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重组 2010s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813622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重组 2010s

科技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十年,在这个不可避免的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试图追求一种 consistency,我希望我人生中经历的很多东西是连贯的,从前的「因」和未来的「果」,能够形成一种凝聚起来的东西。而当我写到这里时,我觉得我做到了。

这就是我的十年故事。


2010 年代结束了。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我的 2010 年代,那就是「拒绝长大」。从 15 岁到 25 岁,我将时间的流逝看作一种不可逆转的「失」,不断问自己有哪些「得」,试图用过程中的收获,来平衡长大的代价。

所以我一直乐于做各种回顾和总结,从 2010 年开始,我每年都写一篇「年终祝词」,用类似流水账的方式记录刚刚过去的一年,给自己一点鼓舞和安慰。正是这个过程,让我领略到时间和成长的奇妙,也让我对「时代」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年初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要用何种方式来记录整个 2010 年代?我要讲的是我的故事?还是所有人的故事?最后,我决定在两者之间试着做一个平衡,用 10 段回忆、10 个故事,重新勾勒 2010 年代的轮廓。

2010 ·【晚安】

2010 年到来的前夜,我靠在床上读《小时代》。

正处于青春期某个特定阶段的我,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在 2009 年的最后一天,斥 240 元巨资购买了《小时代 2.0》的珍藏限量版。那天晚上,我不关心从 00 到 10 的世代交接,只迫不及待地想要破解郭敬明设置了半年的悬念,了解小说中各个角色的结局。

4 天之后,《阿凡达》上映。这是我迄今为止在电影院里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一共看了 四遍。这是我第一次看真正意义上的 3D 电影,如此的视觉冲击,也使我第一次感受到技术入侵感官的力量。那个冬天,我在电影院里一次次和不同的同学、朋友见面,以一种真切的方式感受到银幕的魔力,从那时起,我看的电影越来越多。

直到今年,《阿凡达》创下的全球票房纪录才被《复仇者联盟4》打破。

【晚安】是我们高中贴吧里的一个主题贴,发贴时间是 2009 年 10 月 21 日晚上 23:04。

贴子的内容就吧友间纯粹的「版聊」。它兴起于 2009 年冬天,衰落于 2010 年夏天,半年的时间里,这个贴下面积攒了数万条回复。可惜的是,因为今年 5 月百度屏蔽了所有贴吧 2017 年以前的贴子,现在已经无法对这个贴子进行「考古」了。

那是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移动互联网的风刚刚吹进学校,大家包着 5 块钱 30M 的流量,上着 wap 版的贴吧和 Symbian S60 版的 QQ,无处发泄的表达欲汇聚在贴吧这个场所中,而【晚安】,相当于暴风之眼。

当时活跃在【晚安】贴里的 ID 大概有十几个,这些和我并非同班、并不同级的吧友,严格来说也并非「同学」,而更像是「网友」。只不过同校的便利让我们很容易实现一种「O2O」(online to offline),网上交流也很快变成了线下聚会。之后的几年里,我们穿梭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不同的现实坐标里相聚,彼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社交网络的时代从此开始。那一年,Facebook 正席卷全世界,以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为蓝本的电影《社交网络》也推波助澜。它至今是我看过最优秀的电影,没有之一。Aaron Sorkin 复杂严密的剧本,被 David Fincher 用手术刀一般精准的画面和叙事技巧一点点剥离开,各种台词的双关、隐喻前后呼应。每一次重看,都能从台词的字里行间看到更多新东西。

之后的十年里,社交网络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关于它的讨论也从未停止。短平快的信息流消磨了我们的耐心,点赞和互粉的游戏让我们无比焦虑,在各种抵抗社交媒体的宣言中,我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一点点加重,最终演变至今天「24 小时在线」的状态。

我一点点深陷于社交媒体,也不断尝试抵抗。但如果让时间回到 10 年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要不要购买那部智能手机、要不要注册贴吧,我仍愿做出不变的选择。

社交网络最终延伸了我的「存在」,让我得以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也让我可以认识到那个更大的世界。十年里,我大部分重要的经历、体验、社交关系,都和社交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一切始于十年前,我注册贴吧,开始发言。

15 岁的我,幼稚、脆弱,对世界充满好奇。那样的我,打开了这个名为「社交网络」的潘多拉魔盒。十年间,我通过网络认识了很多朋友,也收获过真实的感情。在这个一切都廉价、短暂的虚拟世界里,仍有真心换真心的故事。

2010 年,25 岁的 Katy Perry 试图通过一张名为《Teenage Dream》的专辑来追忆自己的 15 岁。《California Gurls》、《Last Friday Night》、《Teenage Dream》……接二连三的冠单,让人很难不留下深刻印象。

