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我们都过了 35 岁了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mp.weixin.qq.com/s/LwM9z_PQB_oIhWTth28cfQ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uUfyYb7.jpg!web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35的槛一年多了,每一个职业人都会跨过去的槛,也是现在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仿佛过了35岁,如果你是技术人,你的技术生涯就结束了,如果没有达到一个管理的职位,如果还在一线做开发,那就只能等着被优化掉了,又或离开你奋斗的城市,回到老家,开启你的慢生活。

那天坐在家里闲着没事,想起来认识的同学和朋友们,想想大家现在的现状都是什么样的,有些是很多年没有见过面了,偶尔在微信上联系一下,朋友圈点个赞的那种,这么一路回忆下来,发现还是挺好玩的,发出来一些供大家参考参考,看看中年人们都是怎么过过来的。

样本空间

既然是理工科人来回忆,我们还是严谨一点,先说说样本空间吧,也就是我的成长和工作生活圈,毕竟你的生活圈决定了你认识的人,我在中国中部一个省会城市长大,家里是普通工薪阶层,中学是市里面很好的中学,当年(本世纪初)学校的高考本科率大约90%,我大学还是在老家读的,一个比较靠后的985院校,毕业以后来的北京一直到现在。工作以后,经历过普通民企,中型互联网公司,大型互联网公司,认识的同学和朋友里面有外企的,国企的,大型民企的,小公司的,传统IT行业的,互联网行业的,芯片行业的都有。

所以说起来,样本空间只是具备一定的代表性,传统IT行业的,互联网行业的,芯片行业的都有,外企,国企,民企都有,大公司小公司也都有,人群特点是:学历基本都是本科及以上,30到45岁,计算机相关行业居多,也有不少传统行业的或者事业单位,研究院的,地域来自全国各地的都有,生活在北上广这类大城市居多,家庭条件的话就有好有坏了。

一些例子

为了更加精确,我只说说技术类朋友的例子吧,其实还有很多是销售类的朋友,他们的故事更加精彩,后面有机会可以再开一篇,技术类的朋友基本上都比较按部就班,没有太多的波澜,文章最后我再汇总一下我这些朋友们的统计信息给大家参考一下。

第一个是小A,70后,比我年龄大,Top3的本硕(至于Top3是哪个学校,不重要,毕竟交大,复旦,浙大,中科大,人大,北航等等都说自己的Top3),纯技术路线,人很本分老实,一路都是学霸上来,不善交际,刚毕业的时候在朗讯,那时候的外企,比现在的BAT要高大上得多,当时牛逼的毕业生首选都是IBM,SAP,朗讯,北电这种,在朗讯10年,后来朗讯走下坡路快跪了,出来找工作,想换到互联网来,但10年朗讯的时光,从技术角度来说成长还是非常有限的,虽然人很聪明,其实学东西不会比其他人慢,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经验拿到一张互联网公司的门票。现在年纪也大了,更加拿不到门票了,最后还是找了一个中型的外企,一直呆着,虽然自己总有被裁的担忧,但也没办法。

第二个是小B,前面和A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Top3,通讯外企,纯技术,9年,不过是做硬件的,但和A有个区别,就是人比较外向,也比较乐观,这个外企后来也走下坡路了,出来后没纠结,在各个中小型公司转悠,混迹于深圳的各个一线工厂,后来变成了珠三角那种小型硬件厂的专业方案设计师,有些小厂没有硬件方案能力,就找他,日结那种,画画电路板,做做电源,一直做得不错,其实人脉什么都有了,但也不想着自己干,就这么各个厂转悠,因为也没发什么大财,只是每年带家人出去穷游几次,过得很舒坦。

第四个是小C,70后,Top2本科硕士毕业,2000年之前的Top2本科可以说是万里挑一了,毫无悬念的毕业去了外企,他这人没有太多的野心和追求,每天就是打打网游,做做数学题练练脑子(没错,就是纯做做数学题),人极度聪明且情商也高,但就是安稳呆着,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中途换了个外企,换到一个细分行业的外企,不在这个领域都没听过的那种公司,但是稳得一批,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找到这种公司的,在中国就那么几十号员工,利润极高,工作也轻松,钱也多,而且从可见的未来也没有失业的风险,出差也是全球出,到处玩,一直呆着呆到现在,生活按部就班,丁克一族,过得很快乐,今年疫情开始,就完全不用去公司上班了,每天视频会议一下工作进展。

第五个是小D,和我一样大,是我大学同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去了珠海某比较知名的公司做游戏测试,做了两年跑了去了深圳某大公司做技术,当时家里也出了一些变故,本来是在深圳某公司做技术的,后来为了尽快还债,主动提出当外派的销售,结果中东,中亚,东欧,北非,蒙古转了整整13年,级别也升到了20级,现在转岗回国了,过得挺不错的。

第六个是小E,也比我年龄大,没读大学,和我交集也不太多,人很聪明,2000年左右来大城市闯荡,找了个小公司做运维,后来这个小公司快黄了,很多人走了,但他是运维,又没有太多的一技之长,不太好找工作,就安心的留下来了,再后来过了很多年,这个小公司变成了很大很大的大公司,上市了,于是就财务自由了,恩,不能再说了,会对号入座了。

