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自己孤单也不愿主动联系别人? - 知乎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807844/answer/28529696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安静啊。”

偶尔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有人在简介上写着:“也许你主动点儿,我们就有故事了。”

然而这些人从不主动say hi,而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通讯录里躺着的百八十个好友,一遍又一遍的错过。

不敢主动联系别人的背后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Mark Tyrrell 认为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加入谈话属于人际互动问题中的一种,可归结为“不敢开始一段对话”,而这可能与自身的自尊感有关。

自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概括性评价,以及我们对于自己价值的判断。一个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于表达看法、寻求与他人联结的,就算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不好笑、或者主动找人聊天时没有得到回复,他们的自尊感也不至于崩溃,不会感到无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对于自我有偏低的评价。他们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惹人烦。觉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别人主动联系自己,可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对方需要自己,或者说是对方不讨厌自己。

低自尊者也总是在避免挑战,他们会竭力地回避一切有挑战性的、可能造成失败的情境。也许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读者们无法体会,但对于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动发信息给别人还不如让他们去蹦极,无论蹦极再害怕,反正一闭眼就下去了,但发了一句“Hi,在干嘛啊” 之后别人没回复的那几秒或几分钟,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样。

心中无限怒吼着:“啊啊啊完了Ta没回我信息,Ta一定觉得我很烦,哎,我不该发信息的,又招人讨厌了。”

所以低自尊者为了避免这种等待被宣判的煎熬,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所以连尝试都不敢,他们形成了一种和别人很特别的相处模式,“如果你来找我,我一定回复你,但我绝不会主动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变成了“你来找我聊天我真的好开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为我害怕说的再多一些你就会发现我招人烦了,就会不喜欢我了。”

这些不愿意主动联系别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会被人误会他们是冷漠的、疏离的、不好亲近的,但其实这种疏离是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选择的一种防御。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坦白书》

为什么我不敢主动联系他人?

  • 缺乏稳定、安全的依恋

童年时期拥有及时、富有感情回应的依恋关系是个体自尊产生的基础。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满足甚至是忽视,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受挫和创伤,“即使我表达了我的需要,也不会有回应,也不会有人满足我。”

这种因缺乏稳定、安全依恋造成的创伤会在孩子成年后,不断的投射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不敢表达自己需要别人,甚至表现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联系他人”一样。

“我表现得我不喜欢任何事物,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我想要的”

  • 负性核心信念让低自尊一直延续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负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维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为模式使我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稳定的、深深扎于内心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会一直退缩与回避、对自己的怀疑和责怪,“你肯定不想理这么差的我”,“我这样的人,给你发信息也是招你讨厌,还是别了吧。”

如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1.记录自己的负性信念

负性的信念是分为很多层次的,也许最底层的核心信念一时无法被撼动,但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浅显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们写下来,并且试着客观地审视。这些信念越具体越好,例如,“我认为我的朋友不喜欢我”,“我认为我发信息给Ta,Ta绝对不会回复我”。

2. 寻找支持性证据反驳它

低自尊者的记忆往往是偏负性的,他们只记得自己遭遇失败、出糗、被批评的经历。我们需要挑战自己的负性记忆,把负面想法变成问题:“朋友们真的不喜欢我吗?”,“Ta真的从来不回我的信息吗?” 然后试着寻找正性的记忆,去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你会发现,你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其实害怕招人烦的人很少会真的招人烦,真正招人烦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在麻烦别人。

3. 明白改变从来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这篇文章,立刻就去发表白信息给自己喜欢但又不敢联系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别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变从来不易,尝试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开始敢于主动联系他人的信心。

不如先从和我打个招呼开始吧?

相关推荐:测一测你内心有多孤独?

Harter, S. 1993.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Low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aumeister, R.F. (Ed.)Self-Esteem: 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pp. 87-116).

Mruk, C.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

Guindon, M. H. (2002). TowardAccount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Self‐Esteem Construct.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0(2), 204-214.

