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年难遇口罩奇观:机器从10万涨至200万 日产80万只依然秒光
source link: https://www.pencilnews.cn/p/36815.html?from=article_list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文 | 铅笔道记者 付艳翠
2003年,SARS爆发,一罩难求。17年后,行情再现: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口罩行业瞬间“发烧”。
不在意价格,不在意品牌,只要有货,就能秒光——这种市场经济下极其少见的“奇观”,在当下的口罩行业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不管公司业务是什么,是医疗还是服装,不管供应链是什么,是自营生产还是从别处采购,只要有口罩现货,根本不必担心有价无市或者无价无市。于是,一批创业者纷纷跨界,跳入口罩蓝海,大部分赚得盆满钵满。
一名服装工厂创业者告诉铅笔道,疫情前期,他及时转型生产口罩,如今账户上的现金是此前的好几倍,达到了“历史巅峰”。直到现在,这家工厂日产80万的口罩订单还是“秒没”,老板忙得要直接住到厂里监督生产。
另一名医疗器械创业者向铅笔道透露,疫情发端后,他果断扩大了之前只是作为辅助的口罩销售业务。为了向厂商拿到货,公司不但愿意直接付全款,并且直接开车到厂里提货,即使看不到货也愿意先付款。即便如此,公司现在还是无货可卖,因为上游工厂也因为遭遇原材料短缺而停产了。
多名创业者告诉铅笔道,虽然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平稳,市场也逐渐有序,但行业乱像还是依然存在,口罩行业的坑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口罩的原材料熔喷布,涨价近20倍;工厂原材料到手了,却发现与发来样品不一样;一台口罩机的价格从制造商到口罩工厂,一层层的从10多万被炒到100-200万;动辄喊价3万以上的口罩调试业务也成了抢手生意……
拐点何时到来?悲观者认为,行业赚快钱的风潮已经过去。虽然有的创业者还是业务繁忙,忙得不亦乐乎,但也做好了疫情过后回归本行的准备。
也有不少创业者认为,现在就考虑转型才是傻子。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还会继续,各国对口罩进口都出台了利好政策。在口罩行业中,不管是做经销商、口罩代理,还是做工厂,依旧值得入局,口罩淘金时代还没有过去。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战疫60天 口罩厂忙疯
“实在对不住,最近都忙疯了,几乎快要住到工厂里。”在不断因为要见客户、盯生产线等原因更换采访时间后,在晚上11点多,陆谦总算得到些空闲,抽出20分钟的空档接受铅笔道的采访。
1月下旬左右,疫情开始受到大范围关注,各路媒体也都在普及,戴口罩是阻断病毒人际传播的最好方法之一。然而因为临近年关,此时大量口罩工厂也是处于停工停产状态的。陆谦此前是一家服装厂负责人,他看到当时出现的“口罩商机”,在春节期间就决定一头扎进来,开始筹备建口罩厂。
近两个月时间,他经历了这场暴富游戏的完整周期。
1月25日筹备建无菌生产线,2月中旬开始购置生产机器、原材料、办理资质等,一系列动作下来,陆谦花了不到1个月时间。作为入局比较早的那批创业者,陆谦工厂的口罩日产量一路从3万,涨到6万、10万、20万、50万。到现在,其工厂的日产量能已经达到80万。
与此同时,经过不断努力,国内口罩的产能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显示,截至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行业人士判断,如今全国的口罩日产能或已达2亿左右。
“但即使这样,我们的订单也一直不断。”陆谦透露,口罩依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他已经又花高价买到5台机器,准备早点将日产量提升到100万,甚至更多。
陆谦坦言,中国疫情虽然到后半场,但囤积口罩,已经成为国民习惯。他判断,在中国,作为疫情消费品的口罩,市场还远达不到饱和状态,“我身边就有不少消费者,看到口罩,就忍不住买一些囤着。”