第七个是小F,和我一样大,博士,博士工作都比较晚,等他工作的时候我都工作了6,7年了,他毕业就去了一个三线老互联网公司拿了户口,然后跳到了一个大厂,在大厂没有好的机遇其实比较难升职的,一直没升上去,再后来离职去了苹果,活少钱多福利好,想去上班就去上班,不想去就在家里work at home,这今年疫情,估计半年没去公司了。

第八个是小G,是我高中同学,Top2数学系的本硕博,一路大型互联网公司,先在百度呆了一年多吧,然后去了杭州,离开北京的时候还挺伤感,北京的中学同学本来就不多,这又走了一个,然后他就一直在杭州这家公司了,跟着公司一路飞奔,虽然级别不高,但是股票什么已经拿到手软了,由于他户口在上海,现在已经在上海安家了,房子几套就不说了,不说财务自由吧,至少底子还是很厚的,哦,前年他CS的老家还拆迁了。

第九个是小H,比我大一点,80后,大专,2000年的时候来的北京,刚开始来北京的时候,卖过房子,后来培训机构走一波,去了个IT公司做技术,技术实力吧,很一般,但是特别喜欢折腾,当年团购火的时候搞过团购网,小赚了一笔,后来又去公司上了几年班,前几年出来开了个外包做小程序和客户端的公司,七八个人,亲戚也有点关系网,做得非常好,北京买了两套房了,老婆在家没事干,他还顺道开了个咖啡厅把老婆也给安排了,不是那种有情调的咖啡厅,类似车库咖啡那种极客范的,今年疫情,对他公司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咖啡厅有影响啊,于是就把公司办公地退了,全员改到咖啡厅上班了,不过我想,要是他一直在北京卖房子,估计比现在混得还要好。

其他剩下的大部分人工作轨迹都比较平常了,上班,换工作,上班,换工作,都是这种节奏,技术这条线上的人,大富大贵的除了上面说的小E以外,好像也没有了,而且即便是小E,也并没有达到阶级跃迁的程度,所以,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有不确定的未来。

至于我自己的经历,和上面的人都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中年人。

现状

上面只是随机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朋友的大致经历,我后来又仔细想了一下,我尽量随机的选择了30位北京的朋友,有我中学和大学同学,其他的就是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了,有同事以及其他途径认识的人,其中来自一二线城市(我认为就是省会+直辖市+宁波,无锡,青岛,厦门这类)的10个,其他城市的10个,农村的10个;男性20个,女性10个;年龄分布都在33到43岁之间;学历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大部分是985或者211;行业有IT类,互联网类,媒体类,传统行业(比如机械类,制造业,电力行业等),创业的,金融类,地产类,公务员,大学老师,巨型央企都有。这些朋友都算比较熟悉的朋友了,家庭状况也比较了解,不是那种点头之交。

符合上述条件的,我感觉是目前官方定义下的妥妥的中产阶级(虽然大家都说自己穷得一批),如果仅按照一条,有没有在北京买房算的话,30个人里面只有1个没有买,男,博士,传统行业,来自农村。买房首付家里帮忙的全都来自城市,直接全款的有4个,全部来自一二线城市,有多套房或者换过房的比例大约50%。这些人参加工作的时间都在2010年以前,早的在2000年就参加工作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间段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的,不管离市区远还是近,基本上都有一套房子。

由于我也无法知道每个人的资产情况和工作具体情况,从我感性的感觉上来说,各自的幸福感上感觉下来,应该是 央企 > 大学老师 > 公务员 >>>> 地产 > 非央企传统行业 > 金融 >> 互联网 >>>>>>>>> 创业。

当然,焦虑感和上面这是相反的。

关于焦虑

有人说,30岁之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想要大展拳脚,30岁以后,觉得就这样平平淡淡也是挺好的,到了40岁,觉得平平淡淡怎么也这么难?

这也许就是焦虑的由来吧,对自己的未来预期越来越低,后浪们不断的拍打着你,你唯一剩下的就是所谓的经验,而经验这东西,越是在新的行业上就越显得没那么重要,而另一个重要的东西,人脉,做为搞技术的你,肯定是零啦。

这一篇只是列举了一下我认识的35岁左右人的现状,我的样本肯定不充分,也代表不了大多数人,总理也说了,还有6亿人民的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块,我的这些朋友们有没有焦虑我不知道,我有没有焦虑我也不会告诉你,我只是那天回忆了一下我的朋友们,然后陈述了一个这样的事实现状,人物的标签和阶层和你match不match,是不是十年后的你,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后面还会考虑写一篇形形色色的朋友,以前,在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永远有一些你看不见的角落别人看见了,然后你只能说一句:卧槽,还可以这么玩。而现在,在全国都有这样的角落。

题图是一只鸵鸟,进来后是一只老虎,希望你我都能这样,虽然看起来像鸵鸟,但内心是老虎。


很遗憾的说,推酷将在这个月底关闭。人生海海,几度秋凉,感谢那些有你的时光。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