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有一种思维法则叫黄金圈思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zhichang/428216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编辑导语:黄金圈思维是由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提出的,核心是对任何事情,从内而外进行提问,而不是剥洋葱式的从外而内。一般的大众思维,都是从做什么开始,然后如何做,最后才问为什么,从外向内思考。黄金圈法则的核心,就是在思考或沟通的时候,按照由内圈向外圈,即why——how——what的特定结构来进行表述。

6nMbyyU.jpg!mobile

在与人合作中,别人第一印象根本不会关注你是做什么的,他更感兴趣的是你能帮他解决什么问题。

思维方式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喜欢跟自己信念形同的人相处,因为信念可以让人从“情感”上互相认同,最后达到共鸣,但是从合作层面,多数人表达一件事情或者中心思想的时候,会先把“底牌”亮出来,最后效果也就收效甚微。

就像找女朋友一样,为什么多数的年轻人长的好看,又有才华,但是就是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无法控场,就是追不上,这当中部分的因素就在于“思维的表达能力”。

表达是大脑对于语言组织的一种输出,在黄金圈法则中谈到,多数人的表达方式是“先谈现象,而后措施,最后谈结果”。

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路径是:“先谈理念,而后谈措施,再到现象,最后结果,核心意思是,在一次成功的合作洽谈沟通中,我们应该先跟别人讲“为什么”,而后是“如何做”,最后才是“是什么”。

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如同追女孩子一样,如果你上去就说“结果”,我喜欢你,我想多数的女生都会拒绝,要么是觉得莫名奇妙。如果你上去先谈“理念”,先让女生相信你是什么,有什么,跟你相处能得到什么?那么是不是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黄金圈思维法则”最核心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型,并且它能够助力你在商业洽谈更能成功,打开你对事物的新认知。

01 从为什么开始,而不是“是什么”

相信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每次参加行业大会,多数的高管与老板习惯在“舞台上”讲更多理念的东西,从而最后再阐述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获得的成就。

多数人在“工作中”也深有体会,比如年会,动员会,老板从来都只是讲“理念”的部分,为什么的部分,而具体的业务都是高层去推动和落实。

你细心观察还可能发现,中层管理者与高层的区别在哪里呢?

除了管理能力,业务水平之外,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商业合作,老板出面谈与商务部门出面谈,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

有人说“老板段位高”,决策能力强,推动合作反之更快,商务部门再厉害也比不过老板,其实除了部分优势外,真正推动合作核心的有一个要素非常重要就是“表达沟通方式”。

多数人跟着老板忽略”交谈部分“,如果细心观察,老板的沟通话术出牌与商务销售团队“话术”出牌完全不同。

传统的商务谈合作,一般上来就会讲“是什么”的部分,比如我经常遇到微信添加好友上来就说,“王总,我们是做广告营销,您最近有投放的需求吗”,我一般都很少回复,要么处于礼貌说,“谢谢暂时不用”。

除了不熟以外,这样的沟通方式根本让人没有欲望在沟通下去,上来就把“底牌亮的非常明白”。让我知道对方公司是做“广告营销,广告投放”的,并且也没说出有什么优势,你是谁我也不太熟。

稍微优秀一点的商务人员谈合作,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有所不同,上来不会说“是什么的部分”,而是会阐述“为什么的部分”。

与人交朋友是第一环节,当弱关系到强关系之后,厉害的商务通常会跟我这么说:“王总,你知道你们的广告投放业务为什么要给我们做吗?

大概有三个方面,其一某大公司在跟我们合作(表示我们的背书有优势);其二我比同行优秀的在于某块(渠道独家),其三服务更好(帮你做A/B测试,帮你分析数据),这样也方便你每天的数据分析。

这就是大众模式与非凡模式沟通本质不同的地方,也是多数高级管理者学习的黄金圈沟通法则,那么具体是什么呢?

