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2017 年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 知乎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944203/answer/282832077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17 年你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

本问题已加入知乎圆桌 »「 2017 年度盘点 」,更多相关话题讨论欢迎关注。
10,089
1,100,724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社会心理学等 5 个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等 3 项收录

谢邀。心理学领域来占坑。

又到了年末盘点时刻(去年盘点的传送门:2016年,心理学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研究?),我们来跟大家分享2017年值得关注的10个心理研究。挑选这10个贴近大家生活的新研究,希望了解这些研究的结果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示和帮助——

1. 认为自己睡眠有问题,比睡眠实际上有问题的危害更大

大家都知道睡眠质量不好,会影响人的身体、情绪各个方面。但实际上,比起客观上的睡眠不好,那些主观上更关注自己的睡眠问题、为自己的睡眠担心的人,才会有更负面的后果。

睡眠问题的程度其实各不相同。有一些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失眠患者身份”(insomnia identity)。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学者Kenneth Lichstein做了一个研究综述,探讨这种“主观认为自己有失眠问题”跟“受到睡眠影响”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和梳理20篇睡眠问题的研究,Lichtstein指出,37%的抱怨自己失眠症状的人“并未真正达到“睡眠质量低下”的标准”。这些人的睡眠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整体依然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平均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这些经常抱怨自己失眠、认为自己睡眠有问题的人,日常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却更高。反而,很多真正有睡眠障碍、却不把它看成问题的人,却能够在情绪上不受到失眠的影响。

Lichtstein认为,这是因为那些给自己贴上“失眠患者”标签的人在睡眠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见——是内心过度的担忧带来了负面问题,调整心态、而不需要真的改善睡眠,就能够带来好的影响。

2. 好看的人的亲密关系寿命更短

外貌出众的人似乎常常被扣上“花心”的帽子。不过,研究表明,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的确更容易分手,关系也更难长久。

Christine Ma-Kellams等人(2017)做了3组研究。第一组研究中,他们跟踪调查了338名男性长达30年,从高中到中年。两位打分者(女性)就这些男性高中时的照片进行“外形魅力度”的评分。结果显示,男性中颜值水平更高的人,婚姻平均持续的时间更短——好看的男性更晚进入婚姻,平均离婚率也更高。

第二组研究,研究者们用了不同性别的知名人士作为样本,共计130位(其中男性占62%)。对外形魅力度的打分方法和打分者同研究一。结果发现,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名人,外形越出众的人婚姻持续时间越短。

在第三组研究中,研究者们想探究为什么外表出众的人更难维系婚姻。他们想知道高颜值的人,是否更不抗拒“其他可能性”。

为此,他们招募了共计134位被试(其中45%为男性)。参与研究的人需要先完成一份关于他们的感情史的问卷。接着,研究者向他们展示了一张非常有魅力的异性照片,并要求他们看着照片,就“这个人对我的吸引有多大”这个问题打分。与此同时,还会有另外两位研究人员给每位志愿者的外貌魅力值打分。

结果发现,虽然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会较少有魅力的其他异性吸引;但这些有伴侣的人之中,颜值更高的人给照片打出的分数更高。也就是说,好看的人更倾向于毫无芥蒂地欣赏有魅力的异性,即使自己已经有伴侣了。

3. 觉得自己不够完美,真的会让一些人产生自杀想法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在思想、情绪及行为上力求完美的人格特质。 “完美主义者们”通常有着对完美的极度渴望,和对缺憾的极度恐惧。

心理学家们又将完美主义者细分为(Hewitt & Flett, 1991):

  • 他人指向型,他们对完美的追求更多施加在他人身上,常常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他人;
  • 自我指向型,他们自己对自身有着苛刻的要求,当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时,他们会自责。

2017年,Martin Smith等学者对近50年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结果发现,完美主义与自杀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这些研究共涉及11,747名参与者,可以称得上是,目前为止对于“完美主义”与“自杀”之间关系的最完整的分析(Smith, et al., 2017)。

