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有关运营、团队、自我成长,我在2019年的15个思考记录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9835359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有关运营、团队、自我成长,我在2019年的15个思考记录

产品运营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对比下来有个感受,在上升期的产品和公司,很多相关因素都是积极正向的,比如优秀人才会聚集、团队士气会高涨,核心带动相关。反而衰退期的产品,很多相关因素是悲观负向的,你会发现哪哪都不好,员工没斗志、招不到顶尖人才、福利差、乱七八糟的事也多。

想起那句话: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保持高速增长,其他的短期问题都会被容忍和掩盖,不用去专门解决,自己也会消失。

有趣的小事。一位做运营的朋友对着镜头录了一个视频,用来讲活动的规则。我说,你应该加上字幕,一般都是有字幕的。

她说,你知道为什么录这个视频吗?因为我们的用户很多都不识字。(不是快手,其他公司)

我一下就明白了,原来我又用自己的认知去错误的解读一件事。应该先从事情的本质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事。

这是个小事啦,不至于上纲上线,但还挺有意思的。

快手里有大量只有四五个人围观的直播间,这对快手和主播有分别什么价值?

这个答案其实特别简单,难点只是在于大家习惯用自己专业视角和个体视角去看这个事。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大家都会约三五个知己去吃饭聊天吧,没错,一个直播间里有四五个人围观,道理是一样的嘛。

孤独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痛点,可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们这么忙呀。在快手开播的朋友,通过这个平台和几个人聊天,就不那么孤独无聊了。和他们聊天的人,可能是附近的陌生人,也可能是之前在快手上互相关注的人。

快手这个产品的独特差异点之一,就是私域流量和社交沉淀,这是两个说法,实际上是一回事。社交沉淀是咋来的呢,你直播我看你直播,那咱俩必须就沉淀了社交了。关键这在快手不是少数情况,量级很大。

更重要的是,快手的小主播特别多,明星大V的量级占比很小,只有这样才能沉淀社交。如果大家都在看头部几个明星直播,即使直播DAU再高也不会有社交沉淀的,因为社交是双向的。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去中心化,就是公平普惠。别的文章都是先说快手这个核心价值,估计大家都看腻了。我是先说现象,再回推到这个核心价值,逻辑是不是更清楚点。

产品的差异点,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留存,就是DAU,也就能带来更好的商业化机会。

直播带货和电视购物的底层逻辑有什么异同?

直播带货最核心的底层逻辑,是媒体和交易两个场景的结合。用人话说就是看着看着就买了,消费者被媒体传播和下单是在一个场景、平台里面。

与之对应的是传统模式,是媒体和交易分离,所以就有多年前知名品牌争相砸央视广告标王的情况。当时只要重金买下央视广告标王,就不愁销量了。这个广告费效率是很低的,没办法精确的算ROI,就是因为花钱买的是用户心智,目标就是用户在超市卖场等购买场景下,可以想起自己的品牌。

所以直播带货对交易来说是更有效率的,打碎了传统媒体广告的饭碗,之一吧。

电视购物也是媒体和交易两个场景的结合,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直播带货是依赖用户对主播的认可,有很强的忠诚度,直播卖啥粉丝都买。电视购物就不是了,用户对电视里的主持人或电视台都没啥忠诚度,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东西应该都是很权威的,间接带来的信任。

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说,他经常想尽办法成为一个最了解顾客的人,然后再向顾客提出一份他想要的方案,成交就是水到渠成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还是要真的去做。增田宗昭会模拟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心情,比如早中晚,或者下雨天暴晒天,就围着自己书店转悠,去体会顾客的感受。

他说,这样的事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的做到,但去做的人却很少。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季琦的书,他说他自己会亲自去选址看店,也会自己住酒店去体验,这样才能知道顾客遇到的问题在哪。

以上两位都是「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和咱们做互联网的「用户为中心」道理是一样的。

我之前不止一次的提起,想要做好产品或者运营,就要把自己扔到用户群体里去,切身体会用户需求,再做出让自己满意的事即可。

这一点,不管是在互联网,还是在其他行业里,都是通用的。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说,健康的是橄榄球形的,不健康的是哑铃形的。在初期快速发展阶段时,一般都比较无序,也都会不健康。

社区产品也是一样了,从社会结构也可以看社区产品的生态结构了,比如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结构。大体逻辑应该先是快速野蛮生长阶段,量级嗖嗖涨,然后就会发现生态结构没那么正常,可能就是哑铃形的,再优化结构,往橄榄球方向走。

