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天使基金PR,转型去卖保险了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gelonghui.com/p/42381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作者:张丽娟 

来源: 投中网

对职场人而言,早期投资这个行业带给人的困惑乃至困境是什么? 从早期投资到保险的职业转化,有哪些来自内部 和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带着这些问题, 投中网跟几位从早期投资机构转 入保险行业的职场人聊了聊。

早期投资机构正变得更加沉默。

一方面,头部机构正在不断向早期靠近,红杉、高瓴、GGV、弘毅等都往前迈出了一到两步;另一方面,创业门槛越高,优质项目越少,头部项目吸金能力不断加强,早期投资机构的影响力被不断削弱;

采访过程中,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论调,“早期投资机构大概只会留下15家左右”,甚至有人断言,现在很多早期投资机构都休假了。

当然这都是产业维度的论调,如果用职场的视角去观察早期投资,那么变化就更加直观了。投中网发现,很多早期投资机构里的职场人已切换了职业轨道,对部分人来说,保险意外地成为一个转型出口。

对职场人而言,早期投资这个行业带给人的困惑乃至困境是什么?从早期投资到保险的职业转化,有哪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问题需要解决?投中网跟几位从早期投资机构转入保险行业的职场人聊了聊,以下是三位女性从业人员的自述,听听她们怎么说。

瑞吉 前机构PR,现保险从业人员

我是2017年底决定开始转到保险行业来的。

之前我做了很久的记者,先是跑了三年保险新闻,后来又开始跑互联网新闻。随后,因为朋友的推荐,我进入到早期投资机构担任PR。

但做了一段时间,我就开始迷茫:于我而言,选行业就是选赛道,如果在一个不行的行业里面,你努力半天,什么用也没有。早期投资就是这样,它和经济环境相关,一旦经济环境没那么好,一个人想要出头就更难了。

不仅如此,我在整个早期投资目之所及的地方,没有找到目标,而且没有在同行身上,看到未来我想达到的状态。或许每个人都想成为徐新,但早期投资又有几个徐新呢?路径过于狭窄。

我也衡量过,要不要继续在早期投资机构里面再重新做选择,但我打听了一圈儿,大家的月收入都在一个固定的2到6万的区间,不太可能有大幅增长,而如果有大幅增长,则意味着要付出比之前不止多少倍的努力。

我这个职位,反而替代性非常强,你不能确定今年老板需要你,明年是否就不需要了,并且对你的评价都是来自于外部的、基于某个领导的评价,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很轻松,但内心都很焦虑。

大家都可以想想,早期投资行业,除了这些老板之外,有老人嘛?答案是否定的。除了老板,你必须得有人脉,或者有资源,有钱有权选一个。那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我有什么?谁来保障,20年后,我的小孩上大学,我还不能完全退休需要保持稳定收入的时候,谁给我做支撑?

我开始陷入困扰。

基于之前职业的敏感性,我观察到,阿里、京东、腾讯等等大公司全部都在筹备保险部,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趋势来了。果真,就在2018年,先是支付宝开始在首页体现保险一栏,后是微信推出保险服务,我断定,保险行业要上升了。

我当时的设想是,我先学习下保险相关知识,习得一门技能总是没错的。所以我找了前同事,主动向她请教,然后没有找其他的工作机会,而是马上加入了保险行业。

我也感受到,从今年开始,保险的竞争在加剧,以及我周围有着好多原来投资行业的小伙伴,比如创新工场、梅花创投等等,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我的队伍之中。

以前,大家都很瞧不上,觉得你怎么能卖保险呢?但我的心态特别好,多学点知识总是没错的,很放松,随着行业的红利,整体发展还是很顺的。

现在回头看,2018年2月生二胎、2019年2月母亲生病住院、2020年2月新冠疫情,这三个大事,正是因为我在保险行业,反而顺利度过了。

以我妈住院为例,在她生病住院的两个月期间,我就在医院打地铺,随着她ICU、手术、慢慢康复、再做手术、再休养,没有人能有完美解决时间的办法,也有很多人没有放弃原来的工作,没有办法陪在身边,但我选择陪伴,我觉得我妈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一分钟都不离开,这就是我做的选择。

我们身处的这个年龄,就是老人逐步衰老,孩子噼里啪啦长大的时候,哪个中年人背后还没有一点儿事呢?生孩子我休了9个月,照顾老人我又休了9个月,疫情期间我到6月才开始正式复工,这要放在普通的行业,分分钟被辞退。

我的薪水也涨得很快,这是行业的速度,我也没有之前那么慌张了。

现在反过头来看,因为疫情原因,大健康领域现在备受关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新技术,等等,保险也是其中衔接紧密的一环,之后会发展越来越好的。

我很清楚,我不太能接受牺牲家庭的职业,无论是在早期投资机构,还是选择创业公司,不牺牲就想分钱,可能性太小。选择什么行业,就看个人最看重的是什么,怎么能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我姥爷80多岁了,从觉得我做记者有荣誉感,到我从事早期投资相关工作觉得凑合,再觉得我做保险是没找份正经工作,在今年疫情期间,他亲眼看到我的工作状态,从特别不能接受,都逐步对我的工作有了新的认知。

