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如何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的差别? - 知乎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713250/answer/28582663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如何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的差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知乎日报收录

只说一个小细节:扇子。

唐国强版的

v2-de32c8a2943dce2342bda58123dea68f_720w.webp?source=1940ef5c

羽扇、纶巾,这都是一种雅致,如何让这种雅致鲜活起来才是个问题。

老三国借鉴了戏曲里的东西:略带兰花指拿扇子、扇肩。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突出诸葛亮“奇雅”的名士风流气质,不觉得慢悠悠地扇着肩会让人物显得从容淡定,个人气场更加强大吗?

动图封面
很优雅
动图封面

有扇子的不妨可以试试这种扇法,我们普通人抓着扇柄扇肚子,那是武将的扇法。老三国有一集张飞抢过诸葛亮的扇子扇过风。

动图封面
老张抢扇子
动图封面
老张扇扇子

老三国的经典就是这样许多地方强迫症一般抠细节。

而王、陆版的扇子,真是扇风去了,少了许多文人雅趣

陆版诸葛摇扇

动图封面

王版诸葛摇扇

动图封面



补充一下,再从人物表现手法来比较一下吧。

一、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的形象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各不同。

1.三国志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译文:亮年轻时就才华超群,气概英武,身高一米九,相貌堂堂,时人均以为他不同凡响。

2.三国演义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外在形象容易表现,找个个子高身材好相貌不错的男生,穿上相应的服装,都可以差不多。不动不说话,唐、陆、金版差别不大,王洛勇老师的诸葛只有老年形象先不谈。

二、英霸之器、逸群之才和自比管、乐的自信如何表现?

一个27岁未出茅庐,常自比管、乐的青年,在46岁名满天下的英雄面前纵横天下大势,并且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

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纵横捭阖、自信非凡的诸葛亮跃然于心呢?那怎么才能表现出这份才华和自信呢?

谈恋爱可以说一个人外在平平,相处久了会慢慢发现其内在,但是电视剧不行诶,怎么让观众较直观感受到呢?

1.肢体动作

唐版的诸葛会有很多形体动作,意气风发、大开大合、有收有放、挥洒自如。一个才华横溢、气概英武、自信的诸葛亮呈现在屏幕上,没有这份才华和自信,怎么敢在刘备面前这样?

唐版诸葛分析战略要地时在挥洒:

动图封面

在挥洒之余也会收,不至于轻狂。

动图封面

随后转身、拱手,开始为刘备说规划,意气风发时也不忘对刘备表达尊敬之意:

动图封面
大家脑补一下,倘若没这个拱手会是什么场景?

陆版的诸葛则是坐着说,唯唯诺诺的儒生感,像是我们现在面试一般,没什么不好,但是对比唐版就缺少那份气概和自信。

动图封面
全程如此,无波澜。

2.面部表情

隆中对,提到东吴时唐版的表情神态丰富,而陆版还是那个样子。

动图封面
动图封面
背台词呢,我们上我们也行。

我记得陆版的诸葛在隆中对时直呼“刘邦”,汉室未亡,刘备立志匡扶汉室,在他面前直呼刘邦的名讳是不是有点过?

接下来这个,张昭拿诸葛自比管、乐发难。听完后,同样是的笑,唐版是哂笑、带讥讽,陆版则好像自觉尴尬,低头干笑。

动图封面
动图封面

再看一个,不看唐国强,就看一个配角。老三国舌战群儒步骘(子山)向孔明发难,质问孔明是否想学苏秦张仪做说客游说东吴。谁知孔明说苏秦张仪乃真豪杰balabala,这时步鹫就慌了,看看配角的表情是怎么演绎的。

动图封面
步子山这里演的非常好

3.摇扇的频率

陆版,舌战群儒,看不到他摇几次扇。舌战群儒张昭说话时,诸葛几乎全程直挺挺站着,很僵硬,像在被教育。(这里不放图了,因为他一直不摇扇,参考他前边的图即可。)

