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没有100亿,你玩什么无人货架

 7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96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018-01-15 07:10

没有100亿,你玩什么无人货架

无人货架是过去一年最大的风口之一。两周前腾讯以2亿美金投资每日优鲜,将之吹到了顶点。没想到仅一周,行业龙头猩便利就爆出负面消息。尽管后者连夜发表官方声明,指责对手造谣,但是大量的货架补货异常反馈,成群的BD离职的消息还是接连不断。

而且很快,更多真实信息浮了上来。

先期的点位的疯狂炒卖、盗损失控,反映了急于拓展导致的BD端的混乱,最近一周曝光的供应商合同违约、货款拖欠、点位收缩、便利店关店以及三线城市BD裁撤,大量货架缺货,则让许多人对这家公司的现金流以及未来前景产生了质疑。在狂奔半年之后,猩便利似乎真的遇到了困难了。

不是融了几个亿么,怎么这么快就烧完了?为什么烧钱的逻辑跑不通了,无人货架谁能胜出?

一、 互联网不管后方的疯狂BD,不适合零售业

无论是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主要创始人都是互联网高管+O2O或者“铁军”背景,这样的团队对融资是加分项。

然而无论是阿里,还是美团、大众点评,之前提供的都是线上、标准化的平台服务,BD人员只需要完成客户接入,几乎不用担心产品能不能跟上,人数再多只需系统扩容和后台运营相应增加。运营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基本为0,考虑网络效应甚至能实现边际成本为负。

无人货架是实打实的商业零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提供货架、商品、供应商、城市内仓库、运货车辆,补货人员……这些都不是互联网人的强项。随着规模增大,成本越高,管理失控的风险越高。一虚一实,一轻一重,本就有本质的差异,但是来自互联网的创始人们,还沉浸在上一轮攻城略地的胜利中,还停留在“疯狂地推、不要后方、拼命作战、完全不愁运营压力”的纯互联网打法。

各家公司各种不要脸地夸大数据,更是反映出互联网或者O2O人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浮躁和投机心态。

这怎么能不出问题?

猩便利所谓的3个小时100万单(还都是非高峰),便利蜂的每周新增2万个货架,每日优鲜的50万个货架目标,这样的数据明显不靠谱。更何况神鬼莫测的盗损数据,也充分暴露了互联网团队无底线、无下限,营销至死的特性。烧钱、吹牛、补贴,互相诋毁……在互联网玩剩下的恶习都带到了新战场。疯狂扩张想用体量博融资,扩张速度之快,烧钱之狠,像极了互联网的赌徒。

二、 无人货架的另一个死穴:供应链基础设施

无人货架门槛有多低?

对于打过几场大战的高管来说,一个月招2000个BD很容易,产能过剩环境下不缺货架生产企业,暂时也不用愁有钱买不到货物。

货、客户、架子都有了,看似门槛很低,但要将货和架运营起来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尤其是几十个城市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却很难一夜建成。这种模式的不可承受之“重”,是除了疯狂扩张之外,无人货架创业公司失控坠落的主要原因。

第一,全国仓储网络。同时在几十个城市搞定符合零售食品仓储条件的仓库,也是一件极难的事,选择和第三方合作是主要出路。但是无人货架大规模铺开是2017年9月开始的电商业务高峰期,优质资源很少闲置。同时物流企业对创业泡沫充满警惕,不会在短期为其增加投入,这导致行业难以保证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即使这样的仓库,也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某公司北京大范围的缺货,就是因为大兴火灾后仓库被关停,需要临时找仓,甚至只能从南方调货。

除了城市仓,还要解决前置仓的问题。以北京为例,如果以3公里覆盖为半径,需要至少100个前置仓。前置仓的选点、布置和运营都需要时间。要一夜之间完成这些布置,完全不可能。如每日优鲜的前置仓网络,搭建了3年时间。

85

某些无人货架公司的仓库

第二,即使搞定了仓库,又会面临仓内操作问题。无人货架的仓内操作和传统电商以及B2B有很大不同,仓能用钱买,但是仓内运营团队和经验缺失,将导致大量运营问题。

传统电商单个订单在3个SKU左右。但无人货架单次补货涉及几十个SKU,单次上百件产品,有大量饮料等重货,又有薯片等易碎品。与普通的B2B便利店配货相比,有需要拆零,需要B2B重塑自己的流程和系统,货物清点和交接都是极大的挑战。如中商惠民曾经为某公司做货架做仓内拣货和末端送货,结果成本大幅度上升,支撑到100单每天就无法承受。

