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半导体IP发展史:铁王座的“统治者”们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641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IzeQvI.jpg!web

本文来自公众号:财经无忌,题图来自:IC photo

在很短的时间内,吴雄昂成为了风暴之眼。

这场始于中美贸易摩擦并因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而愈发焦灼的风暴,迄今没有看到平息的迹象。

上周,吴雄昂所担任的ARM中国执行董事长兼CEO一职突然被ARM剑桥总部董事会「免职」,而后不久以ARM中国管理团队名义发出的力挺吴的声明开始在网间流传。

有分析认为吴雄昂被“罢免”与华为有关。在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后,ARM将和华为及其附属公司停止业务往来,并在一份内部文件中称其决定是遵从贸易禁令的结果。

然而,据信吴雄昂的立场与ARM相左。

在一场人事“夺权”的背后竟然隐藏着近乎“国运之战”的宏大背景,而这一切都源于半导体IP的“铁王座”始终在国门之外,每一任坐上“铁王座”的“半导体王者”都制定了属于他们的游戏规则,让后来者无从发起挑战。

“神话”缘起

1975年,一本名为《人月神话:软件项目管理之道》(<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的书籍在美国出版,其作者是被称为IBM System-360系统之父的佛瑞德·布鲁克斯,这本被誉为软件开发领域圣经的书籍,记录了布鲁克斯在IBM公司主导System-360系统项目中的项目管理经验。

1961年年底,IBM展现了蓝血巨人的气魄,集中了超过六万名员工,投资兴建五个工厂,投入到代号为“System-360”的软件项目中去,System-360以统一的操作系统,适配了IBM整个大型机系列的产品。IBM凭一己之力,攻克了计算机指令集、集成电路、可兼容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多道难关,并为此申请了300多项专利技术,今天,这些专利技术依旧为人类在计算机的发展中,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uaeQ7bF.jpg!web

它的问世,代表着世界上的电脑与人类有了第一种共同的交互方式,并一举奠定了IBM在计算机时代的地位,从此以后,IBM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基于System-360来开发,System-360是人类工程史上一项里程碑式的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经验。

1965年4月,搭载System-360系统的大型机System-360 Model 65问世,他取代了IBM计划中的60型及62型大型机,取代的原因之一,就是System-360的开发周期,远远的超过了预计中的速度,导致了交付时间一再的延期。Model 65搭载的System-360系统,集成了全新的通用指令集架构(Universal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这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第一种商用的指令集架构。

指令集,其本质是硬件和软件代码之间沟通的一套“标准语言”,硬件就是处理器,软件就是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上运行的是基础应用。开发人员开发基于指令集架构的软件,运行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上,操作系统通过相应的指令集运行在相应的处理器上,从而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这样自下而上的模式,便是以指令集架构为基础的“生态”,这种生态实质就是“标准语言”的兼容。

因此,指令集和操作系统形成的组合,便是其他玩家难以攻破的“生态墙”,他的重要程度和构建难度,远非专利墙可比拟。——后来由Windows操作系统+Intel x86处理器构建的Wintel联盟,便是全球最令人恐怖的“生态墙”。

以指令集为基础核心,搭建起来的处理器框架,便是我们最常说的处理器架构,这才是计算机时代最基础的硬件设施,脱离了处理器架构,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空架子而已。

1990年,System-6000发布,IBM在该系统中正式引入IBM POWER架构,1991年10 月,IBM联合苹果(Apple)、摩托罗拉(Motorola)组成的AIM联盟,正式推出全新的处理器架构——PowerPC,以PowerPC架构开发的POWER系列处理器,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IBM甚至在2005年将服务器操作系统集成到POWER5+处理器上,开创了“片上服务器”(Server on a Chip)的先河。

PowerPC架构所采用的指令集,叫精简指令集运算(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RISC),RISC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教授主持下,于1975年提出的“伯克利精简指令集计划(Berkeley RISC Plan)” 白皮书,其目的是基于RISC指令集开发微处理器的全功能系统设计,这个计划是一个全开放性项目。

