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一个前端程序员的一个月原生 Android 开发体验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phodal.com/blog/android-mobile-compare-javascript-web/?amp%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一个前端程序员的一个月原生 Android 开发体验

Posted by: Phodal Huang Jan. 8, 2018, 8:10 p.m.

一个前端程序员的一个月原生 Android 开发体验。自从我写了 Android 应用后,上知乎的时间变得更长了。

自从我写了 Android 应用后,上知乎的时间变得更长了。哦,不对,你理解错了,我的意思是:编译代码、打包 APK、运行在设备上需要时间。可不像前端,一保存代码,就自动刷新页面。

是的,从上上周一开始,因为项目缺人的原因,作为一个有 Java 开发经验的大前端,我又又双叕进入了原生 Android 开发的世界。

这一个月下来,也算是有一些写 XML 的心得吧——不对,写 Java 代码,看 Kotlin 代码的心得。总的来说,Android 与前端的差异并不是非常大,在某些东西上,他们还是蛮相似的。怪不得像我这样的程序员,会将 Android 开发也归类到大前端上去。

如果你是一个前端程序员,想学习移动开发;又或者是一个移动开发,想接触前端开发;那么,本文可能就很适合你去了解两者间的差异。

本文包含了以下的内容:

  • 编码效率 vs 可维护度
  • MVP vs MV:后天的 MV
  • 静态语言 vs 动态语言
  • View 与 DOM

(PS:受限于我只有短暂的经验,所以有些用词可能没有那么准确。)

:这里的前端应用特指单页面应用

编码效率 vs 可维护度

因为从运行效率上来说,原生应用必须远远大于 WebView——毕竟 WebView 的背后还是原生应用,直接等于中间多了一个层级。所以,在这里直接讨论编码效率。

Web

从编码效率上来说,还是前端快,快得不止一点点。

  • 更快的预览速度。
  • 成熟的生态系统。
  • 大量可用的 UI 框架及组件。
  • 参考别家的实现。Web 前端是开放的世界,在今天来看,要实现的效果基本上已经被实现过了,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参考
  • 富文本支持好

而考虑到 Android 和 iOS 是各自实现的,那么一个混合应用的开发效率可能是远远大于 2 倍,而跨平台应用(如 React Native、Weex、NativeScript) 的开发效率会接近他们的 2 倍(原因是:集成某些功能时,需要原生代码来实现,这时工作量直接翻倍等同)。

Android

从目前的维护程度上来说,还是 Java 的代码相对维护。主要是前端领域的变化太快了,并且在软件工程上的实践不像 Java 是必需要求的,因此容易出现大量的遗留代码。只是考虑到,Java 代码的臃肿,还是改用 Kotlin 吧。

Android Studio 转 Kotlin

只需要按下: Command + Alt + Shift + K,轻松当爸爸。

MVP vs MV:后天的 MV

MVP,即 Model-View-Presenter,对应于视图层-数据层-展示层。

在 MVP 上来看,前端应用与 Android 都并非天生的 MVP 架构的。不过,两者在对业务逻辑上的处理,但是没有多少差异。唯一能体验差异的,可能就是 JavaScript 的异步,以及 Java 的同步带来的一些差别。

采用了框架的前端应用,则会因此而带上 MV* 的加成。一旦选用上了某个框架,那么你只能按照其特有的模式,如 Vue 提供的核心是 MVVM 中的 VM,React 则只是 MVC 中的 View 层,则 Angular 则可能是 MVW(Model-View-Whatever)。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框架的基本之上变更,那么灵活性上可能没有那么大。

而 Android 方面则是 MVP 架构,其主要依赖于约定俗成,其中一个参考的规范就是 Google 官方的 android-architecture,又或者是社区上推荐的 Clean Architecture。而无论是 Clean Architecture,还是 MVP,其都依赖于约定。一旦我们谈及参考的时候,便意味着灵活性——可遵循,可不遵循。

在这种时候,Android 的 MVP 需要我们自己去创建 MVPView,创建 Presenter。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implements MainView {
    ...
}

而整个 MainActivity 只是一个 View 层,真正的业务逻辑要交给 Presenter 来处理。简单来说,就是你需要手动地创建四五个类,才能完成一个 Activity 的 Hello, world。

Model

与此同时,Android 默认是要对 Model 进行校验和转换的。因为取出 JSON 中的某个值,需要将 JSON 转换为对象——可以直接使用 Retrofit 库来转换数据,又或者用 GJSON 转换成某种对象。算是与前端的一个大的区别,在前端世界里,这种事情是轻而易举的,有万能的 JSON.parse

在使用 JavaScript 编写的时候,可以不对 Model 进行校验。不过,在 React 里会有 proptypes,在 Angular 里可以用 TypeScript 来做相似的事。

与没有对象校验的前端相比,一旦出错,根本不容易察觉。这一点,或者也是一个优势所在——当你上架了新版本的 API 时,旧的应用不会 NullPointerException。与此同时,在开发的时候,后台 API 发生变化的时候,也会导致后续的一系列 bug。

静态语言 vs 动态语言

自从我写了 Android 应用后,上知乎的时间变得更长了。

编译与动态运行

当我们编写 Web 应用的时候,只要一保存代码,网页就可以由 LiveReload 这样的工具来帮我们自动刷新。于是,在诸如 React Native 这样的跨平台框架里,也有 Live Reload 这样的特性。

