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深网|美团搅局、哈啰上位、滴滴变脸,出行市场掀起新流量战争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ZzErEvq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 摘要 ]对于模式的调整,滴滴方面解释为,因为高峰期订单较多,用户面临打车难的问题,接入第三方运力,可以缓解此类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7ZfuQjE.jpg!web

腾讯《深网》作者 相欣

还没有等到顺风车重新上线的消息,滴滴却先对业务模式进行了调整。

近日,有消息称滴滴将在APP中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首个试点城市选在成都,这意味着滴滴加入“聚合平台”模式。据界面报道,除了之前试点的秒走打车之外,与滴滴达成合作的第三方出行服务商还有曹操出行、如祺出行、斑马快跑等。

关于合作的方式,有一种说法是,滴滴为第三方出行服务商提供流量入口,第三方出行服务商为滴滴提供运力,滴滴从第三方抽取佣金,但依据第三方出行提供的运力情况,滴滴抽取的佣金不等,每单最低抽取10%的佣金。

对于模式的调整,滴滴方面解释为,因为高峰期订单较多,用户面临打车难的问题,接入第三方运力,可以缓解此类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过去几年的网约车版图争夺战中,滴滴曾杀出重重包围,在接连收购快的打车、Uber中国后,被认定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领军者,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出现能力企及的竞争对手。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把更多精力放在安全层面,比如投入巨额资金和技术资源建设更完备的科技安全体系,安全替代了业务增长成为眼下的首要目标。行业巨头的脚步放缓也给竞争对手们“创造”了新机会。

实际上,滴滴的业务模式调整已经透露出一个新的行业变化讯号,即旧有流量及增长正在受到来自政策监管层面的挑战,包括滴滴在内的各大平台需要寻找新的流量池,聚合平台已经成为最佳方式之一。

滴滴求变

6月13日清晨,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镇宁路路口,一辆非法网约车闯关逃逸,过程中致使四人受伤,其中一名伤者伤势严重。

这起事件成为一个新的导火索。第二天,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执法总队紧急约谈滴滴出行。约谈会上,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进一步对滴滴提出六条网约车平台合规化要求。其中就包括,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自查统计梳理平台内无网络预约租车资质的注册车辆并作清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结合网约车新政在各个运营城市完成整改是网约车公司的工作重点,比如取得网约车牌照、审核司机车辆资质,尤其在北京、上海,京籍京牌、沪籍沪牌的约束让各大平台如履薄冰。

滴滴此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虽然滴滴没有透露过北京的数据,但若根据我们此前乘坐经验推算,满足京籍京牌的专快车司机也非常有限。清退后对滴滴的直接影响是运力不足。

回顾网约车发展的重要节点,2017年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这一年,网约车新政落实,但它也只是对整个市场改变的起点。在这之后,有关网约车的叫车效率、价格变化、以及整体市场的未来走向都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据《深网》此前了解,当时新政对滴滴的直接影响是,即便在依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2017年初所定下的快车全国业绩也并没有全部完成,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受到较大影响。

监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滴滴过去一年又有了新的麻烦。可以说,2018年是滴滴寻变的一年:一方面是围绕监管和网约车新政要做出大刀阔斧的调整,虽然新政从落地到真正执行留有一定缓和余地,但剩下的时间确实不多了;另一方面,受顺风车事件影响,滴滴所能提供的运力供给能力已经遇到明显滑坡。

滴滴曾披露,截至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注册车主3000万人,注册乘客1.6亿人,日均订单200万单;一则2017年运行数据还显示,滴滴顺风车和快车拼车服务累计分享座位超过10.5亿个。自顺风车业务下线后,这部分运力直接被削弱为零。

就在滴滴专注于安全整改的这段时间,整个出行行业也悄然发生了新的变化。

去年10月,哈啰出行上线了打车服务,这意味着从过去单车单一业务跨越到四轮出行市场的竞争中。哈啰的野心,在此前从“哈啰单车”到“哈啰出行”的更名中便可看出。新的品牌,意味着这家由共享单车服务起家的单车企业在产品、服务、科技和责任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开启从共享单车服务商转向专业移动出行平台的新发展阶段。

背靠阿里,哈啰出行的野心显露无疑。在上线网约车业务之后,今年1月,哈啰出行又正式启动顺风车业务,在上海、杭州、广州、东莞、合肥、成都等城市开通运营。而近来,其又拿出5亿建立“顺风绿色出行基金”来补贴用户。

来自官方数据现实,截至3月中旬,哈啰顺风车车主注册人数已超过200万人,总发单量达到700万。为了趁势巩固地盘,哈啰出行在五一假期前夕拿出5亿元进行集中补贴。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滴滴都必须要做出些什么来应对竞争对手的弯道超车。

新的流量争夺

新的变化还在继续,今年5月起,美团打车开始通过聚合模式继续深耕出行市场。

出行行业里,最早上线聚合模式的是高德地图。2017年,高德地图就推出了易行平台,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摩拜单车、飞猪等出行服务商作为首批合作伙伴被接入进该平台。

