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加法与减法,高频打低频:拼多多的取舍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1463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加法与减法,高频打低频:拼多多的取舍

阿尔法工场创始人

只关注增长的单维度估值逻辑,既难以衡量拼多多的表现,也很难看清它未来巨大的潜力空间。

2020年8月21日,新电商平台拼多多(NASDAQ:PDD)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实现营收121.93亿元,同比增长67%;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7724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4.11亿元大幅收窄。

来自用户的增长,与人均消费金额的提升,使得拼多多平台的交易额(GMV)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平台年活跃买家数6.832亿,单季新增5510万,创上市以来最大单季增幅。移动客户端平均月活用户数5.688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5%,较一季度单季净增8140万,单季增幅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平台活跃买家平均年消费额1857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7%。

这两方面的增长,无疑构成了公司GMV最大的增长动力。截止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平台GMV为126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9%。

营收上升,亏损收窄,单季用户创造增长新高。这三项数据趋势的叠加,构成了拼多多中报的最大看点。刚刚上任的拼多多CEO陈磊因此表态——对于二季度的销售额增长非常满意。

然而,在这样的增长面前,资本市场却并未给出积极的反应,连续两日的下跌,使得公司股价跌至83.16美元。

对于之前连续实现月线4连阳,早已走出上升趋势的拼多多而言,这一次下跌,是否会成为长期股价的拐点?在过去几年里狂飙猛进的拼多多,还能否维持大基数、高增速、持续性的“不可能三角”?市场对于拼多多的高期望,能否在数据之外找到新的支撑点?

01 急速奔跑的巨头

从诞生之日起,拼多多就被市场给予了各种不同的预期,但推及根本,这些预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内核——高增长。

成立后两年上市,四年后GMV突破万亿元,快速跻身中国三大电商……这些对拼多多的描述,角度虽不尽相同,“高速增长”的指向却很明确。“股价总是跟不上公司增长速度”则是市场对于公司的一致判断。

对于拼多多而言,2019年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年份。

在上市后的2018Q2到2019Q1,拼多多的GMV、年活跃卖家、以及年度ARPU都呈现出了增速放缓的苗头,然而,这一切在2019Q2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来自公司的百亿补贴、以及随之匹配的618促销战略,将增速放缓的势头彻底扭转。

v2-44d9e5f1ed81b1e969af9f1cff27bd1b_720w.jpg

在此后的数月内,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大举飙升,直接实现了40%左右的稳定增速,自2019年Q2开始,拼多多形同踩满了油门的汽车,从普通道路跃迁到高速公路。正是这种业绩与预期判断的吻合,造就了拼多多持续上涨的股价,也造就了单边追涨、“不要被快车甩下”的热切情绪。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业绩、预期、股价、情绪的四重奏,既是狂欢的开始,也是理性向感性转换的节点。

在投资者的热切追捧中,拼多多的增长,似乎像是施了魔咒的舞鞋,只要音乐不停,就会带着舞者一直跳下去。然而,假如投资者能够稍稍冷静,就会发现拼多多的增长奇迹绝不可能一直上演。大基数、高增速、持续性的“不可能三角”会眷顾每一家公司,并无例外。

对于一家拥有12687亿元GMV的平台而言,这一体量毫无悬念地步入了巨头量级。我们对于历史上的阿里巴巴、亚马逊进行复盘可以发现,这些平台的GMV在达到拼多多的体量之后,都很难再实现超过一倍的增长率。

在雪球平台上,大V用户“愚钝博士”为拼多多算了一笔大账:

“假设拼多多可以在三年内实现阿里大约一半的GMV,也就是3万亿。这意味着从Q2起,拼多多的GMV连续三年复合增速不低于33%,似乎不难实现。3年之后,货币化率3%,对应900亿年收入。”