有意思的是,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另外一个开放性项目,同样是基于RISC理念的,不过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主导,被称为MIPS架构(Microprocessor without Interlocked Piped Stages,无内部互锁流水级的微处理器,MIPS Architecture)。

自此,RISC正式走上计算机发展史的舞台。

1975年10月,IBM启动801项目,并于1980年完成前期开发,最先使用在System-370大型机上。

UbiYvur.jpg!web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基于801处理器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IBM PC (Model 5150),这是第一台使用基于RISC处理器来设计的微型计算机,也使得RISC真正的在大众消费市场得到商用。

“Hello world,I am Arm”

在IBM努力将RISC商用的同时,一家名为Cambridge Processor Unit Ltd.(CPU)的小公司于1978年12月在英国剑桥成立,其第一个项目来自于一家名为Ace Coin Equipment的威尔士公司,产品是开发设计一款基于微处理器的赌博机控制器。

CPU在开发ACE项目的过程中,一开始他们采用了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的SC/MP处理器,之后,随着项目进度的发展,CPU开始采用MOS Technology的6502处理器来进行开发。

CPU不想同时维护两条复杂的产品线,于是在1979年成立了一家全新的公司,来继续MOS Technology 6500系列处理器的开发与维护,这家公司叫艾康(Acorn Computers),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RM。

EZbe2iB.jpg!web

一年后,艾康的第一个产品面世,叫Acorn System 1,是一款面向工程和实验室用户的半专业计算机系统,有着非常低廉的售价(时价约80镑),同时也面向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爱好者,这一产品让艾康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实现了盈利。

初战告捷的艾康,开启了雄心勃勃的计算机计划。

历来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1980年,英国科教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启动了微电子教育计划,开始全国性的推广微型计算机的概念及应用。

1981年,这一计划由BBC主导,在整个英国播放一套提高微型计算机普及和教育水平的节目——计算机认知计划(Computer Literacy Project)。节目所推广用到的微型计算机,由英国政府资助一半、用户支付一半的价格购买。最终,这个项目落到了艾康头上,BBC希望艾康能够研发并生产一款与节目配套的微型计算机。

1981年12月,艾康推出了项目要求的微型计算机——BBC Micro,在设计这款微型计算机的时候,由于成本的要求——BBC要求售价在500英镑以内,最终BBC Micro的售价在扣除政府补贴后,是235英镑。艾康最先是想基于摩托罗拉6800系列微处理器来进行开发,但是,6800系列处理器高达100英镑的成本,让艾康无法将最终产品的价格控制在500英镑以内。于是,艾康转而向英特尔(Intel)寻求帮助,他们希望英特尔能提供80286芯片的设计资料,以开发适用于BBC要求的微型计算机,但是遭到英特尔冰冷的拒绝。

I7ZvMjf.jpg!web

BBC Micro销售广告

于是,艾康拜访了位于菲利克斯的MOS Technology公司,这是一家为基于MOS Technology 6500系列的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和相关支持设备开发知识产权并获得许可的公司,在这里,他们参观了MOS Technology的西部设计中心(Western Design Center),并了解到艾康后来在BBC Micro中采用的6502处理器,竟然是由几个以前在摩托罗拉开发6800系列处理器的工程师加盟MOS Technology后开发的,并由他们高效的研发设计和进行功能更新。

Yj6FZzV.jpg!web

艾康的工程师Steve Furber和Roger Wilson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原来设计处理器并不需要太多的资源和尖端的研发设施,并不需要像20年前IBM那样浩大的投入。随后,他们看到了“伯克利RISC计划”的白皮书,受此启发,艾康正式决定设计他们自己的处理器。

回国后的Roger Wilson开始着手研发指令集,他按照BBC要求的要求,以BBC提供的Basic编写一套模拟器,并将其运行在一台装备有第二块6502处理器的BBC Micro上,他成功了。

