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社会性死亡、睿智….. 这些词怎么就被污名化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69223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社会性死亡、睿智….. 这些词怎么就被污名化了

苹果产品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那你好睿智哦!
你才睿智呢!

请问这两个人是在干什么,当我向身边的朋友、乃至长辈问出这个问题时,他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一位年近 70 的长辈表示这就是两个人在互相称赞啊,挺好的。而我刚上大学的表弟则表示,这两人在互相阴阳怪气,互相贬低。

v2-6d695b02d827584fa45d22c2998b8ea4_720w.jpg

双方给出不同答案的原因,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在这位长辈的生活中,睿智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而在我表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中,睿智一词已经走向了「贬义」。

从中性词走向负面的案例,这些年还真的不少,尤其是在互联网极速传播的环境下,像文艺青年、社会性死亡、公知等词意都在逐渐走向负面。

词语污名化背后的沟通困境

社会性死亡一词原本的含义是人离世后被遗忘,而后又被引申为在公众面前丢脸,尴尬到生不如死,和「公开处刑」一词语义相近。

在豆瓣、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上,「社会性死亡」都算的上是一个高频词汇,豆瓣的社会性死亡小组入组人数已经达到了 23.6 万人,这还是严格限制人员进组的结果。

v2-c2021c4611d5964552caf5ffceb298a3_720w.jpg

无论是豆瓣还是微博,不难发现大家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大多都是在分享自己或朋友的糗事,比起尴尬的情绪更多的是调侃与分享,其词语表意更接近一个中性词。

而最近社会性死亡一词高频出现时含义就和上面所说的截然相反了,在清华学姐乃至更久远的梁颖罗冠军事件中,社会性死亡都作为一个偏负面的词汇出现,词语含义变成了因为做了不好的事情,为家人、朋友、乃至社会所不容,导致无法在社会环境中生存。

从中性词走向负面乃至从褒义词走向贬义词,这样的案例并不少,十年前睿智是一个夸赞词,而今天大多会被认为是说反语,变相贬低人,最近被讨论颇多的打工人、同志也是一样。

v2-919503d2365976db5c322ec35a215a84_720w.jpg

公知一词更是被带上了引导舆论、态度不真诚、春秋笔法式评论的含义,和以往大为不同。

互联网作为传播渠道,在这期间其实是放大了词语的污名化。

今时不同往日,以往词语的含义变更大多会受到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都要大打折扣,情绪过后能真正留存下来的词语并不多。

而如今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尤其是在转发、评论、点赞乃至智能算法等功能的加持下,今天发生的丑闻就是明天的热搜,影响人的速度和范围都被大大加强了。

刚刚所说到社会性死亡、睿智等词语含义的转变,背后大多有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放大讨论程度的影响,而且不少人正是通过互联网,首次了解到这次词语的负面含义。

问题也在这时出现了,无论是微博热搜还是知乎热榜等社交媒体,其在固定时间内影响的人还是有限的,退一步说同一时间上网了解到社会性死亡词意变更的人是有限的,虽然相比报纸时代要多了很多,但对比整体国人来说还是有限的。

这就造成了一个沟通困境,各位不妨想一下,当你和朋友聊天时提到了「社会性死亡」,本来是想分享一件生活中的糗事娱乐一下,而朋友却因为看到了热搜上的内容,误以为你做了什么不容于社会的事,赶忙结束话题离开。

这种事恐怕没多少人想遇到吧。

词语的污名化,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悄然造出了一道鸿沟,对于词语的不同认知,让交流沟通更为困难。

有人改词,有人冷思考

有人造词、改词,就一定有人科普或思考词语背后的含义,事物的多面性在词语污名化这件事上展漏无疑。

在豆瓣有着一个名为「村通网 —— 网络黑话指南」的小组,从组规上看小组成立的意义颇具人文关怀,为不了解各种梗乃至小众社区黑话的人提供一个社区,互相交流科普。

▲村通网本身也是一个梗,意在调侃对互联网中的人和物认知较少的现象

这个创建于 2019 年 11 月的小组,到现在已经有了 13.5 万用户,看来不懂互联网流行梗的人不在少数啊。

在村通网小组中可以不用担心落伍,就比如对最近频繁出现的社会性死亡的多义性感到复杂时,大可在小组中发文询问,当然前提是成为了小组的一员。

在豆瓣小组的词语科普贴中同样也可以看到不少被污名化的案例,它们也在伤害着一部分人,NT 一词经过演化,已经变成了脑瘫的缩写代称,但这无疑是对脑瘫患者的伤害。

还有豆瓣用户提到 NT 原本在高达爱好者圈子中表意为新人类(new type),甚至有用户因用 NT 表达新人类含义时被举报,这又是典型的污名化词语后,产生的沟通困境。