事实确实如此,战疫60余天,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口罩行业依旧火爆。
从事体温计、温湿度测量的医疗器械公司“秒秒测”创始人梁于阳向铅笔道透露,3个星期前,一直给他供应医疗口罩的工厂,就已经没有多余口罩给其供应了。
秒秒测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作为医疗器械公司,在疫情之前,其也从事售卖口罩的业务,只是与体温计等业务不同。公司口罩业务并没有生产线,而是通过供应链的方式供货。
“疫情刚开始,我们还有一些口罩库存,当时处于‘一罩难求’的境况,公司的库存才上线就被抢光了。”谈到疫情下的口罩行业,梁于阳至今仍觉得疯狂。毕竟此前他公司口罩业务并不赚钱,在公司年会上,口罩都是作为人人有份儿的奖品发放给员工。而疫情之后,即便他有相熟的口罩工厂,口罩的供应依旧很难。
梁于阳透露,此前,公司向口罩厂订货,都是支付一半订金,口罩往往到位一个月后,公司才将另一半货款支付给对方。但现在,口罩厂根本不缺客户,都是公司先将50万货款给到对方,看对方能有多少多余口罩就给我们多少口罩。“货款稍微不够我们也是秒打款。”
但即便这样,工厂后来也没有余力将多余的口罩给到他。梁于阳回忆,一开始工厂可能也有些库存材料和口罩,厂商还能给他供应一些。但渐渐地,厂商就需要每天沟通,且需要他将卡车开到工厂外等着,才能得到一些货物。渐渐的,因为原材料不足,能拿到口罩间隔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最后,对方甚至告诉他,因为原材料短缺,厂商也停产了。
现在,梁于阳已经暂停了口罩业务,专心从事体温计及其它能够自我控制供应链的业务。
口罩乱象:原材料涨价20倍
抢手的口罩,也衍生出行业里一系列乱象。
最直观的是口罩的原材料供应不上。以熔喷布为例,它是用来做口罩中间的过滤层,隔绝病毒、飞沫的材料。但也因为其制作麻烦,需要借助高速热气流喷吹,形成的细纤维,产量有限,成为抢手货。
据悉,此前,熔喷布的价格是不到2万块一吨,但随着行业火热,原材料紧缺,其价格已经达到35万到40万之间,涨价近20倍。
“价钱乱象还好说,行业甚至出现骗局和假货。”陆谦向铅笔道透露,他就遇到过,将款打给对方,对方却不见音信的事情。甚至,他还遇到过一次,原材料倒是给他发到手了,但却和样品发过来的不一样。
“听说,有行业内人士最近在网络上有人声称从土耳其、俄罗斯进口熔喷布,而且价格较低。但俄罗斯只能做低价的SMS无纺布,相当于是一种替代品。”陆谦坦言,口罩行业虽然经历一段时间“暴利期”,但“坑儿”太多了。
上述创始人梁于阳也向铅笔道透露,他联系的工厂负责人告诉他,因为行业里已经乱成“一锅粥”,对方根本不敢要来路不明的熔喷布。
梁于阳解释,3月初工厂和他说缺原材料时,他就和工厂说,由他给工厂搞来熔喷布,希望对方生产之后可以多卖给他一些口罩。但通过沟通,对方明确告诉他,工厂只敢要政府调来的原材料生产,然后把产品提供给政府。
此外,除了倒买倒卖口罩原材料外,倒卖口罩机也成为疫情期间的一种常见现象。
不仅五菱、比亚迪、富士康、OPPO、vivo、海尔、美的、格力纷纷入局口罩行业,区块链矿商、服装厂、电子烟厂商们也在转型生产口罩,这使得口罩机成为抢手货。
一位今年2月中旬才入局口罩行业的创业者李信直言,由于需求量大而产量小,平日里价格只要十几万元的口罩机价格开始暴涨,价格最高的时候,一台机器被炒到了上百万甚至两百万元。
李信表示,在刚刚入局时,好不容易才弄到2台口罩机,就花费他100多万。他透露,这样还算幸运的,“我认识个朋友,他在预定口罩设备厂预定了几台口罩机,2月份下单,说是3月份交货,但每台价格都被对方涨了10万才到手。”
陆谦补充道,口罩机确实难搞,他听说,现在有企业就算钱付过去了,人没有去盯着,可能拿机子时间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口罩机就算了,现在市场还有一些专门提供付费调试服务的团队。”陆谦表示,口罩机到手也不见得就能正常生产口罩,需要师傅不断调试,不然生产出来的口罩,不是鼻梁条那里的金属不居中,就是口罩耳带出现长短不一的问题。由于调试难度较大,口罩厂又耽误不起,一些团队就趁机提价。
据悉,网络上甚至报出10万元调试一天的服务价格。不过陆谦表示,他身边遇到的价格没那么高,但也听说有工厂花3万请过。
拐点已至?
