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假如没有P2P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tmtpost.com/3845749.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rYFJ32u.jpg!web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洪言微语,作者|薛洪言

彼此心照不宣,共识却已达成——P2P的未来,很暗淡。

监管埋头推整改和清退,只字不提备案;平台默然推整改与合规,绝口不谈明天。大家都保持着沉默,一边等待最坏的结果降临,一边又暗暗期待最坏的事不会发生。这最坏的事,自然是P2P只有清退、没有备案。

P2P惹了众怒。很多人表达意见:假如从没有P2P,哪来这么多集资诈骗。就好像说,假如不是现金贷捣乱,我们早就将高利贷赶出这个世界。

当然,从来就没有假如。

P2P崩溃简史

P2P的所有问题,根源于“德不配位”——定位于信息中介,却对风险大包大揽,风险生成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终成祸端之源。

早期的P2P是民间借贷的线上版,出借人和借款人一一对应(Peer to Peer),平台居间撮合。那个时候,P2P模式简单,却不被人看好——陌生人之间谈信用是扯淡,这事做不成。

不过,马克思说,“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资本如此,劳动人民也不例外。P2P收益够高,虽然看上去不靠谱,依然有人尝试。2007-2010的三年时间里,10家平台相继成立,熬过了艰难的萌芽期。

之后的两年,P2P迎来了转机。

智能手机面世后,7×24小时上网成为可能,带火了微博、微信等移动端APP,互联网开始席卷一切。类似团购这样的创意,一度引起千团大战;P2P虽不被看好,但总算与互联网沾边。2012年末,平台数量增至150家,年成交突破200亿。

次年,互联网金融成为风口,P2P被树立为典型,等来高光时刻。2013-2014年,2000多家平台密集成立,年成交突破2500亿,P2P成了新金融里的头号角色。

数以千计的平台,竞争白热化。恰逢互联网思维吹遍神州大地,优化产品体验成为致胜法宝——

替出借人承担损失(本息保障),降低出借人的风险;

将万元大标拆分成百元小标(金额拆分),降低投资门槛;

将两年期借款拆分成八个3月期借款(期限拆分),让短期投资也能享受高利率;

引入债权转让机制(产品活期化),提高产品的流动性;

垫资给借款人放贷,再把贷款转让给出借人(超级借款人),降低借款人等待时间;

甚至先发几个假标把资金占上,再去寻找借款人(资金池),降低出借人等待时间;

……

有些优化不伤及根本——如金额拆分和债权转让;有些优化偏离了信息中介的定位——如本息保障;有些优化走火入魔,与非法集资、无牌放贷无疑——如资金池、超级借款人。

这个阶段,P2P们“进化”程度不同,顶着同一个帽子,却同名不同种。入魔的平台最风光,如e租宝和泛亚之流,俨然成了行业龙头;当然,死得也快,没熬过2015年。

e租宝们让大量出借人血本无归,2016年,整顿大幕开启。8月,《网贷暂行办法》出台,以信息中介定位为抓手,把P2P这些年 “进化”出来的资金池、本息保障、超级借款人等“魔性”特征一一杀死,意图将P2P打回原形。

红线和边界确定了,落地却不易。

P2P数量众多、鱼龙混杂又涉及公众资金,若合规要求一步到位,会危及出借人资金安全,引发风险隐患。于是监管给了整改过渡期,又抛出“备案”的胡萝卜,激励平台奋力整改——早日上岸,变成金融正规军。

“异化”尚浅的平台,看到上岸的希望,洗心革面,潜心整改;入魔已深的平台,早已回不了头,混在整改的大军里,依旧故我,成为隐形的地雷。如钱宝网这种,上百亿的标都是虚构的,让它怎么整改?索性骗一天,是一天。

所以,P2P整改,一直是少部分平台在整改;大多数平台我行我素,还以自爆的形式不断捣乱——加深公众对P2P的恐惧感和监管对P2P的厌恶感。

2018年6月的集中爆雷潮,更把这种情绪引至顶点。自此,公众对P2P避之不及,能逃则逃;监管也越来越不耐烦,能关就关。

那些欢天喜地等备案的平台,懵了。

假如灭了P2P

P2P的命运,似乎悬在监管一念之间,其实握在自己手里。

金融监管是理性的决策,不是孩童嬉戏,松与紧、开与关,不过是风险和收益的跷跷板。P2P的发展,若风险可控,又能助力普惠金融,怎会没有明天?

