们感到由衷欢喜。

多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了,毕业之后走他自己的路,也许还结婚成家。现在,该是父母亲练习“舍”的时候了。

我们禅修的最高目的,就是开发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

他们固有的慈悲能力,可能被此生或累世所累积的嗔恨与厌恶所掩盖,而表现出恶念与恶行。

或许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与背景让他们做出邪恶的行为。

除了前面第九章提过的修慈方法之外,我这里再提供另一个修慈的方法。再一次地,你从消除自怨与自责的想法开始。禅修的时候,对自己说下面的话,并且再一次用心去感受:愿我充满慈、悲、喜、舍的心念。愿我和善,愿我放松,愿我喜悦与平静。愿我健康,愿我的心变柔软,愿我的话语让人欢喜,愿我的行为亲切。

愿一切我见到、听到、嗅到、尝到与触到的事物,帮助我发展慈、悲、喜、舍。愿这些经验都能帮助我开发布施与和善之心。愿它们帮助我放松,愿它们激发出友善的行为,愿这些经验成为平静与快乐的源头。愿它们帮助我解脱恐惧、紧张、焦虑、担忧与不安。

无论到世界任何地方,愿我以快乐、平静与友善之心待人。愿我在各方面都得到庇护,免于受到贪心、愤怒、厌恶、仇恨、嫉妒与恐惧的压迫。

同样的,一个人可能因为言语低俗而遭到鄙视,他慈悲的潜力因此而被忽略。不过这正是精进修行的好机会,在这个人粗鄙的外表下,你可能会发现温暖而明亮的珍宝,那才是这个人真实的本质。

忽略他表面的缺点,就能发现他内在的善心。

先对自己修慈。

佛陀说:“我用心观察这个世间,还没有看过爱他人超过爱自己的人,因此一个爱自己的人应该修这个慈心。”一开始先对你自己修慈,心存与人分享善念的想法,对你自己充满仁慈,接受你自己真实的样子。与你的缺失和平共处,包容你的弱点,善待并宽恕当下的自己 愿十方一切众生,都有善心。愿他们快乐,愿他们都有好运,愿他们都仁慈,愿他们都有善良与体贴的朋友。愿十方一切众生都充满慈爱的感觉,丰足、欣喜与无限。愿他们都没有敌人,远离苦恼与焦虑。 愿他们快乐地生活。

当我们的心变强大时,即使碰到难相处的人,心中也可以生起和善与仁慈的心念。

为什么人会残忍或刻薄?也许那个人是在不幸的环境下长大的,或者也许那个人有隐情,才造成他或她行为残酷。佛陀要求我们把他们想象成被恶疾缠身的人,我们会对生病的人生气或沮丧吗?或者我们会同情与悲悯他们?

愿所有过去伤害我的人都没有贪欲、嗔恚、厌恶、憎恨、嫉妒与恐惧。让慈爱的心念拥抱他们,包围他们。让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每一个原子,以及整体身心的每一个元素都充满慈爱。愿他们放松他们的身体,愿他们放松他们的心,愿他们的身心都充满慈爱,让慈爱的祥和与平静遍布他们的生命。

修慈可以改变负面的思考习惯,增加正面的思维。

每一次你看到某人时,就设身处地地想,那个人和你一样希望离苦得乐。我们都是那样感觉的,一切生命的感觉都一样,即使是最小的昆虫也害怕受到伤害。当我们接受这个基本信念时,就会了解彼此之间是如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为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使你比较容易对一些人感到慈爱,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比较困难,例如我们很容易对小孩生起慈爱的感觉,对其他人就比较难。

佛陀提供我们五个善待别人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就是五戒。

这五戒提醒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或恶口,以及远离会让我们丧失正念的麻醉品。

不见了,只剩下启动我们心中按钮的那个部分。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是将整个人很小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加以放大。我们并没有看见构成那个人的其他因素与力量,而只将焦点放在那个人的局部,也就是会让我们生气的那个部分上。

当我们对某人生气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在对那个人的头发生气吗?或是对他的皮肤生气?或是他的牙齿?他的头脑?他的心?他的幽默感?他的温柔?他的慷慨?他的微笑?”当我们花一些时间整体检视构成那个人的成分与过程时,我们的愤怒自然就软化了。

不过,如果别人伤害你呢?如果别人侮辱你呢?你会想报复,那是正常的人性反应。不过,那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仇恨永远无法被更多的仇恨所平息”这句话出自《法句经》。一个愤怒的人只会引来更多的愤怒。如果你以慈心响应愤怒,对方的愤怒就不会增加,也许还会慢慢地消失。

《法句经》的偈颂接着说:“只有慈爱才能平息愤怒。”

当有人试图让你生气或伤害你时,对那个人保持慈心。

佛陀说,一个充满慈心的人就像大地一样毫发无损。如果有人想用斧头或锄头消灭大地,一定是徒劳无功的。无论怎么挖,即使挖一世或好几世,仍都无法消灭大地。大地依然存在,既不受影响,也不会损伤。一个充满慈心的人不受愤怒的影响,就像大地一样毫发无损。

听到侮辱或生气的话语,如果我们以正念与慈心来回应,就能把整个情况看得更清楚。也许那个人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也许那些话没有伤害你的意思,他可能完全是无心或者毫无恶意的。也许那些话刚好触动你当时的心境,或者你根本没有听清楚,也可能误解了它的意思。仔细思量那个人说话的内容也很重要,如果你气愤地响应,就无法听出那些话所要传达的信息。也许那个人指出来的事情,是你必须要聆听与虚心接受的。

我们都碰过会触动我们内心开关的人。如果没有正念与慈心,我们就会气愤地立即做出反应。如果持有正念,我们就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是如何对特定的话语和行为做出回应。

慈是一切正直思维、语言与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则。

当我们开发慈、悲、喜、舍之心时,不只让周遭的人更加愉悦,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祥和与快乐。慈的力量,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是无边无量的。

愿世上形形色色一切众生,无论是两足、四足、多足或无足,胎生或卵生,此世或来世,都拥有快乐的心。愿各处都没有欺骗与鄙夷,愿没有人想伤害别人。愿我对一切众生开发出无量慈心,没有憎恨或愤怒,无所罣guà碍。愿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痛苦,达到究竟涅槃。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