前置仓内操作也是挑战。传统电商前置仓单次出仓一般都是几十票上百票,单票成本可以控制很低。但是无人货架单次补货十几公斤,靠电动单车或三轮每次最多携带两三单,效率极低,成本极高。

不少一些公司放弃前置仓,直接采取总仓+卡车串点派送。“人车接驳”模式会出现人等车或车等人的现象,效率极低。而人员随车的一天最多完成十几单补货,有时候每天的停车费都要一两百元。  

总之,几乎所有的无人货架仓库合作伙伴,都在极其痛苦的磨合中,效能极低,成本极高。

更恐怖的是,这些特异性的需求还在以十倍增速的爆发。第三方仓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太短,扩张太快,物流企业不愿在现阶段为创业公司投入长期资源;兼职人员年底流失率高达60%,缺少培训或者培训完就流失,导致了每一家都出现了大量的补货误差和产能波动,严重影响客户体验。

第三,补货配送几乎是无人货架公司的盗损死穴。早期有些公司还是专人派送补货的,但是开点速度加快后,物流跟不上,如今只能找第三方。通达快递企业正处高峰期,嫌弃太重太繁琐效能太低。一些初创的城市B2B派送公司,刚开始还能承接业务,可是当每日补货单量达到几百单,甚至更高,完全应付不过来。

货架公司也向众包运力求助。但马上面临人员不稳定问题,同时每次补货人不一样,要进入客户办公区域存在极大的障碍。这还是小事,第三方人员素质和管理才是最大难题。有小哥告诉我,虽然货架公司有各种要求,但是由于没有任何闭环管理,很少严格按照要求操作。

最严重的是补货人员在了解“无人值守”的内涵后,经常一边补货,一边从货架或者补货箱内拿走一堆产品,金额高的能上百,反正都会记为货架的盗损。一些铺了货架的公司有时查到盗损深感丢脸,内部三令五申都降不下来,觉得冤枉的客户公司投诉到无人零售货架公司。货架公司经过几番调研才发现,超过一半的货架盗损可能是补货人员在路上“吃”掉的。而最严重的是随着业务加速,连找这样的众包运力都跟不上了。

因为各种运营环节掉了链子,导致各家货架公司出现补货补不上,有些企业冒险的上了生鲜、代餐、水果,更是大大加剧了复杂性。成本高到离谱,只好用钱来买时间,希望吆喝声音大了,后面能够有资金进来续命,进而提高基础服务能力。

三、线下人员失控,盗损漏洞没下法精细化运营

几家无人货架公司,在全国迅速铺开了几十个城市。互联网公司惯于设置激励,然后让人拉起队伍,人海战术猛冲,单个货架的激励金额飙升到1000多元,导致大量炒卖行为。

一些三线城市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够扩充到几百人,每家货架公司都出现大量腐败行为。BD随便开发,反正不对运营负责。货架安装人员为了完成任务,有些直接装到了领导办公室。补货则是一边补一边偷。

很多货架的高盗损数据,说不清楚是被客户拿走了,还是被运营人员贪污了。因为无人货架的“无人值守”产生的盗损黑洞,导致管理容易失控。盗损是个筐,啥都往里装。说不清楚是客户原因,还是管理问题,反正几家公司盗损都在大幅上涨。

一些公司对这些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为了融资,默许把点位和订单量冲上去。

我曾询问某货架公司的城市经理,如何看待下面员工货架的炒卖行为。他轻松地说,高价BD激励未尝不是公司的策略,千金买马骨,让所有公司的BD都在帮忙开发,还不需要负责BD的招聘和团队的管理。但这忽视了点位的质量和商业的可持续性。当投资人发现越来越失控,强制悬崖勒马时,才发现员工数量和点位都已经飙升了十几倍。

