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知乎走出知识付费新路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nkj.cn/118471.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Mrmaiyf.jpg!web

01

2019年,“知识付费”终于褪了颜色。

不急于否认这样的观点,先看一下知识付费在2019年的一些现状:

1,创世红利消失,知识付费的“爆款”产品少了。2019年后已经很少出现刷屏级的知识付费内容,纵使掀起了几多小浪花,也没能形成涟漪。有人归罪于流量红利的消失,也有人理性的笃定用户尝鲜期早已结束。

2、市场鱼龙混杂,大忽悠和江湖郎中们依次登场。“爆款”减少的副作用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自带流量的IP被瓜分完毕,随之出现了“股神投资课”、“10分钟学会”等忽悠性质的付费内容。

3、用户激情消退,复购率、完课率、使用率“三低”。随便打开一个两年前被刷屏的付费课程,订阅量几乎没有增长,随便打开一份市场报告,总可以看到知识付费课程复购率、完课率、使用率不断降低的既定事实。

问题出在了哪?作为“业内人士”,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的演讲中道出了答案。

孔子在《论语》中讲了这么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但凡拿了十条以上腊肉的人来向我提问题,我没有不认真回答的。”孔老夫子的一句实在话,大抵就是知识付费可考的典籍之一。

“知识付费”的概念出现后,看似有着不小的颠覆性,一度被认为是互联网创造的新物种,本质上和孔子收人腊肉回答问题并无不同。

孔子、老子等都可以说是春秋时代的大IP,这是收人腊肉的前提;愿意提着腊肉去提问也是有条件的,至少是个棘手的问题。所以当代的一些明星大咖成了“知识付费”最早的受益者,内容也多半是贩卖焦虑……

这样的知识付费,注定只会是一门生意,无法变成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02

作为知乎的创始人,周源显然不会只找病因不求药方。

nyyQfqR.jpg!web

暂且把过去两年的知识付费视为1.0阶段,将知识从线下搬到线上,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可根本上还是“出版”的逻辑,将纸质书变成了音频、视频类课程。知识付费平台也热衷于“出版社”的角色,先找到优质IP,然后包装销售给用户。

沿着这样的路线,知识付费终究会变成一门愈发艰难的生意。

三年前,知乎推出第一款付费产品“值乎”,可以看作是付费咨询的前身,然后顺势推出了知乎Live、电子书、讲书、私家课等付费产品。付费模式也有两种,要么单买,每次提问都带几条腊肉,要么采用会员模式,一次送来100条腊肉,一年中可以随时来提问。

今年3月份的时候,知乎对会员体系进一步升级,推出了“盐选会员”,不仅享有付费内容的权益,还解锁了社区功能权益和身份权益。相比于知识付费1.0的“出版”,知乎所践行的逻辑是“教育”,特征就是对会员制的推崇。

我找到了四个理由来佐证“教育”开辟知识付费2.0阶段的合理性:

第一,知识付费已经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的社群化升级。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上卖得最好的产品已经不是所谓的超级IP,而是主打互动式、陪伴式学习的课程,说明用户经过第一波的市场教育后已经变得理性。

第二,知识付费不应该是纯粹的流量平台,需要沉淀自身价值。如果平台方还抱着将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拉郎配”的理念,竞争力势必要大打折扣,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挖角大V、超级IP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第三,平台需要建立合理的IP孵化和筛选机制,解决IP稀缺的问题。避免被内容生产者绑架的不二法门就是形成扶持、打造IP的能力,特别是知识付费已经囿于明星IP的时候,平台的增量优势正逐渐凸显出来。

第四,满足用户从知识到泛知识的发散性需求。知识付费的第一批用户多半是被超级IP吸引来的,如何挖掘用户的发散性需求,同时为一些非IP内容导流,会员制几乎是最理想的模式,也将是最流行的消费者关系。

03

为什么知乎成了会员制的忠实拥趸,似乎不值得意外。

对比1.0阶段的急于求进,“教育”逻辑下的知识付费属于细水长流的慢生意,平台所扮演的不仅仅是“连接者”,还应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肩负起商业运营的任务,唯有深耕别无他法。

就知乎自身而言,从最初的UGC社区到多种角色共同创造、贡献内容的社区平台,摆在眼前的问题可能就是商业化。

可以借鉴音乐产业的玩法,最早的商业模式无外乎卖唱片,不仅有着过高的进入门槛,还常常出现盗版侵权的现象,直到Spotify、Apple Music等付费订阅模式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音乐产业的市场规则。

如何平衡用户、内容和商业的关系,知识付费可能是最适合知乎的方式,会员制又和音乐的付费订阅最为相似。

从整个知识付费生态来说,吃红利的阶段结束后,核心一环在于可持续的内容生产,需要成熟的工业模式。

URfaiaJ.jpg!web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谈及类似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认真去写,而不是商业化写作,一辈子可能是写不出几本书来的,甚至可能一辈子写不出第二本”。

引申过来,缺少可观的商业激励,那些顶着经济学家、作家桂冠的超级IP们,多半不会铁了心更新付费内容,没有早期的商业激励,那些还在成长期的非知名内容生产者,大多会夭折在成名的路上。经历过所谓的“大V出走”,又趟过知识付费创世红利的知乎,自然知道生门和死门各自在哪。

“知识付费”本就是一个尴尬的过渡形态,关键看谁先冲出牢笼。

04

相对应的,2019年开始讨论起知识付费的终局。

有人认为知识付费应该向下沉市场渗透,三四五线城市已经成为新崛起的流量洼地,五环外市场同样存在焦虑。

有人认为知识付费应该向垂直市场发力,比如女性已经是知识付费的忠实拥趸,除了传播知识,还能提供情感上的陪伴。

也有人认为知识付费的出路是娱乐化,比起那些严谨又枯燥的学术讨论,明星八卦更能博用户眼球,王思聪就早已经验证了上热搜的100种方法……

但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升级,教育或娱乐、线上或线下、垂直或大众,大多重复着“卖知识”的生意,缺少可持续的根基。

在这样的论调下,像知乎这样的社区都传出了“掉队”的说法,原因在于知乎没有加入疯狂抢IP的大军,没有进行一两场刷屏级的传播,也没有用股神、营销大师等低俗的玩法博眼球,也恰恰是知乎值得借鉴的地方。

知乎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前者致力于用付费机制激烈站内优质知识内容的创作,并积极引入外部的优质PGC、PUGC 内容,不断丰富内容的专业度;后者在社区的基础上,以算法推荐的形式提升内容的筛选和分发效率,把内容与问题、内容与用户进行更加精准地匹配。

还是需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中国的人均GDP在持续增加,知识付费相关支出的规模和占比都在不断增加,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将眼下的知识付费从一门出版属性的生意转型为教育属性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无疑有着更大的诱惑性。

知乎所筹谋的,与其说是让用户为内容付费,倒不如说将知识付费作为社区中的合理存在。知识付费的初衷不是解决人们的失眠和焦虑,也不是渲染起用户情绪趁机割韭菜,而是满足大多数人的知识升级,这才是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潜质。

一种业态走向成熟,混乱与迷茫是必经过程,在多数玩家还陷在“知识付费”迷雾中的时候,知乎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

zq2emue.png!web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