P2P里两个P,一个P是出借人,他们拿钱出来投资,容易被高息吸引、无视风险并遭受损失,是需要被保护的“金融小白”,是需要被关注的大爷大妈;一个P是借款人,他们需要借钱,又非持牌机构的座上宾,于是求助P2P,是小微金融融资难的主体,是普惠金融的关照对象。

理想的情况是,出借人——让人操心的“金融小白”——回归银行理财,踏踏实实赚5%的收益,不要为多出来的三五个点(P2P收益在8%-10%之间),让全社会跟着操心;借款人那边,数以千计的银行、小贷公司大门敞开,不愁没有去处,如果就好P2P这口,那P2P可以转型助贷机构,继续为借款人服务,为普惠金融发光发热。

可见,消灭了P2P,皆大欢喜——出借人乖乖回到银行去,借款人乖乖接受持牌机构的低息关照。结论呼之欲出:不要再空谈P2P的明天,一概关停,才是最明智的。

相似的画面,在哪见过?2017年末的现金贷新规。

新规将年化利率36%以上的产品一概取缔,让借款人借着舒心、还着放心。预想的结果是高利贷和暴力催收绝迹江湖,结果呢,比现金贷更高利、更隐蔽、更肆无忌惮的超利贷和714高炮们(一种借款期限7天或14天的短期高息现金贷),扛起现金贷的旗帜,依旧在江湖上驰骋。

就好比家长管教调皮的孩子,规定每天看电视不准超过1小时,孩子倒是不沉迷电视了,每天蒙头在被窝里玩起了iPad。人们把教育视作一门学问,也有人称之为艺术,可见靠“三不准、四必须”,搞不定教育问题。

同样的,消灭了P2P,出借人会乖乖回到银行去吗?未必。苏大强们深陷豪富理财的陷阱,而豪富理财们从未戴过P2P的帽子。 灭了P2P,灭不了人们对高息的追求;P2P只是一个旗帜,树倒猢狲散,是散了,但猢狲们还在,奔向下一棵树。

到时候,是不是还有一波爆雷潮,再来一次集中清理?

堵不如疏。

留下P2P这杆旗,给数千万出借人的高息理财欲望留个出口,三年的整顿,也算有个交代。

借款人也需要P2P。

放贷机构不是慈善机构,普惠金融也非金融扶贫,每家放贷机构都有准入要求,“有3次逾期记录,不要”、“社保不足半年,不要”、“还没有工作,不要”……,放贷是为了赚钱,如果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高利率有什么用?

放贷机构会设置各种各样的门槛,把心目中的高风险借款人挡在外面。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信用分的输出,每家机构眼中的坏客户正在趋同。

一个客户在A银行借不到钱,在B银行也借不到钱,因为银行用的是相近的风控模型;一个客户在银行借不到钱,在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也借不到钱,因为银行和小贷公司的风控逻辑,也在趋同。

此时,借款人无路可去,只好朝着大海走去,投向地下高利贷、714高炮的怀抱。为何不让P2P来做中间的缓冲?