这也就是为啥会说为啥要抓住大平台的红利期,那就是快速发展的时候,或者是将要优化结构但还没完成的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不也是先富起来了一批人么,一个道理的。

运营是连接产品和用户,用户包括B端和C端,甚至更复杂的小B。面对的生态可能不只是双边还有三边或多边,比如有B2C,也有B2B2C。比如运营的连接就是淘宝小二的角色,多边生态就像链家这样的。

在用户连接产品的过程中,是依赖人工干预的手段,抓重点,抓头部。人工干预是相对于机器或产品干预而言的,这里可以有不少例子。比如,运营通过指定社区规则,捧好的打坏的去带动内容建设。

抓头部是因为既然是人工干预,肯定覆盖量是有限的,所以肯定要找到重点。一般的重点是B端或C端的头部,就要力求四两拨千斤,力求头部撬整体,或者头部带长尾。比如知乎初期找李开复这样的kol,一方面他是头部,可带整体;另一方面他是内容生产端,可带消费端。

抓重点这一端的时候,重点做什么事呢,才是具体的做活动、拉用户啥的。做好具体的事自然要有系统可行的方法论,以及细节执行力,但做运营整体的逻辑,还是前文说的那些。

最近做了几个AB实验,有个感受。要去试验的是某个方向,要去尝试这个思路,而不是细节的功能或交互,虽然呈现出的方案是这些细节。

比如之前认为A思路是对的,所以整体设计规划都按这个思路走。那这次就要试试B思路会不会更好,那就要拿出一个对应的实验方案,不是只考虑细枝末节的。

这样你就会更为整体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更有价值,无论结论是否正向,都可以形成可迭代可附加的方法论,对自己对团队都有帮助。

在实验的时候,不要缩手缩脚,拿出这个方向里最有代表性,甚至有点出格的实验方案。如果这样相对极端的方案可行,才有继续迭代下去的必要。说白了就是「是死是活,来个痛快的」,做实验最怕得不出结论,一次次做下去,耽误时间,浪费资源。

还有,一次实验的结论可能是不牢靠的,因为各种复杂原因很多,需要持续观察,抱着怀疑的精神。

而且也不能因为之前做过某个实验,非正向,就放弃那个方向。要看实验的细节执行是否到位,方案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干净。

之前路边都停满了车,现在没有了,原因就是开始贴罚单了。我就想不是每个司机都知道这事,为什么会在短期就可以带来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杠杆的效果,奖惩的作用。不罚就是默许,停的车会越来越多,大家都会觉得这里可以停。同理,开始处罚后就消失了。

贴罚单就是运营手段,通过奖惩来做宏观调控,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如果用产品或技术的方法,可能就是在路边设置隔离栏,既能保护非机动车,也能禁止停车。

贴罚单的好处是成本低、落地快,以后想调整也快,但做之前很难预估效果;设隔离栏的好处是见效快,做之前就能准确的预估效果,但劣势是成本高,之后调整也麻烦,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了这条路的流量。这基本上也就是运营和产品技术的区别。

开完了三个小时的家长会,记录有趣的几点:

老师反复强调的是兴趣、习惯、阅读、锻炼身体,做好这些对小朋友有益。但其实对成年人来说也一样重要,这些是人们从小到老一直在追求但总不能圆满的事。

要不要给孩子上补习班?首先要看家长对孩子的定位,如果没有上清北这样的诉求和天赋,就没必要加课,学校里老师教那些就够了。先给孩子定位再定教育的策略,就像先给产品定位再琢磨做啥事。

为了激励小朋友,学校给孩子发卡,而且这是整个学校的行为,不是某个老师或某堂课。为了让这个卡有价值,学校开了个小超市,卡可以免年费兑换文具。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积分商城吗?想对有些产品说,没钱就别做商城好吗。

家长们有两个群,一个有班主任,一个没有。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作为平台,肯定是希望平台更繁荣,有更多链条环节的角色都参与进来,奋力建设这个平台,而且也能在平台上获得收益。

作为平台来说,供给端是核心,带动整个生态闭环。而且供求一定是不平衡的,甚至最好的状态是供大于求,这样才能保证更好满足需求方。

平台肯定都是海量的,你很难服务好每一个供给方,所以你只需要做好showcase,一波波持续的打造行业内口碑和认知,落地的做法是这样的。

看起来比较虚,逻辑差一些,但真正做起来你能感觉到这事是对的。今天和一个合作伙伴聊,他拍了两次大腿,一次说:哎呀你怎么不早点找我呢!另一次说:我是不是来晚了啊!