从自我出发角度看,他是一种“思维沟通方式的转化”,上图可见,大众模式的表达都是由外而内,从清晰到模糊的过程。

我把思维分为三个维度,最外面表层是“what层”,也就是做什么,指的是事情的表象特征,中间是how层面,也就是怎么做的,是实现目标的一些途径,最里面是why层,就是为什么做了一件事。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考、行为、交流方式,都是从what出发,也就是从做了什么开始,比如很多人谈对象,上来就先说自己多好,多优秀,然后可能别人根本不关注。

黄金圈法则高级表达方式是“从内向外”,先模糊,再清晰,也就是按照why—how—what的顺序进行。

以往每年锤子手机发布会开场会用这种形式进行,“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些新机的发布”,它当中承载了什么样的使命,而这些使命又是为了什么,它为什么有一种工匠精神在,然后在表述自己是“如何做的”、“做了什么”。

如何做就清晰了些,比如我们这次与某大零件公司合作,做了什么?升级了处理器,同时像素得到了升级等。

这种先说“为什么”的顺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和多数人的认知结构有关,大脑的外则是表皮层,主要负责逻辑思维,语言表达部分,内侧是负责情感判断,问题的决策等功能。

如果我们先说“做什么的”,就无法激起对方大脑皮层的部分,也就是逻辑方面不能直接走入别人的思维方式中;如果你用黄金圈思维,先说“为什么的部分”,就反之有效,恰恰的激起了对方的“思考”。

通过这部分我们也能达到与对方的“认知”、“情感”、“痛点”、“心理共鸣”,因为这一切都是站在对方角度去做的,当最后在讲“做了什么”的时候,别人就不会关注与太多细节部分。

这也是我们经常逛大型商场看到的现象,一款非常名贵的包,衣服,成本与售价相差甚远,但是为什么有人买,因为品牌从卖点就开始做“记忆特征”,宣传主打的也是“为什么”的部分。

比如突出你的“尊贵”、“优雅”,所以女人愿意付出昂贵的成本为之买单,这就和商业合作洽谈一样。

黄金圈法则也是一种复利思维,在供给饱和的今天,想要受众群体为你买单,就要有不同的故事。

02 为什么我们需要黄金思维圈”

使用黄金思维圈不是因为“黄金”值钱,而是它的思维模型能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用这个法则可以帮助自己“深度思考”,从而看透问题的本质,其次也是一种很好的路径管理,当然也可以有效的让别人接受“你”。

首当其冲,黄金圈是一种动力管理方式:用黄金思维圈可以忽悠自己的大脑去“工作”,比如提高不了效率的你,这时让大脑用“为什么思考”,而不是“结果”思考就会出现倒逼情况。

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让别人接受你,通过为什么的故事,去引导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比如你想要早睡早起,可能你就是晚上无法控制不了自己“看电视剧”、“刷信息流”,这个时候你定10个闹钟,自己该玩手机还是玩。

那么换一种“为什么”的思考方式,你就会这样思考,今天已经忙了一天,体力和精力都消耗了很多,明天我还要去见“女神”或者“考试”,所以现在不能再看电视了。

这样可能就乖乖的放下手机,不需要刻意的克制“大脑对综艺”的上瘾就可以轻松做到。

动力和意志力是呈负相关的状态,动力越强的事情,需要的意志力就越少,反之,动力如果较弱,那就要从意志力下手。运用黄金思维圈是一种“让自己做出取舍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找动力的过程,在寻找中给自己梳理了明确的方向。

现实场景中,就像乔布斯做iPhone发布会一样,我上来不会告诉你这款产品为什么“长成这样”,让你下单购买。而是先表达创新理念,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我付出了哪些,最后它为什么长成这样,你为什么要体验等等。

同时换个场景在商业洽谈中也是相同,从对方角度用黄金圈思维去梳理对对方来说的好处和意义,比单方面强调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去做,有效的很多。

黄金思维圈有利于提高自身认知:很多深度思考,能够看透问题本质的人,基本都有这些属性所在,为什么所有的产品发布演讲要这么说,别人为什么这么做,实则背后其实想推荐它的产品,如果你懂黄金圈思维,一眼便看破。

