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东旭光电百亿债务压顶:一个千亿资本王国的膨胀与“崩盘”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donews.com/article/detail/4920/1802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棱镜(ID:lengjing_qqfinance),作者:李超 编辑:杨颢

11月21日晚,东旭光电(000413.SZ)公告表示,对于深交所问询函中要求其在22日作出解释的“资金偿债能力”、“财务数据真实性”和“业务经营情况”等诸多问题,由于工作量较大,将延期回复,新时间定于11月25日。

三天前,东旭光电一纸停牌公告引发轩然大波,其披露由于公司资金暂时出现短期流动性困难,旗下“2016 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品种一)”和“2016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品种二)”未能在规定时间11月18日完成回售付息,总金额20亿元,同时“15东旭债”暂停交易。外界普遍猜测,作为“东旭系”首要上市公司东旭光电的债务逾期,预示着这个庞大资本帝国资金链的彻底爆雷。

一时间泥沙俱下。20日,联合信用评级机构将东旭光电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C,并将“15东旭债”信用等级由AA+下调至CC。同时,上市公司公告表示,东旭光电第一大股东东旭集团之控股股东东旭光电投资有限公司,拟向石家庄国资委转让其持有的东旭集团51.46%的股份,事项尚待审批,完成后将导致公司实控人变更。

从名不见经传的玻璃制造设备生产商,到坐拥三家上市公司、横跨多个行业、资产超过千亿的资本帝国,东旭集团用了十年,而其崩塌,几乎瞬间。

“东旭的产业布局还是可以的。”一位接近东旭集团人士对《棱镜》表示,作为民营企业,资金在现有形势下出现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不能一棒子打死。但是,也有私募投资者认为,东旭集团的“突然崩盘”实属必然——早在2017年底,故事多过业绩的“东旭系”因在融资市场过于活跃已被金融机构谨慎对待、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的消息,就已经甚嚣尘上。

逾期债券仅仅是东旭光电待解资金的冰山一角,三季报显示,其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分别达到了101亿元和32亿元,偿债压力才刚刚开始。

穷途末路的主业、多元激进的扩张、擅抓题材的炒作、天量规模的融资,东旭王国究竟是“倒”于意外,还是银根紧缩下,又一个野蛮生长的裸泳者出现在退去的潮水中呢?

“都是谣言!”当《棱镜》在11月21日下午致电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时,对方斩钉截铁的回答道。随后,其以“正在开会”为由,将《棱镜》提出的关于本次债务违约事件、东旭集团业务发展及资金链等问题,交由属下相关负责人接待。由于“最近电话较多”、“上市公司流程管控严格”等原因,截至发稿,《棱镜》未能及时得到回复。

主业瓶颈,35亿项目募资却用来应对流动性

作为东旭集团主要资本平台,东旭光电前身为1996年上市、由石家庄国资委控股的宝石A,主营CTR彩电显像管业务。宝石A上市后,很快迎来传统CTR电视向液晶电视转型,2009年,这家老国企营收由2006年的2.32亿元下降到6200万元,净利润长期处于亏损。

宝石A上市的同一年,毕业于机械工程专业、在石家庄柴油机厂担任领导的李兆廷“下海”创立东旭集团。根据东旭集团对外宣传材料,李兆廷对市场有着异常的“敏锐”,在CTR大行其道的年代,他创立为下游制造企业提供CRT彩色玻壳生产设备的东旭集团,一度占据国内50%的市场份额,通过“卖铲子”淘到了第一桶金;2004年,意识到平板时代即将到来的李兆廷,正式将东旭集团由上游制造设备企业转型为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商。

彼时,宝石A已经深陷困境急于改革,而成功“押宝”的东旭集团则如日中天。2009年,东旭集团以子公司石家庄旭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50%股权增资宝石A大股东宝石集团,两年后,东旭集团再次以3.6亿元现金加1.6亿元债权的方式购买宝石集团股权,进而成为了宝石A的控股股东。

根据当时《详实权益变动报告书》,东旭集团在入主宝石A前,扩张速度惊人。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总资产由1.7亿元增加到了24亿元,三年多时间增长1300多倍。急速扩张,也成为整个东旭系未来的主旋律。