合规的P2P,出借人来承担风险,千万个出借人对坏客户的认定标准,不可能趋同。那些被大数据模型认定为坏客户的借款人,总能找到几个愿意一试的出借人吧。

千万个出借人构成的多元、广谱的风险偏好集,为小微借款人搭建足够厚的借款匹配垫,这是P2P这个商业模式最核心的价值,也是不可被取代的价值。利用好这个价值,普惠金融,还能往前走一步。

能退尽退,应关尽关

作为行业的P2P,保住了;作为机构的P2P,未必能活下来。通往备案的路,还有很多障碍,跨不过去的,要么死于“能退尽退,应关尽关”的政策铡刀下(具体可参照《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整治办函[2018]175号);要么死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

第一道关,规模关。对于在营规模较小机构,监管原则是“坚决推动市场出清”,至于何为规模较小,标准没有公开。

在我看来,这个门槛必然是地方特色,由地方监管机构进行差异化划线。

如果本地P2P数量较多,如广东、北京、上海、浙江,门槛可以划得高一些,比如待收余额不低于10亿元;

如果本地P2P数量不多,如山东、湖北、江苏、四川,待收余额不低于5个亿也是可行的;

特定区域,如中西部的西藏、青海等,本来P2P数量就极少,各种条件筛下来,一个不留也很正常。

6J7jUnJ.png!web

第二道关,不出险。规模过关,还需身家清白,毕竟e租宝、唐小僧们,个个都是大块头。站在监管的角度,麻烦的都是出险的大块头。

监管界定的高风险平台,除了自融、假标、拒绝整改等“硬指标”外,逾期率超过10%,负面舆情大多也在考察范围内。

逾期率指标需要加倍谨慎,一则平台执行监管“降余额”的规定,分母在萎缩,指标有胀大趋势;二则多头借贷、以贷还贷的背景下,逾期具有传染性,可控性差。多数时候,一个客户在一家平台还不上,也会在其他平台逾期。

不过,多数平台披露的项目逾期率一直是0,如果是这个口径,那本文这里的担心就算多余了。

第三道关,用户关。眼睛里盯着监管,难免就忽略了用户,用户代表的是市场之手。得监管之手青睐,得不到市场之手的照拂,也是枉然。

出借人关心的是安全,爆雷潮后,出借人加速外逃、加速向头部平台集中。至2019年2月末,行业资金净流出近3000亿,缩水三成(与2018年6月末数据相比);十大平台集中度提升11个百分点,但待收余额也是流血状态,期间降幅超过60亿。

借款人关心能否借到钱。出借人流失后,平台资金匮乏,借款人能申请到额度,借款标的进度条却要走上一两周,也只好逃之夭夭了。

b2uuYbj.png!web

第四道关,转型关。备案不明朗,头部平台做了多手准备——进可专心做持牌机构,头部P2P多半有一两个金融牌照;退可转型助贷平台,向持牌机构输出流量和科技。

持牌的P2P,数量有限,持牌机构,又数量太多,专心做持牌机构,这条路不好走。助贷,最为可行,但P2P做助贷,真的有未来吗?

助贷模式,就像武林高手用内力助人御敌,能撑多久全看内力深浅。流量就是助贷平台的内力,若自己的流量都全靠外购,内力不扎实,做起助贷来势难长久。

场景巨头都有原生流量——百度的搜索流量、腾讯的社交流量、阿里和苏宁的电商流量等,内力源源不断,做开放平台没有问题,但P2P们,没有原生流量,即便有千万注册用户,也总有用尽的一天。靠广告不断输血,做流量二道贩子,也难持续——倒爷们只是转轨经济特定时期的产物。

所以,P2P转型助贷,真有未来吗?

假如没有P2P

P2P的明天,尚是未知之数。但回顾过往十年,功过是非,却也不易盖棺定论。

说到过失,P2P成为非法集资的遮羞布,密集爆雷更是让出借人损失惨重。但假如没有P2P,非法集资就找不到别的互联网宿主吗?假如没有P2P,投资者就甘于银行理财4.5%的收益吗?

未必!

说到贡献,以互联网为媒介,直连出借人和借款人,为普惠金融另辟蹊径,这不能不说是P2P一个贡献。假如没有P2P,数千万借款人能在银行顺利借到钱吗?

同样未必。

假如没有P2P,可从来就没有假如。

其实,P2P的方向没错,只是路走歪了。(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来源于 洪言微语   作者: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 薛洪言】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NfANziy.jpg!web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