唐版,舌战群儒,即使对方说话、走动时,也依然在摇扇。动作上比较淡定,但是面部表情却有认真,这一个反差对比真是很妙。如果动作、表情皆淡定,不免让人物很飘、过于神;如果动作、表情皆严肃,又会丢了诸葛的那份从容自信。

这个表情真的很经典,既有认真又带着一丝讥笑。

动图封面

而表达讥讽之意,除了表情外,唐也用过形体动作。不礼貌的双手背后(盛气凌人之姿),上下打量对方(带有讥讽之意),

动图封面

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纵横捭阖,谁表现的更鲜明不用说了吧?

新三国槽点非常多,比如这张图:

1.诸葛亮与鲁肃进门,张昭居然坐在最靠近门的位置。文臣领袖坐门口不合适吧?

2.互相见过之后,不等孔明入座,立刻发难,太太太不礼貌了。不懂待客之道?老版是互相打招呼后,等孔明入座后才开始。

3.这么多文臣,其他文臣戴冠,张昭和鲁肃就戴根簪子。文臣领袖装束还不如其他文臣。

4.看台词,新版张昭发难后说:在下直言相告,先生雅量。老版则是:在下愚直之言,请勿怪罪。

5.舌战群儒,新版基本是张昭和诸葛站在门口说完,老版则是好几人轮流向孔明发难,哎。





2021 年度新知答主

题设里有一句话很奇怪。什么叫“唐国强老师的刻板印象”?

唐国强老师演的诸葛亮,是最摒除刻板印象,最鲜活的一版了。

我对王洛勇老师的表演很认可,但非说各有千秋,那真是……你高兴就好。

诸葛亮该长什么样呢?

还挺为难的。因为正史与演义,风格不同。

历史上,诸葛亮长了极好的容貌。《三国志》说他: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尺一尺折合如今23公分,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山东大汉,高大英伟,一米八五上下的个头。而且既有英霸之气,是应该派头十足才对。

《三国演义》则说: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增加了神仙气派,弱化了他的伟岸属性。

所以历代戏剧里,诸葛亮都有点像个道士:过于强调他的神仙之概和儒雅气。

这里的一个大问题是:

历史上,周瑜比诸葛亮大了六岁,然而各路戏剧里,总仿佛周瑜年少俊美嘴上没毛,诸葛亮老成持重一把胡子。

历来最大的刻板印象,是总把诸葛亮演成一个道士般的小老头。

其实诸葛亮出山时,二十七岁。年少英发,目穷天下。怎么能净是小老头儿呢?

诸葛亮的人生,是分阶段的。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走半世,髀肉复生,为刘表部下。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茅庐三顾,加入刘备。长期计划,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计划,拉拢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靠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依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时年四十一岁。

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写诏书给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的回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举世皆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上出师表时已经四十七岁,距离过世只有七年。

此前二十年,他可不是这么苦哈哈的呀。


1985年的电视剧《诸葛亮》,李法曾先生的演法,就是传统演法之大成:整部剧里都演得很端正,只有一点不太好:仿佛诸葛亮出山的气概,就是京剧《失空斩》里那个老成持重、胸有成竹的诸葛亮。儒雅,聪慧,端正,厚重,然而多少有些老气了。

诸葛亮出山,才二十七岁啊!

关于年轻的诸葛亮,《赤壁》里的金城武,给了一个有趣的设定。乍看去,这个诸葛亮俊秀温润,还有几分调皮的萌;对什么事都谦虚低调,“略懂”,“我给牛接过生,马,也差不多吧?”但剧情渐进,发现他天文地理、阵法历数、韬略计谋,无一不通,虽然满口“略懂”,笑得温润,其实深不可测。这个诸葛亮是乍看有些轻,越看越觉得,嗯还可以的——年轻时的诸葛亮,也可以是这样的。