而 Justin Bieber 则恰好 15 岁,正享受着他的《My World 2.0》,15 岁的我也是一样。

即将逝去的东西总让人为之感慨伤怀,我更愿意认真享受当下。(Jesse Chan, 2010)

十年,一切好似循环。

2011 · 43km

2011 年初,我正做着人生中第一份「工作」,负责学校广播站每周五的内容。

这个工作并不简单。每周末,我要准备一张歌单,整理资料编写一千多字的稿件,把歌曲文件刻成 CD,做一张海报并贴在宣传栏,在贴吧里发节目预告……用今天的视角去看,相当于一人身兼策划、编辑、设计、运营四职。

我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份工作上,每个月固定两次,在学校门口的书店里守着最新的《HIT轻音乐》,读的过程中把感兴趣的专辑录在本子上,周末下到 MP3 里,抓住下课、午休的每一点空闲时间去听。

夏天之前,学校组织了一次「远足」活动,从学校到公园,徒步来回 43 公里。

我不擅一切体育活动,体力不足,也没有足够驱使身体的强韧意志。那时的我,对 43 公里到底有多长,根本没有概念,以为这只是一场高三之前的「春游」。

刚出发的时候,大家还保持着高扬的情绪,只是稍微抱怨一下为什么要这么早出发。等到去程过半,走完第一个 10km,我意识到这趟旅途并非「春游」。单程结束,我的脚后跟已经被磨破了一块皮。留给我们的休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从小到大,我算一个「好孩子」,但并不是以努力著称的那种好孩子。我靠自己的天赋,走各种捷径,轻松长大。读两遍课本就能大概理解书中的知识,不写作业也取得了还过得去的成绩。我「发明」了一系列游戏,用以在班主任的数学课上跟同桌打发时间。其他的课,则大多靠睡眠和杂志消磨。

从不努力,做起事来也一般毫不费力的我,第一次碰到了一个难题。休息一小时之后,我们要踏上返程,重复这 20 多公里的路途,没有捷径可走。

这是第一次,我面对一项挑战,整个过程无关天赋和时运。它考验的是我的坚持和耐心,我把能扔的东西全部扔了,戴上耳机,仅靠着前进的惯性一步步向前挪。或许是音乐为我注入了些许能量,或许是我已经无暇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总之,我完成了这趟旅途。

整个学生时代,我获过很多奖项,从未在意过它们。只有这一次,我把这张证书收藏至今。从那一天起,我开始理解「坚持」的含义。

不久,我在广播站的工作顺利结束,但读杂志的习惯被保留下来。再后来,即使杂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我从那上百本杂志中汲取的东西却转化成了「人生的内存」。

我开始坚持做一些事,认真写博客,一写就是十年。从音乐到电影、从科学到技术,我将爱好变成习惯,又将习惯变成了事业。

因为我知道,有些事情,只要一直做下去,就有意义。

2011 年,我第一次摸到了一台 iPhone 4。

那是我人生中最震撼的时刻之一。那片盈盈一握的玻璃,躺在我的手心里,即将改变我与世界连接的方式。

iPhone 4 席卷并改变了世界,Retina 屏幕重新定义了电子设备的显示标准,「玻璃、金属、玻璃」的工业设计结构更是一路延续至今。

iPhone 4 也是 Steve Jobs 亲自发布的最后一款 iPhone。2011 年 10 月 5 日,他离开人世。那天中午,刚刚午休起来的我,在去学校的路上,听到了这个消息。

此后数年里,我无时无刻不受益于他留下的遗产,不只是那些优秀的苹果产品,还包括他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讲述的三个故事,以及最后引述《全球概览》的那句醒世恒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1955-2011)

2012 · 世界末日

2012 年的第一天,我在果壳网上,读了刘慈欣写给小姬的故事,《烧火工》。

这是一个关于「牺牲」和「传承」的故事。萨沙承诺牺牲自己,继承烧火工的工作,后者帮他擦亮了代表他喜欢的人的那颗星星。他们一起点燃熄灭的太阳,世界迎来了新生与轮回。

那一天,距离高考还有 158 天。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即将降临,即使是我,从未感受过学业压力的我,也不免有了些许压力。但借着新年和同学生日的契机,我们还是出来玩了一天。

