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国版SpaceX为何还没有诞生?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442962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FbYbQfj.jpg!web

(图片来源:无版权图库Jooinn/space69)

SpaceX于北京时间5月31日首次利用载人龙飞船,成功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入太空中,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造了历史,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距离实现他的火星野心又迈了一步。

自成功发射入轨之后,该公司的另一个“星链”(Starlink)项目正加速推进。就在6月13日,SpaceX成功完成了第九批58颗“星链”卫星入轨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即日起SpaceX开放服务测试申请,允许潜在顾客申请接收星链项目的更新信息,并获得参加星链服务公测的机会。

开放星链服务意味着,太空中的卫星互联网服务不仅用作商业和政府用途,而且直接朝着消费者业务迈进,“卫星宽带服务”离我们每个人变得越来越近。

SpaceX取得的重要成果,提振了全球商业航天从业者的士气。可以这样说,SpaceX这家民营公司,仅用时18年,就成功验证了“商业航天”的多种商业化模式。

除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近年来也掀起了一阵商业航天的热潮。过去6年,中国民营航天企业从无到有,突破整个商业化过程。经过时间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民营航天创业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本也在大力助推。

随着SpaceX的商业化来到了一个全新赛点,中国商业航天也需要面对这样一道重要课题:我们的民营航天企业,能否复制“SpaceX“的奇迹?中国商业航天是否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刻?在这背后,到底还有哪些隐忧和机遇?

政策指引,融资千万,中国民营航天商业化刚起步

商业航天离不开政策,SpaceX的起步同样离不开美国国家航天政策的逐步放开。

据期刊《国际太空》刊载的多篇论文回溯,早在1978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国家航天政策和民用航天政策,之后又颁布了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的国家航天政策。

1988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宣布了一项经过修改的《国家航天政策和关于商业航天活动的15点建议》,对航天商业化工作予以大力扶持,首次把商业航天活动从民用和军用部门独立出来并予以正式承认。

1991年2月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签署了新的商业航天政策,这一新政要求政府机构鼓励商业航天企事业单位发展——只要商业航天的活动与国家活动和外交政策的利益一致,与国际和国内的法律义务一致,与政府的政策要求一致。

而到了近十年,美国对商业航天的积极促进又上了一个台阶。

I3a6Fby.jpg!web

2010年6月28日,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美国国家航天政策》新政策致力于增强美国商业航天工业,以重建美国在国际社会的领导地位。

在这份政策中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使美国航天工业在全球市场更具竞争力。这份政策中还承诺政府部门与商业部门是合作的关系,不是竞争关系。同时提出将实施各种刺激机制鼓励航天活动商业化的发展。

随后,2013年11月,美国《国家航天运输政策》出台,提倡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低地球轨道商业航天运输能力。2015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法案规定,未来8年政府将陆续给国内商业航天公司派发执照,允许私营航天企业进入外太空探索。

除此之外,美国还配套颁布了多项税法、投资法案等配套法案保护商业航天企业发展。

反观中国,在政策层面,商业航天这一领域开放的时间就比较晚。

2014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

这意味着,原本封闭在“国家队”中的航天领域设备、发射技术,允许以市场化的方式,逐步开放给民营企业,造星在成本与技术上的门槛大幅降低。

几个月后,在军民融合政策的影响下,以翎客、蓝箭、零壹为代表的第一批民营航天公司开始创立。从此刻起,中国商业航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经过6年的不断努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风险投资纷纷进入这一领域,民营航天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大力开拓市场空间。

但尽管是这样,中国商业航天整体发展阶段还处于早期,距离美国仍然有很大距离。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国防业务部副主任刘富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总结道,美国的商业航天已经先后经历放松管制、开放竞争两个阶段,进入鼓励商业航天优先发展的3.0阶段。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商业航天体系,这不仅包括政策、管理等宏观环境,还包括供应链健康、产业链完整、竞争高效的产业体系。总体而言,中国商业航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至相当于美国从放松管制到开放竞争的1.5阶段。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都已迈入初始注资阶段,在册公司超150家。其中,零壹空间、蓝箭航天、天仪研究院、星际荣耀、九天微星均已顺利进入B轮融资,融资金额都在千万元以上 (钛媒体梳理了部分中国民营航天领域头部创企,融资信息表格如下)