Robins, R.W., Trzesniewski, K.H., Tracy,J.L., Gosling, S.D., & Potter, J. (2002). Global self-esteem across thelifespan. Psychology and Aging, 17, 423-434.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近10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6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想做心理咨询,戳这里「http://jdxinli.cn/wuli11」

想寻求心理帮助,却不知如何选择?试试「心理评估」服务,请戳「https://jdxli.com/WaIUn」。你将会获得3份科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测量表,还有专业评估顾问40分钟的视频深度访谈,1份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方案,以及1套心理健康资源工具包。

v2-93c139692d8da006753042c8d4e7bdef_720w.webp?source=1940ef5c
编辑于 2022-06-13 08:57・IP 属地北京
欲度众生先度自己

本人就是题主说的那种人里比较典型的,那个已经被父母,姐姐和好朋友们真诚”批评“过的那种人。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一直在批评,可是还是感觉不到这是个不好的事情,觉得我要改,反倒觉得,被人家惦记着成这样,我心里窃喜和暗爽。

我来帮楼主分析,顺带也讲下我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

从来没想过联系别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到大,就没有多少人,多少事走进过你的内心,真正的跟你产生情感联系,再进一步引申,你跟你父母的关系,是源头,跟父母关系淡薄,不是说不亲近,而是从小他们跟你之间,就是非常缺乏情感交流的,你没有觉得他们对你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感受上,有过联系和理解,产生过共鸣,精神上是从小就完全独立的。

这是一种归属感的缺乏。

当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呆惯了,当你能够精神上自给自足,不再需要多余的需求和对外界的依赖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了那种别人口中‘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了。

想一下,你从你很小的时候,是不是爸妈总是忽略你的情感需求,注意是情感需求,不是生活需求,你想哭想笑想分享,总是得不到正常的回应,要么就是忽略,要么就是回应的完全不是你想要的,渐渐的你变得不爱跟别人分享,不爱跟别人倾诉,好了坏了你都慢慢学会自己解决,你逐渐发现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即使你也可以随着长大也跟很多人聊得来玩得开,但是你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吸引你的,因为你已经通过这么多年的独立成长,早已经养成了一个强大,充实的心理世界,外界的好玩事情跟你自己自给自足的完全没得比。

总结来说,这种状况,原因起源于原生家庭里,跟父母的情感纽带太过淡薄,结果就养成了你非常自己自足的内心世界,你对外界的社会交往,没有自主需求,只有被动需求。比如工作合作要求等等。

没有被情感温暖过的人,也从来不会主动考虑过给别人温暖,这不是自私,而是惯性,那种主动嘘寒问暖的话,他不会主动问,原因就是从小的时候没有太多人在这方面主动关心过,他没有养成这种主动关怀的习惯。你做的事情都来自于你对你身边最常见的事情的模仿,没有人给你打这个范例,你根本也就无从学起。哎,太罗嗦了,简而言之,那些感情淡漠,不知主动联系人的,都是情感严重缺乏患者,但又因为这个原因,也从很小就养成了自给自足的习惯,自然对外界没有需求,没有期待,没有情感联系。

解决办法,缺爱的人是可怜的,跟你的好朋友坦白的讲清这个习惯,但是请注意,日常交流可以不到位,但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你还淡漠,那就真是一辈子无解了。至少我本人会把平时的普通交流减到最少,做自己开心的事情,谁都不要找我,但我的朋友真的出了事情,我会把憋了这么久的感情能量一起爆发,基本就属于没事别找我,有事到处奔走的类型。

评论里的有位朋友提到了这种,虽然不联系但也没有自给自足的方式这个情况,其实这样的情况应该也有不少的人数吧,就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心里也没觉得有特别多的精神依靠,所以没有自给自足过。这样的情况应该会有以下的可能举动:
1, 虽然不主动联系,但微信短信查得比谁都频繁,但就是不留言不冒泡,只关注。
2,虽然你们说没有自给自足,但是伴随你们长大的,总有那么几个寄托。不论是阿信还是杰伦的歌,总是会家里听,坐车听,走路听。
3,如果有人主动接近你了,玩的还不错,你说话,做事会非常敏感小心。变得很被动这时候患得患失的程度会让你更加紧张,时间久了,你就自动冷漠模式开启,渐渐把关系拉开,再次回到自己安全的,没有人打扰的世界。这种人就是比较典型的社交消耗能量需要独处补充的那种。
4,自尊心很强。不来找就不来找,就像小时候你爸妈总是忙工作不回家,刚开始你会哭闹,但时间久了你也许会说,不回家就不回家,没人求你们。有点倔强的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想鼓孤立我们。那就倔强地自己呆着。

结论就是,不论有没有自给自足的方式,没有人愿意独处,大家都有趋热避冷的本能,但要么就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根基没有打好,不论是父母吵架,离异还是失去其中一方,还是忙于工作都不在家,这都会造成孩子孤僻心里的养成。后天也很重要,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孩子的人际遭遇,也会对他的世界观产生影响,造成内向自闭的性格。