依托BBC Micro的热卖,艾康的利润在1983年,达到了860万英镑,这在当时是非常漂亮的数据。

1983年10月,艾康正式推出“ARM计划”——Acorn RISC Machine,可以理解为“搭载艾康精简指令集架构处理器的微型计算机”。ARM计划的实质是艾康依据获得的RISC技术,开发RISC理念的微型处理器,并将之运用到艾康的微型计算机中。最初的ARM实际上是指艾康基于RISC开发的处理器。

1985年4月26日,ARM第一颗处理器正式问世,艾康给他取名为ARM1,这是一颗32位的处理器,以取代16位的6502。

当第一批产品从制造商VLSI Technology下线直接运到剑桥后,植入ARM1的电脑在调试后成功开机启动,画面上显示:

“Hello world,I am Arm” 

之后的一段时间,艾康因陷入经营困境被Olivetti收购。1990年11月27日,艾康将ARM处理器设计部门独立出来,成立Advanced RISC Machines Limited专注于处理器架构的研发,独立后的ARM,得到了苹果(Apple)150万美元及VLSI Technology25万美元的投资,艾康则以折合150万英镑的知识产权和12名工程师入股,全新的ARM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新的纪元

成立后的ARM,业绩平平无奇,而且新产品的问世,也一再推迟,ARM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ARM自身不再生产处理器,而转为处理器架构设计,并将设计方案授权给其他公司使用,这种面向“Partner-Ship”授权“IP Core”的模式,开创了属于ARM全新的时代。这种通过对IP(Intellectual Property)核心架构授权的模式,来自于对MOS Technology的学习。

与ARM一个理念的,还有一家重要的公司——台积电,如果没有台积电,ARM的这种授权模式的可行性,会低很多,而且,台积电也有一个“艰难的决定”:

“台积电不生产自己的产品,只为半导体设计公司制造产品。”也就是说,台积电只为半导体设计公司生产处理器,而不自己设计开发和生产自己的处理器芯片。

6jIjiei.jpg!web

这两个公司在半导体行业的分工,简直就是“珠联璧合”。

ARM分拆后推出的第一个授权版本ARM v3,其最先的授权客户是夏普(Sharp)和GPT(GEC Plessey Telecommunications),基于ARM v3开发的第一个商用芯片是ARM6,这一产品由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设计、VLSI Technology代工生产,首先搭载在苹果推出的Apple Newton上。

可以说,ARM的流行,离不开苹果的支持,ARM的各项改进,几乎都在为适配Apple Newton而进行,而对Apple Newton的适配,又推动了ARM的完善和进步。

1993年,ARM将产品正式授权给Cirrus Logic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TI)。与德州仪器的合作,拉开了ARM新的纪元,这不仅仅给ARM带来了产品市场上重要的突破。最重要的是,这是ARM得到当时最领先的半导体公司的认可,证实了授权模式的可行性。

1994年,ARM发布ARM v4版本,主要针对上一个版本ARM6 Family的架构进行升级和功能性完善,从这个版本开始,ARM将自己的架构,做了一个市场的调整,为避开在市场中与如日中天的“Wintel”正面冲杀,ARM选择了在移动设备、车载电子等产品上进行突破,接着迎来了2G时代GSM全球化推广及普及的浪潮,ARM成功的在PC之外的处理器市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qYZBfue.jpg!web

ARM选择的发展模式,也被认为是将芯片巨头英特尔拖入到“全民战争”汪洋大海中的制胜一招,在英特尔试图一统江山的时候,ARM选择授权让有设计自己处理器想法的半导体设计公司绕开了可能的弯路,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其中除了1985年成立的高通(Qualcomm),在1994年开始研发和销售基于ARM的处理器外,几乎现在主流的半导体设计公司,都在这一时期成立。

这些新进半导体公司,几乎全部选择了与ARM合作,开发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其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这些公司迅速成长为自身选择的细分行业的巨头,比如高通之于手机处理器、英伟达之于图形显示芯片、英飞凌之于工业级MCU、瑞萨之于车载电子。

