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前员工复盘ofo:戴威宁愿战死,也不愿妥协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tech.qq.com/a/20181128/012647.htm?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uqMFfe.jpg!web

这个冬天里的ofo,连同戴威和他的员工一起,仍身处舆论漩涡。有人选择离开,有些人还在坚守等待最后那一刻。无比残酷的是,还有围观的人等待着终场哨声的响起。

在终场尚未到来之前,创业家&i黑马与一位不久前离开ofo的老员工聊了聊,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回看ofo这起伏的三年。作为早期进入ofo的员工,TA经历了ofo在校园的诞生,以及多轮混战厮杀。

这更像是一段记录。创业家&i黑马带你回顾一个年轻人如何被梦想的力量吸引,又让你看到一家风口上的公司在商业战场经受过怎样的洗礼,以及它所建立的城堡和未能跨越的沟壑。

以下为ofo前员工对创业家&i黑马的口述,经编辑删减。

走进风口

创业家&i黑马:时间倒回到三年前,以“共享”的名义,ofo、摩拜相继诞生。在巨额资本追捧下,ofo走出校园,共享单车“百团大战”,行业累计融资超过200亿元。风口就这样飞起来了。

第一次被邀请加入ofo,我是拒绝的,因为感觉这个项目不成熟,也完全不了解这个团队。后来他们又找我聊了很久,感觉大家能合得来,我就义无反顾加入了。当时我也没觉得这个项目要怎么样,想着只要能在学校里做好,就可以了。可能也有远大理想,比如有一天能在全球的高校里做,但还是局限于学校。

入职第一天,我去办公室开会,当时屋子里有六个人,戴威坐在旁边。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感觉他很有亲和力。大家握手,兄弟相称,之后就是开会。那个时候公司只有20多个人,每个人基本上都和自行车有一些缘分。

机会出现在2016年5月,事情发生改变。校园业务爆发,开始有投资机构决定投资ofo。因为拿到大基金抛来的橄榄枝,团队扩张,校园数据非常好。紧接着四个月之后,又拿了新一轮融资,数据越来越好,我们开始走出北京,在全国招人。

虽然,当时戴威也没有承诺兄弟们以后会怎么样,但我们自己觉得可能要火了。对前几十名员工来说,我们觉得如果ofo真能发展成像阿里巴巴或小米那样的公司,自己就不可能吃亏。

ofo中间也经历过一次关闭和重启。2016年3月,学校订单奇低。我们当时的模式就是攻下学校,然后投车,刚开始每个学校的订单都是暴涨,在北京连开了十多所学校。但订单突然暴跌,车辆流失很严重。这个问题当时无解。

一个周末,戴威给我打电话,叫来所有运营人员开会。他站在白板前面,跟我们讲团队现在没事。大家相互辩论,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所有自行车停止运营全部收回,把“病”治好了再干,当时这叫ofo的“重启计划”。

当时,戴威还有个“死亡推论”,让每个人都发言,什么能让ofo死掉。最后, 他得出结论,唯一能让ofo死掉的就是用户离开我们。 当时,大家都同意,因为只要用户没有离开,就证明还会有人骑车。后来,我们在北京测试,只在北大校园范围内运营,结果订单量很快上涨。

IvEJfuM.jpg!web

ofo耗损严重

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公司扩大以后,车辆损毁也很严重。进入一个新的城市,订单量都是呈指数增长,然而最多一个月,又开始下降。车子丢失,包括上私锁等问题全都出现。

期间,戴威也变得更成熟。他从一个学生、一个兄弟,变为一个家长、一个老板。他的压力也很大,拿了投资方那么多钱,盈利压力始终压着他。

另外,他也有个人理想,他希望把ofo做成一个能影响世界的公司。

风口里的漩涡

创业家&i黑马:资本入局后的共享单车坐上了高速列车,不可避免的混战、烧钱厮杀。2017年,在18天时间里,ofo、摩拜等玩家总融资额超16亿元。ofo在全国投放2300万辆单车,单日订单超过3200万。然而,风光背后暗藏隐患。

2017年初,ofo的“百城计划”就开始了。而供应链、运营、车辆损耗、团队管理和公司文化等问题尚未解决。那个时候大家已经看到积压了太多问题,但在资本的刺激下,那个时候必须扩张。从我的角度看,戴威要考虑其他问题。 但站在一线看,很多东西完全行不通。