而当我开发 Android 应用的时候,每次我想试着在手机上查看效果的时候,得构建、编译代码、安装,大概得等上个两三钟才能运行在虚拟机或者真机上。

Android Studio Process

可事件往往不会这么顺利,动不动会遇上个 NullPointerException,然后应用就 Crash 了。这个时候,就要去修复代码中的问题,加个 blabla!=null,然后编译,继续 Crash。

怪不得 Android 的程序员喜欢上了 Kotlin,只要一个 view? 就能判断是不是有值的事:

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inflater: LayoutInflater?, container: ViewGroup?, 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View? {
    val view = inflater?.inflate(R.layout.fragment_home, container, false)
    val button: Button = view!!.findViewById(R.id.open_rn_button)
    button.setOnClickListener(this)
    return view
}

可由于没有经验,我经常把 val 写成了 var。这就和那些习惯写 alloc init 的 iOS 程序员,一夜间突然喜欢上了写 ES6 一样:

let className = NSStringFromClass(MyClass)
 let classType = NSClassFromString(className) as? MyClass.Type
 if let type = classType {
   let my = type.init()
 }

哦,不对他们写的是 Swift。

并且作为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Java 天生就意味着,大量的臃肿代码。

public int getId() {  
    return id;  
}  
public void setId(int id) {  
    this.id = id;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大量的代码,就意味着大量的 bug,一定量的重复代码,一下子又回到设计模式的天下。

IDE 支持

好在,由于 Android Studio 有强大的、良好的 Intellij 支持。在 IDE 上对语言的支持,要比 JavaScript 的第三方库支持友好得多:

静态语言

要知道 WebStorm 或者 Intellj IDEA 专业版,它们在 JavaScript 第三方类的支持上就是坑。

View 与 DOM

过去,前端在 DOM 操作上存在天然的问题,即在我们使用 $("*") 的时候,全局。当然现今的框架,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少,但是考虑到仍然可能会被误用,或者注入。而 Android 则是局部页面的。

前端使用 HTML + CSS 来编写样式,而安装则只使用 XML 来切图,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像 CSS 可以通过 “继承” 和 “覆写” 的形式来实现样式复用。Android 中也有类似于 JavaScript 生成 HTML 的方式,自定义模板。

当我们使用 React 编写组件的时候,可以传递对应的属性到组件中,这个属性可以是函数、值、组件等等。

MyComponent.propTypes = {
  optionalArray: PropTypes.array,
  optionalBool: PropTypes.bool,
  optionalFunc: PropTypes.func,
  optionalElement: PropTypes.element
}

而在 Android 的布局上,这就不是一样容易的事。为了复用样式,需要抽取成 UI 组件,还只能是 UI 上的组件。只能实现 HTML + CSS 上的复用。

HTML + CSS 在编写 UI 的时候,有各种奇技淫巧,比如说样式的优先级,或者 important

从原生的角度来看,前端的 document.getElementById() 与 Android 的 findViewById 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当前端有了前端框架之后,就不一样了。好在 Android 有 ButterKnife 这样的 View 注入框架。

与此同时,Android 还自带了双向的 DataBinding,而原生的前端是没有的。

只是前端有前端框架,在这一点也完全问题也不多。

还好,已经有写 React Native 布局的一些经验,在写起 Android 的布局,倒也还好——没有那么坑。

在布局调试上,还是前端用浏览器调式方便——还可以在浏览器实时修改 DOM 结构。Android 也有这样的工具,叫Layout Inspector

Layout Inspector

除此,还可以通过 Facebook 家的 stetho 做与 Web 相关的调试工作:

Stetho 调试示例

总的来说,还算是不错的。就是这个结构,看上去和 React Native 怎么那么样呢?

在代码调试上来说,Java 底子厚,总的来说会比 JavaScript 好一些。

Android 调试

除此,记得我们在 Chrome 浏览器里可以打断点,随后在 Console 中做出一些计算。而得益于 Android Studio 背后的 JetBrain 的 Evaluating Expressions,可以实时计算表达式的值,Android 上的代码调试也是很容易的。

Evaluating Expressions

而以我有限的 Objective-C 编程经验来说,XCode 也是可以做到的。

在 Chrome 浏览器里,自带的 NetWorks 几乎是万能的。Android 方面也可以借助于 Stetho 来使用:

Stetho 网络调试

但是依赖上比较大,需要在页面上注入,并且调试不了插件化的应用。要调试网络吧,还是 Charles 好用一些。

可是,万一开发环境 HTTPS 了呢,不就更麻烦了。

前端面临的是调试不同的浏览器,又或者是兼容 IE。总的来说,问题都不大——不会面临闪退的问题。即使出了点小问题,用户可以先换个浏览器试试。而当你的 Androdi 应用在用户的手机上闪退了,那么用户只能换个 APP 了。

除此,Android 则是面临碎片化的系统,不同的版本,及不同的屏幕大小,总的来说,要对前端复杂得多。

Android 在软件工程上做得相当优秀,而前端则是在开发效率上占优势。

Web 开发大法好。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