“假设30%的净利润率和35倍PE,那么3年后的合理市值是9450亿,而拼多多在周四收盘后(财报前)的市值已经高达8134亿。这意味着,从这周四到三年后的合理估值,拼多多投资者的年复合收益只有5%。要注意这里的估算是建立在30%净利润率的假设上,而拼多多现在仍然是一家亏损的公司。至于兑现高额的净利润率,是否会影响GMV的快速成长,还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

对于拼多多的未来是否会实现这样的增长,“愚钝博士”的观点可以再做商榷,但有一点无论如何都难以否认,以目前的业绩与市值来进行比较,拼多多的股价,事实上已经透支了它的增长空间。

换言之,并非拼多多增长乏力,而是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预期差,已经非常小。投资者首先应当做的事情,是及时调整对拼多多的未来预期。毕竟,拥有庞大基数的巨头或许可以在一时、一地跑出高速,但指望这种高速能够长久持续、甚至更高,无疑既超脱了投资常识,也超越了商业常识。

02 拼多多慢下来了吗?

拼多多慢下来了吗?这是一个很耐琢磨的问题。

如果我们将中国三大电商进行横向对比,透视它们的业绩,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营收增速还是用户增速,拼多多均大幅领先阿里与京东:

在营收增速上,阿里巴巴核心商业(包含盒马、饿了么等新零售)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4%;京东的营收同比增长了34%;而拼多多的营收,则同比增长达67%。

在用户增量上,阿里巴巴的年活跃买家增加了1600万,达到7.42亿;京东的年活跃买家增长了3000万,达到4.174亿;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增长了5510万,达到6.832亿。

在利润上,阿里巴巴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了40%;京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了66.1%;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的亏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7724万元,从2019Q2到2020年Q1,拼多多的净亏损分别为4.113亿元、16.604亿元、8.15亿元、31.7亿元,今年二季度的亏损呈现出大幅收窄的态势。

从横向对比的结果可以发现,拼多多的增长速度非但实现了超越,而且是大幅度领先。但对于三大电商的业绩,市场显然并没有给予一视同仁的待遇。在阿里发布财报后的两个交易日,其股价并无太大波动;在京东发布财报后的五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上涨了约20%。

市场反应的差别化如此之大,显然与拼多多的增长快还是慢无关,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选择了双重的估值标准来看待三大电商。对于京东与阿里,市场的衡量标准在于稳定与盈利,对于拼多多,市场的衡量标准并没有从过去的单维度里转换出来,而是仍然紧紧盯在增长上。

那么,拼多多到底是不是慢下来了?

2018年Q2,拼多多实现了660%的单季度GMV增速;2019年Q2,拼多多实现了182.77%的逆转增速。在今年一季度,拼多多实现了99%的GMV增速;在二季报中,投资者们发现,拼多多的单季度GMV增速同比增长仅为47.51%,创下了近3年来的新低。

这正是资本市场上“拼多多变慢了”声音的来源。然而当我们透视财报、线性图和柱状图,回归到经营层面就会发现,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原因在于拼多多对于营销策略的调整。

在2019年,拼多多高度重视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简称3C产品)的营销,其补贴政策也高度倾斜于此。在2019年的618大促活动中,拼多多震撼中国商业市场的百亿大补贴,即高度投放在这一产品领域,其目的亦非常简单——3C产品的客单价普遍更高,向这里倾斜,有助于GMV的冲击。

于是,我们既见证了2019年6月5日,拼多多苹果产品单日3.3亿元的惊天销售额,也见证了二季度182.77%的GMV高增速。

不过,在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电商行业中,一成不变的打法,既容易被复制,也不容易保持高边际效益。作为拼多多的竞争者,阿里与京东很快便加大了对电子产品的补贴力度,这意味着,拼多多在这一战场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被极大稀释,想尝到甜头所需付出的代价更高。再对其进行高倾斜度的巨额补贴,在商业上就是不经济的行为。