3UjiU3E.jpg!web

ofo在三年间拿到了朱啸虎、程维和马云三张王牌

即使拿了很多融资,但很多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一方面团队架构已不像从前,2016年底公司招了一些职业经理人,从CEO办公室到职业经理人,再传达到一线运营, 中间有很多环节,公司没有完整的流程和业务体系来支撑,以解决这些问题。

ofo在校园的时候,我们靠兄弟义气在运转。但是走出学校,随着公司扩大,不仅要有这口气,还需要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来相互支撑。但我们毕竟年轻。管理层的一些执念,流程缺失,之前能用兄弟感情解决的小问题,到后来解决不了,问题越积越多。

另一方面,在商业角度,我们追求快,投资人也需要数据。 我们疯狂投车,就像打止痛药,打进去立刻见效,但这无法长久。 北京投了那么多车,时间久了还是会有大量丢失和损毁,自行车生命周期一到,问题再次爆发。我们需要有效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但那个量级,ofo自身已经很难跟上。

当时,我跟很多城市经理聊,业务部门直接主导公司所有决策,这是管理架构最大的问题。 他们能直接左右财务和供应链,比如开多少城市,做多少预算,生产多少辆车,这完全不合理。 他要求这批自行车在一个礼拜内造出来,但是供应链反馈,按照正常规避风险的流程,这不可能完成。 财务部门得出结论这样花钱不对, 但他们觉得需要拿钱砸数据。

团队不是没试过建立架构,但中间穿插了太多不可控因素。可能戴威的想法是这样解决,但其他人想的是另外一套,他甚至可以说服戴威。风险在于如果这在公司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说某个部门的老大,他说服了戴威,又没有其他人参与,那这个问题可能最终并不能解决。

拿到融资后,公司花钱如流水。如果这是门生意,一分钱就要掰成八份花,何况钱来自别人的投资,还要想办法挣回来。然而,很多人的态度一直都是“我们不差钱”,还记得一次开会一个高管对着全国城市经理半开玩笑的说:ofo现在不差钱,钱都花不出去,要你有什么用?

vmIRJrI.jpg!web

鹿晗代言ofo

2017年大扩张,ofo花2000万元冠名了一颗卫星,基层员工都觉得这简直是胡闹。我们还花1000万元请鹿晗代言,而摩拜的代言人就是创始人胡玮炜。

这还体现在ofo和摩拜打仗的策略上。摩拜的理念是,投一辆车就要算一辆,我们觉得“先上高速后修车”,投出去的十辆车只要能顶他们一辆,那就算赢。我觉得这很可笑,一直说ofo的车便宜,可价格能有多低? 为什么我们的十辆车,有九辆都是坏的。 很多人从来没有反思和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宣传车的数量,好像真的胜利了一样。

2017年9月,公司一轮大的架构调整。创始团队开始有人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成为核心部门的负责人。随着公司扩大,他们更愿意用一些有经验和大公司背书的人,我觉得可以理解。

但伴随他们的到来则是 公司内部出现站队现象。 我跟戴威提起过这个问题,但后来不仅没有改变,还愈发严重。许多老员工心灰意冷,2017年年会,创始团队中很多人已经离开。

风口退去

创业家&i黑马:行业风云诡谲之后,无法盈利的事实被验证,资本浪潮褪去,钱荒出现。今年3月,ofo以动产抵押共享单车的方式,获得17.7亿人民币的救命钱。ofo开始裁员节流并尝试造血。

共享单车是一门生意,但不是这样的玩法。首先这个市场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投那么多车,砸那么多广告,但里面有太多泡沫。 我们在北京至少投了近百万辆自行车,但需求根本没这么大。

早在2017年下半年,我们就发现了问题。车投进各个城市,数据刚上来,下一个阶段就是下降。原本应该稳步推进的生意,因为恶性竞争,你就必须一直跑,不能停下,于是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紧接着,资金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我们的猜想。

有天晚上,戴威打来电话,问我怎么看现在的业务?我和他讲,从运营上来看,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当时公司4000多人,运营人数超过一半,公司的整个架构很累赘。我们需要花精力去学怎么科学的投车、调度,能让我们少投入的同时,服务那么多订单。