从技术路线上来看,SpaceX公司几乎覆盖了所有商业航天公司需要触及的领域:猎鹰系列的(重型)运载火箭以及火箭发动机研制,龙飞船系列载人/载货航天飞机(星际飞船),和低轨道星链卫星。 但如图所示,中国大部分商业航天公司无法覆盖如此全面的业务,他们大多选择沿着两大路线方向——火箭和卫星,分别发展。

ANbaA3A.jpg!web

部分中国商业航天创企融资信息表格

前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曾在接受 《环球》杂志 采访时表示:“国内太空创业主要集中在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两个板块,涉足太空旅游、空间站和太空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民营企业较少,与国际同行相比存在差距。”

尽管随着资本的强劲推动,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发展迅猛,但从商业化层面来看,中国的商业航天短期内仍处在行业发展的萌芽阶段,短板依然非常明显。

中国民营航天商业化因何受“困”?

在过去六年间,中国民营航天从无到有,从零开始起步,到如今,资本、产业全面激活。尽管民营航天也曾有过多次成功发射案例,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民营航天企业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虽然技术已逐渐成熟,但是民营航天商业化道路几乎无从谈起。

在这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上,由于SpaceX给航天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和想象力,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正迎头追赶。但起步时间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政府订单几乎为零,定位难以与SpaceX比较等众多原因,是中国民营航天在迎来商业化之前遇到的困境。

1、中国航天起步时间晚

2008年,SpaceX公司自主设计、制造并发射了世界首个由私人投资的轨道级液体燃料火箭“猎鹰1号”,完成了全任务时长(178秒)的测试点火。

2018年,SpaceX再次成功发射了全球首个载重量最大的民营火箭Falcon Heavy(重型猎鹰),从而进入全球商业发射市场。

相对于SpaceX公司较早入局民营航天,中国直到2015年才开放商业航天计划,2019年才首次实现商业火箭入轨发射突破。

2019年7月25日,星际荣耀的一枚固体小型火箭“双曲线一号”成功发射,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入轨的民营火箭公司(“入轨”指将火箭发射至目标轨道上,具备入轨能力是火箭公司进行商业化的前提)。

因此,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起步晚于SpaceX。

为何起步那么晚?有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谨慎是根本原因。

QZnU7rj.jpg!web

在猎鹰系列还没有出现之前,中国航天圈就已经有人提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回收设计建议,使得运载器从地面起飞并完成预定任务,返回着陆后可再次执行发射任务。但当时,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响应,而且很多人较为谨慎的看待这个建议。

直到SpaceX利用猎鹰系列运载火箭,将火箭可重复回收使用技术成功实践,航天从业者才真正意识到,这项技术是重大突破性创新,在中国是可以发力实现的。

2017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中国发力火箭回收》文章,提出中国需要研发可重复回收使用火箭的技术。但这时,猎鹰已经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转。

相较于2002年成立的SpaceX,中国民营航天入局晚了整整13年。不管是起步时间上,还是技术发展上,SpaceX都领先了数个身位。

2、技术尚未完全成熟

技术的成功和产品的稳定性,是航天领域商业化的一个基础。

2018年10月,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升空402秒后,三级出现异常,导致其搭载的“未来号”卫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入轨。

2019年3月27日,零壹空间研制的“重庆·两江之星”OS-M固体运载火箭,在当日发射升空几十秒后出现异常。火箭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一二级分离后,到了第三级发生故障,最终导致携带的卫星未能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火箭姿态失稳,发射失败,折戟蓝天。

每一次失败,是很多民营航天从业者都感到十分惋惜的事情。这种失败,不仅仅是在商业航天企业之间引起讨论,更会在整个行业引起波澜。

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研制的火箭发射失败,只是近几年商业航天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中,商业火箭能否实现成功发射,并将卫星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是验证火箭技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若 技术上不成熟,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就很难实现“商业化”。

