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为什么刷的消息越多,脑子越乱?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work/64738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形影不离的工具,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尽管我们获取的信息变多了,但是知识焦虑反而更严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文作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四个维度的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y2p04XVbYkMzxnDW1dpH.jpg

一、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日常状态

在内容资讯如此发达社会里,我们很遗憾的发现,“一个人掌握消息程度竟然与一个人是否拥有清晰认识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怎么整天阅读和跟踪各种消息、新闻动态,并没有感受到与昨天相比有了知识上的满足感或者智识上的成就感,反而会让我们陷入到焦虑、惶恐不安的境地之中。

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一种日常:

「每年起床刷着朋友圈查看朋友圈有多少赞、看看微博或者新闻APP上今天的行业消息或者最近大事件,有围观吃瓜的热闹事件也不由去参与围观一下,再看看知乎上的分析,然后一天就下班了。晚上睡觉之前再刷刷抖音或者视频号,不知不觉又过了一个小时……」

媒体发展的的显著标志是,内容本身越来越视频化、信息量越来越碎片化、并且参与内容生产、分发、消费都是平台化的并且免费的,仅仅从传播角度而言,这无疑移动产品的伟大之处;而从个人生活以及成长而言,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这样的状态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WUO2z7vRdUybOVhIk8fG.png

二、何为虚妄、何为真实?

古希腊先哲巴门尼德认为,每个人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真理之路”通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另一条是“意见之路”通向的是“意见的世界”。真理之路“存在者存在”,意见之路则是“非存在者不存在”。

他对真理和意见做了一些诗化的描述,“真理”是静止不动的、确定的、存在着的,而“意见”则是飘忽不定、不确定的、非存在着的。你也可以把“真理”看做是太阳,意见就好像是太阳光线以及斑驳的色彩;真理是“源头”,意见是各种渊流以及流水之中飞起的浪花。巴门尼德作为一个长者对于他的弟子们提出忠告:走真理之路,能够遇到缪斯女神进入到真正澄明之境,进入真实的世界;走意见之路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在“虚妄”的世界打转,到头来不过一场空。

当凭如此,巴门尼德还不足以称之为西方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的鼻祖”,他进一步把这条路径选择上升为逻辑学的高度。既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对世界或者现实的判断来实现,比如“某某是某某”,主语的“某某”与宾语的“某某”都是变动的,只有系词“是”不动的,当然也包括“某某不是某某”中的“不是”,其实为“是”的否定性应用,可以转化为“是”的另一种判断。因此,从根本上讲,只有有关于“是”的知识即“是者”,才能叫做真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不变的“是者”(ont或者be),国内有人翻译为“存在”、“实存”、“实在”、“生存”等等,由此开创出不同的流派,而其他知识研究对象“是什么”,他们不需要了解本体是什么,也不会去关心“存在的意义”。

很多原本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一到巴门尼德这里就开始懵圈了,因为在中国语言习惯之中是没有“系词思维”的,无法理解什么是“存在”和“不动者”。实际上,柏拉图就是从巴门尼德那里开始对于现象界与理念世界的划分,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之中,理念世界才是是真实的,理念所投影的世界才是我们所处现象世界,完全对应的是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二元划分,这是中国人的现世以及顺世主义所难以理解的,这也使得很多人看待宗教信仰如同异类一样,思维方式分歧源于此。

其实,巴门尼德老爷子思想完全适用于当今的信息时代的语境,因为这是一个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机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剧烈的历史阶段,这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随时需要克服认知失调的年代,而消息、新闻、传闻、资讯、情绪爽文、热点评论如同滚滚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这也是一个日益快餐化、下一分钟进入到“速朽”轮回的信息流“乱纪元”。

而究竟什么才是相对不动的真理?按照巴门尼德引导,要去关注那些长期不变的人的需求、人性、规则、逻辑、规律、本质的东西,从这些比牢靠的东西出发,而不是随时准备求变、调整,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

其实,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是走意见之路,只有少数坚韧不拔心力顽强的人才能具备从现象之中看本质的能力。正如《乌合之众》中对人云亦云、跟风盲从的人有这样的描述:“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于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的所特有的激情,他们是去了一切批判的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现如今资讯更加铺天盖地、传闻更加猎奇并且多元,评论和意见更多人参与发声,那些平日里刷着微博、八卦着热点与村头巷尾、茶馆麻将屋里唠嗑没有本质区别,在打发时间功能上并不显得更加高级,反而他们对那些准备走真理的人倍加嘲笑,在流量这一尺度评价之下,更加显得得意洋洋与心安理得,“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可以做和任何事。”

三、当代消息产出的机制

我们消息源从以往国家把持专门媒介生产机构,逐渐下放到由民间资本控制和分社的消息机构之中,当然有一些介于中间状态或者是边缘化的个体。

这些媒介机构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保留着周密的团队分工以及轮班制度,由此生产出的内容满足海量的用户,而单个人要想消化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账户之中的消息都是绝不可能的任务。

就像我在微头条上说国内某传统媒介机构的总编是一个团队时候,网上就有人质疑你凭什么这么说;这丝毫认识不到当前互联网头部账户90%是团队加人设模式主导,尤其是这些“中左派”在对抗同样是团队化其他流派,如果是单打独斗根本难成气候、甚至身体都吃不消的情况。而团队运转除了量多、高频、跟热点抢流量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控化”,换句话说,你能够看到都是可以让你看到的,所有信息必然经过严密的把关。