其实不存在我没早点找他,因为我们之前也不认识。。。但你能感觉到你把showcase摆在面前的时候,平台方是不需要废话的。

怎么看在工作中道歉的事。多次道歉肯定是不好的,说明能力有问题。但也不能过于忌讳这事吧,犯错了要认,有责任要站出来扛。你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吗?

有人明显在出错后硬扛,自己觉得挺过去了,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信用,别人只是不当面说罢了。

曾经还有人批评我,因为我承认那个项目没做好是自己的责任。批评我的原因是,他认为我这样就把团队都害了,都搭进去了。

在研究一个产品,每天反复玩,反复思考。突然发现,要先知道这个产品做起来最根本的牛逼之处是什么。其实很多产品真正的成功原因,都和外人看到的不一样。凡是外人轻易就能看出来的,都他妈不是根本原因。

项目没达到预期是明摆着的,责任方也是明摆着的,我承认是因为我希望大家再次携手努力。

没把事做好,至少可以坦诚一些,别让别人觉得你又做不好事,又没有担当。还是那句话,别把别人当傻子。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做好,做不好也要认!

昨晚睡前一个哥们跟我聊用户增长,突然发现好久没琢磨过这事了,没兴趣了,原因是啥呢。

之前在网易,想做增长太他妈难了,最基本的数据准确性没有,更没办法灵活的AB了,一个实验做5-6周也没有置信的结论。不仅基础设施为零,想推OKR也很难,都在口头嚷嚷,到最后居然还认为OKR是「正确的废话」。

那段时间感觉很不甘心啊,做了很多思考和总结。来快手以后,网易那些问题都没有了,而且各种支持非常好,具体咋好我就不说了。但问题是DAU和留存啥的已经很高了,难度也增加了很多。凭借我的能力和特长,我也不知道该搞点啥了,当然我职责也不在这里。

我就发现啊,没数据没中台的产品,想做比较系统化的增长很难了,书上说的、老美那一套肯定行不通,基础不具备,在旱地里就别总想着游泳了。也就是做做裂变,搞搞拉新活动就算是增长了,也算是参与过这潮流。

增长中台做的比较好的产品,增长空间就很小了,确实得追求极致了。这个阶段其实不适合运营了,更偏产品研发算法了,当然渠道投放也很重要。

我跟这个哥们说:有2亿DAU这么一个玩意,我还是多想想怎么让他更好的运转吧,或者说先补补短板,增长的事我们有更专业的人在做了。

感叹一下,什么样的公司就会招什么样的人。比如我之前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招一个明显能力不足的人做高管职位,后来我懂了,你不能完全怪这个高管,问题在于这个公司,因为公司没人懂,不知道这么评判,所以才会乱招人。

同样,我当时也难理解,为什么公司会招一个过于圆滑,但实际上落地能力差老油条,后来我也懂了,这样的人才更适合这个公司,才能在这样的环境生存,这是匹配的。

还有,在现在的新公司,我发现履历非常好,但更善于人士斗争、吹牛逼、落地能力差的人,都不能通过面试,这让我很欣慰,公司的价值观很正,非常务实,不愧是业内少有的无槽点公司。

我发现,好的公司,越来越好,因为人才都会向上流动,然后带动业务越来越好,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就是恶性循环。

不能连轴转,需要喘息,是休息,也是思考的时间。认知是不断打破和重组的循环,哪怕只有3周的认知。思考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都是坐在那里,主要是换一种场景。对于我自己来说,就是谁也别理我,让我一个人待会,我会看书、写东西、发呆。

看过一本书说,内向的人带团队并不是件坏事,只是意味着这样的人所需的能量,来自于个人独处。这也是为什么大型会议后总是疲惫不堪的原因,要学会为自己创造时间和空间。

这段话对我很受用,我就是这样的人,独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我来说一直像氧气一样,是必须的,否则会死。而且,我独处时间越长,我能为工作带去的收益就越大。这肯定会有一个阈值,但趋势是这样的。读书解惑啊!

广告: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索:运营狗工作日记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