某种程度上也是大众圈子对小众文化的压迫,当 NT 在大众含义上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在其他小众文化语境中这个词的处境就很尴尬了,只能为大众语境而让位。

当然,豆瓣小组仍然是有门槛的,不少小组都建立了入组审核,也是为了控制讨论环境。

除了小组,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新兴词汇的含义,避免沟通困难,像小鸡辞典就是近年来互联网造词风潮后兴起的产品,其内包含了大量可以查询的梗含义解读、词汇含义解读。

▲因为梗多,也有人把小鸡词典当成新的互联网冲浪场,一逛就是一小时过去了

无论是近期被高频度讨论的早安打工人、爷青回还是更为久远的人类三大本质梗,都能查询到相应的内容。

像村通网、小鸡辞典这样的科普之外,更为难得的是「热概念冷思考」这样的豆瓣小组,在热门词语、梗、新概念下保持冷静,进行多方面、更深一步的思考。

像前段时间热门的词打工人,就在组内成为了讨论热点,有用户提出早安打工人除了普通人对竞争环境恶化的自嘲、苦中作乐,是否也以娱乐化的方式消解了工作本身的价值、消解了通过工作实现的自我价值感。

也有用户表示打工人更多是情绪输出引起共鸣,以及所谓的消解工作价值的原因,恰恰就是现在竞争环境恶劣,太多个体的价值被打压、消耗。

看理想在讨论内卷误用时就提到了,内卷一词的大量误用,让它成为了「惨状描述」,而不是寻找问题成因,思考答案的可能性。

这正是热词、梗大量传播中所缺少的,被污名化的词语仅仅只是情绪的出口,它所包含的意义、对问题的思考反而成为不重要的内容。

词语含义变更是自然规律,但污名化仍然值得警惕

造词或者词意改变其实是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OK 一词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它源于美国《波士顿晨邮报》编辑的尝试,把「all correct」写成了「oll korrect」,再取其两字缩写为「OK」。

如今 OK 作为一个英文缩写词不仅仅在英文国家获得了大量应用,就连以汉语为主的我们,对于 OK 一词也极为熟悉,这证明了语言和文字都会随着社会的迁徙、人群流动、以及文化的更迭而改变。

▲ 图片来自:Emojipedia

而 u1s1、人艰不拆、社会性死亡等缩写式词语的流行,其实刚好符合我们所处的环境 —— 信息过载、追求高效率,它们大多通过更少的文字以更为准确、形象的方式传达了所处环境与个人情绪等等。

而互联网加快信息传输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作为接收者筛选信息就成了环境对每个人的要求,效率更高、表意更精准的词汇自然更受欢迎。

其中也有圈子式的亚文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粉丝饭圈、电竞圈作为近年来最为火热的亚文化圈子,基本上都已经形成了专属的黑话词汇乃至语言体系,圈子外人基本上不太懂相关词语含义。

黑话词语就成了圈子最低的门槛,它们大多根据圈子内的特别内容、共同兴趣转化而来,像是闪现、插眼、对线等出圈词语,其实都来自电竞游戏《英雄联盟》的游戏机制或技能名。

▲《英雄联盟》中的插眼一词,被引申对某个事物做个标记

这种造词改意的词语就像是圈子的投名状,语言作为最容易被人感知的内容,直接、清晰的证明同一圈子内的身份,相同圈子内所输出的词语大家都能听得懂,自然也就能聊到一块去。

当然,便捷的互联网社区也加速了圈子文化的形成,以往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有着共同兴趣的朋友并不容易,但现在微博、知乎这样的社交媒体大多都提供了话题、专题内容等功能,相同爱好的人得以在相同内容下相聚,进而社交。

v2-981734b480c6c7571eb9b03861f0a504_720w.jpg

无论是圈子化还是词语根据环境的发展,负面词汇总是会出现,原因同样也是它们能以更精简、更直观的方式输出情绪、表达,奋斗逼、社会性死亡等大多都是这样出现的。

但仍然需要警惕的是词语的污名化,新造词或改词最多也只是让人不明其意,而污名化则更容易引发误会乃至争吵,本来是想用睿智夸人聪明,结果别人以为你在讽刺他。

更让人无奈的是,词语什么时候被污名化、影响范围极难统计,你知道的朋友不一定知道,双方对于词语认知的差异大小往往和接收信息的渠道有关。

语言发展自有其规律,针对污名化、带有侮辱性的词语,我们仍然建议少用、不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