这样情况的根本解决方式就是,经历重现。如果你对于一个经验有过负面的体验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可能你都会在下一次完全避免他,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经历多了,你就会完全避免社会交往,产生对于社交渴望又恐惧的心理。这时你已经产生了对这种类似事件的定性判断,所以想真正的改变孤僻冷漠的习惯的话,最本质的还是经历重现,做个勇敢者,再次经历类似的曾经受伤害的事件,如果这回反馈回来的经历是好的,这就是很好的兆头,他能洗刷掉很大部分对这件事情负面的想法,然后再经历,再体验,直到自己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这种做法的前提就是你一定要勇敢并且真的想走出以往的困境。
如果你是因为与父母关系淡漠,改变始于与父母关系的修复,用一个长大的人的心态,带着你对这个社会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理解,重新看待他们当时所有让你孤僻下来的原因,离婚是不是真的不合适?忙工作也是为了你的未来更加安稳?吵架是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冲突的时候就是这样做过,并且吵架的时候丧失理智?总是忽略你的情感需求是不是因为爸妈那时候工作已经好累好累,分身乏术,或者真的是因为两代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父母们真的没法理解你说的所有新鲜的事情?父母管教严格让你觉得没法说心里话,只能有畏惧之心是不是因为他们太过想让你不走他们曾经的弯路,苦口婆心,但却拙劣与表达方式?

最后,如果大家感觉已经很累了,修缮关系工程浩大,那就真的给自己一个可以依赖的精神依靠吧,这样当自己内心可以自己充实的时候,你就真的无所畏惧了。这就是无欲则刚。

2.14更新 谢谢大家的赞!
答主是第一次在知乎编辑长贴,看到你们感受到了共鸣,觉得这么多的手机编辑也是值得的了。

这种对社交渴望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我看来不是病,只是一种匮乏。正是由于归属感缺乏,所以没有太多欲望去培养更多的感情羁绊。因为长期没有被在意和重视,没有被当成自己人,所以也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人去重视,所以当有人闯入你的世界,就会把微不足道的关怀抓的很紧,因为你感受到了归属感,感受到了你是被在乎的,所以会为了不让这些关怀消失而过度用力的维持,小心翼翼。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对方对你影响的增加,你会自动把对方带入本应该是完成这些事情的父母角色中,按照父母的要求去期待,但是对方都会觉得太过沉重,一旦对方承受不住压力或者低于你的期待太多,你太累,你就会退回到自己的safe zone,心又被伤了一次。
答主经历这样的打击,这样的小心踏出再失望退回真的已经不知多少次了,同性异性都算,曾经真的是失望的不只如何是好。好在现在通过信仰,通过自己喜爱的音乐,让自己的世界充实起来,让自己有了支配自己情绪的主动权,变得坦然多了。其实方法主要还是以下几点:
1,最关键的,忘掉曾经爸妈不论是怎样程度的童年阴影,选择原谅。这不是鸡汤是真正重建最关键的一步。他们的性格已经定型,已经不会轻易改变了;疤痕已经留下了,也不要总去揭它。选择去埋怨和归咎责任,只会让你一直陷在跟自己较劲的循环里。想一想,其实爸妈也是可怜的人,因为他们连认识到亲子关系失败的原因的机会都没有多少。坏脾气代代相传,到你这里,就让他停下吧。

2,积极暗示和持续不断的心理沟通
疏导,疏导,还是疏导,接纳不公平,不要倔强的硬碰硬,总是向内关照,看看自己的恐惧,自己的不安究竟来自什么原因,学着劝导自己,若能有一个信仰是最好的了。

3,这个时代的关系,已经不能再廉价了,微信微博人人知乎,一句亲爱的么么哒就能叫闺蜜,吃几顿饭喝几盅酒就可以叫兄弟,关系越来越没营养,只是为了打发时间。重感情的人总是跟不上这样的步伐,他们不会轻易触动感情,这对他们是奢侈品。所以,来了,散了,相聚,分开,一定要看开一点,期待降低一点。剩下的留下去好好爱自己。别人有难,就去帮忙,有情有义的人总是会受到老天眷顾的。

还有,因为有太多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所以不要期待很多换位思考能力强的人。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可能觉得I don't care,太多的不能忍耐和不能包容,造就了越来越多亲密关系的破裂。如果你碰到了懂事成熟的朋友,请感激老天的恩赐,碰到总是无所谓的朋友,别客气了,请按照用途分类。

