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36氪领读 | 投资大师罗杰斯:如果所有人都嘲笑你的想法,将它视为成功的潜在征兆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1086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36氪领读 | 投资大师罗杰斯:如果所有人都嘲笑你的想法,将它视为成功的潜在征兆

36氪领读·2018-01-04 12:46
如何以投资者的视角来做出人生选择?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v2_cc39ed53dc6343d8ac369576bf63b18e_img_000

《最富足的投资》是由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亲笔撰写的人生成长之书,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良性诱因,如何以投资者的视角来做出人生选择,并总结成21条准则集中呈现。

这本书是一位有智慧的父亲写给自己女儿们的传家之书,同时也是一位财富长者写给千万年轻人的人生财富 课程。 读者的人生观、财富观念、投资观念或许将会因之发生改变。

【内容亮点】

1、罗杰斯从一个分不清股票与期货的菜鸟,到与索罗斯合伙创立十年内回报率高达4200%的量子基金,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他产生了这种财富蜕变?

2、罗杰斯为何率全家移民至新加坡?他何以有勇气做出并不被大多数人轻易接受的决定?

3、罗杰斯看好“金砖国家”,却为何直言不看好俄罗斯、巴西以及印度,只选择将中国作为投资重心,并看衰其他国家?

4、为何罗杰斯会欣赏中国教育理念,要让女儿们学习一口流利的中文,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量子基金前合伙人,投资家,金融学教授。他5岁赚得人生第一桶金,26岁时只身闯荡华尔街,37岁前赚够一生财富,提前退休。他两度环游世界,准确预测了1987年大股灾,率先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于1998年创立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该指数已成为全球通用的六大商品指数之一。

吉姆·罗杰斯被西方媒体称为“华尔街神话”“拥有水晶球的魔法师”,与沃伦·巴菲特、乔治·索罗斯并称为三大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慕名听他讲课,并认为他“把握时局大势的能力无人能及”。乔治·索罗斯曾评价他说:“罗杰斯是杰出的分析师,一个人能做到六个人的工作。”他长期为《时代》《福布斯》《财富》《华尔街日报》等报刊撰稿。《现代投资大师》《金融怪杰》等金融著作将他的事迹收录在册。

第一章  你的生活你做主,不要让别人左右你的思想

依靠你们自己的才能智慧

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时刻,你们必须做出至关重要的决定。你们会发现,只要你们提出寻求建议的请求(甚至你们不提出),都有很多人随时准备给你建议。但是,永远记住,你选择的生活是你自己的生活,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因此,关键是,你自己要先想明白什么对你最重要,什么是你所希望的,然后再向其他人征询意见。

因为,尽管别人的建议时常是博学智慧的,但无论如何,别人的建议在更多情况下被证明完全没有意义。评估分析其他朋友建议的唯一方法,就是尽一切可能努力学习,了解你所面临的任何挑战。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明智合理的决定。

你们具有判断什么对你们有利,什么对你们无利并做出决定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你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并能够采取恰如其分的行动。你们这样做,远比没有依据自己的判断而做出决定要更加成功。相信我,我深知此理。

在我投资生涯的早期,我曾根据同事们的意见,制定了几项重要的商业决策,而不是自己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这并不是因为我个人懒散,还没有人曾指责过我懒散。但是,时作为华尔街的新人,我会想当然地认为,那些资格更老的同事们肯定比我知道得更多,所以,我过于倚重他们的意见。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在那些投资中,每一项最终都失败了。之后,我强制自己不再受其他人意见的影响,开始依靠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分析做出决定。我直到三十岁时才认识到这一点,同时我也明白,对于我们来说,改变生活方式与商业行为任何时候都不晚。

我记得曾读过一本采访美国女游泳运动员唐娜· 瓦罗纳(Donna de Varona)的杂志,她是1964年东京夏季奥运会两枚金牌得主。记者在文章中指出,在唐娜·瓦罗纳的早期运动生涯中,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但不是一名伟大的运动员。当时,那位十七岁的游泳运动员在两项四百米的游泳赛事中获得冠军,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回答:“我经常观看其他人比赛,然而,我学会忽视他们的存在,我只坚持游出自己的水平。”

如果所有人都嘲笑你的想法,就将它视为成功的潜在征兆

如果周围的人试图劝阻你不要采取某些行动,或者奚落嘲笑你的想法,你们应该将此行为当作积极的迹象。的确,不随波逐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事实的真相却是,大多数成功的故事正是由那些不合群、不随波逐流的人写就的。我来给你们一个案 例:在我三十二岁那年,华尔街的一名同事邀请我参加由一群精明换意见。当时,我和一名合伙人刚刚开始做名为“量子基金”的对冲基金。被邀请参加这类晚宴,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必须承认,当时我确实有些紧张。毕竟,这些人是我们这个领域里的大鳄,而且他们中许多人都比我经验丰富。

我们聚集在曼哈顿中心一家富丽堂皇的餐馆私人包间,主持人挨个询问在座的每一位客人,请他们分别推荐一个投资项目。绝大多数人都吹嘘那些所谓正在增长的股票。轮到我时,我推荐洛克希德,就是那个航天航空公司。该公司曾有过辉煌业绩,但到20世纪70年代,遭遇灾难致使股票大跌。坐在我对面的家伙露出不自然的笑,耳语道,但音量足以让我听到,“谁会买这样的股票?干嘛买一家破产公司?”

