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京东方:从“圈钱王”到产业巨人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519943.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ZJ7JzqN.jpg!web

编者按:本文转自砺石商业评论,作者张军智,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很多行业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巨头企业,比如在能源领域的中石油、中石化,在金融领域的工农中建,在房地产领域的恒大、万科、碧桂园,在建筑领域的中建、中铁、中国铁建,在合资汽车领域的上汽、一汽、广汽,在矿业领域的五矿、宝钢、河钢……但在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中国却鲜有世界级的巨头,似乎除了华为,很难找出第二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其实,除了华为之外,显示屏面板企业京东方也算一家。

一个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往往反映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从2011年开始至今,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就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但专利的申请量并不等同于专利授权量,只有授权量才能反应一个企业的真实技术研发水平。

根据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的2018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报告显示,在全球专利授权数量TOP50榜单中,中国大陆仅有华为和京东方两家企业位列其中。而在前20名中仅有福特、华为、京东方三家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其中京东方同比增长16%,排名第一。而这已不是京东方第一次排名第一,在2016年、2017年的这份榜单中,京东方的专利授权量增速都是第一。京东方的创新及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从技术以及研发的实力来看,京东方似乎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很长时间以来,在公众的眼里,京东方却是一个吞金兽般存在的企业,这不仅体现在其不断从政府拿到巨额补贴,以及在股市中不断“圈钱”的行为,还体现在其低迷的股价,羸弱的盈利能力。京东方也因此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背负着“圈钱王”的骂名。

1、“圈钱王”京东方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这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重点企业。北京电子管厂曾经非常辉煌,在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里,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发展到80年代,随着电子管技术被半导体所取代,北京电子管厂也陷入了困境,从1986年到1992年,企业连续七年亏损,濒临破产。

危难之时,年仅35岁,时任电子管厂总会计师的王东升临危受命,出任厂长。1993年,在国际管理学理论的启发下,王东升开始发起对京东方全面改制的“企业再造工程”,另外通过与日本松下合作生产彩色显像管,一举让企业扭亏为盈。但王东升对京东方的改造,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就是登陆资本市场。

1997年,京东方在中国深交所成功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募资3.5亿元,成为北京市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2001年1月,京东方又成功在A股上市,并在此后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募资狂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里,京东方在股市中5次募集资金,超过了250亿。

一方面是不断的巨额融资,一方面是持续的亏损,2005年、2006年京东方分别亏损15.9亿元、17.7亿元,一度戴上ST帽。2007年,在政府的巨额补贴下,京东方才实现了盈利,不过此后又连续陷入巨亏,2008年,京东方亏损10.19亿元。2009年,公司在政府补助6.995亿元巨款后实现净利润496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实际净利润为巨亏11.89亿元。2010年,京东方继续大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达20.75亿元……

巨额的亏损,不断大额的融资,鲜有分红的历史,让京东方在资本市场声名狼藉,也因此被股民称为“无节操”的“铁公鸡”上市公司。

但骂声没有阻止京东方融资的步伐,2013年,京东方又提出非公开融资的计划,拟发行股票95亿-224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60亿元。巨额融资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股市为之震动。当时有评论指出,非公开增发,虽然表面看是从特定的战略投资者手中筹钱,但低价增发后,股本扩大,将损害原有股东利益,另外,作为实业型公司,京东方已拿走真金白银的258亿元,还准备再拿460亿元,加起来718亿元,经营业绩亏损累累,回报股东约等于零,这样狮子大张口的公司,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它存在?

业绩上的巨额亏损,融资上却毫不手软,京东方也由此成了公众眼中贪婪公司的典型。但事实的真相,并非外界看到的那么简单。

2、烧钱机器

京东方之所以如此“贪钱”,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京东方掌舵人王东升选择的发展之路有关。在彩管销售火爆的年代,很多国内企业还在上马CRT生产线时,王东升就意识到显示器市场将面临“升级换代”的技术趋势,1998年,他确定了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为京东方的发展方向。

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京东方又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是延续与外资企业合资的道路,还是走自己独立研发的道路?