晚上,我喝了一点酒,坐在家门口的楼梯上,第一次感到如此焦虑且惴惴不安。面对未来,眼前一片混沌。

好像末日将临。

「2012 年是世界末日」的传闻,酝酿了几年。根据玛雅人的预言,世界将在 2012 年 12 月 21 日,迎来毁灭。

过程中,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2012》推波助澜,用逼真的 CG 特效把末日的画面深深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它在国内上映的时候,是高一的冬天,电影院楼下的商业街正在封闭改造,扩建地下商场,同时也可用作人防设施。透过围栏挡板,能看到地面被全部挖开,钢筋林立,电焊的火花星星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里建造方舟的场景。

末日之于高考,其实是一个相当精准的隐喻,最后的几个月里,即使是学习最不认真的同学,也多少感受到一点紧张的气氛。黑板旁边的倒数日一天天减少,每周四的理综考试成绩却未见突破。

每个周日上午,我都要去老师家补习物理,偶尔碰到老师有事临时放假,就和同学溜去网吧,在步步紧逼的末日到来之前,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

6 月,大限将至。等到那一天真正临近,其实一切又不像是世界末日了。所有的大人都变得温柔,所有的同学都逐渐笃定,在焦虑和紧张中,大家做好了准备。

高考那天早上,爸爸送我去考场。我坐在后排的右侧,那个时候岳阳还不像现在这么乌烟瘴气。初夏的清晨,风吹到脸上,凉爽又舒服。

最后一堂英语考试结束前 20 分钟,早早写完的我盯着头顶的钟,一秒一秒地倒数了 1200 下。20 分钟后,倒计时结束,一个「纪元」也就此落幕。

中学时代结束,生活展开了新的画卷。毕业旅行、填志愿、又一次旅行、进入大学,迎来自己的 18 岁生日,长大成人。

然后,12 月 21 日的太阳落下,12 月 22 日的太阳升起。显然,2012 并不是世界末日。

但某种程度上,我在 2012 年经历了不只一次「末日」,高考、成年,一次次与过去告别,踏上前路。过去、当下、未来,在这一年里汇聚,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后来又出现了对末日预言的新解释。实际上 2012 年 12 月 21 日仅仅是玛雅人历法的一个终结,至于在这之后有什么,玛雅人也没有定义。

基于末日主题,五月天推出专辑《第二人生》,解构了「时间」这个文化母题。

也许会,有一天,世界真的有终点,也要和你举起回忆酿的甜。(干杯, 2011)

直到末日将临,人们才意识到要珍惜当下。

在世界走向终焉又重获新生的这一年里,我们得以告别过去、拥抱未来,从此不再等待。

2012 年,我注册了 Instagram,它迎来一波爆发增长,成为整个 2010 年代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冬天,Taylor Swift 发布了自己的转型之作《Red》,这是她至今创作的最优秀的一张专辑。其中《22》的 MV,通过蒙上滤镜的画面,精确隐喻了过去十年最重要的时代精神——怀旧。

从 2012 年开始,经历过末日的我们愈发依赖过去,我们一边回望,一边向前,用回忆和现实写出新的故事。末日之后,紧接着上映的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说: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一代宗师, 2013)

2013 · 吟游诗人

2013 年初,我正忙着应付濒临挂科的高数。

大学的理科课程,跟中学时代的所有课程都很不一样。它是抽象的,很难被主观认知理解,很多时候你只能依照方法去寻找答案,过程是没有理由的,或者说,你没资格去问理由。

然而我是一个从来都只用主观意识去认知世界,并且无论干什么都要问理由的人。所以,我遇到了一点困难。

学业上的挫败,让我将多余的精力投入到游戏里,试图寻求慰藉。

我们玩了一个叫 RIFT 的游戏。

它跟魔兽世界有七分相似,恰好适合我们这些错过了 WOW 黄金时代的「泛 95 后」。每天上完课,或是决定翘课之后,我就从床上跳下来,操纵着我的角色,打怪升级,或是被怪物群殴之后跑尸。

我主玩的角色是人族法师,可以操纵火球、雷电、冰晶,一个火球可以在怪物身上砸出成吨伤害。大部分游戏里,法师都是毫无争议的主角,至少是主角之一。WOW 里法师「亲儿子」的大名更是源远流长,一言以蔽之,我想成为主角。

游戏里的另一个职业是精灵族猎人。猎人有一条分支天赋,叫「吟游诗人」,在传统 RPG 的「战法牧」三角中,战士是抗伤害的,法师是打输出的,牧师是治疗加血的。吟游诗人这三件事都干不了,他的作用是给团队提供多种增益 buff,给怪物施加各色负面效果。

游戏开服初期,没有什么人认真研究吟游诗人的辅助玩法。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一个小队五人下副本,四个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吟游诗人在旁边吹拉弹唱。这是一个鸡肋的辅助职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一个「失败」的职业。