大约六年以后,我偶遇这位校园霸凌似的家伙。我竭力忍住想要提醒他当年显示傲慢态度的迫切感,但这确实很难。因为,洛克希德股票大涨,股值成倍成倍增长,个中原因,我在当时聚餐过程中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这家公司剥离了一个巨额亏损的部门,集中资金投入到关键的电子对抗系统这一新领域。与此同时,正如所预测的,国防开支被削减一段时期后,再次迅速增长。

我在中国的投资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也很少有西方金融家在中国投资。然而,确实有人发了大财。

我所知道的事情,其他人不知道?是的,回到20世纪80年代,我就感觉到了中国的潜力,决定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然后开始在中国进行投资。许多人说我疯了,但是,我相信我的直觉,我尽最大努力学习并了解中国,研究能够找到的一切相关文件。然而最有价值的研究和学习,是我亲自驾车数次穿越这个国家——这是一个真正巨大的国家。

下面是我亲眼看见所了解的中国:中国拥有超过十亿的劳动力,他们将三分之一的年收入存入银行。这是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大数字。相比之下,美国的存款比例仅为百分之四(今天,这一比例又减半,降到百分之二)。在中国旅行中的所到之处,我看到经济体制,感受到进取精神和企业精神,这些曾经代表了中国几个世纪的特征,仍然存在,而且,再也没有走回头 路。

中国人从黎明到傍晚努力工作,实在令我震惊。在一座小镇,我遇到一位农民,当地人称他为“苹果大王”,因为他拥有一个很大的果园。在另一座小镇,我与一位经营有方的餐馆酒店老板聊天,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自己是如何起家的,他是靠每天卖早点给那些早起走路上班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大学毕业的孩子们,立志奋斗、编织他们的未来,享受着比他们父母这一代人更大的繁荣。人们学习英语和日语,而不是俄语;他们看得到谁有钱。西方媒体对中国所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如果我没有亲自到中国,使自己置身于中国的社会生活,我也会视而不见。我带着思考离开中国,“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发展?”从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但远远地超越了美国,而且超越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

我行我素,勇敢自信,独出心裁

好好研究一下在本职岗位上事业有成的男男女女们。现在,每个人都有可能撞大运,但是,我要说的,是那些能够做到持续不断成功的人们。无论是艺术家或是音乐家,高中老师或是大学教授,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都是采取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方式。对于公司和企业来说,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举例来说,看看苹果公司,史蒂夫·乔布斯以及苹果公司拒绝接受传统智慧,他们没有被电脑业巨头IBM和微软打败。苹果公司继续研发生产高质量的创新产品,从此将自己从濒临倒闭企业名单中去除。

我希望你们能够以这种勇气和虔诚之心去追逐你们的愿望与理想。你们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金融投资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们也必须是金融投资商。我对你们俩的期望是:我行我素,勇敢自信,独出心裁。亦趋亦步之人永远也不会成为杰出的成功者。

首要的事:道德至上

随着你们向着成年阶段成长,我还会继续给你们指导。也许会有许多时候,我不同意你们的选择,但是,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父亲,你们就必须接受我的建议。我视你们为独立的人。其他人可能会说,你们太年轻,还不能自我决定。我说,做你们想做的事,只要你们依靠自己的判断力来确定这件事情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虽然你们无须被传统智慧以及其他所谓的固有观念所困扰,但是,你们必须尊重和遵守规章制度、法律条律以及道德实践,因为没有了它们,社会就不存在。这是对所有人的期望和要求。这不仅仅是适宜生存之路,还是明智之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将自己置于法律纠纷之中,他们总是在长远意义上大有成就。也有一些聪明的人们,使自己陷于严重的法律纠纷之中,因为他们试图以投机取巧的方式赚钱,或者采取非法手段。假如他们专心致力于使自己努力,他们也许会合法地赚到更大的利润。

存钱

你们将来会遇到许多人,他们会敦促你自由自在地花钱;他们会这样告诉你,“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随着你们的长大,你们可能会有许多天天都在豪华餐厅吃大餐的朋友,他们会时不时地购买最新的精巧小玩意儿,或最时尚的衣服,在漂亮的海滩度假村度假。你们必须避免落入这类随意花钱的陷阱。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条财务灾难之路,它还会让你们忘记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们永远不要旅游或购买任何贵重东西。我只是建议,你们应该理智地思考一下,你们考虑要买的东西或想要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值得,或者是否有益,或者这种欲望只是稍纵即逝。我曾经娶过一位女人,无休无止地叨叨要买新沙发、新电视机,买这个或那个。我解释说,如果我们存钱,进行明智的投资,终有一天,我们有能力买十个沙发或任何东西。无须再说,我们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现在,我非常幸运地拥有你们的母亲,她在个人理财方面与我志同道合。