作为中国最早的彩色显像管(CRT)中外合资企业,京东方有过深刻的教训:京东方自从与松下开始合作生产显像管,一直到松下显像管退出历史舞台,京东方都没有掌握CRT的核心技术。王东升明白,用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没有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一定避免不了“看人脸色”,但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在更高端的TFT-LCD显示屏领域,京东方显然又缺乏科技实力。

最终,京东方选择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线,然后引进全套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了京东方机会。当时韩国现代集团出现资金困难,不得已出售自己的显示器业务子公司HYDIS。京东方果断抓住机遇,2003年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HYDIS,由此突破了技术、专利壁垒,进入了液晶显示器行业。

液晶面板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日韩企业在面板产业上的成功,背后是政府的推动、以及企业联手大财团砸下千亿的结果。三星的面板曾连续12年亏损,台湾的厂商也经历了近10年的努力才扭亏。而京东方作为后来者,从一入局,在资金上就显得捉襟见肘。

2004年时,京东方准备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筹措12亿美元,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时公司连安置生产线的厂房都已经封顶,结果却因为媒体对面板行业的曲解和误读,让京东方上市计划搁浅。

京东方很快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之中,王东升不得已关掉韩国生产线,卖掉台湾冠捷股权以筹集资金,但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这是我们最困难的经历之一”,王东升后来回忆说。

关键时刻,国开行和北京市政府向京东方伸出援助之手,2005年,京东方自主研发建设的第5代面板生产线投入量产,国内企业“无自主液晶屏时代”正式结束。

不过京东方的国产液晶屏一问世,韩国、日本、台湾等液晶巨头就联手大幅降价,让刚渡过资金危局的京东方再次陷入巨亏。京东方不得已再次向北京市政府申请,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方式,将北京市政府以“债转股”的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并剥离出售一系列非核心资产,以维系公司的运营现金流。

而北京市政府也认识到,液晶面板产业在中国新兴产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出资数十亿成为京东方的股东。另外,由于京东方的出现,康宁、冠捷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行配套投资,总投资额高达700亿元,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近千亿、缴税四十多亿的庞大产业体系。这也让京东方受到了更多地方政府的青睐,并打开了一条“银团贷款+政府投资”、与企业合作建设运营的新型产业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让京东方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产能扩张之路,例如在2007年底,京东方建设的成都4.5代线项目中,22亿元定增融资额就被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三家投资者全额认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京东方的发展再次带来机遇,在全行业利润下滑和产能收缩的背景下,已经近五年没有投资新产品线的京东方,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在股市中定向增发,募集到200多亿资金,大胆进行逆周期扩张。

有了资金支持的京东方,2009年先在合肥投资了中国第一条6代面板生产线,同年8月又在北京启动8.5代线,正式开建高世代线,到2013年时,京东方又连续建成了三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很快攀升至全球前五。

3、“烧钱”背后的逻辑

密集的投资以及常年高额的研发费用,让不了解京东方的大众难以理解,在他们眼中,金融风暴后的京东方就像一台“烧钱机器”:一方面连年亏损;另一方面却以巨额增发不断融资投入新的生产线建设。

2013年,京东方460亿的再融资计划传出后,在市场中引起轩然大波,投资者斥其为“吸血鬼”“烧钱机器”“两市圈钱王”。不少人也质疑,面板行业正在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已建成的产能超出实际需求数倍,而京东方在一个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投入巨资,不知目的何在。

实际上,京东方持续激进的巨额投资背后,是王东升本人对面板产业的专业以及远见。王东升一直很注重对行业技术规律的探索,在2010年他提出显示产业“生存定律”——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而只有足够多的资金,才能确保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才能确保在更新速度极快的产业领域中,投产新的生产线,并且生产出市场需求旺盛的最新高端产品。

王东升说:“做不到首发产品,你的毛利率肯定排不到第一。别人出来的时候你再去卖,价格已经下来了。那时候别人吃肉,你只能喝点汤。”

而想要做到新产品首发,自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这也是京东方最终生存下来的根本法宝: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