我们在一个城市试验过,直接砍掉运营,也能让它跑起来,但后来不了了之。因为如果推行,供应链、车辆的质量、公司制度都已无法支撑这个效率。

2017年10月,ofo开始大面积出现车辆损坏、流失,订单下降。

情况变得不好的时候,恐慌的只是两种人。 一种是对公司真有感情, 他在这个岗位上付出过心血,公司业务不行,他很惶恐。 另一种是觉得自己前途会受到影响。 大多数人不是这样想,他们只是来上下班,打卡拿工资。

QJ7j6zu.jpg!web

至暗时刻的丘吉尔曾说,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终结,唯有前进的勇气长存。

真正的惶恐是今年4月,很多人的款项无法报销。为稳固人心,公司学习“至暗时刻”的丘吉尔,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先是把 各部门的总监派到情况最严重的灾区,主管运营和梳理业务。 一些效率比较低的部门也被全部砍掉,然后开始进行员工关怀,定期开员工会。

ofo不是没想过赚钱。从业务角度来讲,ofo有多次造血尝试。共享电单车、B2B,在自行车广告位等流量入口想了各种办法,但都没什么盈利。这也验证了原本被资方吹捧的许多想法都不成立。我们有很多流量,但是变现的路走得太艰难。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流量和广告可能只是锦上添花,赚租车的钱才是活下去的根本。

戴威也在变化。开会时,有人问他,公司会不会黄,他会正面回答:公司会活下去。但这不像他,感觉只是例行公事。如果回到2016年,戴威不会这样回答,他的思维会很清晰,并反问你:为什么这样想,公司有多少钱,有谁在帮我们,有什么决策和进展。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看到的戴威都是活泼开朗的。他可以从夜里开会,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仍然表现得很有活力。

戴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后来情况变得不太好时,ofo开过几次员工见面会,他在会上带着笑容跟大家说“我们死不了”,还有一些新办法。 他说话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带着很强的执念。但很明显,他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信心也不是一下子被磨灭。起初,每个人都从骨子里散发着战斗的意志,以及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决心。每个人都有执念,偶尔失望或心灰意冷的时候,跟戴威谈个话,这个执念就又被唤醒了。

2016年竞争最激烈时,开城大战,大家都在抢市场。当时各地员工被直接拉到北京集训,所有的人心气都很足。2016年,我们用20天时间抢下某一线城市一半的市场份额。看到那个数据时,我们特别自豪,因为每个人都付出很多,这个数据是大家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那个时候,团队和战斗力是我们的优势。只用很短时间,订单就能被掰回来。但现在这些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其实,每一次改变,很多人还是相信戴威会在决战时刻起到作用。 只不过相信的人越来越少。

终局

创业家&i黑马:从摩拜被收购的那一刻起,共享单车这个曾经风口上的行业,经过多轮厮杀,似乎响起了终场哨声。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ofo一边倒的唱衰,以及ofo几乎以周为单位的传谣和辟谣。

4个多月前,有多个资方跟创始团队谈收购,都被戴威拒绝了,当时五个人里有三个人支持他。大家觉得戴威不同意,一方面是因为价格, 但更多的是执念,他不愿意被控制。

2017年,ofo和滴滴决裂,员工就有点不安。不安是因为大家对业务和团队不自信,结果还跟投资人决裂。首先拿了投资方的钱,人家管理你也是正常。其次, 我们觉得滴滴会带来更好的管理经验,帮助规划架构,也会规避一些风险,毕竟他们运营平台那么多年。

7VjAn27.jpg!web

戴威和胡玮炜的合照曾被认为是ofo和摩拜要合并的信号

刚开始,传ofo要和摩拜合并,我们一方面觉得不错,但也会摇摆。风险在于合并之后,谁说了算。得知摩拜被美团收购的消息,我们就觉得共享单车的游戏快结束了。因为在内心深处,很多人认同摩拜的产品,包括物流和运营,但它最终也不过是这样的结局。

大家最初有个共识,如果公司被收购,肯定没什么好下场。但后来一轮又一轮,价格不断降低。摩拜被卖的时候,员工都觉得摩拜作价这么高,等再听到新的消息,价格又大打折扣。慢慢地员工觉得还不如早卖,至少价格高,大家也能得到应有的赔偿。