最为重要的是,ARM通过开放的IP授权模式,迅速在移动端处理器市场获得超过95%的市场占有率,与PC/服务器端处理器霸主英特尔一起,构成了当下全球半导体产最底层的两大指令集标准。

有意思的是,这些新进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几乎都选择了从ARM获取授权,通过自身研发后,选择在台积电代工生产。

“IP授权+半导体设计公司+代工厂”的芯片研发模式,极大的降低了芯片的成本。当保持垂直整合形态的半导体企业在流程上,既要研发,又要生产,还要维护、更新设备时,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超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导致其技术更迭从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单纯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当定位于半导体设计公司的“虚拟工厂”台积电专注于半导体制造、定位于处理器架构授权的ARM专注于处理器架构研发及维护后,半导体设计公司们的工作,就变成专注于功能及工艺的“精装修”,省去了架构开发、工厂投资的巨额成本,这样的半导体产业分工,造就了90年代以后,全球半导体产业版图的变化。

“赢家通吃”的游戏

1997年12月18日,Nokia 6110发布,这是一款兼容GSM 800mhz及GSM1800mhz的2G手机,面向全球发售。

为保证手机持续运营的稳定性,诺基亚的处理器供应商德州仪器说服了诺基亚,让其采用ARM v4架构的处理器——ARM7 TDMI,这是ARM架构的处理器第一次被搭载在手机上,频率仅仅为22mhz。之后,Nokia 3210、Nokia3310均搭载了这颗处理器。

vaUva2j.jpg!web

Nokia 6110

搭上德州仪器+诺基亚,ARM迎来的是第一波巨大的发展,此后诺基亚的手机,全部搭载了了由德州仪器设计、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当诺基亚在全球手机市场攻城拔寨的时候,ARM在背后赚的盆满钵满,到了2005年,在全球98%的手机中都使用了至少一个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

2005年也是手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的4月27日,诺基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了盛大发布会,Nokia Nseries (Nokia N系列)正式向全世界亮相,发布会上,诺基亚推出了N90,N91和N70三个型号的3G(WCDMA 3G网络)手机。

三款手机,均搭载了德州仪器生产的OMAP 1710处理器,这颗基于ARM v5架构的处理器,虽然220 MHz的主频在当时看来很低很低,但是,其低功耗的设计在手机上得到了完美的提现,借着诺基亚在全球的热卖,ARM再次走向高峰,之后,几乎所有的手机,都采用了ARM架构的处理器,当英特尔推出凌动(Atom)系列超低电压处理器试图攻入移动设备市场的时候,面临的挑战如同其他对手在PC领域面对他自己一样的艰难,无论英特尔怎么努力,其处理器的功耗,始终无法与ARM架构想媲美。

到了智能终端市场,几乎就只剩下ARM架构的处理器了,2007年iPhone的发布,和4G时代华为、OPPO、vivo及小米的崛起,以及三星取代诺基亚成为全球第一的过程中,都伴随着ARM的身影。

这些终端厂家换了一批又一批,处理器设计厂商合并、倒闭、退出消失了一批又一批,ARM始终屹立不倒。

2013年,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出货超过1000亿颗,在可统计的范围内,全球超过60%的移动设备中含有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哪怕是搭载英特尔凌动处理器的智能终端,依旧离不开ARM。

2017年6月20日,ARM宣布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出货达到一万亿颗,与这一消息同时宣布的,还有其Cortex-M0/M3处理器内核免收授权费用,要知道Cortex-M0/M3在业界非常受欢迎,因为其在同等条件下,架构更为精简,性能更为强劲,功耗也更低,这一架构,非常受半导体设计公司的青睐,几乎全球所有的MCU都基于这个系列开发设计,ARM将这一系列免授权费的举动,被认为是笼络客户。