客观来看,SpaceX至今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错。2010年3月9日,SpaceX进行了一次静态点火测试,发生云雾事件。2015年6月,在CRS-7任务中,猎鹰9号运载火箭发生爆炸事故。但整体来看,先发优势让SpaceX已经积累起强大的技术。

3、中国民营航天难以得到来自政府的订单和技术支持

“美国和中国在商业航天上的一个重要区别是,SpaceX有来自美国NASA的订单,但中国的民营火箭企业目前还没有政府订单。”黄志澄说。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在单体技术上,中国民营航天和SpaceX相差甚远。由于中国对于民营火箭的发射评估较为谨慎,导致航天公司不仅起步时间晚,而且火箭发射机会少,这无疑影响了中国民营航天领域的商业化发展。 而SpaceX获得了大量政府订单,从资金和发射机会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民营航天。

SpaceX的成功离不开NASA。这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错综复杂。多种原因下,NASA选择将SpaceX作为重要民营伙伴,给予订单和技术上的支持。特别是在2010年,NASA推出了商业航天员计划(Commercial Crew Program),利用商业运输的能力,将美国的太空计划商业化,通过订单方式与商业航天企业进行合作。SpaceX是其中最受益的民营企业。(详情见钛媒体前文: SpaceX实现首次载人发射全记录!马斯克成功开启商业航天新时代

黄志澄曾在采访中解释过,由于美国国情原因,NASA是由美国国会拨款的政府科研机构,其技术研发带有公益性质,与企业不构成竞争。美国航天领域也没有国营企业,波音、洛马等老牌公司效率也不是很高。自“亚特兰蒂斯号”(STS-135)航天飞机于2011年退役后,美国送航天员往返空间站都要依赖俄罗斯飞船。在这样的背景下,NASA开始助推SpaceX的崛起。

截至2016年,SpaceX共获得NASA授予的商业合同金额超过46亿美元。

此外,NASA还将多项核心技术转让给SpaceX,将核心技术骨干派驻至SpaceX,保障其技术研发的成功率。

Zfm22eV.jpg!web

据联邦采购数据库(SAM)统计,目前SpaceX的私营订单和美国政府/军事订单的比例,几乎是1:1持平的。SpaceX的客户除了铱星、Facebook等本土企业之外,还包括外国政府和公司,比如哈萨克斯坦政府、泰国政府、土库曼斯坦政府、欧洲公司Eutelsat、亚洲卫星控股等。

SpaceX投资人,硅谷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对钛媒体表示,若SpaceX有很多其他国家的订单,这对于该公司本身的健康发展、收入和利润,有非常大的提升作用。

相比于SpaceX能够长期得到NASA的订单,目前,中国民营航天几乎没有得到政府类型的订单。

航空领域专家,微信公众号“小火箭”的运营者邢强博士曾指出,政府订单或者大型低轨星座订单,在目前以及今后多年时间里,依然占总发射订单的大部分。因此,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与国家重大项目的联动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有着深远影响。

为何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无法得到政府订单?这背后更多的还是价格竞争力原因。

SpaceX赢得政府订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价格便宜+高频次发射,这是民营航天企业在市场里企稳的立足点。但在中国,“国家队”的航天产品已有价格优势,民营公司想把发射价格进一步下探的空间显然不大。

2017年底,中国航天科工四院方面曾表示,快舟1A运载火箭的每千克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11型运载火箭(KZ-11)报价每公斤甚至不足1万美元,国际商业发射小型运载火箭每公斤高达2.5万到4万美元,整体来说,快舟系列的价格更具竞争力。

钛媒体了解到,由于技术成熟度逐步提升,目前商业运载火箭、低轨道卫星的报价慢慢在下探,但整体价格也远高于快舟系列和SpaceX。

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与快舟系列相比,中国商业火箭/卫星价格目前已不具竞争力,且成本高昂,发射成功未知,“民营火箭在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这个前提下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我认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SpaceX在2002年就成立了,但直至2008年才初步成功,国内的民营火箭企业或能缩短这一周期(取得成功),总体来说困难重重。”

