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盐、石油与比特币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btc798.com/articles/294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盐、石油与比特币

  • 2018-11-22 10:03:51
  • %E5%B0%8F%E7%9C%BC%E7%9D%9B.png1022667

4WH_-hmhswin7104515.jpg

1999 年,英国职业寻宝人迈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泰兴号’沉船。这艘 1822 年触礁沉没的商船载有百万件中国瓷器。海底‘沉睡’177 年之后,这些清代德化瓷器被打捞出水。

  为了更好地炒作,卖个高价,迈克·哈彻和他的同伙们将其中 65 万件品相一般的瓷器敲碎,推入大海,只保留了剩下的 35.6 万件。即使不懂经济学、不明白‘供求关系’,绝大多数人也懂得‘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随后的拍卖会上,这 35.6 万件瓷器被哄抢一空,迈克·哈彻赚得盆满钵满。

  177 年,对普通人来说,足够漫长。但对‘海捞瓷’而言,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光。这批出水的瓷器很多都是光彩焕发,没有因为海水中盐分的腐蚀而暗淡了釉光。

  几千年来,万里海疆沉船无数,引得各路寻宝人前赴后继。只不过茫茫大海,散落其间的沉船即使数以千计,相对而言依旧少得可怜。大海里最多的,是盐。从海里出水的瓷器,如果被海水浸泡的时间足够长,胎、釉的表层会被腐蚀,或者形成一层包浆(风化层)。对瓷器造成这种‘破坏’的,就是海水中的盐分。

 yOBk-hmivixn6418648.jpg

‘泰兴号’沉船瓷器‘泰兴号’沉船瓷器

  盐,在海水中无处不在,但是换个时间,换个地点,盐也会像‘泰兴号’的瓷器一样,变得珍贵起来。

  因为有迈克·哈彻这样的寻宝人对水下文物肆无忌惮的打捞和破坏,中国加速组建了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2007 年 12 月,中国考古队在南海整体打捞了负有盛名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4 年后的 2011 年 3 月,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第二次试发掘。

  也就在即将启动对‘南海一号’第二次试发掘的时候,日本发生了造成福岛核泄漏的‘3·11 大地震’。随后,对‘核污染或将来袭’的恐慌充斥在整个东北亚民间,甚至跨过太平洋,在海啸之前抵达美国西海岸。有人传,‘碘防辐射’。一时间,美国人抢购碘片,货柜被一扫而空,韩国人则把超市里含碘的紫菜、海菜等海藻类食物买了个精光。

  到了中国,北京朝阳区某杂货店的赵老板经历了‘从抢盐到退盐’的全过程。他回忆说,‘杂货摊前挤满了人,以往得卖一年的 6 箱盐,不到一天就卖光了。’‘来买盐的顾客都在说吃碘盐防辐射,结果没两天,全过来要求退货。’当然还有些哄抢碘盐的,担心的是核污染会通过空气和海水扩散到中国,污染土壤和未来的食品来源,最怕的就是没有盐吃。

  在谣言被平息之前的那短短几天,听信了谣言的人们心中,盐成了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几年以后,那些终于吃光了家中存盐的人们,也许早就忘记了,家中的库存其实是一份‘谣言纪念品’。

V5sJ-hmhhnqt3409711.jpg

《雾里看花》| 以为价值连城,其实不值一文

  谣言四起的那几天里,因为国家对食盐价格的管控,以及供应量实在是太过充裕,食盐还没来得及涨价,抢购潮就消散了。与食盐不同,另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因其在预期中将变得愈发‘稀缺’,在长时间里,价格一路走高。

  1998 年,两名地质学家联合发表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预言石油越来越少,油价会越来越高。虽然类似的观点早有人说,也早被事实打脸,比如 1970 年代的美国总统卡特就曾不无担忧地表示,‘下一个 10 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用完。’但并不妨碍类似的观点被一再提起。

  进入 21 世纪,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飙涨,2003 年突破 30 美元/桶,次年突破 40 美元/桶、50 美元/桶,2005 年夏天短短 2 个月内,先后突破 60 美元/桶、70 美元/桶,到了 2008 年 3 月,国际原油价格超过 140 美元/桶。各种关于石油储存量还能供人类使用多少年的预测层出不穷。两位地质学家的预言似乎就就要成真。许多人都在问,未来还能用得起的能源在哪里?