疫情一天不去,口罩一天不可少。
但不可否认,市场上,口罩价格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在3月初原本15元/只左右的一次性KN95防护口罩,降到了9元/只左右,而工厂出货价已经降到了7元以内。普通的一次性防护口罩价格,从此前的3元/只左右,降到了出厂价1.1元/只左右。
因此,口罩行业是否还值得入局,成为值得行业人士深思的问题。
不少人对于口罩市场还是持悲观态度。李信表示,现在口罩行业已经出现口罩的产能高峰,接下来的需求主要是在海外。“才开始入局的厂商,从获得资质,到购买口罩机、原材料,再到正式生产,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但这一个月的口罩市场走向谁也说不准。”
他表示,国内疫情基本结束了,口罩行业赚快钱的风潮已经过去。因此,现在入局口罩行业显然已经错过了时机。
李信举例,他认识的一个曾经的口罩行业原材料经销商,曾在3月初花高价买到口罩机,打算自己生产口罩,但直到现在,口罩机的调试也不理想。“口罩没生产出来,估计赔了不少。”
创业者梁于阳也不打算在这个“风口”去下猛力气于口罩业务。他表示,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在盯着口罩业务,不仅原材料难找,也乱得厉害。而且,现在口罩行业还没下跌,是因为国外疫情也需要,但随着疫情的好转,口罩未来的销量肯定下跌严重。
对于疫情之后,会不会就此转型做口罩行业?陆谦也坦言,虽然靠着及时转型做口罩,公司账户上的钱已经达到过去峰值的几倍,但他还是会“见好就收”。“毕竟服装才是我的主业,疫情之后,口罩肯定不是主要用品了,而压抑后的服装需求,相信会有回升。”
当然,也有不少创业者坚信,口罩行业依旧值得入局。
疫情期间,帮朋友免费对接口罩资源的创业者李明就是其中一员,他以前是一家电商特卖平台的创始人,认识一些海外供应链资源,所以就帮朋友企业免费对接。
“那时候国内口罩紧俏,口罩都被征用了,企业保障基本靠进口,就免费帮几个朋友企业对接了买手。现在也有些后悔,当时应该收点费。”说到这,李明也有点“后悔”,不过他表示,他已经准备注册一家医疗公司,由家里帮忙管理。
另一位行业人士王伟也表示,最近经常听说有人入局口罩行业。“很多人选择做经销商、口罩代理、做工厂,不过没听说有人现在就退出转型的。”
王伟坦言,“现在转型的才是傻子。”毕竟多个国家口罩价格疯涨的消息不断传出,且有不少国家已放宽对口罩的进口政策。
事实确实如此,媒体报道称,在美国5只装的口罩售价涨至149美元(约合人民币1059.39元,即单只价格约为212元),并且多家药店缺货;在意大利,口罩的单价也从10分欧元长到10欧元;而西班牙药店中,一枚FFP2型口罩(欧盟标准下的N95口罩)售价已高达300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元。
此外,3月17日,韩国企划财政部针对进口口罩和口罩核心原材料暂停征收关税,免税期截止6月底。3月20日,法国宣布,将从中国等国家扩大口罩进口;更早之前,美国宣布取消进口的100多种医疗产品的费用,包括口罩、消毒湿纸巾和手套等。
正如陆谦所言,“疫情之下,子弹还能飞一会。”
(应采访者要求,陆谦、李信、王伟、李明均为化名。)
Recommend
-
93
华硕的路由器产品设计都极具性格,继去年在机身开个洞之后,今年的 mesh 网站产品线最新成员 Lyra Trio,更长得像个世界奇观一样。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款活像立体声喇叭的 Lyra Voice,里面就搭载了 Alexa 呢。不过两台新品都没有公布上市的资料,只有知道会在上...
-
49
来源:科普中国作为2018年的重磅天象之一,火星将于7月27日13时12分上演“冲日”表演,而且这次“冲日”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十五年一遇的“大冲”。届时,人们将可以彻夜欣赏到这颗明亮的红色星球在夜空中闪耀。且慢?啥是火星?啥又是“大冲”(不是
-
16
本文收录在Java技术栈Github,欢迎Star: https://github...
-
27
搜狐捐赠首批医疗物资用直升机运至黄冈、孝感
-
26
相关新闻:马云向日本捐赠100万只口罩与二阶俊博互致信函道谢马云回赠日本100万只口罩用于支持日本抗疫新浪科技讯3月3日下午消息,今日早晨7点,CK253货运航班将马云捐赠的100万只口罩送抵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即将转运日本国内。与此同时,“
-
17
3月3日下午消息,今日早晨7点,CK253货运航班将马云捐赠的100万只口罩送抵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即将转运日本国内。与此同时,“马云捐赠100万只口罩”也引爆了日本社交媒体,在雅虎、日文推特上,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捐赠口罩成为热门话题词,“马云”“口...
-
19
遭遇疫情重创的中国,正在点滴重启。 而现在最为火热的产业链,就是“口罩制造”。 这个在过去岁月里几乎要被“去产能”“去库存”的行业,却意外地成为了“硬通货”的制造者,开始为生命护航。 目前,中国已有4.7万家...
-
22
原标题:2000万只口罩、百万个试剂盒、1亿研发资金,马云捐遍全球时还说了什么?来源:21Tech(News-21)作者:陶力,实习生孔泽思“善良是真正的的自信。设身处地,急人所困是真正的强大。”3月26日凌晨,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马云在个
-
12
三只松鼠章燎原:20年难遇的品牌机遇期,如何三步制胜?| 峰瑞资本2020CEO年会已认证的官方帐号
-
5
美图难遇“美丽”:资本遇冷,炒币浮亏,深陷亏损 2022-05-13 16:56:25 作者:文聪 来源:柒财经 MyToken数据显示,5月13日午间,比特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