可能因为我投入的时间最多,在一起玩 RIFT 的那帮朋友里,我是第一个到达满级的。满级剧情通关的时候,我截了一张图发微博,成为大法师,即将迎来游戏的新篇章。

但实际上呢?半个月之后,整个游戏因为盛大的运营失误,玩家迅速流失,我们也陆陆续续弃坑。半年之后,游戏正式停运,这个 2013 年开服的游戏,甚至没有活过 2013 年。

我们迎来了一次人人平等的「失败」,无论你是大法师,还是吟游诗人。

那是我愈发努力,却愈发感到无能为力的一年。我坚持每天在扇贝网上背 100 个托福单词,用比中学时代更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业。但生活的状态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大海里自由挣扎,你越是用力,就溺水得越快。

在没有勃学,没有丧文化的 2013 年,我开始学着和「失败」共处,与平庸和解。

弃坑 RIFT 之后,还是原班人马,我们又玩了 Minecraft。

Minecraft 是一个本质上「没有目标」的游戏。我们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挖矿,种田,建房子,过上了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任何数值去衡量任何人的成败,甚至我们还「驱逐」了一个通过 mod 挖取大量钻石矿并在我们面前炫耀的人。

那年生日,我写了一个小故事送给自己。故事里,大魔法师乘风破浪,吟游诗人囿于昼夜,他们的生活交叠于一个小节的音乐,无论哪条路,都有意义。

我逐渐明白,所谓生活的真相,其实就是日常。你必须学会和一成不变的生活和解,才能从中品尝到真正的滋味。

2013 年日本学院奖的最佳影片是《听说桐岛要退部》。

它讲了一个很没张力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青春没有热血、没有奋斗,甚至没有目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近乎于一片荒芜的,毫无意义的日常。

直到最后,主角前田凉也,在学校阶级中处于最底层的电影部部长,终于给绝望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曙光。

我们喜欢的电影,和我们所拍的东西,好像能连接在一起,真的只是偶尔…即使只是偶尔…(听说桐岛要退部, 2013)

生活不只「成功」一种意义,你要满足的,其实是自己。

2014 · 千机变

2014 年,我对游戏的沉迷,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在学校里,我的宽带账号和手机绑定,每月套餐内时长 220 小时。因为一般只有打游戏的时候才需要用到宽带,平时浏览网页可以用免费的校园网。所以理论上,平均每天 7.5 小时的宽带上网时间,无论如何都足够了。

但那几个月里,我几乎每个月都会超额使用到大约 280 个小时。

令我沉迷的,是另一款「类似魔兽」的 MMORPG,剑网3。

这次,没有现实中的朋友和我一起玩。唯一一个带我入坑的朋友,只带我到满级,帮我搞了一身足够在江湖上初出茅庐的装备,就彻底「放养」我了。

我拜入的门派是「唐门」。虽然这个游戏的主要内容是「情缘」而非「剑侠」,连少林寺的和尚都有官方 CP 门派,但唐门弟子高冷无情,整天埋头研究机关暗器的千机变化,追求的东西除了输出还是输出,官方 CP 是用以检验 DPS 的「木桩」。用今天的话说,我是一个「无情的输出机器」。

尽管没有现实中朋友陪伴,尽管门派的属性以「高冷」著称,但 MMORPG 的核心机制依然在于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交互,你需要和 20 几个人一起,听从一个团长的指挥,依靠精确的协作,击败一个 boss。渐渐的,我认识了很多朋友。

这是我人生中最「奇妙」的一段生活。每天早上,我跳下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一边登录游戏一边进入公会的语音频道,跟在线的朋友打招呼,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一边洗漱一边做日常任务。下午一般会开一些比较轻松的副本,指挥的压力不大,大家的重点也就放在聊天上。晚上则是比较正式的公会活动,开荒副本、挑战 boss。

那段时间,和我一起玩的最多的人应该是 z。我们是在一次通宵打副本的过程中认识的。她每周只有两天上班,且恰好和我的专业课时间完美对上。其他一切时间,我们一起开简单的副本,她组人我指挥,晚上一起参加公会的开荒,她送过我非常需要的好装备。我们聊关于游戏的一切,又彼此心照不宣地在聊到现实时点到即止。

MMORPG 是一种很神奇的介质,现实中天差地别,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的人,能够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彼此连接、协作,培养出独一无二的情感和体验。

夏天,大二结束的我们要搬到另一个校区,没有足够的网络条件继续像这样打游戏了。加上要着手准备一些考试,我下定决心,就此 AFK,不再沉迷游戏。

在我们最常呆的主城里,我和朋友一一告别,和 z 告别,也和那个带我入坑并放养我的朋友告别。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打开过这个游戏。