在激烈的竞争中,三块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BD一个月流失30%是正常现象,一旦出现收缩,弃如草芥,货架安装和补货流失率更高——三拨人不断换,把客户搞懵了,开发时随便承诺,出了问题找谁都不是。有个朋友安装了某公司货架,想换新品,原来的BD承诺的是每两周上新,可是联系BD,对方直接推荐了竞品,原来他早就换到新公司了,朋友都不敢要,直接通知撤架。

也有真心想稳定运营的,例如小e微店是全职运营人员,淡化BD色彩,突出长期激励。然而这又意味着大量的人员管理压力和长期投入成本。鉴于现在的铺点密度,单个运营人员的管理半径,多为四五栋楼,二十五个点以内。以单点销量2000元来看,即使给5%的提成,也很难覆盖一线城市的一个全职人员工资,都存在着大量的亏损。而且一旦10万个点的规模,意味着全职的运营人员就有五六千。

要管理这样庞大的地面团队,对于许多互联网公司高管来讲,完全没有经验,更是挑战。只有顺丰讨巧的是让快递小哥顺带开发,顺带补货,本来也不需要天天守着,现在可以提成,几百元一个月也够了,维持了非常低的管理成本。

无人货架即使是无人,但绝不应该是无主。没有店主,没有销售目标,没有盗损责任人,一条完整的服务,被打断成BD、安装、补货三段。人人都可以推脱,实际上根本缺乏精细运营的抓手和责任人。行业里面做得好的,都非常强调店主的身份。销售(BD),补货、盘点都是同一人,赚取销售提成,提成与盗损挂钩。

四、年关难过,猩便利跌倒,创业公司遭殃

猩便利的负责人解释撤架行为,各种解释、各种术语包装,无非是想安抚供应商、安抚一线的客户。然而铺出去的架子被撤回,城市启动后又关停,BD招募后也裁撤,都将给整个行业中的创业公司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此事对此前的用户信心也是非常负面的伤害,连累大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后续各家企业在货架选择上,将对此类的创业公司将更加警惕。果小美和便利蜂的BD反映,很多客户开始都在问能不能保障长期服务,甚至要求签长期服务协议。

不管拖欠供应商货款是不是真的,这一番折腾已经让很多供应商吓出一身冷汗。创业公司在货架采购、商品采购上想获得账期将更加困难。

据我所知,恐慌已经在供应商之间蔓延,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乐视。有供应商看到便利蜂的软文,文中谈到春节前要完成50万个货架的投放,连连咋舌“50万个货架,每周卖500元,周转1周,备货1周,意味着要5亿~6亿周转。猩便利之后,再看到这种吓人的吹牛,都不敢供货了”。

大量裁撤员工,也令内部员工对公司前景产生怀疑。军心一倒,重聚更难。包括猩便利在内,已有不少无人货架公司内部人员表达对公司现金流的担忧。想化剑为犁,让这些人转型做运营,习惯了高收入的BD能否恢复对公司的信息,是一个挑战。

许多做得不错的小规模无人货架公司,没有倒在办公室的盗损中,却倒在同行创业公司的癫狂中,实在是可惜。

此外,年后人员的到岗率是每家公司的一道坎,聪明的货架公司会适当的控制节奏。随着对公司前景的看衰,如何确保老员工的到岗率,如何面对着专属运营人员大批量流失,免得出现节后的服务断层。这是新的难题。

和纯to C的模式不同,货架本身是B2B2C,企业行政决策不易,对后果很敏感。对企业信用依赖强的公司,向来转身不易。不管猩便利是真跌还是假摔,仍然影响了不少无人货架创业企业。融资最多的尚且如此,何况没有融资的,10万个点的尚且如此,何况标榜50万个点的?