高希希《三国》里的陆毅诸葛亮,多少流于平面了。

年少时俨然侯亮平,看谁都想耍耍嘴皮子,舌战群儒时简直在抢话;年老了却又只剩苦哈哈,每天皱着眉。

说他是荀彧,有几分可信:毕竟荀彧一辈子温润,又一辈子活在夹缝中,晚年也确实忧患系之。

说陆毅演的是诸葛亮?却不知诸葛亮一辈子从来逆天而行,年少就猜中二十年后天下,与君王鱼水之欢,最不缺的就是自信——却又不是陆毅这么随时愁眉苦脸,是个人都能让他发愁的架势了。

《虎啸龙吟》里,王洛勇老师扮晚年诸葛亮,也是有几分像的。至少把鞠躬尽瘁的苦劲头,演出来了。

当然,剧本本身胡扯黑化,把诸葛亮抹黑得一塌糊涂,然而诸葛亮背负之多、心境之苍凉、心思之幽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是出来了的——《军师联盟》剧情实在胡说八道,人设尽崩,但于和伟老师的曹操和王洛勇老师的诸葛亮,本身是演出味道的。于和伟的魏武挥鞭,谈笑自若,天下无我不知几人称孤的架势;王洛勇的心苦后人知与丁宁周至,是对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唐国强老师来了。

二十多年前,唐国强老师茅庐三顾出场时,许多评论者都说,“唐国强演得过于英武”。后面舌战群儒,更有人猜测,“唐国强是为了洗刷奶油小生的恶名,刻意要演得刚强些。”

其实不然。

想诸葛亮二十七岁,正是年少气盛;隆中一对,遂定天下三分。这种穿越一般屌炸天的经历,当然意气飞扬。而舌战群儒,关系到孙刘联盟大局,诸葛亮自己又从来心存汉室,看到吴国群儒谋划投降,辞气慷慨,溢于言表,也很正常。一个二十七岁就比别人聪明一大截的年轻人,你怎么能指望他跟老头子一样温吞呢?

所以诸葛亮出场,看看什么叫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后隆中对时,从头到尾谈笑自若啊。

至于著名的舌战群儒,一图咄咄逼人气场全出。

那时二十七八岁啊,胸中三分已定啊。出使被人围攻,就是这么碾压的气场吧?

然而白帝城托孤,已是另一番样子了:四十三岁啦。危急存亡之秋啊!

妙在后半部,等诸葛亮拜表出征后,唐国强老师又是一个演法。

刘备没死之前,魏国已经这么说了:没了关羽,蜀汉算个屁。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刘备夷陵一败,更是精英丧尽。四年之间,刘备、关张马黄外加法正,开国诸将,一时俱尽。

所以王朗(嗯,敬爱的王司徒)为首的魏国大官,在刘禅登基那几年,不断给诸葛亮写劝降信,让他举国称藩,老老实实降了吧。

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所以诸葛亮居然北伐,显然是逆天而行。

出师表时思虑幽深,却不是颓丧;骂王朗时义正辞严,却不是焦躁。

上方谷时萧然惆怅,表情都没有,只一闭眼,一个嘴角,都在里面。

须知诸葛亮一生,尤其是出师表前后,是有区别的。此前则一帆风顺,万事在掌中,操弄历史;此后则逆天而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贯穿其中的,是思虑深远,是将命运视作敌手的高瞻远瞩。

《三国演义》里,到诸葛亮临终,最后巡视五丈原诸军时,如是说: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诸葛亮年少时英霸之气逸群之才。

中年时托孤承重,誓以死报。

晚年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国强老师是把这每个时间段都表演得精确了。

年少时舌战群儒和晚年时舌战王朗,两场戏的语速和节奏全然不同。

前一场是丰富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句式变化+横斜睥睨的眼神,怒斥薛综时更是辞气慷慨。面对鲁肃和刘备时还不时会大笑(许多表情包的出处)。