那是 MMORPG 时代的绝唱。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开始享受「时刻在线」的便利,却失去了离线的权利,失去了「同步」的连接机制,也再难体验纯粹的虚拟生活。

2019 年,魔兽怀旧服启动。我当然也和几个朋友一起充了月卡,短暂的玩了一段时间。但问题并不在于你玩的是什么游戏,它可以是冒险岛、可以是魔兽世界、可以是剑网3…我们失去不是游戏,而是那个有时间、有耐心的自己,是那个互联网还很纯粹,没有被现实感染的时代。

2014 年夏天,LoveLive! 手游国服上线,我玩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虚拟和现实之间有着明确的分界线,只通过很少的一些点作为连接,寻找连接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圣地巡礼」。

两年之后的 2016 年,一波 VR 头显的热潮席卷而来。但真正的 VR 体验却从此一点点黯淡下去,2014 年之后,我在虚拟世界里认识的新朋友越来越少。

对于游戏迷来说,cyberspace 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身处的这个世界,只是困住我们肉身的 meatspace而已。(吴涛, 2016)

算法匹配和各种「自动化」的游戏机制代替了从前的小队交流、市场喊话,将我们变成了只知追求数值的,真正的「无情输出机器」。

各种换皮套娃手游消磨掉我最后的耐心,从此,千机变幻不再。

2015 · 大破进击

2015 年到来的那一秒,我们在等一场不会来的焰火。

一切其实早有预兆。路上冷冷清清,完全没有平日周末放烟花时人山人海的气象。马路对面的商场门口虽然搭起了跨年活动的舞台,但观众的数量和热情程度都相当有限。

每到年末,我们都想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尾,钟声敲响,又可以获得一个振奋的开端,只是大部分时候都事与愿违。这一次,我的期望又一次落空,开始了这一年的「自由落体」。

人生中所有的困难,过后再回头看,总觉得是不值一提的。

我在 2015 年前半年的这段经历也是一样。无非就是跨年的仪式落空,开学之后钱包和手机接连被偷,损失了几千块钱。最后,考学上遇到了一点挫折。我做了一套完整的托福、GRE 和刷绩点的计划,看着那张长长的表,我仿佛凝视着深渊,不知道从何下手。

被挫折打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心被摧毁。这是我信心被挫败的一年,面对未来,我第一次感到茫然、焦虑、不知所措。

我又想逃入游戏的世界,用虚拟体验掩盖自己的焦虑。当时恰逢《GTAV》PC 版发售,所以我又开始漫游洛圣都。只不过仅仅 4 天之后,我的电脑吃不消了。它被我高强度摧残了两年多,GTA 成为了压死它的最后一块巨石。从那以后,那台电脑就基本就跑不动任何端游了。

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感觉到人生无比绝望。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空间里,我都无处可逃。

我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各种挫败,接二连三地扑过来,我放弃了少年时最宝贵的梦想,与最在乎的朋友、喜欢的人断开连接。但生活没有「撤退」这个选项,你只能继续向前走,等待有所收获的那一天。

我试着找了一些工作,包括家教,想要先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我一直坚持的内容创作也渐渐有了一些起色,知乎上的赞同和粉丝数多了起来。

2015 年 5 月 21 日,我创建了「大破进击」知乎专栏。在「创建者序」里,我解释了这个名字的寓意。

所以我希望,那些在生活低谷的我们,都还能有那么一点奋不顾身的勇气。(Jesse Chan, 2015)

「大破进击」是我至今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你会有困顿的时刻,会有被挫败的时刻,深陷在原地无处可逃。但你必须走下去,寻找新的出路。

暑假,我在回家之前又先去了长沙。跟朋友玩了一天,晚上,就在我们准备回家的时候,背后橘子洲方向响起焰火的声音。对,就在你已经失去任何期待之后,有些东西就会从天而降,转折就在一瞬间发生。

我做了一个月的家教。赚到了我的「第一桶金」,然后给自己买了一个 3DS 作为奖励。开学后不久,有一家游戏媒体找到我,希望我能给他们长期供稿,当然是有偿的。我第一次获得了规律性的收入。

这是我将创作变为职业的开端。之后 5 年里,我靠「做内容」这份职业养活了自己,也在不断的挫败和学习中成长,最终懂得了如何去接受它的缺憾、热爱它的美妙。

2015 年末的时候,《Martian》(火星救援)上映。

上映的那一天,合肥正好迎来一波寒流,大风呼啸,夹杂着雨雪。但我还是顶着恶劣的天气去看了首映。

《Martian》是一部有点反传统的科幻电影,它不像大部分科幻那么冷酷、硬核、惊心动魄。它更像是一种「太空轻喜剧」,伴随着 Matt Damon 的插科打诨和 70 年代的 Disco 音乐,轻描淡写中,人类完成了历史性的创举。

