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走了,他捐赠了300多所学校,自己却卖掉豪宅,住出租屋
source link: http://www.iceo.com.cn/com2013/2018/0712/303814.shtml?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田家炳基金会于7月10日发布讣告,田家炳先生于7月10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这位香港著名的实业家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高陂银滩村,上世纪50年代举家前往香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田家炳基金会,用于中国的教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比例高达90%。
如果搜索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田家炳先生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这些学校或学院遍及国内所有省级行政区。
历数田家炳日常生活和慈善捐赠的细节,又会发现他是一个矛盾体。捐赠了300多所学校,自己却住着出租屋;创办化工实业成为业界翘楚,却没有购置专车,坐地铁上下班;极尽低调鲜少在媒体面前露面,国内却处处是“田家炳”中学,有人甚至说他“名过其实”……
这背后其实是田家炳朴素的公益观,以及他如何做教育公益的思考。
捐赠中小学“投资回报率”最高
田家炳幼年家境贫寒。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只好初中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18岁那年,田家炳远赴越南推销瓷土,20岁出头他又到印尼从事橡胶业。田家炳在印尼工作生活了多年,有了一定积蓄后,他得以有机会走访欧洲国家。
这些经历对田家炳视野的形成影响很大。为什么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
田家炳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教育发达。这也成为后来田家炳基金会成立后,在教育公益领域发力的重要原因。
“我的学历低,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田家炳曾说。
在田家炳捐赠的教育项目中,绝大多数又是在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
“要把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学并不是谁都能够念的,但有了中小学,每一个学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2006年,田家炳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如是表达他的教育观。
在田家炳看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比例显然比受高等教育的更大,捐赠基础教育的社会效应也应该更大。他把捐赠教育看成商业上的投资回报,只不过这里的回报是社会价值,教育起来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素养普遍提高了。
内地的基础教育较香港更为薄弱,因此田家炳基金会捐赠的中小学校90%都在内地。这里面有一个插曲,因为田家炳基金会注册地是在香港,依照条例,田家炳基金会在内地的捐赠还需要缴税。
不过田家炳不计较。他说:“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自己住豪宅还是卖房捐赠学校?后者更有价值
为了捐赠教育,田家炳不顾子女的反对,卖掉住了37年的豪宅,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起因是1997年香港金融风暴后,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为减少,能周转的资金已经很有限了。
当时,田家炳已经承诺捐赠了多所学校,受赠方甚至做好了捐赠款使用计划。
承诺了就要按期履行捐赠。但当时基金会实在经济拮据,子女们也没有人同意。
彼时,田家炳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试图说服子女:“两个人(指田家炳和太太)要那么大房子干什么呢?”而且卖了豪宅就可以履行田家炳最乐意做的善事——捐赠学校,他感到开心。
为了尽快兑现捐赠,田家炳只想着房子尽快出手,他卖房的价格比当时市场价打对折还便宜。买房知道后十分感动,最后加了300万买下豪宅。
豪宅转手后,田家炳带着太太搬进一间附近出租屋,面积不大,“物尽其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田家炳和太太曾经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豪宅。
田家炳个人生活简朴,在物质上没有太多追求。他没有专车,坐地铁上下班。他认为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
还有一笔捐赠使田家炳成为在香港公益界成为美谈。
为了振兴教育的发展、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教育行业,2003年香港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香港各高校募得的社会捐赠,政府将按照一定比例配捐。
田家炳向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承诺捐赠,但一时又拿不出这笔现金。他向银行贷款了600多万港币完成捐赠,才最终帮助两所高校争取到了政府资金。
用“田家炳”冠名学校背后的公益思考
田家炳应该是个低调行善之人。
曾经有友人推荐他当全国政协委员,他婉拒了;凡是他巨额捐赠的地方,包括他的家乡,他没有投资任何生意;他也极少在媒体露面。
但“田家炳”这个名字很有知名度,他几乎把自己的名字冠名到了他捐赠的所有教育项目上。
其实一开始,这不是田家炳主动的意愿。
在香港用捐赠人的名字命名学校很普遍,比如著名的邵逸夫学校、逸夫教学楼。香港也有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而在内地,田家炳自从在自己的家乡捐赠学校开始,校方就以捐赠者的名字来命名。校方希望表达这是华侨对家乡的热爱,倡导一种捐赠文化。
在内地其他城市捐赠学校时,校方也采取了同样的命名方式。渐渐地,田家炳觉得这样也挺好,一来更多人知道他的事迹,可以一起来投入教育公益;二来还可以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做好。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千万不要送孩子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田家炳曾说。
他也这样要求受赠方,一定要把学校办好,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个别不好的议论说田家炳“名过其实”。或许一个原因是,关于田家炳的事迹,很多人脑海中只有学校。田家炳不是太介意,他认为做人只要无愧于心就好。
在所捐赠学校形成一定体系后,田家炳发现,以其名字来命名学校还有一个功能,它有助于基金会专业地开展公益项目。
由于田家炳基金会捐赠的学校多数是内地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彼此之间、与外界联系很少。如此一来,受赠学校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连结,也有利于基金会开展田家炳奖学金、校长论坛等活动。
田家炳先生辞世的消息发布后,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纷纷缅怀。有的网友表示当地最好的高中就是田家炳高中,有的表示家乡所在的县下属每个镇至少有一所田家炳中学。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田家炳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