在当时,高德地图经常外界被当作是滴滴们的竞争对手,但实际上,官方曾多次表示与各网约车平台是合作的关系。对于高德地图来说,易行平台标志着其在交通出行战略升级迈出了重要一步。

“高德将以易行平台与交通大脑为基础,打造一个具备云+端能力的公共出行服务平台,推动人、车和路三元素的连接、协同和进化。”高德方面曾如此表示。

另外以聚合模式被外界给予高度关注的,是滴滴在出行市场面对的“半路杀手”美团打车。在沉寂数月之后,美团打车今年彻底舍弃继续做自营,改为聚合模式。

聚合模式首先上线的城市是上海和南京,这也是美团打车最早上线的城市,随后逐步新增至苏州、杭州、温州、宁波、天津、重庆、西安、成都、郑州、武汉、深圳、长沙、合肥、昆明、广州。接入的服务包括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

美团曾对打车业务投入重金,当然,高额补贴引起的亏损同样也是美团停止继续自营的重要原因——已经上市的美团不得不考虑如何获得更好看的财务数据。

美团招股书显示,2017年推出试点网约车服务令网约车司机成本由2016年的零增至2017年的人民币2.93亿元。由2017年截至4月30日的580万元,增至2018年同期的9.759亿元。

美团对于打车业务的态度从“不会放弃打车”到“不会加大在网约车上的投入”,聚合模式似乎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尤其是在眼下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

从业务架构调整上,也能看出美团对于出行业务投入的态度。2017年12月在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后,出行事业部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事业部;而到了2018年10月美团上市后,该部门则与大交通、无人配送等部门整合到LBS平台中。

无论是高德地图还是美团打车,做出行聚合平台所瞄准的无疑是其能获得的巨大流量和数据。

美团打车在与美团点评提供的本地生活服务融合后,用户可以通过到店业务带动出行服务,同时也能通过出行服务反推至到店业务,实现流量的双向拉升,与美团收购摩拜单车的意图类似;

至于高德地图,其目的本不在车本身,更重要的是过人、车、路等数据的连接。

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曾表示,“通过用户、企业、政府的协同,在出行需求和出行管理这两端统一调度,通过政企合作的云端交通大脑,与基于端的一站式公共出行服务平台的有机结合,形成云和端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全局道路资源和使用的最优。”

卡位新的能量场

在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过山车式发展回归平静后,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瞄准3-10公里中途使用场景的共享电单车,成为出行平台在短途单车和长途汽车之外新的尝试。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6月12日哈啰出行、宁德时代和蚂蚁金服宣布首期共同出资10亿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推出定位两轮电动车基础能源网络的“哈啰换电服务”。

哈啰出行的逻辑是,一方面是做两轮基础出行服务,包括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电动车服务,在哈啰的电动车业务方面,不仅可以租也可以售。另一方面就是打造基于两轮出行的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基础能源网络、维修、保养等。

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韩美对这个市场前景表现出肯定,“单车日均的骑行需求在2亿次以上,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被大家忽略的两轮电动车市场,它的日均出行需求是7亿次以上。”

无独有偶,宣称要在效率、硬件、用户价值等多个维度持续深耕突破,滴滴在6月17日将滴滴出行单车事业部(内部代号“海棠湾”)、电单车事业部(内部代号“黑马”)正式整合升级为两轮车事业部(内部代号为“海马”)。

此前,滴滴的青桔单车于2018年1月28日正式在成都上线,街兔电单车也在2018年初开始在杭州试运行。

虽然具备一定使用场景,但截至目前,电单车行业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攻克的难关。

一位共享电单车行业从业者对《深网》分析称,一是电单车成本高,包括后续的充电续航、维护成本,因此其投入远高于共享单车。

今年初,上海市区银欣路、庆阳路附近出现了千余辆被废弃的享骑电单车。被发现时,这些电单车的电瓶已经消失不见。这家成立于2015年定位于电单车共享业务的公司,在去年底被曝出资金链断裂,因为退还押金无门,享骑还曾大范围遭到用户投诉。

二是从政策角度来看,电单车在很多城市受到限制。尤其是在2017年时,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曾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当时,专注于共享电单车的7号电单车、小鹿单车、芒果单车、小蜜单车等企业被要求将已投放的电单车在规定时间内回收,后续如再投放相关产品,必须先取得相关牌照和执照。于是,下沉去开拓二三线城市成为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随后在去年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从今年4月15日起正式实施。

《规范》废除了长达19年的旧规,调整完善了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整车质量、脚踏骑行能力等技术要求,意在保证大众出行安全。

《规范》中对电单车进行了明确约束,比如电动自行车需具备脚踏骑行能力,整车质量禁超55kg,最高时速不超过25km/h。如果是超标的电动自行车,按照电摩处理,上牌照及驾照流程跟机动车类似;如果不超标,则按照非机动车处理,不需要牌照,牌照登记注册需根据各地管理办法执行。

总的来看,针对电单车这个细分领域,滴滴、哈啰等出行平台还在抢占赛道卡位阶段,势必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有有潜力的掘金机会。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