在宝石A改弦更张后,其在业绩上的确有段脱胎换骨的表现。2012年至2018年,东旭光电营收规模由7.8亿元增长到282亿元,扣非净利润由1.2亿元增长到21亿元,其中2014年和2015年营收增速分别达到了130%和190%。

然而,业绩迅速催肥的背后,是东旭光电不断大手笔的重组并购和融资扩产。Choice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东旭光电作为买方直接参与的并购就高达40多起,其中,实施完成的达到10起,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2013年至2017年,东旭光电5次进行定增,总金额高达280亿元,其中有220亿元是在2015年至2017年完成。

巨额融资下的并购和扩产背后,是东旭光电主营业务暗涌的瓶颈。作为一门资产重、周期长、迭代快的生意,资本和扩张下的技术革新是玻璃基板行业最大的驱动力。以5代线玻璃基本为例,2008年售价为430元/片,因为技术迭代,在2015年跌至120元。新技术催生的新生产线建设需要重新注入大笔资金,而同样重资投入的旧生产线可能在没有充分盈利的情况下即被淘汰。

2016年,东旭光电仅在“建设第 8.5 代 TFT-LCD 玻璃基板生产线”一个项目上,就通过定增方式募集资金将近70亿元,该项目计划建设 3 条8.5 代比例基板生产线,年产能 540 万片,建设周期18个月。但根据其2018年财报,该项目至去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建设进度仅为30%。

企查查数据显示,作为该项目主体的东旭光电孙公司福州旭福光电有限公司,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将机器设备抵押给中国银行福清分行进行筹资;相反,在2018年底,东旭光电董事会决议通过将募资建设专项资金中的35亿元暂时用于补充2019年的流动资金。

2019年前三季度,在并购和定增市场两年没有作为的东旭光电业绩出现反转,其营收同比下降27%,而扣非净利同比下降了23%。

3家上市公司,收购标的从鸡蛋到新能源和5G

玻璃基板行业整体趋势的变化,固然是东旭集团危机的原因,但如果仅仅围绕主业,或许并不会掀起如此多的争议和波澜。大手笔融资下激进的多元化策略,或许才是其危机的最大伏笔。

“上市以来没干过别的,就是借借借,买买买。”一位投资者如此形容自己曾经持有过的东旭光电。

2016年7月初,东旭光电从不到9元/股,不到一个月时间攀升到14元/股,并且在随后以超过17元/股达到历史巅峰,然而,却并不是因为玻璃基板。

“这是一家很擅于做题材的公司。”一位私募投资人对《棱镜》表示。

当年3月,东旭光电以7400万元获得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成功成为“石墨烯概念股”,夏天的股价飙升,正是源于当时A股对于石墨烯的热炒。彼时,碳源汇谷净资产仅为1100万元,净利润亏损150万元,而其承诺未来三年总共净利润才只有3500万元。

新能源汽车同样是东旭光电涉足领域。2017年,东旭光电斥资30亿元收购上海申龙客车100%股权,增值率高达600%,为此,东旭光电形成了25亿元商誉。

东旭光电四面出击,然而,这也仅仅是整个东旭资本帝国的一角。实际上,早在2010年,东旭集团就开始在光伏领域扩张,并从最早的EPC业务发展为自主投资。2015年8月,东旭集团以24亿元作价收购宝安地产(000040.SZ)3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且更名为东旭蓝天。

与东旭光电天量筹资相同,东旭蓝天在东旭集团进入后迅速开启融资模式,通过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定增,东旭蓝天总共揽得资金115亿元,用途为大量光伏建设项目。宝安地产从房地产行业转型成为了一家能源上市公司。

然而,光伏行业与玻璃基板有着同样的特性,不仅投入高周期长,同时还受到“弃光限电”等政策的影响。2018年和2019年前三季度,东旭蓝天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00万元和-400万元,同比下滑了99%和101%。