为什么老板演讲要说“理念”,而不是先说结果,因为理念代表价值观的认同,只有价值观认同,呈现的结果才不会有所偏差。

从模糊到清晰,从清晰得到模糊,对问题进行黄金圈梳理,也是提升视野和格局的好办法。

黄金思维圈有利于帮助自身梳理路径: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于关注结果,关注把事情做对,关注把产品做好,而不是做对的事情,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无用功的出现。

做过产品经理的朋友都有两个欲望,一是做一款很厉害的产品,二是创新一款产品和别人不一样,其实通过路径的方式思考,很多“中间部分就不用埋头苦想”,我们要把别人的顿悟当做自己“认知的起点”。

何为成功,90%的模仿+10%的创新,为什么是百分之90%的模仿而不是10%的模仿?答案很简单,90%的市场不需要教育,只需要找到90%人当中的10%的痛点,然后帮助他们解决,就很容易成功。

但是很多产品经理认为别人拥有90%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做,没有太大必要,实则恰恰相反。

用户在开始接触一款新的产品的时候,除了理念故事外,更关注是它长什么样,别人有的你有没有,然后在考虑你创新的部分,而不是上来就愿意接受你的创新。

如果用黄金思维圈法则,你就会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用户10%的痛是什么,除了这10%,我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不用太多教育的让“用户”先接受我。

比如先给用户画个原型,做个demo,弄个效果图,先把故事给用户讲出去,然后在去开发,设计交互,会不会避免很多坑。

在比如从个人角度,我有几个好朋友,在工作几年以后告诉我想换行业,想去考研,最后认认真真付出也实现,回头看,他们又说没有什么意思。

那就是因为在做的时候,只是想单纯的摆脱当下困境,看别人说哪个行业好,考研究生好,MBA好就去做了,结果发现自己行动后理想有很大的偏差。

如果你用黄金圈思维进行目标,路径的梳理,就可以排除一些不相关的路径,优先关注起点,优先思考为什么,而不是最终的那个终点,这样你就能找到比别人走的更快更远的核心。

03 黄金圈的特殊妙用

可能有很多伙伴认为,确实很有道理,也有很强的理论支撑,但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就无从下手了,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我这里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以助力你切入黄金圈思维中去:

1. 学会反问,反问是一种利器

在我们公司做一款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我的顾问团队合作伙伴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挣钱”,就围绕“怎么挣钱”“逻辑是否通顺”来倒逼设计商业模式。

你会发现,这种反问不但可以用于公司,用于自己,也可以用在和他人进行交谈的场景中。

比如别人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从表达层面可能是一个很小的需求,如果你用黄金圈思维去追问,就可以合理有据地找出一些不合理的隐含需求。

我原来带团队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商务团队的伙伴火急火燎的跑过来找市场部寻求支持,比如母亲节了,我们要做个活动。

通常市场团队的同事就用各种理由去回馈商务的伙伴,市场部已经有排期了,近期手里面有其他活动项目在策划,时间太紧,可能没有时间支持,估计也来不及。

这其实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往往商务团队就不愿意接受,甚至最后还有吵起来。如果自己学会反问,用黄金圈思维去提问,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1. 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具体有哪些需求,这些需求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解决?
  2. 你们希望促销力度多大,具体有什么内容?
  3. 你们希望这个活动怎么做,需要市场部怎么配合?

一般情况下,这么引导下去,你会发现对方火急火燎提的一些需求,多半都是无意义的,同时在结合市场部原有的计划碰撞,能节省很多时间。

千万不要上去一顿操作猛如虎,针对于团队的各种想法就马上开始“实施”,有很多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运用黄金圈思维去思考,多半是没有意义的。

在比如我看到身边很多的人玩短视频,想要借助短视频赚取一把红利,最后却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如果询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往往得到的结果是“不赚钱”、“不会剪辑”、“做不好”、“没有人关注”。

如果你用黄金圈法则,你就会这么思考:为什么要做短视频?我做短视频有什么目的?我需要找到哪些资源支撑?最后结果大概是什么?结果不满意我又该怎么样?这么思考,路径会不会更顺畅呢?