雯雯  前创新工场小伙伴,现保险从业人员

我是2019年年底离开创新工场的,正好赶在疫情之前,因为个人原因需要休息,之后又到了创新工场投资的一家公司,但没多久就离开了,赶上新冠疫情,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最后2020年年中决定加入保险行业。

我考察保险行业已经有段时间了,之前有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姐姐,北航的硕士,在做保险之前工作很好,年薪近百万,就很好奇她这样有着比较优秀过往经历的人为什么来做保险。

因为新冠疫情加之职业变化, 5、6月份开始复工之后,我们见面聊了近况,就决定也加入了。

在我看来,选择一个行业或者赛道,首先要看行业前景,以及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倾斜度。

我之前在创新工场工作,离中关村创业大街很近,我还记得2015年的时候,李克强总理专门到这里考察,他当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为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整个国家政策都是支持大家去创业的。所以后来才有很多人敢于选择裸辞、选择创业。正是因为国家对这个事情是支持的,大家才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

从今年开始,两会都在讲因病致贫是大家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考验,国家开始加大保险的倾斜力度,鼓励大家配置商业保险。

我个人看法,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所有人都需要考虑保险的事情,哪怕是社保也是其中的一种保险。可能很多人一生都跟创业没有关系,哪个受众群体更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当然,我也尝试了再找跟工场类似的机构,我在工场负责投后流程,工场的投资团队有二三十人,又有孵化器,还可以参与到更深层的投资流程中。

可是纵观其他早期投资机构,类似的机会几乎没有。再加上疫情影响,我开始意识到在机构或者互联网都有职业天花板,大家都是在完成老板交给的任务,完成业绩,遵循流程,按部就班,拿到薪资。

从政策层面、行业发展、公司发展、职业路径等因素出发,我考量了半年,觉得保险是值得的,所以决定加入了。

现在我的分营管处有很多优秀的同事,比如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务院扶贫办的、协和医学院的、国资委的等等。我们一位同事之前是银行副行长,我问他原因,他的解释是,他希望成为《美丽人生》里的海蒂爷爷。这样的想法让我很震惊。

我现在还不能确定做保险是否正确,毕竟刚开始两三个月。但到目前为止,它给我个人带来了很多好的改变,比如激发了自律,我每天都会主动学习和了解很多事情。

静雨 前机构投资人员,现保险从业人员

我之前在早期投资机构工作,负责投资,辞职之后,孩子生病的时候想买保险,有同学劝不如直接你来吧,我觉得这个还可以,就尝试了下,到目前已经做了4年时间的保险。

我在投资机构的工作很稳定,老板对我也很好,接触的都是很好的创业项目,但那又怎么样呢?我并没有觉得这个事情特别符合我的预期,我个人更想要平衡时间,所以就误打误撞进了保险行业。

我做了很多年投资,看到了很多,基本上也能看到很明显的行业天花板和职业天花板。我们都是要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现在的职业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为什么非要换呢?如果你想要的东西,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了,那肯定还是要换的。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我做投资做了很多年,从直觉上以及数据上,我都发现,身边很多人没有保险,随着我自己家庭购买保险更是发现,这个行业高素质的人才相对比较稀奇,一旦你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你就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

我也经历过早上就不想去上班,犹豫过纠结过,纠结了半年和一年后还是要做出辞职这个动作。而且辞职这个动作就跟你分手一样,分手之后如释重负,你觉得终于解脱了。

当然,我也很害怕未知的东西,但你知道现在就是错的,就跟很多人去创业一样  创业其实也没有保障,所以也可以做出选择。保险也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行业,你要知道自己在干嘛,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

既然那么多人做了,我也可以做。进来以后,还是要坚持、要突破一些难点,包括别人对你的看法。这跟创业一样,我老公创业12年了,真正公司都是一点一点孕育出来的,不经过孕育就成功太少了,所以只要认识到这个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觉得都还能坚持下去。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前期业绩并不好,前三个月就签了一单,这是我特别不擅长的事情,但我坚持每天见两三个人,我也不觉得这是自己失败的地方,我知道这个是我进入这个行业必经的,我的性格是这样的,我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到现在4年了做的也还不错。

我主要还是需要自主时间多一些,我老公创业,公司在外地,一年在北京50天以内,回来也特别忙,家里的事就我一个人在弄,我又不能出差又不能加班,传统工作里面,工作和家庭不好平衡,毕竟如果孩子生病需要人陪,那只能是我自己,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同样,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所有事情都有好坏,离开也有成本,留下也有成本,很大的成本就是自己的时间,包括你要选择给自己孩子更多还是其他。其实人生没有最好的安排,只有你觉得现在想要的是对的,能满足你的需求就好,没有什么是没有成本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