京东方最困难的时候,一年亏损几十亿,但依然坚持在研发上投入重金。王东升说:“我们是上市公司,亏损就会被别人骂,但我们还是一年投了30多个亿。如果不投研发,我们当年可能维持不亏,但是就没有现在的京东方了。”

而随着京东方在研发上的投入,以及激进的投资,发展到2017年,无论是在智能手机LCD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还是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领域,京东方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位居第一。

进入行业头部的京东方盈利能力也开始显现,2013年至2016年,其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3.53亿元、25.62亿元、16.36亿元、18.83亿元,2017年的净利润更是创记录的达到了75.68亿元。

液晶显示器行业,是个竞争异常残酷的行业,美国的厂商虽然很早就进入,但却也消失的最早;日本一度执行业技术之牛耳,却由于投资不足,有的被收购,没被收购的也面临技术升级的困局;台湾厂商则从行业领先者变成了如今的追赶者角色;而韩国的三星和LG则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保持显示屏高端行业统治者的角色。

在这场全球巨头的角逐之中,正是“烧钱”和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支撑着京东方在这场竞争之中,穿过行业的低谷,跨越资金链断裂的险境,最终获得了与韩国巨头掰手腕的资格。如今,在高端的OLED显示屏领域,韩国企业依然占有垄断性的优势,不过京东方也正在发起新的冲击。2018年,华为发布的Mate 20 Pro中,京东方提供的OLED显示屏,质量表现超过了LG提供的显示屏。有消息称,京东方的OLED显示屏,目前也进入了苹果手机采购名单之中。

4、京东方的价值

企业存在的一大价值就是要赚钱,就像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的松下幸之助所讲的: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但京东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此,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整个电子工业的支持和拉升。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整个电子工业都处在“缺芯少屏”的焦虑中。中国的彩电企业早年也曾经兴旺一时,但在CRT显像管向液晶屏升级的过程中,因为不掌握核心的显示技术,中国彩电厂家只能从日、韩、台进口,高额的价格,让中国彩电行业效益大跌。

为了从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利润,在2001年至2006年的6年时间里,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六家日韩面板企业,以平均每月一次的会议,总共召开了53次“晶体会议”。会议中的重要一项就是,针对大陆彩电企业的采购,联合操纵市场价格。

这也直接导致中国的液晶彩电价格高居不下,2003年时,一款32寸的液晶电视,价格竟然高达上万元,其中液晶面板成本可以占到彩电成本的60%,中国彩电行业完全仰人鼻息。

IF32UjB.png!web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韩台的面板厂商进入寒冬期,但大陆因为成功抵御金融风暴,对面板的需求不减反增。出于善意,国家相关部门两次组织大陆9家彩电企业赴台采购液晶面板,此举被称为“将中国台湾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泥沼”。但结果却是,台湾联合韩国、日本企业哄抬面板价格,半年之内,面板价格飙升60%。

2010年,中国进口液晶面板金额高达47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直到近几年,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一批液晶面板生产商崛起,才让中国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站稳了脚跟。有统计称,京东方这样的中国企业平均每块面板亏损1块钱,国内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的成本就会下降10-20块钱。

面对海外巨头的围攻,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面板行业,京东方曾长期亏损,但也正因为有京东方这样的企业存在,中国的消费者今天才能不被国外产品勒索和绑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电视、电脑、手机产品,也正是有了京东方的存在,中国的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手机品牌才能以物美价廉的特性,攻占全球市场。

王东升曾用三个反问,描述过京东方的价值:

“如果没有像京东方这样的企业,华为、联想、小米、魅族们得给牢牢掌握面板行业话语权的三星、LG、夏普这些日韩企业多贡献多少营收?”

“想象一下,我们的战斗机、航空母舰上,所有的显示屏幕、仪表面板都只能用别国生产的显示器件,老百姓会觉得这个国家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国土安全吗?”

“在液晶面板技术的发展上,过去的确是日韩企业主导了潮流和市场,但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块屏仍将会是各种信息流的必经入口,难道还要将我们的大市场拱手相让吗?”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