2. 旁观者的视角看自我取舍问题

以我自己为例子,日常想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碎片化的时间自己想拍vlog,同时还想写写文章,学习下英语,这样高强度事赶事的结果,就是睡眠严重透支。

周六日休息不好,周一上班路上站着就能睡着,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状态,当身边的朋友说你干嘛把自己搞的那么累,我说这是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其实这是个“认知陷阱”,我们多数觉得很有价值的事,和我们需要做的事是两码事。可是我们常常就会忘记思考背后自身的真实诉求,或者说不愿意去思考。

所以当我用黄金圈法则去梳理手头在做的事情,当把每一项都罗列出来,运用:为什么、做什么、是什么进行对比,突然发现其实学习英语,拍VLOG是一个长期投入,并不一定要当下去做。

这就是用旁观者视角直接面对真实的自己,对各种不同选择做有效取舍的过程。

04 利用“黄金圈思维”刻意练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如何刻意练习“黄金圈思维”,让它形成自动化的状态存入脑中呢?智远认为有4个方面:

1. 梳理正确的价值观信念

黄金圈是重“战略”的思维,要先在思想上投入,然后在进行施行,避免在战术上低水平的勤奋。

思想上的奋斗也就意味着做一件事前不是思考路径,而是思考为什么要去做,做什么才能达成”,当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这个结果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变化。

在开始之前如何进行有效的“假设验证”,有没有前辈的一些方法论可以参考等等,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了,然后把自己陷入到“郁闷”、“手足无措”的状态中无法自拔。

2. 给黄金思维圈增加一个“what”

也就是what — why — how — what,排在前面的what,对应的问题是,我要思考的事情(对应的人)是什么,相对于对“对象”身份,属性的一个界定。

比如你这件事情的出发目的是商业合作,what首当其中思考的是“跟谁谈”的问题,其次是“谈什么段位的问题”,这都是对对象的审视。

不在前面加what(什么)就会出现“空想why(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的问题,最后就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要做的对象是什么,就去思考why,很容易失去方向感。

3. 加杠杆,增加触发器

触发器的思维是刻意练习的初级阶段很重要的要点,当原本习惯没有改变的时候,遇到事情就无法思考what,就会去执行。

所以,必须给它增加触发器,推荐你使用(if….then)的出发方式,翻译成中文这个句式是:如果我要思考或者执行,那么我要做的事情的why是什么?这一句话足够了。

如果你非要有“很多”的思维,那么智远在送你一句句式:“我做这个事情是在what上努力,还是在why上努力?

4. 阶段训练法

我在开始用黄金圈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非常不习惯。

于是我就分层了不同阶段进行训练,比如2天,1天,2天,1天。就是每个阶段练习完,给自己一天的时间去缓冲吸收。

现在从业务角度我也会思考,比如这件事情为什么要做,我始终把这个为什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做这个结果怎么样,当我思考为什么的时候,下一步的路径也就被倒逼的很清晰了。

从个人角度也是一样,我为什么要去录制vlog,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它的目的是什么,能给我带来什么结果,这一切都是黄金圈由外到内的第一视角。

那么换成他人视角,就成了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为了读这本书做了什么,你的结果又是什么?

写在最后:何为有价值?就是当自己学习了一个新的思维,必须用这个思维取得了新的进展甚至于成功,用新价值来证明“价值”,换句话说,实践才能得到成长。

事事先问“why”,从更高维的一个视角去看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你会发现“结果”多数不会偏差。

作者:王智远;公众号ID:Z201440;思维跃进,独立思考,不知名上市公司互联网学者,每周佛系更新,这是一个帮你提升个人价值的地方。

本文由 @王智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