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微软重生:4年市值U型大逆转,超越谷歌重返巅峰!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10tiao.com/html/751/201806/2691340425/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智东西(ID:zhidxcom)

文 / 寓扬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关注科技页卡,查看更多科技热点新闻


在最近的两个星期里,微软和谷歌正在进行一场市值大比拼,双方在7700亿美元上下厮杀正紧,抢夺着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的宝座(前两位为市值超过9000亿美元的苹果、和市值约8000亿美元的亚马逊)。虽然争得的只是“老三”的位置,但这已经是微软近年来交出的最高市值、一份最好成绩单。


要知道,在世纪更迭转换之际,1999~2000年微软便站在浪潮之巅,坐拥超6000亿美元市值,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然而,浪潮过了高点便走向低谷,尤其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软的股价也变得一蹶不振,收购诺基亚以失败告终,Windows Phone以失败告终,社交业务失败告终,再加上PC业务的衰退,到了2013-2014年初,微软的市值已经不足3000亿美元,不到辉煌时期的一半。这位年逾四十的互联网巨头,似乎已走向暮年。


2014年,萨蒂亚·纳德拉在2014年临危受命,执掌微软,大刀阔斧进行“自我革命”,砍掉手机业务,放弃Windows Phone,转身拥抱云服务与AI,可谓为微软开启了第二个春天。


终于,在2017年10月20日,微软市值再度回归巅峰时刻6000亿美元,但这一天微软苦等了17年。在过去的12个月里,微软的股价飙升了40%,涨幅超过Alphabet 5倍。纳德拉也用4年时光,实现微软市值长达近20年的U型大逆转。


2000年~2018年微软股价走势


回顾微软过去4年,真可谓“凤凰涅槃,微软重生”。摩根士丹利近日也称,微软市值有望在一年内达到1万亿美元。在业务重组后,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Office 365办公软件,微软正在重回巅峰时代!


微软之盛,微软之衰


微软重生的故事,最早要从微软衰落讲起。


2000年是微软正式成立的第25个年头,正是微软历史上的巅峰时刻。随着个人PC电脑的不断流行,在创始人比尔·盖茨的领导下,微软凭借着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在全球范围内销量大幅增长而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硅谷宠儿,一举将公司市值冲到了6000亿美元的高度,夺下了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宝座。要知道,2000年的苹果公司的市值不到200亿美元上下。


也正是在2000这一年,42岁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做了一个决定,任命自己大学的好友史蒂夫·鲍尔默为CEO,自己由前台走向幕后,完成一代互联网巨人的功成身退(2008年时,盖茨将总裁一职也授予了鲍尔默)。


微软第二任CEO鲍尔默


鲍尔默是盖茨哈佛大学的校友,在1980年作为第三十号员工加入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微软,凭借着自身卓越的业务能力与销售能力,为微软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是一员“悍将”。


如果将鲍尔默与盖茨作对比,盖茨更像是一个“打江山的人”,凭借着自身对未来局势的敏锐判断与果敢开拓创新的性格,打造了昔日恢宏的微软帝国。当时Windows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已经建立,软件业务也逐渐开拓,他需要的是一个“守江山的人”,而鲍尔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从2000~2014年,鲍尔默从盖茨手中接过微软的指挥棒,14年的CEO生涯,他也确实完成了守江山的使命,在他的任期内将微软的软件做到了极致,Windows XP、Windows7都在此间诞生。鲍尔默也引领了Office的发展并在2013版本实现云端服务,并推出广受中小企业欢迎的Office 365,在2012年就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在鲍尔默的任期间,微软的员工人数增加了约3倍,年营收增长约4倍,利润增长达10倍。他把一家年收入约200亿美元的公司发展到收入780亿美元的“巨无霸”公司。所以在评价鲍尔默之前,他首先是一个合格的守江山者。


但微软的市值也从此一蹶不振,2000~2014年间微软的股价多在20~30美元之间徘徊,并且错失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等各个浪潮。


而真正的转折点大约发生在2007年,这一年安卓与iOS相继问世,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3G开始在全球普及,这都标志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而微软或者鲍尔默似乎仍陶醉在PC时代的美梦中,错失移动互联网机遇,或者等他看明白时,已经为时晚矣。


在2000年-2013年期间,微软从巅峰时期的6000亿美元市值一路缩水下滑,最终只有不到3000亿美元的市值,不及2000年辉煌时期的一半。在这期间,苹果、谷歌、Facebook、Twitter等新兴巨头开始不断崛起,微软智能手机业务被苹果和谷歌绞杀,云计算行业亚马逊主导天下,Bing搜索继续烧钱,Windows 8诟病不断,Office仍与Windows绑定······


此时的微软,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低谷期。


纳德拉入局,18个月命运大逆转


透过微软43年的历史之河,2014年2月7日这一天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天里,萨蒂亚·纳德拉接过鲍尔默传下的指挥棒,正式成为微软第三任CEO。