创业公司除了自身运营,每一步都要考虑士气、时机、外部信心和客户印象。小心翼翼,步步惊心,走得过快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市场未必给你重来的机会,只能寄希望资本宽容。

五、无人货架不是轻模式,100亿才能玩得转

2017年两个大风口无人货架和共享单车,都以为很轻,其实都是一个极度依赖运营的项目。但相比起来,无人货架比共享单车更难:

一方面无人货架的容错空间更小。共享单车100辆,坏了90辆,还可以用。只是要花更多时间找车。但是无人货架铺在公司的核心门面,任何的运营瑕疵都会被放大。另一方面,无人货架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共享单车有整个社会买单,无人货架要想比拼服务质量,需要搞定大量的仓、大量的前置仓、大量的运输车辆和派送人员。

现在京东、顺丰、每日优鲜这些有着同城仓储和派送网络都亲自入场。无人货架创业企业在基础设施上很难找到合适的全国性盟友。小型公司存在对泡沫的担忧,不战略投入,就会导致成本和风险的彻底失控,自己搭建,又需要时间和巨额投入。

物流公司几十年投入和积累,建立起来的门槛,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赶上的。如果自己做,至少要几十亿甚至百亿级。

所谓100亿,是因为大体量公司才能争取到更好的供应链账期条件,抵御更多的风险,收获更多的耐心。猩便利虽然融了3.8个亿,即便真做到10万个点,月GMV近2个亿,再考虑提前备货、回款周期、安全库存等等因素,一旦供应商要求现款,那么3.8个亿去掉前期烧的钱,剩下只能维持紧张周转。

有许多供应商,在这一轮风波后已明确表示,现在只对100亿级体量的公司给账期,这种情况下,创业公司将更加难上加难。

六、顺丰入局:无人货架领域“双输”的转折点

之所以说顺丰入局是无人货架领域的转折点,并不是因为顺丰的竞争力有多强,而是因为顺丰的入局,使得它成为最有可能提供物流“公共服务”的服务商,导致很多巨头被迫走向了自营物流的这条不归路。

以上谈到的基础设施,对顺丰而言都是现成的。如果能够开放给无人货架公司,将极大的缓解各家运营上的窘境。

  • 在所有的一二线城市,顺丰都有满足高标准的仓储资源,甚至是满足后期拓展的生鲜冷仓资源。且由于阿里这几年的竞争,本身就有大量的资源富足。

  • 即使顺丰仓内的操作不是最专业的,但顺丰在运营的强管控、人员的稳定性,系统的完善性,可以保证迅速调整成适合货架的操作模式。每日处理10万单的补货,摊在顺丰现在每日上千万的业务量,平摊到几十万收派员身上都不是问题。

  • 顺丰的分点部、顺丰的嘿客店(现名顺丰优选),以及大量的收派集中点等资源,本身就都围绕着CBD布置,都可以作为短期的前置仓。

  • 顺丰的小哥天然契合CBD办公室场景。并且相对高素质的小哥和客户长期合作关系,可以极大提高运营的质量和降低补货端的风险。出了问题也可以找到责任人。更关键的是顺丰小哥的低成本但又高稳定性,又可以有效的帮助无人货架公司度过最初的阶段。

  • 顺丰全国直营的架构,非常适合互联网公司“总对总”的合作,然后迅速建立标准,推向全国各个城市。杜绝出现“全国每个城市搞一套,人员疯狂膨胀,服务质量跟不上”的现象。

  • 从品牌形象来看,有顺丰物流合作,客户会觉得靠谱很多,较少质疑补货是否跟得上,如何保证配送的食品安全等等问题。

顺丰的优势到底有多大,这些基础设施有多强?

举个例子,某些B2B公司,给一些无人货架的单次补货成本在40多元。我曾尝试找朋友打听到顺丰之前给果小美的成本只有20多元几,已经低了很多了。顺丰自营后,我暗中打听其自营丰e足食的物流成本。顺丰货架的补货是利用自己的夜配产品:利用晚上闲置的卡车,从顺丰仓内串点派送到分点部。一车货可以完成几十个网点的一百多箱的订单,单个订单的城市内成本只有两三块钱(当然后续还有小哥的配送补货)。

考虑后续还打算利用标准快递的空仓资源,成本甚至能更低。

简直是碾压般的优势。

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想同时聚集起大量晚上闲置的卡车、分布在全城的近百个前置仓,几百个夜班值守人员、全链条运营交接的无缝磨合和强管理,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几乎都不可能。运营基础设施多么重要,规模优势有多强大,可见一斑。

如果顺丰这些能力能够开放给所有的无人货架公司,将极大提高运力的容量和供应链效率。对于互联网出身的团队来说,如果能够将物流打包给顺丰,进行全国性整体合作,甚至可以谈收益分成。创业公司自己专注于BD开发、选品和平台的精细化运营,那将轻松得多,那才是互联网企业干的事情。