2AbMJj6.jpg!web

SpaceX的猎鹰火箭升空测试

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则在接受 新京报 采访时直接指出,国家队的长征11号和快舟系列的运载火箭珠玉在前,民营企业很难比它们更便宜,因为本身有很多配套就是来源于国家队。

中国航天的“国家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黄志澄指出,两家集团手握最核心的技术、大批人才,以及地面发动机试车台、大型振动试验台等基础设施,这都是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加上近年来,两大集团分别推出的快舟、捷龙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直接深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

黄志澄强调,国内航天领域的核心人员都在体制内。因此,民营航天企业对于人才资源一直“求贤若渴”的态度。

事实上,民营火箭公司的核心人才主要来自国家队,但“国家队”显然不愿承受人才流失之痛。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曾 对《科技日报》表示 ,从宏观层面来说,人才不管在央企还是民企,都是为中国航天出力。但由于人才流动而带来的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让人担忧。

因此,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很难得到政府订单,技术设备在“国家队”,核心人才在“国家队”,面对“国家队”的快舟系列,民营火箭在发射价格上并没有明显优势,很难有价格的竞争力去做长期的政府订单发射任务。

“绿叶”,是对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所处定位最好的解释。

4、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和SpaceX的定位不同

黄志澄认为,中国民营航天前途光明,但道路非常漫长,背后的“困境”,无不跟“国家队”有关。

商业航天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与传统航天存在很大的不同,商业航天不是简单的将产品推向商业市场,而是采用全新模式重构商业要素和商业模式,通过话语权掌控整个未来发展。

但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和SpaceX的定位并不相同。 SpaceX与NASA之间其实是“客户与伙伴”的关系。而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 是这样形容中国民营航天定位的 :“国家队更多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研发任务,我们(民营)更多承担的是小快灵的科研服务,是国家队的补充。”

这种定位,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追赶SpaceX的最大挑战。

张璐对钛媒体表示,美国属于最早把航天工业开放给民间的国家,更加放手的去让马斯克等创新公司进入市场。民营企业创新,无论从创新速度,还是资本效率应用,都会好很多。所以有时候大家想去复制硅谷,但发现很难,就是因为硅谷有其独特的包容文化,多样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路径,以及优质的资本环境。而中国的航天领域,更多还是国家战略层面做主导。

因此,与美、欧等传统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中国民营航天施展拳脚的地方并不大,并且缺乏像SpaceX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商业航天企业。

FzQNzmI.jpg!web

另外,管理方式存在短板,中国航天企业估值低,长尾效应明显,上游议价能力弱,资本短期化、泡沫化等问题,也是中国民营航天不断发展背后的隐忧和困境。

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曾 对新华社表示 ,存在个别企业热衷于纯概念炒作、击鼓传花式资本炒作,有的甚至借商业航天之名,变相跑马圈地。最终直接导致技术创新困难,陷入僵局。

从融资和公司市值角度来看,今年3月,SpaceX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已超过5.67亿美元(约人民币40.26亿),SpaceX最新估值约为360亿美元。这一估值,至少是10家中国民营航天公司市值总和。

星际荣耀副总裁姚博文则一针见血的指出:“目前整个行业急需一份让人信服的答卷。”

中国民营航天背后之“喜”:资本仍在推动,卫星互联网或成新风口

2015年,谢涛创办了九天微星。

尽管当时已有政策指引,但资本市场稍显滞后。所以直到2016年,谢涛才获得天使轮融资。

谢涛对当时投资过程印象深刻。那时的他几乎处于绝望状态,公司一直没有获得融资。面临社会大众的不理解,很多人对于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抱有质疑的态度,投资人看好的也不多。

在一次西安的路演中,他首次与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接触,由于技术上相谈甚欢,促使谢涛第二天就拿到了投资意向书。九天微星也成为中科创星决策最快的、第一批投资额过千万的天使轮项目。