当前新媒体的竞争流量无外乎三条:一个牌照,二是人手多,三是服务于谁。牌照是稀缺的,有的人能够运营好,不会运营的自然可以找人去帮他们去做运营;产出的人手意味着绝大多数只是“工具人”,在幕后从事工作,从而支撑起前端的一个个“人设”去吸流量;而服务对象则是组织运转的出资人,这一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其他账户发声者都没有本质区别。前段时间11月19 同天发布了两条耐人询问的消息,体现出了对于媒体运转规律的把握和组织。

3VQ13GkMKYdfD04qxPgW.png

相对于媒介产出内容是无限多而言,媒介类型则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某一媒介所服务的利益团体和汇报对象则是确定的,这就是媒介的所谓“立场”问题,全世界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够保持完全独立第三方的价值中立的立场,除非他们不需要“恰饭”;剩下的不过恰谁家的而已。

这也是我认为什么觉得那些以为看了很多境外媒介比如推特或脸书的消息就觉得境内消息“不客观”朋友很天真的原因;在不同的利益场秉持不同的立场和倾向得出的事实必然完全不一致,其内在冲突并不可少,难道只许别家的有利益倾向,不许自家有利益倾向,这不是双标吗?作为一个个体,试图摆脱一种超越国籍、阶层、种族的人类视角去看问题,显得是虚妄的,真正明智的人就会去思考造成这种观点利益差别,以及谁能从根本上代表着我、我的家庭、我的阶层、我的国家、我的种属整体利益,再此利益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话语权、文化理论体系、语言游戏以及审美倾向等等,再凭借这种气味再锁定出集体认同感。

毛选第一卷第一句开宗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哪些是该团结的和争取的、哪些是该斗争和预防的?哪些有益的成分是可以拿来引进的,哪些是有毒成分是需要清理或者是分解的?继而才有在那个利益场域之下,个体如何展现自己个性、人性;如何体认或者判断自己所处现实环境;个体之间如何就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努力,如何从事教育、就业、养老等;作为组织机构如何进行管理、与政府如何打交道、如何进行规模扩张以及市场兼并等?

正如有什么样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了什么样的信息,而绝不是有什么信息才会形成什么样的三观。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不靠谱的想法都有一堆可以佐证的材料和讯息,而并不能说明其实真正站得住脚的。

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乃是天底下的传媒得以运转的基础。国内各种流行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学说、流派之中,唯一靠谱的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以及照此学理逻辑而得出的具体政策走向与市场变化。

四、该怎么办?

在媒介信息里看似万花筒,但并没有不受预料的绝对偶然,所谓的“灰犀牛”、“黑天鹅”只是对个体经验不足、知识体系缺陷、以及打你一个措手不及的尴尬遮掩。

“天不变,道亦不变。”古人诚不欺我。一切都逃不过因果规律。

而当我们构建起了对于世界真相足够清晰的认知时候,就会发现一切安顿的明明白白、错落有致、根本无需消息的填鸭和成瘾式外界讯息获取。有的知识补给式满足,因此搜索引擎比社交、信息流媒体更具精英属性,甚至其信息获取主要依靠经典书籍以及智囊团队,从根本上斩断了任何沉溺网络的可能性。

而当我们尚没有构建起牢靠的知识地基时候,此时要做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只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从自己所最擅长的知识之中延伸出一双改造世界的手来。

而只要保持忠于自身的清晰立场,以及依靠明确的逻辑进行推断,再根据现实一点点修正,依可以大体不差,跻身中上。

实在没有办法找最擅长的那就服务于最需要自己的或能依靠的力量最强大的,这是没有选择的最好选择,此时带着为批判而批判的主见早已苍白无力,这本身就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本能。不管处于任何阶段,过分塞进大脑虚无缥缈的致富机会、欲望诱惑以及各种洗脑学说,只会适得其反、沦为彻头彻尾的“韭菜”。

社会中任何位置都是与适合自己的本性为最佳,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而那些掌握更高效资源以及拥有更强处理信息能力的人,往往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越聚焦越清晰,一切力量的来源于“集中”,无论是权力与资本的本质都是“集中”,而绝非是表面看起来发散。

当今世界二元对立主要是资本集中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以及权力集中制的东方国家主义阵营,斗争结果是不是东方压倒西方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出路在于超越二元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制,改革开放则是这种东方智慧的高明运筹。

下面这张图是在往上找到,画的很好,阿星从这种图之中大体可以看清楚当今世界运转大致真相:黑色代表资本,白色代表权力,置身于整个自然和生态之中,单独偏向其中之一或将另一方赶尽杀绝,都会陷入偏激、疯狂与彻底死局之中,智者在于把权力和资本进行按比例的调和,适合自己即可。因此,该如何站位、如何不被节奏,保持独立思考,各位看官自行揣摩便是。

未来世界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控制机器的人,一种是被机器所控制的人,前者是精英,后者是大众。不能驾驭机器(含电子机器)就会机器化,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宿命,而问题是你真的认命吗?

作者:靠谱的阿星(李星),公众号:靠谱的阿星,科技自媒体&媒体专栏作家,专注于公司商业模式研究和互联网行业分析,靠谱汇创始人,个人微信号:kaopuhuiclub

本文由@靠谱的阿星(李星)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