纳德拉是微软前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执行副总裁,也是一位身居微软22年的“老将”,他经历了盖茨领导下的辉煌,也经历了鲍尔默领导下的衰落后,在盖茨的支持下,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引领微软走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沉寂了十余年的微软开始焕发青春,走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微软第三任CEO纳德拉

纳德拉就职CEO后,首先在微软组织文化上进行一场变革,对外表现为开放、合作;对内表现为“一个微软”,强调成长型思维与团队协作。在面向微软员工的首封公开信中,他便强调公司组织文化的转变,激励员工以全新的方式面对客户和产品。


在鲍尔默时代,微软显得封闭与保守,尽管公司已经打造了基于iPad的Office套件,但Office仍与Windows强绑定,而迟迟未发布。但就在纳德拉上任8周后,他在旧金山的发布会上,宣布推出为苹果iPad打造的第一版Office套件。


这对于微软而言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不在强推自己的Windows系统,不在封闭自己的软件应用,而是采取更加开放的心态,将自己的应用在各个操作系统上流通,微软进入到一个开放合作的时代。这也是纳德拉“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的一个体现。


他还更新了微软的“使命宣言”,在比尔·盖茨时代,公司的使命是“让每个办公桌和每个家庭上的 PC 都在运行微软的软件”, 而纳德拉面向新时代提出“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成就不凡。”


当时手机操作系统已经牢牢被苹果、谷歌两大巨头占据,微软的Windows Phone市场份额不到4%,纳德拉果断放弃这一业务转向企业市场,从而大刀阔斧的调整组织架构,并在2014年7月宣布史上最大规模裁员,未来一年将大幅裁掉1.8万名员工,裁员人数占公司全球12万多名员工总数的14%,其中大部分来自微软收购的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在2015年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中,裁员计划仍针对手机部门,总共裁去7800名员工。


纳德拉的这一举动,代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不在一如既往的坚守Windows,而是将资源聚焦在生产力和平台上。在2017年,微软就已经发布了超过 100 款 iOS 应用,甚至拥抱 Windows 的对手开源系统 Linux 。这都呈现微软在新时代的变化。


而在内部的组织文化中,纳德拉废除了员工评级制度,推行“一个微软”,从之前强调单个组织与个人的能力,到现在强调整体与团队,并改革考核制度。这无疑减少了微软的内耗,从而将各股力量聚合在一起,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化。此外,纳德拉还在微软内部推成长型思维模式,接受挑战,并在失败中不断学习与成长。


在2015年,纳德拉将微软的5个业务部门调整为3个业务部门。新设立的“生产力与业务流程”部门对应的是Office业务;“智能云”部门对应的是Windows Server等云服务业务;更多个人计算对应的是Windows业务、Surface等。



在“总导演”纳德拉的指挥下,微软开始采取新的文化、新的策略走向公众视野,在短短18个月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首次将Office进入了Windows以外的移动平台、首次以免费的方式推出Windows 10;首次推出软硬件于一体的Surface Book,并成为MacBook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大力发展云服务,这也是纳德拉之前一直强调与重视的服务,成为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商;面向未来AI时代,微软发力认知智能、对话式AI,并推出Cortana与微软小冰,此外还推出混合现实眼镜HoloLens······


随着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的发布,微软再一次活跃在媒体平台,许多媒体纷纷高呼微软大逆转。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微软Office 365订阅用户总数1820万,比上一季度增加近300万订阅用户;微软云服务Azure收入和计算使用量增长超两倍;Windows 10装机量达1.1亿台设备。自此,微软的股价便开启“光环”模式,一路高歌猛涨。


有趣的是,今年3月份,据《西雅图时报》报道,纳德拉上任CEO后,超过2200名旧员工重返微软,这也正是微软大逆转的表现。


微软错过的三波浪潮


谈起纳德拉改革的背景,我们还要回到鲍尔默时代。在大势之下,微软到达了浪潮之巅,但到达制高点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低谷,只是作为“守江山”的鲍尔默无力扭转这一变局。在他执掌微软的14年里,人们见证了谷歌的崛起、苹果的王者归来、PC的陨落等,而错过一股又一股浪潮的微软开始成为了科技圈唱衰的对象,似乎已不再把微软放到一线阵营。


通过审视过往历史,我们发现微软错过了至少3波浪潮:


1、互联网浪潮搜索引擎。据报道,微软在搜索引擎上砸了近百亿美元,但是其在2012年7月份的美国市场占有率仅16.1%,并且仍处于亏损状态。而谷歌在2012年的营收就达到约500亿美元,并且绝大部分是搜索引擎带来的收入。