开心,你已经有了五个储蓄罐,非常喜欢把钱往里面塞。请继续存钱。那些善于存钱和明智投资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很少面对财务困境。所以,帮助我教会你的小妹妹小蜜蜂存钱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常识?并非真正的常识

绝大多数人感知到的智慧都是一种错觉

我曾写过,你们需要相信自己的智慧,要自己思考。你们正在经历着一次被称为“生活”的旅程,你们将会遇到并学习传统智慧——那些公认的“真理”,包括如何举止得体、学习什么、应该吃什么抑或如何投资。你们要记住,永远不要盲目地接受你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不论有多少人都相信,或者他们如何强烈拥护和提倡。永远考虑是否有其他可选项。许多广为社会所接受的流行信念常常是错误的。我想在这里说明,如何才能理解“常识”的真正意义。

这里有一个关于传统智慧谬之千里的经典案例。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削减国防支出,致使国防工业证券市场价格大幅跌落。有些承包商濒临破产边缘(其中就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无人有胆量投资于国防工业,特别是传统观点认为,国防工业的市场份额将会继续下跌。

但是,如果你自己分析一下国防工业最近大幅下跌的原因,即使不是什么圣贤,你也能够预见到一个光明的未来。其中之一就是,这场荒诞无稽、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终于在1975年停止了,但战争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因而,美国需要一次大刀阔斧、彻底的革新。同一时期还在进行的“阿以战争”,使这一令人担忧的问题彻底明确了。

地球另一边爆发的这场争端,令美国政府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没有做到未雨绸缪,难以兼顾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同盟。我们的政府开始对国防工业再一次倾注大量资金,强烈刺激那些国防工业的证券市场。有些股票价值在之后的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最高成百倍地增长——与诸多分析家们自以为是的预测完全相反。

另一个范例,1970年的原油价格每桶低于3美元。绝大多数专家相信,原油价格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会一直保持在这个低水平。许多人对此确信无疑,因为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诸如钻石钻头、深井钻探、近海平台,加之在阿拉斯加、墨西哥和北海地区都发现了大油田,几乎所有这一切都保证石油持续低价。然而,细致深入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石油供应不可能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需求。经济学基础课程告诉你,原油价格注定要大幅攀升。

于是,我在1971年前后投资石油。十年后,石油价格上升至每桶35美元。到那时,人人都投资石油(包括曾经低估石油价格的人们)。很显然,石油市场已经过热。我们的石油开发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新油田开始产油并进入市场。同时,石油需求增长减缓,许多人开始自觉地形成能源意识,购买节省能源的汽车,在家里也将汽车的恒温器进行调整。1978年,石油产量在这些年中第一次实际超过消费。我卖掉了我的石油股票,直到1998年才再次购买。任何后来投入大量资金的人,都非常清楚从那以后发生了什么。

媒体常常鼓吹传统智慧

你们应该每天阅读报纸,但是,就传统智慧而言,要带有一种明智的怀疑主义去读报以及使用其他媒体。我年轻的时候,报纸被尊崇为公正、客观的新闻来源,远比今天的报纸更公正客观,很多报纸都是如此。当然,正如传统智慧的所有传播方式一样,报纸有时也会落入陷阱,报道自私自利者散布的信息,或者未能深入挖掘的事实。我发现,自己曾不止一次地依据饱受质疑的信息或虚假报道做出投资判断。

从此,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依据媒体报道进行自我判断,时而将媒体不准确的报道转变为我的优势。每当我要做出投资决策时(或决定投票给谁,等等),我都会将媒体报道与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核对,这些可能获得信息的来源,包括政府报告、国际组织机构报告、公司报告、竞争者观点等所有我能够找到的资源。我仔细浏览文件,密切关注最接近公司新闻稿所使用的语言的内容。然后,我认真分析这些数据和论证,试图发现这些论证的得出,是否基于可靠的统计逻辑。

20世纪80年代,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我的学生们似乎经常惊讶于我在决策过程中对大量细节的掌握,然而,这是任何想要超越传统智慧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我会阅读能够获得的任何文件。如果我对某件事情有质疑,我就看电视或读报,之后就会到世界上任何我需要去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在同一个问题上找出诸多相关联的观点,总能够帮助你分析出问题的真相。

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都已被泛滥成灾的信息所淹没,绝大部分信息来源都不可靠,半真半假(也有带偏见性)。令我惊诧不已的是,似乎极少有人费心去证实信息的真实性,而这些信息正是他们将要进行重要决策的依据。正如法国作家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词典》所说的:“常识,并非真正的常识。”美国巴顿将军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人人都想到一处去了,那么有些人就没有动脑子。”

本文由「36氪领读」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寻求报道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