以东旭光电为大本营和资金池,通过买壳方式进行多元化并寻找更多的资本平台,成为东旭集团的“利器”。

紧随宝安地产,东旭集团在2016年再次以13亿元资金,将上市后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的服装纺织企业嘉麟杰(002486.SZ)收入囊中,成为自己旗下控股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然而,事不过三,东旭集团在嘉麟杰上的运作并不顺利。2017年5月,嘉麟杰以8000万元收购以鸡蛋闻名的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当其试图以13亿元成为德青源控股股东时,被标的股东大会否决。

收购德青源失败是东旭集团遭遇的“滑铁卢”,而实际上,在2018年东旭蓝天为光伏项目展开的定增当中,20亿元新发行股份全部被大股东东旭集团自己认购。

嘉麟杰的最后一次重组计划发生在今年7月,题材为“5G”,其计划以2.6亿元全资收购北极光电(深圳)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北极光电产品主要应用于光通信器件和光学传感等通讯上游领域。

消息发布后,从东旭集团入主后股价便一路下跌的嘉麟杰罕见出现连续3个一字涨停。然而,这起对东旭集团来说的“常规操作”,仅3个月便戛然而止。10月底,中国证监会对该笔交易进行否决,嘉麟杰股价随即以垂直下降的方式创下新低。

不难发现,2015年到2017年,是东旭集团资本扩张的巅峰,仅收购宝安地产和嘉麟杰、以及认购2018年定增款这三项,就直接耗资近60亿元。而从石墨烯到新能源汽车、从光伏到5G,能挑动起资本神经的热门题材,东旭几乎从未缺席。

“抽贷”下开始“倒贴”,去年偿债108亿

实际上,东旭集团在债务和资金链问题受到舆论关注后,已经在通过媒体释放自己的解释。其中,《经济观察网》引述东旭集团内部人士观点表示,东旭光电180亿元现金多为受限资金、主营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沉淀等,是遭遇资金困难的原因,而该内部人士特别强调,金融机构“雨天收伞”是重大影响因素。

东旭光电回复深交所的正式回应和详细披露尚需等待,但东旭系“功夫在诗外”的“造钱”能力似乎已经毋庸置疑。

Choice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东旭光电净利润分别为13亿元和1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18亿元和14亿元,而到了2017和2018年,东旭光电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和22亿元,同期经营现金流却只有13亿元和4亿元。同时,应收账款占营收比由2015年的21%上升到了2018年的51%,高达144亿元。

相对于其巨量融资,东旭光电从日常主业中获得的现金流可谓杯水车薪。

财报显示,2015年和2016年,东旭光电筹资活动所产生现金流分别高达110亿元和149亿元,远超出其盈利能力。而在2017年银根开始紧锁后,其筹资现金流下降到42亿元,2018年和今年前三季度,融资之路更是在所谓“抽贷”下开始“倒贴”,分别为-40亿元和1500万元。

财报显示,2017年开始,东旭光电未能从发行债券中获得任何现金,2018年开始再未吸引到任何财务投资者,偿还债务流出资金由2015年的29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08亿元。

行业形势、融资缩紧和并购趋严叠加在一起,终于在2019年冬天将整个东旭集团放到了聚光灯下。盈亏同源,激进的融资扩张让东旭集团迅速膨胀,而突然的“断奶”,让这个主业低迷、在多元化上越走越远的庞大资本帝国最终陷入泥潭,也就并不让人意外。

实际上,东旭比外界觉察得更早。Choice数据显示,早在今年7月,“中海信托-东旭光电员工持股计划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减持5300万股东旭光电股份,参考市值2.6亿元,减持理由不符合资管新规杠杆比例要求。而在2016年7月东旭光电股价因热炒飙升之时,包括副总经理、董事等在内的东旭高管,仅通过集合竞价进行的减持就多达11起。

“东旭的命运其实就是现在很多民企的一个缩影。银根收紧形势下,这两年就不容易了。”前述接近东旭集团的人士一再强调。

李兆廷曾说,击败日韩、实现中国在玻璃基板产业的弯道超车,是他作为国企转民营的企业家内心朴素的理想。如今,面对风口浪尖中的债务危机,李兆廷又会用何种方式去击碎“谣言”,而将重回国资的东旭集团,又会经历怎样的轮回?

特别声明: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DoNews专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oNews专栏的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取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