2、移动互联网浪潮:智能手机。2010年10月微软发布了Windows Phone手机操作系统,而早在三年前,安卓与iOS已相继发布,微软只是在时间上就晚了三年。Windows Phone更多的是将Windows延伸至手机端,毫无重新定义移动交互的意义。尽管微软又在2013年以7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业务,Windows Phone在2013年大力推广下也仅有3.6%,对于影响手机操作系统格局已是回天乏力。


3、社交。微软曾在2012年以12亿美元收购企业内部社交网络Yammer,并将它的一些核心功能嵌入到Office 365中。自身的MSN Messenger因为不能紧跟用户需求,最终也被关停。另外似乎就属2007年对Facebook的2.4亿美元投资了,微软在社交上也并无建树。



透过这三股错失的浪潮,尤其是对手机操作系统的错失,我们发现微软或者鲍尔默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具有战略性的失误,而失误的背后又都指向几股因素。


首先,微软业务的核心是Windows操作系统与Office办公套件,旧有业务体量太大,往往会成为创新的包袱,正如Windows Phone一样更像是Windows的延伸,而非重新定义手机交互。


第二,李开复也曾发文点评道,微软不在硅谷,公司思维比较封闭,对业界动荡体会不够深刻,并且固有的商业模式很难改变,比如Windows收费很久才有所改观。


第三,员工评级制度。美国杂志《名利场》曾报道,微软的“员工大排名”绩效制度,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要按照一定比例将员工工作表现划分为:优良中差。这种排名导致员工之间明争暗斗,导致微软技术创新能力大为降低。


第四,鲍尔默的个人因素。当苹果推出iPhone手机时,鲍尔默在2007年曾嘲笑着说,“iPhone没有机会在市场中获得很多市场份额”,可见他个人没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和预见力,或者当他发现了这一趋势,又没有盖茨一样的决断力。在2013年鲍尔默也想将微软当前的八个产品部门重组为四个新部门,并喊出了“一个微软”的愿景,但重组结果并不乐观。


当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苹果、谷歌等顺势而起。但PC业务饱和,又受到移动浪潮的冲击下呈现颓势,微软既有的两大核心业务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错失移动互联网,微软的新兴业务无落脚之地。这位巨人似乎在纳德拉改革之前,已行至暮年。


手握云服务与AI 指点未来


在前两年培育新型文化,裁撤手机业务部门,调整组织架构后,纳德拉继续放眼未来,一手抓云服务,一手抓人工智能,面向行业与开发者开始赋能。


云服务是纳德拉最看好的方向之一,他本身也在任职CEO之前就领导了微软在云计算方面的发展,比如帮助微软推出云计算版Office软件,即Office 365。他任职后,更是设立“智能云”业务部门,作为公司三大业务之一重点发展,并将微软Azure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商。


2017年面对物联网广阔的市场空间,微软云服务开始发力终端云服务市场,并推出Azure IoT Edge。在2018年的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以及微软中国首届开发者大会上,都重点强调了微软在终端云服务上的布局,并联合大疆、高通、ROOBO等公司推出4款开发套件,应用于无人机、家居、机器视觉等领域。


目前微软Azure已是微软的主营业务,并且每年营收增长率都在100%左右,增长势头强劲。通过智能云以及边缘计算,微软在不断扩展Azure的功能,面向物联网与开发者,一盘更大的棋正在布局中。


另一方面,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微软重点布局AI与AR双引擎,2016年7月纳德拉便表示“AI与AR将会成为微软的新引擎”。AR方面微软重点打造了HoloLens混合现实眼镜,用于工业领域,并不断探索应用场景,比如今年微软Build大会上就推出了远程协作与空间设计的两款混合现实应用。



AI方面,微软在2016年9月便组建了5000人规模的人工智能团队,由微软副总裁沈向洋领军。目前AI平台方面,微软已经形成了认知服务、对话式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与工具、实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等一整套AI服务。


在今年Build大会上,微软展示了其全双工的AI会议系统,这款AI会议系统能识别不同人的声音,实时记录大家的发言内容,同时识别出涉及工作安排的内容生成代办事项。


纳德拉现场称,Azure Bot Service的开发人员已近30万名。现在每月有3万个活跃机器人使用微软的对话式AI工具,他们每天为数千家公司处理3000万条消息,其中包括梅西百货、韩亚航空、西班牙电信、惠普等。为此,微软为Bot框架发布了100多个功能,以便开发者继续构建对话界面,并为其提供更多定制功能。


在语音助手方面,纳德拉宣布了Cortana与亚马逊Alexa的合作,也彰显了微软的开放。此外,2014年诞生在中国的微软小冰,近年来也取得系列发展,频频化身主持人、诗人、歌手进入人们视野,沈向洋曾表示,目前微软小冰已经有1亿用户,累计对话量超过300亿目前走情商路线的小冰也并未完全商业化,可见这背后微软给予的巨大支持。