At first I was afraid, I was petrified;

I've got all my life to live, and I've got all my love to give; And I'll survive, I will survive. (I Will Survive by Gloria Gaynor, from Martian, 2015)

就在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度过了十年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2016 · 当遇主人公

2016 年,我本科毕业。

没什么好避讳的,四年里,我对学校没什么留恋之情,也从来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同学。

用别人的话说,我「个性很强」、很「任性」。我自己更知道我人格的弱点,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这种「自尊」有时候被放大,就成了「自负」;我还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面对那些在关键立场上和我意见相左的人,我很难做到「求同存异」。

所以在毕业的散伙饭上,有同学,很好的同学,对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人生忠告:

「走入社会,你得收敛一下自己这种『口无遮拦』的脾性了。」

我计划了一次一个人的毕业旅行。

毕业旅行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敲定未来的工作去向。5 月,在北京,爱否科技的拍摄间里,Mr 厉害将我介绍给当时的整个内容团队。三天后,我启程前往东京。

在东京的前几天,我回收了很多重要的记忆,包括关于《秒速五厘米》里那个著名铁路口的回忆,也包括关于神田明神的回忆。我在东京塔上俯瞰东京的夜晚,感受「高处」的奇妙。最后一天,我的计划是去天空树和浅草寺。虽然我并不迷信,但还是不能免俗地在浅草寺求了一支签,签文是:

憂憾漸消融,求名得再通,財寶臨祿位,當遇主人公。(浅草寺签文, 2016)

毕业旅行结束之后,生活加速前进。设计、答辩、散伙饭……一个月后,就在我学生时代结束的那一天,我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恋情。

这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感情长跑,只不过直到我脱离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代,进入社会,一切才变得真实起来。

在爱否工作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这是一家不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的公司,有很多事都比盈利更重要,比如「不收钱」、「说真话」,从老板到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将道德准则看得比赚钱更重要。而我,可以继续「有话直说」。

在爱否工作后不久,一个偶然的契机,当时的《离线 OFFLINE》杂志找到我约了一篇稿。我和创始人、主编 Cris 一直保持着工作上的联系,从离线到极客公园,直到今天。

这两段在内容行业,泛科技领域的工作经历,深刻影响了我看待科技与人文的视角,改变了我做内容的态度和方法论。

12 月,北京的冬天正式宣布肆虐。

连着四个周末,我都没有休息。我去看了《你的名字。》,又因为给《离线》写稿的缘由,得到了一个去看初音未来北京演唱会的机会。然后又跟着 Mr 厉害去深圳出差,跟老朋友见面。最后,和她在圣诞节那天相见。

从电影院下来,我还沉浸在彗星掠过地球的那个画面中。歌里唱「命运啊,未来啊」,国贸 CBD 霓虹流转,不免有一种「主线故事」启动的感觉。

没有戏剧化的大起大落,只是顺着之前的轨道,运行到了恰当的位置,我得以紧握住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2016 年,八王子P 发行了一张精选集,从这张精选集里,我第一次听了《Shooting Star》这首歌。

たった16光年 駆け抜ければ
あっというま (Shooting Star, 2016)

从前,我们总觉得未来很远,距离很长,但当你在正确的路上时,一切都只是一瞬间而已。

2017 ·「改心」

2017 年开始的时候,我迫切地想要回家,期待着春节假期。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行动的意义。我做出来的内容愈发词不达意,对生活的热情也在一点点消退。

我设置了一个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计算着回家的时间,希望和老朋友们相聚,借此重获动力。但凑满所有年假,开完年会当天就踏上返程的我,并没有被假期治愈。

假期临近结束的一天凌晨,睡不着的我跟朋友跑到高中的学校门口,坐在车里聊过去、聊未来。我说,我有点不想继续在北京了。

那是我十年里最迷茫的时刻之一。

这是我从抑郁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故事。

游戏《Persona 5》中,心之怪盗团摧毁人格阴影和宫殿,对那些「恶劣的大人」进行「改心」。2017 年,我也经历了一次「改心」,从深渊中得以解放。

最初我本来没有想过要做 Nintendo Switch 的评测视频。因为我其实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认真玩过主机游戏了。在那个时候,我只是想通过 Switch,尝试一点新的东西。

但发售之初,Switch 供不应求,渠道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正在纠结的时候,我的主编 Mr 厉害跟我说,你直接买来做一个视频吧,公司报销。

