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如何看待网上热传的「黑龙江死刑犯与家人见最后一面」的视频? - 知乎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779537/answer/28746370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何看待网上热传的「死刑犯与家人见最后一面」的视频? - 知乎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此心安处是吾乡。
知乎日报收录

这个问题,我想惯例讲个真实的故事。

我父亲九十年代在警校当过老师,班上有个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东北的某个派出所工作。他所在派出所的所长,是个工作能力强,但是说话很不招人待见的警察。

这个学生是个比较内向甚至有点窝囊的人。因为工作上的一些纰漏,经常被这个所长训。所谓训,经常是正常的批评夹杂着攻击和侮辱。有一天临近农历除夕,派出所的人在一起聚餐。不知道什么琐碎原因,这个所长在饭桌上又开始骂骂咧咧地训他。

可能是突然间,怒火被点燃了。这个学生,当时枪支管理不严格,派出所的警察也有配枪。抽出配枪,饭桌上对着所长,砰。

当场死亡。然后他劫持了另一个一起吃饭的同事,开了停在门口的车,持枪逃跑。

大约几小时后,警方在某处发现了他所劫持的同事的尸体,嫌疑人已经去向不明。

警方立刻开始围绕他的人际关系布控。迅速排查到他的一个密友,问有没有见过此人。密友回答说见过,他刚来找过我说家里出事了要急着回家,借了我几千块钱现金就走了。你们早来一会还能见到他。

这是警方第一次与他失之交臂。

不久后,在途径天津的火车上,乘警查住了几个逃票人员,一律带到乘务室要求补票。负责补票的是两个乘警,小警察悄悄对老警察说,你看那个逃票的,跟前阵子发来的通缉令像不像?

老警察看了看,慎重起见,说,我盯着他,你去拿通缉令对比一下。

于是小警察去取通缉令。回来的时候,发现老警察被枪杀在乘务室,逃票人已经跳车潜逃。

这是警方第二次与他失之交臂。

打那以后,他再未露过面。当时警方几乎逐一走访了学校里所有的老师+跟他关系密切的学生。大约是96年的案子(经查证,发案时间95年9月),多年来杳无音讯。

多年以后,我爸和同事聊天时提起这事,其中一个同事说了一句。“这些年一直想知道他的消息,但也怕知道他的消息。因为一旦知道,必然不是好消息。”

也是多年以后,警校那一级两个兄弟班同学聚会,据说席间有人开玩笑问,你们说咱们哪个班更牛逼?

还用问?当然是你们班牛逼,你们的人杀了同行跑了那么多年到现在我们还抓不到。

语毕全场沉默。

这案子一积就是二十年。

一直到一两个月前,传来消息,他在广东被抓获。

今年甘肃白银的连环杀人案破了,我就想起这件事,但当时案子没有破,我也就没有来知乎上提。现在到了年底,案子破了,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又想起这件事。

他是我父亲的学生。亲手教出来的学生沦为罪犯,换成你们,会希望他被抓获吗?

我是希望的。我感觉我父亲理智上也是这么想的,但从感情上,我觉得有那么一瞬间他犹豫了。所以有句话我没敢问——作为他的老师,当你知道他完全背离了本该有的光辉轨迹,走上这条道路,你会是什么感觉?

这案子我真的是从小就听说。有时我想,20年,他可能已经以另一个身份完全洗白,完全成为社会中正常的一份子了。可能在另一个我们不知道的环境里,他也娶妻生子,依法纳税,甚至公道大方,助人为乐……

但总有一天,以前的债都要还清。

这个案子破获后,在某一个瞬间,我理解(不是认同)了废死派。死刑是残酷的,当这种刑罚有可能加之于你认识的人身上的时候,其残酷感可能被成倍地放大,感情上一瞬间的“共情”,确实会让人生出废死的想法。

但从理智上来说,我仍然是坚决的保留死刑派。

随着社会日趋进步,我们愿意给死刑犯以最后的人道。让这样的人可以在被枪决之前,和自己的家人道别。他们或许会哭天喊地,捶胸顿足,万般痛苦,但至少他们还有这个机会。

而那些被他们伤害的人呢?

一个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警察,只因为不当言辞,在临近团圆的年节倒在血泊中。一个曾经和他并肩共事,出入风雨的同事,只因为坐席距离最近,被劫持并枪杀在警车里。一个恪尽职守,临近退休的老乘警,只因为对罪犯画像的警惕,牺牲在自己工作了半生的列车上。

犯罪者没有人道地留给他们道别的机会。他们的人生就像是正当盛年的大树,被粗暴地拦腰砍断。

如果你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是这三个人,而不是那个潜逃二十年的罪犯,你又会怎么想?

过多地靠近和了解犯罪者时,人们有时会产生一种错觉:是执法者,或者说,是法律“粗暴地”从一个家庭中夺走他们的子女,她的丈夫,他们的父亲,投入大狱最终枪毙。

但归根结底,使这个人丧命的根本原因并非执法者,而是他本人所犯下的那些更加粗暴、残酷、精巧、阴暗、诡诈的罪行。犯罪者给社会带来的痛苦,往往不亚于,甚至百倍于他和他的家庭遭受的痛苦。

在审判到来之前,他们已经享受了几个月甚至二十年的自由生活。这些日子是他们从被害人那里,从社会应有的秩序,公平和正义里偷来的。他们可以享有最后的相会,但他们必须走上法场,去领受他们亏欠的这颗子弹。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