有趣的是,针对谷歌最近秀出的AI打电话,微软称小冰2017年9月就给用户主动打了第一个全双工电话。今年微软小冰也有两项更新,一项是与人类协同写诗,一项是给儿童讲“主角光环”的定制化故事。


而就在今年前不久的3月底,微软进行有史以来最重大的组织架构调整, 将微软Windows业务部门分拆,重新成立两个新部门,体验与设备部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部门,更好的聚焦在云计算、AI、Office产品等领域。原微软Windows业务执行副总裁特里·梅尔森(Terry Myerson)离职,也宣告一直主导微软的Windows不再是核心业务。


2008年~2018年微软股价走势


这些反应在股市上,便是2017年10月微软市值再度回归巅峰时刻的6000亿美元,上一次是2000年,这一天微软苦等了17年。


2018财年第一季度微软云服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首次超过总收入的20%,远远高于2015年初的5%,云服务已经超过Windows,成为微软在新时代的代名词。并且Azure云服务收入增速为93%,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同样在股价上,在过去的12个月里,微软的股价飙升了40%,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涨幅的逾5倍,并且市值实现反超,截至上周二收盘,微软市值为7530亿美元,而Alphabet的市值为739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也发布报告称,微软将在未来一年内实现1万亿美元的市值,尤其是在以Azure云计算部门作为催化剂的情况下。


似乎那个如日中天的微软又回来了,在云服务与AI的加持下,微软可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PC霸主 征战天下谁敢不从


看着如今的微软,不由得引人回想比尔·盖茨时代——那个PC霸主、如日中天的微软。


故事要从1975年说起,那一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跟另一位天才少年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在一家旅馆中创建了微软公司(Microsoft),Microsoft正是由“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和“software(软件)”组成,表明了微软要做的事情就是计算机软件。


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


最初微软靠出售BASIC解译器为生,这是一种供计算机初学者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并逐渐成为这一市场的标准。


但真正转变微软进入操作系统领域的事情,是1980年IBM选中微软为其新PC机编写操作系统软件。有趣的是最初这项操作系统并非微软原创,而是微软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西雅图一位程序编制者手中买下一个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并在此基础上改写成Microsoft DOS系统提供给IBM。


随着IBM PC机的盛行,微软的DOS系统也获得巨大的成功,在80年代逐渐成为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随后IBM、苹果等公司都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与此同时,微软也在1985年推出了面向个人电脑的第一代的Windows系统,但并未走红,直到微软在1990年推出Windows 3.0才一炮而红,微软也开始了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


在势头大好下,微软也于1986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并成功带火了纳斯达克,当然这是后话。


除了IBM,对微软而言,另一位重要的“贵人”就是Intel。在20世纪80年代,微软与Intel形成Wintel联盟,即通过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与Intel CPU来征服个人计算机市场。这一联盟随后就横扫全球PC市场,并垄断桌面端长达20余年。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开始普及,微软凭借着Wintel联盟联盟,可谓如日中天,在1995年推出的Windows 95,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操作系统。短短4天时间, Windows 95就卖出超过100万份,其场面何其壮观。相伴而生的是比尔·盖茨个人的成功,他开始频频出现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榜首。



随着微软在操作系统中地位的如日中天,也开始凭借Windows的优势转战软件市场。典型的例子就是耗死了网景,当时网景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浏览器,微软为了对付网景,就在1995年前后推出IE浏览器,不仅免费,还通过与Windows系统绑定销售,活活熬死了当时的网景。在2005年前后,IE浏览器有高达85%的市场占有率。


1995~1999年间,微软也在中国相继成立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这三大世界级的科研、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机构,微软中国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


2000年微软达到6000亿美元市值巅峰


当时的微软真可谓光芒万丈,似乎凡事其涉足领域,其他公司都“寸草不生”。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微软也在世纪之交走向了浪潮之巅,1999~2000年超6000亿美元的市值,全球第一大公司,PC时代的霸主就此确立。


结语:微软的黄金时代


从PC时代的霸主,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掉队,微软这个曾经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呈现了在科技浪潮之下沉浮。一再错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等一波又一波浪潮,固守昔日的Windows荣耀,微软这座大厦似乎快要倾倒在移动互联网浪潮。


但随着纳德拉执掌微软,抛弃Windows的束缚,抛弃旧有文化体制,面向云服务与AI,大刀阔斧整顿内政,微软可谓迎来第二个春天,市值重返巅峰时代。当下的微软在市值U型大逆转下,可谓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不过,微软错过了移动时代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如今微软已经重回全球市值前三,却也仅仅是以极其微弱的优势从谷歌手中“抢”来的宝座(前二位苹果、谷歌)。而面向未来,面向云服务与人工智能新契机,在纳德拉的领导下,微软这艘巨船在完成重新扬帆的过程后,最终将驶向何方,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