后一场则众所周知,基本静坐不动,靠缓慢累积的气势,最后一口喝破。

这种少年与老年的对比,是一个年轻谋士与年老宰相的区别,得同时对比这两场戏,感觉才对。

多提一场被低估的戏:取汉中时,诸葛亮和刘备闹得曹操晚上睡不着觉,当时诸葛亮独自羽扇轻摇,雍容端正,那一下不同于少年时的辞气急厉与老年时的鞠躬尽瘁,是最闲适的一下子——真是好。

(就像鲍国安曹操杀吕伯奢时、祭袁绍时、汉中杀杨修时,三幕戏曹操一对比,才知道鲍国安何其深邃,何其到位)

还好意思说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刻板印象?

他这不同阶段的演法,才真是打破了历来各色戏曲评书对诸葛亮智者化身的刻板印象。这才是真演到家了。

从未有一个演员演诸葛亮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类型如此之丰富,又如此之深刻。

所以金城武演绎年少诸葛亮,王洛勇老师演绎老年诸葛亮,各擅胜场。李法曾老师的诸葛亮也有味道。

但跟唐国强版如此深厚,如此庞杂、如此细腻,如此精致的诸葛亮相比,抱歉,实在不能说“各有千秋”。

当然,于和伟老师和王洛勇老师能把被抹黑至此的曹操与诸葛亮演成这样,他们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也不怪他们。压不过鲍国安老师的曹操和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这样已成标杆的角色,那实在不丢人——就像司马懿被诸葛亮压着打畏蜀如虎并不说明他本身差,毕竟破孟达斩公孙擒王凌战绩卓著呢。

只是非要强说“各有千秋”,不太适合而已。

为啥知乎自带头像看着像个狗头...

我先开个地图炮:任何觉得老三国神化的几个角色的,十有八九都是没好好看过原剧的。不求你认真看剧,哪怕多看看一些精彩剧情剪辑也行。

其次一个问题是,演员演技好坏,有相当一部分是跟编剧导演的功力挂钩的。

唐国强版诸葛亮本身是极为出色的角色塑造。在演诸葛亮之前,他大量请教过前任诸葛亮演员第一人李法曾(李法曾还在老三国剧组主管演员的甄选和指导),并且亲自跑了一圈五丈原追思当年武侯心迹,据说最后哭得稀里哗啦。在演诸葛亮之前他已经完全进入了诸葛亮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中的武侯形象合二为一。而且唐国强的台词功力极深,大量诸葛亮的经典台词他信手拈来。三国演义在海外宣传时候,就有过唐国强现场当众背诵长台词的经验。时隔多年在拍张居正时候,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台词功力,还当众背了800多字的老三国原台词。

同学已经有了很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原剧的大量精彩演出表现。唐版诸葛亮的刻画,长足细腻,有相当多的内容值得回顾,唐版诸葛亮最大的功劳在于,成功地把这个角色演活了。从为人诟病的《三国演义》里算无遗策的半仙妖道(这也不能苛责小说,演义脱胎于话本和民间说书艺人,更注重于故事的本身引人入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历史和演义高度统一的伟岸形象。

而且有赖于编剧的各种神奇加戏,诸葛亮的塑造更加进一步出色。电视剧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卓越的改编。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内容都是编剧的加戏,比如舌战群儒怼虞翻二五仔,先劝王朗投降孙策、后劝孙权投降曹操,比如骂死王朗“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那一串长台词,比如诸葛亮和鲁肃讲时辰天气皆可为兵,比如临终前梦中的汉室复兴……

在编剧制作了大量优质剧本的基础上,唐国强成功地把诸葛亮演活了。

——老三国的诸葛亮完美,不在于诸葛亮居然“完美得不犯错”上,而是在于更加丰满和细节的人物刻画。

很多人觉得王洛勇版要高于陆毅版,但我却还有个计较。

首先说,王洛勇老师的演技是比陆毅更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王洛勇既然是舞台剧出身能登百老汇,本身功力就够高。他的确对诸葛亮的塑造拿捏住了晚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心态。陆毅那边的问题则是老问题了,过度突出慢动作,表情上略有僵化,台词背的痕迹太重缺少自如,演出来的诸葛亮,美貌有余而气度不足。前半截受气小媳妇气质简直看得我都想跟着哭了,这哪门子诸葛亮这么受气包来着。