ARM成为了全球半导体行业分工中IP授权的龙头。

3i6322y.jpg!web

ARM的成功,有其极为特殊的因素。

首先,90年代以来的半导体行业的分工,让大包大揽的美国式半导体产业的开发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美国也及时的在这波冲击中改变方向,开始接受并支持这种细分行业下的半导体发展模式。

在德州仪器的带领下,最先加入这一阵营的应该是高通,而这一时期成立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无一不是采取获取授权、自主开发的方式来进入市场。

其次,以台积电、联电为代表的半导体代工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半导体设计公司的制造成本。

回顾半导体行业,几乎所有在发展过程中倒闭、被收购的公司,都是被投资制造这一环节所压垮,奇梦达在发布新技术和推进新制程工艺后,没有等到投资新产线的资金而倒闭,飞索因为缺少持续的资金投入制造,而被迫将自身独有的技术授权给三星,最终被三星打败,而自己却落得被收购的下场。

台积电们的出现,使得半导体设计公司有了“虚拟工厂”,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处理器的研发之中去,并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研发中,从而集中优势,取得行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IP授权模式,是一个长期性的客户维护行为,一旦初始信任取得达成初始合作,且客户给予合作内容开发出产品后,就产生了客户粘性,这种状态很难被抵消,而且,合作之后,产品退出后产生的生态效应,几乎就是个积土成山的过程,每一个产品都是生态的一部分,每一个客户都在为生态做出贡献。

当这种粘性积累到一种程度后,基本上就没有切换的替代方式了。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替换的成本太高,从底层优化、应用层的生态搭建,耗时耗力各种艰难困苦,这也是使用后极难替代的原因之一。

而且,IP授权模式下,技术护城河一旦建成,那么,底层的硬件如处理器、到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都需要进行持续性的投入和积累。当ARM成型后,智能终端出现了Symbian、Windows Phone、BlackBerry OS及Palm OS等等各种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都支持ARM架构,哪怕和英特尔高度捆绑的Windows,也放下身段,选择兼容ARM架构。

iPhone的发布和其App Store的风靡,让全球的应用开发者们,更加深层次的捆绑到了ARM架构上,紧接着在2008年发布的Android,同样基于ARM架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大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都选择了ARM。

这实质上,就是“赢家通吃”的游戏。根据IPnest的定义,全球的设计IP可分为11个类别,其中处理器IP的市占率高达42.3%,远远领先排名第二的有线接口IP,这些IP是构成现代芯片的关键。

zqMVfif.jpg!web

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IP供应商,就没有现在的芯片产业。而如果脱离ARM架构,那么,智能终端市场,几乎就进入到了停摆的状态。

苹果两次错过ARM

当ARM向英特尔寻求80286处理器资料时,高傲的英特尔选择了拒绝;90年代初期,当高通寻求与英特尔合作,开发集成CDMA制式标准的处理器时,英特尔认为手机市场太小,拒绝了这一合作请求;再后来,苹果的第一代iPhone从设计之初就寻求与英特尔合作,希望英特尔开发适配iPhone手机的处理器时,英特尔认为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如日中天,苹果并没有希望胜出,没必要投入巨资来冒这一风险,从而选择了拒绝。

后来的发展,证明ARM的崛起,离不开英特尔的傲娇与放纵,英特尔眼睁睁看着高通和苹果捆绑ARM后纵横捭阖的发展。ARM看到了启发,也抓住了时机,从而成就了自己。

1998年4月17日,独立运营了7年的ARM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同步上市上市。早期苹果投入了150万美元,使之获得了ARM43%的股份, ARM上市后,由于苹果在微型计算机方面的决策失误,以及对ARM青睐有加的乔布斯退出管理层,苹果选择逐渐卖出了这些股份。

上市后的ARM,围绕RISC指令集,通过不断的收购,逐步完善了ARM架构内核。

zErme2U.jpg!web

iPhone发布后,苹果开始寻求自己研发芯片,在2010年6月,苹果向ARM董事会表示有意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但遭到ARM董事会的拒绝。ARM公司CEO Warren East称ARM作为独立公司更具价值,并表示:

“买家展开收购的唯一理由是消灭竞争对手。”

苹果虽然还是选择ARM架构,不过还是在2008年4月以2.78亿美元收购了微处理器设计公司P.A. Semi,然后推出了自己的处理器,之后在2010年4月又以1.21亿美元收购移动芯片制造商Intrinsity公司,从而完善了自己的处理器设计能力。

2013年12月13日,ARM宣布收购著名光引擎技术公司Geomerics。在光影计算领域Geomerics拥有非常领先的技术,通过此次收购,扩大了ARM在图形技术行业的领先地位。

2016年7月18日,软银(Softbank)同意以243亿英镑(约309亿美元)全现金方式收购ARM。交易于2016年9月5日完成,ARM成为软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同时软银表示不干预亦不影响ARM现在及未来的商业计划和决策。

2018年6月5日,软银宣布,旗下ARM将在华子公司ARM Technology China 51%股份做价7.752亿美元出售给厚安创新基金领导的财团,ARM中国成为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

厚安创新基金成立于2017年1月,厚朴投资为GP,LP为中投公司、丝路基金、国新公司、淡马锡公司、深业集团等。

不能承受之重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在ARM出售中国子公司前的一个多月,“中兴事件”爆发,占据全球处理器架构半壁江山的ARM变得更为至关重要。

ARM虽然是一家商业公司,且在被软银收购后完成在美股的退市,从而成为软银控制的子公司,但是,其总部依旧位于英国和美国,其技术团队依旧在英国和美国,ARM想要独善其身的自主发展,几乎不太可能。这一点从一年后ARM的态度已经完全体现,那就是配合美国的法令,会选择切断与之相关的公司之间的合作,那么当商业事件变成政治事件后,ARM这种重要的底层应用厂商,其态度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第一家,往后就是第二家……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在半导体产业,是没有原创性技术的,这一点必须得承认。那么,当面临极端情况下,这些掌握底层技术架构的公司,会成为对手手中的攻击型武器么?

会,这是明确而肯定的。

回头看中国市场,兆芯是威盛(VIA)和上海联合投资合资成立的子公司,威盛占20%,联合投资占80%。通过合资的形式,兆芯获得了VIA x86架构的全部授权,威盛曾经是全球第一的芯片组提供商,也是全球仅有的三家x86指令集持有厂商,另外两个就是英特尔和AMD,而且,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威盛的x86指令集授权,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被收回的,也就是说,只要威盛愿意,那么兆芯将可以永久性使用x86架构来开发处理器。

此外,龙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在2009年将MIPS架构授权完整拿下,并且是永久性的。在获得MIPS架构后,龙芯在2015年8月发布了基于MIPS指令集的龙芯架构(Loong ISA),这一架构由MIPS指令集拓展而来,采用MIPS的指令集格式,包括MIPS 64 Release 2全套指令集和MIPS64  Release 5中的部分指令模块,以及其他一系列龙芯中科自主扩展的指令集,也就是说,在PC市场,实际上,只有龙芯可以做到自主可控,但是,MIPS依旧是基于RISC理念开发的精简指令及,并不是原创。

2018年4月22日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并入阿里达摩院的中天微电子,中天微是目前中国内地唯一拥有处理器IP Core的公司,其自主开发的C-SKYCPU架构是国内唯一大规模量产的自主嵌入式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应用于多媒体、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IoT领域,全球累计出货超过7亿颗。

除了这三家可以说有自主指令集的处理器设计公司外,中国几乎不存在原创性指令集架构,包括中国第一大IP授权厂商芯原微电子也是如此,根据芯原微电子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芯原微电子目前拥有图形处理器(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视频处理器(N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图像信号处理器(ISP)五类处理器核心架构,以及 1400 多个数模混合 IP 和射频 IP,但是在半导体核心的CPU 架构方面几乎为零。而且,ARM是芯原微电子的核心供应商之一,所以即便是偶尔出现单独的处理器架构授权,也可以肯定是ARM架构的“改良”而已。