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中国消费者在花钱消费上更趋于谨慎,对于3C产品这样高客单价的商品,消费者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应而言,消费者花钱更理性,也更趋于刚性需求,只有日用品、快消品和农产品,才是消费者愿意掏腰包的地方。

主客观两面因素的推动,使得拼多多主动调整了经营策略。在这一点上,担任公司财务副总裁的马靖做出如此表态:“竞争对手在电子产品方面推广力度特别大,公司看到日用品对留存用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日用品购买频率高于电子产品,所以我们选择了不同投入策略。”

由于拼多多向农产品、日用品进行了更多倾斜,而这些商品的客单价显著低于3C产品。此涨彼消,造成了拼多多GMV、客单价增长双双失速的外部表象。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懂得了这种失速背后的逻辑——非不能也,实不愿也。

拼多多GMV增长的“失速”,并非被动遭遇,而是基于主动改变策略,培养用户高频需求的目标出发。而它的最终诉求也昭然若揭——这是电商行业典型的“高频打低频”招数。先充分做好一个用户频次较高的需求,再去切入另一个频次较低的需求,获得覆盖优势。在滴滴出行的“打车——拼车——专车”案例中,这种先培养用户习惯,抢占用户心智,再覆盖更多产品与服务的策略,已经得到了完美的验证。

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多多的既定方向并没有变,变化的只是策略与手段,用补贴获取客户,用粘性策略留住客户,整套打法既富逻辑,又有节奏,堪称战略上有选择、知进退、有收放、懂取舍的典型。

03 化不可能为可能

对于习惯了拼多多式增长的投资者来说,无论他的国籍归属,对于拼多多的价值分析仍然很难摆脱寻求增长的单项维度。

在这一点上,投资者和黄峥、陈磊、马靖这些拼多多的管理者,尽管站位有别,却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趋同——他们都希望拼多多大基数、高增速、持续性的“不可能三角”,继续持续下去。

分析电商平台价值,货币化率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知道,当GMV一定时,提高货币化率(货币化率 = 收入/GMV)是公司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电商平台在交易过程中承担越多的责任,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越多,它才能享有更高的货币化率。

在2020年Q2,拼多多的货币化率从一季度的2.16%跃升到二季度的3.52%,创下历史新高。这是否意味着拼多多无法再进一步?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拼多多货币化率高涨的原因。其一,一季度国内爆发的新冠疫情,导致许多订单取消,虽然计入了GMV增长种,却最终没能实现有效订单。在步入二季度后,物流行业全面复工,供需关系重新建立,这种变化共同推动了拼多多本季度货币化率到达了3.52%的新高。

其二,如果将一季度与二季度合计观察,就会发现拼多多的货币化率为2.84%,这个水平其实与2019年旗鼓相当。因此以静态的眼光来评价拼多多的货币化率是否已经接近峰值,其实无异于刻舟求剑。

对拼多多的财报进行另一维度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在二季度亏损收窄,核心原因在于运营开支增速持续低于营收增速。在运营开支中,主要包括销售与营销开支、总务与行政开支、研发开支,总务与行政开支占比较小且增速稳定,研发开始增速较快但金额也不高,二季度,这三项开支分别为91.136亿元、3.948亿元、16.624亿元。这三项数字的向好趋势,叠加营业成本扭转疫情期间的猛增势头,意味着拼多多花掉的钱,将越来越接近于赚到的钱。

一方面是GMV、营收、用户增长继续领跑的势头,另一方面则是还有提升空间的货币化率,以及无限接近盈亏平衡的财务损益表。透过拼多多财报中的向好趋势,我们不妨再回顾这家公司创始的底层逻辑:颠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简单购买关系,创造用户的生活模式。

两下相权,市场的投资者显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理解拼多多的策略与节奏,只关注增长的单维度估值逻辑,那么,就既难以衡量拼多多的表现,也很难看清它未来巨大的潜力空间。(作者:谢海音、陈斯文)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