两周的时间,我沉浸在《荒野之息》的世界里,上班玩、下班玩、通宵达旦地玩。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沉浸地体验一个游戏。

如梦初醒一般,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品值得我用心去体验,还有很多值得热爱的事情等着我去发现。

夏天来临,我又买来一张《Persona 5》,成为了怪盗团的一员。在那个蓝色天鹅绒房间里,伊戈尔说,你需要完成「更生」。

我决定将自己从紧绷的物质压力中解放出来,摆脱高强度、无休止的工作。

离职后,我又花了一周时间,将自己浸泡在高强度的游戏中。然后,我「成功跨越了不可思议的因果」。当整个游戏的片尾曲《星と僕らと》响起,我的内心被改变,人生的篇章也从此更替。

I will follow my heart
探そう 僕らの 心で 未来を (星と僕らと, Persona 5, 2017)

秋天,在《超级马里奥:奥德赛》的世界里,我过去的所有遗憾都被弥合了。当我变身库巴,将公主从地底救出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过去」的存在,且不再为自己错过的那些「可能性」感到遗憾。它带我回到了一切的原点,让我能就此释然地去往未来。

Cross the sea, we're still you and me. (Super Mario Odyssey, 2017)

2017 年可能是整个电子游戏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的「内心」出了一点问题,变得迷茫而焦虑,愈发不稳定。

最后,是游戏拯救了我,将我从生活的牢房中解救出来。

回到年初,我还在为到了一笔稿费而发愁,不知道是应该存起来当旅游资金还是直接买 Switch。当然,更多地还是纠结,到底是应该鼓起勇气辞职,还是继续守着这份不咸不淡的工作,为买个游戏瞻前顾后。
到最后,买了 Switch,没有错过这在游戏史上都要留下深深一笔的 2017;离开北京,安然完成了工作上的转变;站在镰仓的海边,看夕阳染红了晚霞,又与富士山隔湖相望,怀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能登上峰顶。
2017 是跨越的一年、转变的一年,就像 Switch 之于任天堂,iPhone X 之于苹果。从北京回到湖南,从扮演 Joker 在涩谷站前流连,到自己站在那著名的十字路口前不再迷惘,自己终归踏出了那关键的几步。到最后,一切尘埃落定,才觉得不可思议。
就像与富士山远远的那一望,未来的前方一定还会有很多未解之难题。但站在 12 月的尾巴上回头看过去,2017 年对我来说实在像是奇迹一样,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认识了新朋友,重拾了以前丢下过的东西,收获了太多宝贵的心情,连接了过去和未来。(Jesse Chan, 2017)

2017 年,iPhone X 发布。

那是 Steve Jobs Theater 首次公开使用,发布会上,乔布斯的声音突然重现:

We need to be true to who we are, and remember what's really important to us. (Voice of Steve Jobs on Apple Event, 2017)

一切都就此改变。

2018 · Connecting the dots

2018 年初,我切换到了新的生活轨道,一切都平稳发展着。

读书、玩游戏、看电影、跟朋友吃饭……远程工作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也让我培养了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生活习惯。

这样的新生活里,我开始思考,是不是应当做一点自己更认同、更有意义的事,无条件、不计回报地将一部分精力投入进去,实现更大的自我满足。

5 月 12 日,交差点播客诞生。

做播客的想法,其实早已有了。只不过一直不知道要如何开始,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具体的操作方法。直到这一年,才终于遇到一个合适的契机,把它做起来。

这份理想,可以追溯到我的初中时代。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躺在床上听音乐,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会听电台。以至于它成了我整个初中时代的梦想职业。我幻想着自己成为一个电台 DJ,将声音传递到无数人的耳朵里。

我的另一个梦想职业是「杂志编辑」。实际上,做杂志和做电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工作。做杂志关乎的是路程,你可以「慢」,利用一切时间,将一篇文章完善得足够好。做播客关乎的则是速度,你必须将自己调整至一个思维活跃的状态,并在录音的时候试图保持这种状态。两种工作,也分别代表了内向和外向的两种性格。

整个中学时代,我的理科成绩一直远胜文科。所以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真的能进入这两个行业。

只是有时候,你在人生中随意点下的,彼此孤立的点,最后就会像这样,以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彼此连接起来。2018 年,我做博客、播客,给不同的媒体写文章,用的是我从小到大,有意无意中学到的一切技能和嗅觉。

20 几年的一切经历,最终连成了 2018 年我的生活图景。我通过做内容,处置自己无处宣泄的想法,并将它们塑造成了我曾经最熟悉的样子。

很多人将 2018 年定义为下沉的一年、寒冬的一年,The 1975 更是用一张专辑,叹息我们正在失去一种「现代性」。

Modernity has failed us. (Love It If We Made It, 2018)