现在的ofo,负债累累。我能想到最好的结局就是还能有人接盘。 ofo需要悬崖勒马,换一种思路踏踏实实把业务做好,去掉之前那些浮夸想法。 给用户、供应商和社会一个交待。当资本和市场冷静下来,大家看到这就是一个自行车的业务而不是想办法创造需求。你天天在大街上卖药,但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吃药。

回头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最好的安排。ofo之所以一直没有被收购,包括今天的境况,都有些理所应当。摩拜那么早被收购也不是巧合,包括它的团队决策风格都决定了它在那个节点,以那样的价格被收购。

最后,如果ofo被收购,那就是戴威真的妥协了。其他人或许会在收购和坚持之间权衡,但对戴威而言,这件事如果放弃,那就是他的失败。因为在我的认知里, 戴威是那种宁愿战死,也要战斗到最后的人。只是整个公司,可能要为他的执着付出惨痛代价。

我失望吗?与其说失望,不如说我们很多人太天真,也期许太多。ofo教会我的是不能太理想化,而是简单把它看成是一份工作。让节点更有效,建立标准化的体系,这才是公司正常运转最重要的一点。兄弟情和公司文化都只是管理上的锦上添花。 一直用不成章法的理论来打,肯定会失败。

我送过太多人离开ofo。今年几个老员工离开,大家一起吃饭,饭桌上八九个人,还有几个在职的员工,突然饭馆里开始放《送别》,所有人都控制不住哭了。每个人都付出太多心血,尤其很多老员工吃了太多苦。

回忆整个过程,我还记得那一幕:当时ofo还没有走出学校,戴威站在那张白板前,用他的逻辑跟我们分析怎么去解决问题。那是最真实,也是最单纯的时刻。

后记

创业家&i黑马:如今,ofo陷入资金危机近一年之久,面对种种变数,困境中的ofo仍在努力求生,想尽各种办法造血。

戴威仍在坚持。今日,在内部信中,戴威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并承认冬天已来,风雪将至。但他表示,“只要心中有信念,寒冬和黑暗就无法将我们打倒。”

关于ofo的终局,我们尚不得知。然而在当下,对于ofo和戴威来说,这或许不是一个简单讲述失败与成功的故事,而是一群曾怀有理想,被资本催生,又跌落之后,逆境求生的故事。

“从一个项目到公司,它的发展壮大,我们都倾注了太多心血。不论ofo现在怎么样,我希望它能好。”在采访数位ofo员工时,他们都会对创业家&i黑马说这样一句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但愿ofo能捱过这个寒冬。

附ofo今日内部信全文:

各位ofo人:

大家好!

充满挑战的2018年即将过去,属于我们的战斗还在继续。为了更好的聚焦目标、协同作战,应对更加复杂和困难的生存环境,公司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1、池文明出任公司首席人才官(CPO),兼任人力与行政中心负责人。大池将统筹公司内外部资源,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提升组织能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组织升级、团队成长、个人进步的机遇

2、合并原战略、法务、风控中心,成立“战略财务与法务中心”,由封晓瑛担任中心负责人

3、合并原产研与大数据中心、品牌市场部、Growth FT,成立“研发与大数据中心”和“产品与增长中心”,由公司首席技术官(CTO)童长飚兼任研发与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向我汇报,黄侔担任产品与增长中心负责人,向飚哥和我双实线汇报

4、任命周伟国为国内运营事业部总经理。伟国将带领事业部同学继续开拓创新,大胆改革,为共享单车行业探索新的突破口

5、任命Jeremy Chen为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未来海外事业部会继续秉承ofo“让世界没有陌生的角落”的使命,积极创新,为海外用户提供更丰富、便捷的出行选择

6、其他组织保持不变。

冬天已经来临,风雪亦将随至。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的并存,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候才能真正让我们破釜沉舟、向死而生。当你认为它是危险,那么危险已经来临,当你认为它是机遇,那么机遇即将到来!

只要心中有信念,寒冬和黑暗就无法将我们打倒,我们是彼此的战友,更是彼此的家人。朝着希望,逆风飞翔!

戴威

2018年11月28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