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共享单车下半场:抱团涨价救不了摩拜们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NR3E7jZ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什么?听说共享单车又涨价了?

早在今年4月,哈啰、摩拜、小蓝先后宣布在北京地区涨价:1元/15分钟调整为1.5元/15分钟,30分钟1元调整为15分钟1元。3个多月后,摩拜调整了在上海的起步价,从1元涨至1.5元。近日,哈啰再次调整了在广州的计价,骑30分钟要1.5元,比之前的1元上涨了50%。

疯狂过后等待他们的是死亡、卖身和亏损

“你们说小黄会破产吗?”当时的静静一定不会想到,一句打趣的话竟成了ofo命运终局的预言。虽然至今仍未官宣,吐不出的押金、日渐减少的车辆、人去楼空的公司,无一不在向人们告示 “小黄已死”的消息。

戴威,这个曾幻想改变世界的学生会主席,也上了法院的老赖名单,被限制高级消费。到今年7月初,ofo押金全退完还需12.5年。虽然最近回归,出台了几个“捞钱”的办法,但得到的却是“先把欠的押金退了”的回应。

先一步“卖身”美团的摩拜,并没有跟随大佬走上人生巅峰,反倒成了大佬盈利路上的绊脚石。今年3月,美团调整后净亏损85.17亿元,摩拜就“贡献”了一半。

摩拜被收购、ofo在破产边缘徘徊,哈啰似乎成了鹬蚌相争里的渔翁,坐收其利。但对于盈利,大多数人始终持质疑态度。频频融资的背后或许是对共享单车烧钱的印证,也能看出哈啰的焦虑。总裁李开逐曾表示,“共享单车可以实现盈利,但不可能有大收益。”

巨头对亏损容忍度降低,抱团涨价能救共享单车吗?

摩拜、哈啰、小蓝活下来的真正原因是背靠资金充裕的金主爸爸。成了金主们的流量入口,即使暂时亏损也能正常运营。

然而共享单车带来的流量和红利已渐趋稳定甚至见顶。如何变化模式,扭转亏损局面,成了金主们下半场急需思考的问题。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共享单车用户为0.28亿人,1年后达2.05亿人,到了2018年,用户仅增长0.3亿人。艾瑞咨询预估,今年共享单车仅有0.24亿的用户增长空间。

持续的亏损,红利的见顶,金主们对于亏损容忍度的降低,抱团涨价似乎成了共享单车们的共识。摩拜、哈啰、青桔等主流单车纷纷将作战思路转向提高骑行费用。

但其实共享单车并非一开始就选了涨价这条路,以美团为例,去年收购了摩拜后就开始探索新的变现模式,推出了广告服务,与奢侈品牌路易威登合作。上海用户在打开摩拜App时,会收到来自路易威登展览的邀请。但事实证明,走土豪路线的摩拜,最终也没能闯出新的商业化道路。

那涨价真的就能盈利吗?让我们来理一下共享单车的盈利逻辑:

“一辆自行车两百块钱,每骑一次五毛钱,每天能骑十次,就收回五块钱,两百块钱四十天就赚回来了。加上维护、偷窃及损坏等损耗,可能三个月时间,成本就赚回来了。”显然,朱啸虎想的过于简单美好。

静静上班骑车,扫到第三辆才是好车的情况已是常态,有的车还没等收回五块钱就坏了。目前加价主要针对30分钟以上,而大多数人的骑行时间在30分钟以内。

涨价涨的是骑行费,骑行费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使用频次和客单价,提高客单价,理论上可以提高共享单车的收入,但实际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气候就是导致客户流失的主要因素,在北方冬天的妖风里,骑车出行的都是勇士。

在静静看来,从资本追捧的对象,逐渐沦为巨头流量入口的共享单车们,主要意义在于获取更多流量和大数据搜集,因此如何提升用户增长才是主要发力点,提高骑行费只是个治标不治本、适得其反的下下策。

目前巨头们抱团涨价,或许是在为探索更多盈利模式争取时间、资金,多轮探索后,如果依然不能沿这个方向发展,长达四年的资本游戏可能将画上句号,被边缘化也将成为共享单车们的最终结局。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