谢涛在“2018全球创投峰会”上是这样形容投资人米磊的:“他是我们的天使,真正的天使。他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让我们在黑暗中见到了黎明。”

“创业早期风险很大,试错成本非常高,好不容易融到一笔天使轮,发一颗试验卫星就把这些钱全花掉了。”谢涛说,当时为了能回收一些成本,九天微星在研发过程中想尽办法增加可以商业化的项目。

同一时间,资本开始频繁注入商业航天整个赛道。

2016年7月,天仪研究院获得了数千万人民币的天使轮。2017年,至少有17家企业融资额度超过21亿元,仅星际荣耀、天仪研究院融资金额接近亿元。

到了2018年,商业航天迎来繁荣景象。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 ,投资商业航天的机构数目从2015年的24家增至2018年的90家。据估算,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企业的总融资金额已超千亿元人民币。

VfamyaQ.jpg!web

(图片来源:前瞻经济研究院)

资本升温,并非偶然。

实际上,天仪研究院已完成10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在内的共计18颗卫星。九天微星也成功发射了8颗卫星。而零壹空间也于2018年成功实现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首飞。

在多次得以自证之后,商业航天公司吸引了数家知名基金纷纷投注,包括经纬、华创、高榕、晨兴、顺为、源码等基金公司均有出手。

在资本的助推下,包括火箭、卫星在内的头部创业公司估值已超30亿。

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法律法规政策的持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称“新基建”)政策的落地实施,商业航天产业仍存在很大机遇,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2020年开始,“新基建”成为热词,卫星互联网迎来“政策性春天”。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概念范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一同并列为信息基础设施。把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被业内称之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随着行云二号01/02星的发射升空,以及北斗三代导航星座收尾,天风证券分析认为,卫星互联网、北斗等天基系统建设和商用机遇,或将成为新的风口。

天风证券高级分析师李鲁靖曾预测,2021年全球将有可能出现22.5亿美元的卫星制造市场,到2028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收入可达580.5亿美元(3993.84亿人民币),突破500亿美元量级大关。

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民营航天将再次迎来新机遇。

2020年5月14日,九天微星宣布完成B轮融资,为国内已披露的民营卫星公司最大单笔投资。谢涛对媒体表示,投方之一的北京国富资本,跟踪接触九天微星近三年,再度上门之时,投资意向十分明确,最终15分钟敲定。

在这背后,不仅仅是资本看到希望,更是新基建引发的连锁效应。

谢涛表示,未来五年一定是卫星互联网最大的机会。新基建将给民营企业带来制造、发射,目标、客户等需求,商业模式正逐渐清晰起来。他形容,纳入新基建是分水岭,之前五年是游击战,而现在是落地期,进入阵地战,“步入扎扎实实的落地期,开始推动应用场景落地”。

受国家“新基建”政策催化,九天微星将利用融资来强化宽带通信系统研发能力,加速地面终端产品投产等基础建设。并且,公司将在加快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积极对标国际先进,大力开展前沿技术预研。

张璐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觉得这些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都非常聪明,他们可以去把整合这部分做得很好,既可以去依托于国家的力量,又能运用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去做很多创新性探索。所以,中国商业航天还是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存在的。”

张璐强调,中国一定会出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林志佳,编辑|赵宇航)

参考来源:

《环球》杂志:民营航天的全球化进阶之路

新京报:民营火箭价格不占优势在夹缝中生存

科技日报:民营火箭公司遭遇成长的烦恼 ,“中国马斯克”的春天在哪里

美国国家航天政策

信息在线:美国SpaceX公司发展成功的双能力

美国发布新版《国家航天运输政策》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发力火箭回收》

科创板日报:《SpaceX再发射58颗“星链”卫星 中国“东方红”呼之欲出背后的资本冷与热》

投资界:《中科创星米磊:中国原创技术已有人才积累和实力,就差资本了》

财经:《“星球大战”打响:马斯克再送60颗卫星上天,中国民营卫星公司在忙啥?》

The Verge:《Today's SpaceX explosion is a major setback for Facebook's free internet ambitions》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