目前,在半导体IP行业,全球市场的主流玩家仅有硕果仅存的几家而已:

其中美国英特尔、AMD的x86/x86-x64架构是服务器、PC端的主流指令集,英特尔向来不对外授权x86架构,而主要用于自有芯片;AMD已因合规问题主动规避了与中国的合作宣布不再向其中国合资公司天津海光授权基于新一代x86指令集的IP。

IBM的PowerPC架构,仅用于IBM曾经的服务器、PC端的指令集,这一指令集随着联想对IBM PC部门、服务器部门的收购,可能会获得一定的授权,但是这一指令集,虽然选择开源,但是早已在PC端败下阵来。

RISC-V基金会开源架构RISC-V,目前主要用于物联网设备,中国RISC-V产业联盟理事长、上海芯原微电子董事长戴伟民在5月底也对外表示,美国RISC-V厂商已不能向相关公司出售IP。

被日本软银收购、位于英国的ARM开发的ARM架构,是目前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主流指令集,这是移动CPU和服务器CPU市场,唯一一家“非美国货”。

而且中方控股的ARM中国对自研的产品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不受任何其他地区的影响。

JjyIzyq.jpg!web

自2018年ARM中国完成中方控股以来,已推出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覆盖人工智能IP、CPU、物联网安全三大方面,推出并商用的包括:全新人工智能平台“周易”、全新嵌入式处理器“星辰”、一站式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山海”。

2020年3月,首款基于ARM中国周易AIPU内核Z1-0701的智能语音专用处理器——全志科技R329正式发布,这也标志着周易IP的成功落地。

2019年6月,ARM中国又推出了全新嵌入式处理器“星辰”,满足AIoT应用对性能、功耗、安全的全面要求。“星辰”全面对接ARM全球标准和生态,帮助本土客户轻松获得从软硬件工具、技术支持到人才储备等各种资源,加快产品研发速度。

目前,已有众多国内客户授权并有多家成功完成流片。

与“星辰”一同推出的,还有一站式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山海”,覆盖云、边、端,满足本土物联网市场不断发展的安全需求,降低物联网安全需求成本。

目前已有搭载“山海”安全解决方案的客户芯片成功进入流片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大产品系列均由ARM中国团队自主研发,是基于“全球标准的本土创新”,更直白的说,哪怕是换个壳的伪自主,这三大产品系列,也深深的打上了中国本土化的标签。

在时代背景下,此轮ARM中国区负责人的争夺权,就显得更加的扑朔迷离了。坊间猜测,吴昂雄的被解雇与ARM中国区高层联名对吴昂雄的支持,其核心争论点是对华为的态度。

去年5月,因设计中包含“源自美国的技术”,ARM正在“遵守美国政府制定的所有最新规定”。

但是在去年9月的ARM中国媒体沟通会上,吴昂雄表示:华为和海思是其长期的合作伙伴,经过公司内部法务团队对条令的解读后,已经理清,其与华为和海思的合作不会受到目前形势的影响。

今年以来,美国持续扩大了限制令的范围,更进一步加深了ARM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问题,此时由中方控股的ARM中国,如果要变更负责人,那么肯定会寻求中方资本的支持,这个时候,厚朴资本站了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带路党”的角色。毕竟吴昂雄及ARM中国高层的态度,在媒体沟通会及对吴昂雄态度的“联名信”上体现得一清二楚。

ARM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中国软硬件生态的搭建,毫不危言耸听的说,ARM是中国不能承受之重毫不过分,在龙芯、兆芯虽然不堪大用但是可以一用的情况下,PC领域的指令集架构,外来的威胁及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但是,在物联网时代、5G时代面前的移动终端市场,离开ARM,在移动终端处理器架构方面,我们要怎么突破?

这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