我认为王洛勇老师可能跟常年在国外有关,他对诸葛亮的认知,更多的是在“一个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这里。听他在剧中朗诵的中文版《出师表》,有不少不舒服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他原始的朗读)。断句和气势上都没对位,缺乏感情和气势上的变化。我觉得一个演诸葛亮的人,应该对出师表信手拈来,更出色地进行朗读和演绎才对。

其次要说的是,他们俩有一个共性在于,与其说给诸葛亮演活了,不如说给诸葛亮演庸了。

诸葛亮这个人物,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小说里,都是可谓天下奇才,英霸之器的豪杰人物。两个人过度突出了诸葛亮的苦心孤诣,但是却忽略了另一面,治国之雄才,军略之有方,这些色彩,被大大忽略了。

然而问题并不在演员这里,而在导演和编剧的过度轻浮和不用心解读人物上。他们按照各种地摊文学阴谋论解读的东西,把俗人眼中的历史观和解读人物的方式代入作品,然后再让演员按照他们的想法演绎出来。

这两版三国里为人诟病的情节非常多,比如《新三国》里舌战群儒骂死王朗两出戏的敷衍、孙刘结亲期间诸葛亮被关张猜忌责骂之后,陆毅小媳妇一般的流泪诉苦,上方谷的哭天抢地,《虎啸龙吟》里带兵上殿抓大臣抓后宫的不敬、渭水河畔的一口老血等等。

导演和编剧们这些主创人员,在试图把诸葛亮从半仙拉回人的时候,没有做到位,反而直接拉成了庸人俗人。主创者对史书或者原著的演义认知有限(比如朱苏进说过自己只看过半本三国演义连环画),以为看了点地摊货的网文阴谋论就能重新架构历史、更有深度地解读历史、美其名曰符合现代人观感或是符合历史。在新三国里,陆毅版诸葛亮无法安抚下属、当众的发言肤浅敷衍缺乏说服力(骂死王朗和舌战群儒都表现一般),在虎啸龙吟里基本上则是直接颠倒黑白,把诸葛亮刻画成了民有菜色也要北伐、当着皇帝面带兵抓大臣抓后宫、拼了老命还处处不如司马懿被算计殆尽的“穷兵黩武志大才疏”式庸者。一个糟糕的情节能毁了一个剧,更毁了演员们的努力。

主创人员拿着地摊文学当正经读物,拍完了又要吹自己符合历史,一肚子草包就算了,非得拿着观众也当草包。我觉得有时候其实也不能为难演员,主创人员挖了坑,甚至临场直接改剧本,直接你就得往下跳,有什么办法?不说王洛勇的诸葛亮,我相信即使刘欢看完了史书上的曹叡时候,也一定没法子和一个恋母变态划等号的。

即便很多人觉得“这符合我心中的or历史上的or更真实的诸葛亮”,但我要说,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好,演义里的诸葛亮也好,真不是这俩剧表现出来的那样啊。就算你说算无遗策是演义瞎吹,可步步都让人算计到不过如此,那也不是诸葛亮。

——所以这两部剧打造出的,不是什么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诸葛亮,也不是什么跟司马懿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诸葛亮,更不是什么所谓符合历史有深度有人性的诸葛亮,而是实实在在的俗人庸人眼中的诸葛亮。俗人看谁都小肚鸡肠,庸人看谁都毫无高度。

说到底,我挺心疼王洛勇和陆毅的。明珠暗投,再拼命的演技也救不回剧本本身的粗糙拙劣。粉丝们越尬吹神演技炸裂,就越显得整个剧越尴尬。因为除了这个,再吹不动别的了。

这猪队友,带不动。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