  一个略显尴尬的答案是:用得起的能源来自于经济危机。就在油价达到顶峰的 2008 年 7 月,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能源,经济下滑之后,国际石油价格也急速下坠至 30-40 美元/桶的区间。‘石油即将耗光用尽’的说法早被人们抛之脑后,忘了个干净。另一种观点反而被更多人接受:既然石油及其衍生品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其价格就一定会在一个与经济环境匹配的价格空间。如果油价涨到整个经济难以承受的地步,一定会有经济能够承受的替代能源出现。

  危机之后,经济复苏,国际油价也在短时间内随之上升。只不过替代能源还没有出现,技术革命就让石油的‘稀缺性’大大降低。经济危机后美国开始了‘水力压裂技术革命’(一种页岩油开采技术),打开了本国页岩油的开采大门。作为一种非常规石油,储量巨大的页岩油由于开采难度大,在很长的时间里几乎被所有人忽略。2016 年一整年,美国进口了 3.9 亿吨石油,但随着页岩油的开采,今年 9 月,美国超过俄罗斯、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甚至被一些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里,美国会成为一个石油净出口国。

 ZkkC-hmhswin7104560.jpg

《暴裂无声》| 涨涨跌跌,真真假假,难说

  盐也好,石油也罢,储量庞大,偶然出现的‘稀缺’,会因为各种可能,在影响价格方面变得毫无意义。相比而言,比特币的‘稀缺性’就显得十分确定。在朝阳区的杂货店老板经历‘抢盐风波’之前的 2009 年,至今不知身份的中本聪设计了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比特币。根据设计,比特币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 2100 万个。当它作为一种数字货币逐渐被广泛接受、认可时,其价格也不断上涨。2010 年 5 月,一名程序员小哥花掉 1 万枚比特币,买到 2 个披萨。到 2017 年 12 月,1 枚比特币的价格就超过了 1.9 万美金。

  虽然还有其它各种理由,总量恒定的‘稀缺性’都是支撑很多人不断看涨比特币的重要因素。只是很可惜,在过去一年中,数字货币价格不断下跌的大趋势里,‘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使得很多人放弃了对其‘稀缺而有价值’的坚持。

  风小二一位对数字货币‘颇有研究’的朋友,在一年多以前,倾其积蓄买了比特币,在今年跌跌不休的行情中始终看涨。直到周二比特币价格跌破 4100 美元时,他在朋友圈转发了一个段子:‘我有个币圈的朋友,去年和我聊买二环哪个楼盘,今天我们晚饭的时候偶然相遇,他对我说:您好,这是您的外卖。’还无奈地加了句:也许,真有庄家砸盘啊!

  稀缺品从来受到追捧。可什么才是‘稀缺’?也许永远都没有答案。5 年前,有善于观察风向者,判断‘高端白酒将迎来寒冬’,清空手中的茅台股票。5 年过去,茅台股价上涨了近 10 倍。可进入 2018年,就在茅台成许多人心中可收藏的稀缺品时,其股价从 6 月份的突破 800 元、总市值过万亿一路下跌到日前的 500 多块。‘物以稀为贵’,挺有道理,似乎又没什么道理。似乎没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踩到正确的点上,依靠看准‘稀缺’而成功抄底。想来想去,也许就是《红楼梦》里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声明:所有在本站发表的文章,本站都具有最终编辑权。本站全部作品均系比特币之家原创或来自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产生的纠纷与本站无关。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站联系。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