在顺丰入局之前,有不少货架公司想和顺丰达成战略合作或者战略投资。事实上已经有七八家都在和顺丰进行合作,顺丰自己营运部门也正在制定专门的无人货架解决方案。

当然还要谈到京东。京东的优势一样强大,但京东布局新零售一开始就几乎是确定的事情,顺丰是无人货架业唯一有可能争取过来的战略同盟。最终顺丰选择了自己做,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实在是最大的遗憾,遗憾之至!从此所有的货架公司,都开始向物流公司转变,行业再也没有一个提供开放解决方案的战略盟友,反而多了一个充满竞争优势的战略对手。

无人货架公司由于担心顺丰抢点和数据泄露,全部断绝了和顺丰的合作,被迫走向了自己重建仓网、配送团队,每天要牵扯大量的精力去琢磨物流这个最重、最复杂的行业,天天需要搞清楚怎么找仓的供应商,怎么优化分拣,怎么防止第三方掉链子或者偷东西……哪里还有什么时间精细化运营?

而对于顺丰来说,本来安心提供第三方服务,也许能让自己的业务更上层楼,笑看竞争,安心做一个给淘金者卖水的人,最终也可能因为基因不符,收获一地鸡毛。如果这样,也是顺丰的遗憾。

中国的巨头但凡有优势的领域,都想自己亲自去做。宁肯竞,绝不合。往往自己没做好,还将行业弄的精疲力尽。实在是一个可悲的事情。互联网公司的不自量力,物流公司的流量焦虑,都让这个行业很早就开始露出败局已现的早衰惨相。

七、群狼撕咬之后,都是巨头的市场,破落的货架不值钱

越来越多的纯互联网的无人货架公司,开始意识到线下供应链体系,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恐慌开始蔓延。

猩便利的收缩就是想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少数几个点位密集的一二线城市,此举能否令其逆风站稳还未可知。从感情上讲,我愿意市场能给犯过错误的货架公司一次知错就改的机会,更反感竞争对手,尤其是BD人员为了挤掉对手网点,拼命造谣,结果被人捕风捉影,反而伤害了整个行业,成全了一些巨头。

我仍不怀疑无人货架这个模式。但今天互联网公司栽跟头,都是源于自身互联网惯性自大,和对节奏的失控。

创业公司将会面临更加恶劣的环境,无论是资本、还是客户、还是媒体都是如此。今天我更看好有强大运营基础能力的巨头,无论是供应链基础能力,还是精细化运营能力,顺丰、每日优鲜、京东,也许还包括后期的苏宁,都具备太强的优势。尤其是BD、补货、店主的三位一体,将是后期客户服务体系和精细化运营的杀手锏。

一些小型的无人货架公司,现在都暂停点位新增和城市拓展。希望能够撑到最后,成为寡头决战中最后被收购的棋子,捞回一点是一点。然而失去想象空间的无人货架公司,还能卖的起价钱么?

本月12日,业内又曝出来领蛙被便利蜂控股的消息。大量并购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金额。因为谁也不愿意曝光一个事实,那就是放弃想象空间的货架,都不值钱

某朋友的无人货架公司有400多个点,不想再烧钱了,希望托我找某一线货架公司收购。开价1个点5000元。考虑到他的成本,我觉得也还可以,于是找到一位区域负责人问询,他笑笑说:“我只要放出消息这家公司要垮了,客户马上就要撤架,再10万块钱搞到他的点位信息, 再给客户或者BD人员2000块钱,直接换他的货架,算上一切成本,我只需要3000元,你说我该买么?落地凤凰不如鸡,要垮的货架不值钱!”

要垮的货架不值钱,你看,互联网的群狼中的逻辑就是这么无情。今天市场的疯狂,媒体的唯恐不乱,资本的赌博投机,一切背后,都是狼群互相撕咬的真相。

最终朋友的货架以单点每个500元,卖给了另一家公司的某BD主管。我知道BD主管凭借这个,拿到800元每个点的绩效。看到创业者追风口后跌落惨状,我只能同情地劝说——

“没有100亿,不要玩什么无人货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