但下沉的环境反而让我觉得更自由。我的人生开始和「主流价值」产生一种剥离,我在意的不再是「资源」、「成功」、「领先」、「风口」这些事,不再屈从于他人对我的价值判断。这样的我,不会在随波逐流中飘散。

漫游于天地,仍能拥有强韧的力量。(Jesse Chan, 2018)

这是我人生中创作灵感最活跃的一年。

我写了 54 篇博客,做了 16 期播客。到年末的时候,我只想用一个词来总结 2018 年,「信息过载」。到最后,我仍然很难相信,自己实现了这么多东西。我的人生,第一次拥有了一种 consistency。

曾经和现在,过去和未来,一切都连接起来。

2019 · 24

如果要用一个字总结我的 2019 年,我觉得就是,快。

各种「事情」如潮水般袭来,每天都在定 due,赶 due 和 overdue 之间循环。年初给自己定了一个严格而详尽的计划,等到年末的时候,才发现有一半任务都没有完成。

就像是速度极快的过山车,从隧道里冲出来。空气被挤压,在耳边留下尖锐的摩擦声,身后留下一个巨大的空腔。

2019 年的大部分时间,我 24 岁。进入 20 代的中部,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种对年龄的焦虑。

我的身体机能似乎已越过了某个巅峰,熬夜能力显著变差,愈发依赖咖啡因,体检报告上开始出现一些需要注意的项目,甚至连皮肤都有了一点点松弛。

身边的朋友纷纷进入人生的新阶段,无论是职业还是感情上的。我似乎往前走了几步,又似乎徘徊在原地。

我不断问自己:「到底还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要趁年轻做完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去美国旅行,然后似乎还有「完美」地跨一次年、过一个暑假……总之,一切关于 2010 年代不完美的回忆,我都想在 2019 年,把它们修好。

但很多事情,你越是想要做到完美,就越是不得不面对各种遗憾。你握得越紧,一切反而越是从指缝中溜走。这是我走过这 10 年收获的最受用的经验。

所以在拉斯维加斯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够赢得什么,只想感受一下,将命运交给概率是个什么感觉。

吃完晚饭,在上楼回酒店之前,我拿了一个筹码,走向一个没有人在玩的轮盘赌。

我本来想押注 42,将筹码交给这个可以诠释一切终极答案。等走到赌桌旁边,我才突然意识到,轮盘赌最大的数字是 36。容不得太多犹豫,我直接将 42 反过来,把筹码放在了 24 的黑色格子里。

轮盘开始转动,我心里想的是「嗯,又在『年轻』的尾巴上,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就准备转身离开了。我把手机和钱包放进口袋,等待着尘埃落定的那一刻。

我还没看清楚轮盘上钢珠落下的位置,金发的荷官先发出一声惊呼,「You got it!」。等我回过神来,看清楚钢珠落在轮盘中黑色的那个 24 上时,她已经拿出了厚厚一叠筹码,推在我面前。等我拿走那一叠筹码,她还叫住我,表示我还可以把自己押的那一个筹码拿走。

我抱着那堆筹码,一瞬间有点恍惚,甚至忘了给她小费。我直接把筹码 cash out,捏着一沓钞票回了自己的房间。

我在 Twitter 上说,2019 时代精神是:「钱不是赚的,是大风刮来的」。

你或许可以很努力,将自己推向一种极限,但当命运开始主导时,一切都是不讲道理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是随趋势而动,努力,只不过是感动自己而已。

我学会接受「命运」的存在,接受它的馈赠和不完美,与它和解,无论天晴还是下雨。

这里是 2019,令和元年。

2019 年,《复仇者联盟》迎来终局之战,Tony Stark 不计一切代价拯救世界,他打响最后的那个响指,为过去 10 年的超级英雄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史诗级句号。

英雄谢幕,但英雄主义永生。(Jesse Chan, 2019)

十年之后,《玩具总动员4》上映,当那首《You‘ve Got a Friend In Me》再次响起,10 年的回忆也随之回响。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给高中刚刚认识几个月的同学写圣诞贺卡,还收到了我人生中第一份圣诞礼物。十年后的今天,我给同样的人准备了圣诞礼物,拿出 10 年前那本《小时代2》珍藏版里附赠的信纸,给他们再次发出圣诞贺笺。

十年,在这个不可避免的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试图追求一种 consistency,我希望我人生中经历的很多东西是连贯的,从前的「因」和未来的「果」,能够形成一种凝聚起来的东西。而当我写到这里时,我觉得我做到了。

这就是我的十年故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