最最后,TED的心理方面的视频真的很好,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常去看看。

——————四年后第一次的分割线——————

我原来也是觉得改变,尤其是性格的改变是很难的,而且有些扎根很久的东西确实不易撼动,但是后来经过了这么些年,见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思考多了,学习的多了之后,发现这种难也只能对某些人起作用——就是那些根本连问题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但错误归因,或者知道之后也不屑于相信和改变的人。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宇宙中最大的力量源自于心,心的力量巨大能够让人瞬间变坏而杀人,也能瞬间让人一念看开而不再执着,这些都不是鸡汤,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物质世界之外一直在背后默默掌控人的命运的东西。看不见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但人们一直疏于发现,也不想去了解和改变。我说这些是想说,不论前20年活的怎样,后面的五六十年完全可以变得很不一样,不是靠鸡汤支撑而是真正找到自己掌握命运的方法——那就是通过逐渐地改变观念开始,由观念入手。

简单粗略点说,观念包括坦然接受一切已经发生的,并逐渐往自己向往的生活努力。

接受发生的包括不再为自己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而意难平;包括当发现自己跟别人性格不一样时,不责怪自己,不强迫自己不心甘情愿改变,因为当你自己还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要那么做的时候,只是强迫自己根据别人的存在而改变是一定会痛苦的,只有自己真正懂得了某个道理你才愿意主动改变。

向往的生活包括活出你真正想活的样子,在不伤害别人的底线下活的舒服一点,至少心理上不要那么纠结那么紧绷;包括如果你发自内心的觉得因为我曾经经历了伤痛,我不要让别人也经历这些,我要好好对别人,因为别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甚至更严重的伤痛,我可以用我的共情能力帮他走出苦难;还包括如果我有什么理想,我要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大胆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努力,不在乎别人的观点,因为我知道究竟对自己重要的是什么。等等等等,这些核心的观念定下来了之后,每天观察一下自己在做什么,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做,自己有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有没有不开心,对别人有没有什么益处,等你的心逐渐被说服,行动力就像车轮找到了开车的司机一样顺利的被带动起来。

只改变外相,从外相上为了合群,为了体面而强忍装下去,这样面具只会越带越紧,活的越来越不自由。感情淡漠不是坏事,因为没有人告诉你你的淡漠只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出现的,那本来就不是真的你;当你发觉了,当你自己把自己内心的世界改变了,你就会发现怎样的性格完全取决于你的观念。

少交的那一两个朋友,少得到的那几个工作机会,少赚到的那些钱并不会因为你强行逼死自己改变性格而得到,因为你也许会更无奈的发现,当你真的融入了某些人群之后,你就会有新的欲望,然后就会有新的得不到和新的痛苦,人生总是在不停的改变和痛苦之中,唯有活出自己向活的样子,做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让自己也自豪的事情,才是能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事情。

另外,常去反思,思考的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够让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当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有点弱点都不清楚的话,是很脆弱也很危险的,非常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怀疑人生, 怀疑自己,进而变得更加困惑,甚至最坏可能误入歧途。每天花一点时间想一下我曾经做过的事情,我认为重要的事情,我想做的事情,自己最在乎什么,最害怕什么,最不在乎什么,最可以割舍的是什么,这些都会帮助你思考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只有我们了解自己了才不会被别人牵着走。当然这个可能需要花一点时间,不过朋友们,这就是我们的“淡漠”我们所谓的”缺点“能够带来好处的时候了。据我所知所有能够对这类话题感兴趣的,所有也许原生家庭经历过一些伤痛的人都有两个非常好的优点——一个是共情能力,另外一个就是敏锐度。不是敏感而是敏锐,这里有一个理性的成分在里面。

敏锐能够让我们更轻松的察觉出自己情绪的波动,了解自己当下所做的一切,及时调整;敏锐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透彻的了解自己,也能够用这个能力了解别人;敏锐还能够让我们比别人更加透彻的了解事情的利弊,进而做出最好的决策。所以朋友们不要再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如别人了,你一定要了解的是,敏锐度当用在正确的方向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天赋,利自己也利他人,他会让你更快的辨识痛苦,也能让你更快的找到调整方案走出来。了解自己的利器就是靠这种敏锐度,所以一定要善加利用,不要再责怪自己了。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