结果发现,自我指向型的完美主义与自杀念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以完美标准苛刻要求他人的(他人指向型)完美主义者与“自杀”之间则无显著相关。

另外,完美主义者众,还有一种叫作“社会指定型”。它指的是,人们因为觉得社会上的他人、例如父母,对自己有着完美的期待。这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与持续的自杀想法之间存在着高相关(r^+=.28,p<.001)。

研究者们认为,这是因为,当人们觉得他人对自己总是有完美期待时,人们会因为害怕让他人失望而活在压力与恐惧之中,也更倾向于认为外在世界是“苛责的”、“过于严厉的”以及“总是拒绝自己的”,以至于他们会通过一些手段来逃避,比如沉迷酒精,自杀。在这些期待中,父母的评价与期待又是影响最深刻的。

4. 人们对“营利”企业有着天然的敌意

我们经常被提醒,要警惕追求利益的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着腐败与肮脏(Bhattacharjee, Dana, & Baron, 2017)。从古至今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亦是如此,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还是《华尔街之狼》,追求利益的资本家们总是被刻画得残忍、卑鄙,为牟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种影响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企业营利”与“社会效益/大众利益”之间只可能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企业盈利增长必然会带来社会效益和/或大众利益的损害,而不可能是双赢的。而Bhattacharjee等人最新发布的研究中,系列实验显示这种观念的确普遍存在着。

他们从福布斯500强中随机挑选了40个企业,并请一群参与者对这些企业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可能是通过不良商业行为获得的,它可能损害了社会大众的利益。此后,他们还发现不仅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企业,一些营收状况好的“行业”也会被认为更可能是对社会/环境/大众不利的。

很多时候,一些人就是抱持着这样一种“反营利”的观念(anti-profit belief),武断地认为企业营利就会伤害大众利益,片面地仇视那些营利的公司。而这可能并不利于企业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与企业双赢的可能是存在的。

5. 自怀孕开始,妈妈们的自尊水平和关系满意度在三年内呈下降趋势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妈妈们的自尊水平变化在一生中有一个重要波动:从怀孕开始到成为妈妈,她们的自尊水平和对关系的满意程度会在三年内呈下降趋势。

荷兰蒂尔堡大学的Wiebke Bleidorn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们一起,对近85,000名位于挪威的妈妈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每一位妈妈分别在怀孕时、分娩前后和生完孩子后填写了关于自尊水平和关系满意度的问卷。每位妈妈会在孩子36个月时,完成最后一次问卷。

结果显示,这些妈妈们的自尊水平在怀孕期间开始下降,在孩子出生后到6个月大之间有所回升,在6个月到36个月之间又开始逐渐下降。

研究者表示,这个变化模式与母亲怀孕期间身体激素等方面的变化相一致,而孩子6个月之前妈妈的自尊水平提高,可能是由于刚刚成为母亲后会有一种“把控感”和意义感。而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母亲自尊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成为了妈妈的女人,在身体上发生变化、在心理上承担更多、在社会上也受到一些新的约束。

不过,研究也发现,妈妈们对关系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妈妈们的自尊水平。研究团队认为,至少在孩子出生三年内,对关系感到更满意的妈妈,自我评价会更高,自我的价值感也会更强。

6. 人们和前任做朋友,通常是出于以下7种原因

奥克兰大学的Justin Mogilski和Lisa Welling随机招募了348名志愿者(平均年龄21.43,异性恋,超过半数的志愿者近期正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志愿者被要求尽量多的填写出他们认为“会和前任做朋友”的原因。最后研究者根据结果制作了包含153项原因的list。

接着,研究者们招募了另一批志愿者(N = 513),这些(异性恋)志愿者都曾经历过至少一次的分手。志愿者被要求在上文提到的list中按照“重要性”给每项打分,打分区间为1~5,1分表示“完全不重要”,5分表示“十分重要”。最后,这批志愿者填写了关于人格的调查问卷(包含Personality Inventory for DSM-B5rief Form,PID-5-BF及大五人格测试)。

结果显示,有7项关键因素导致了人们想要跟前任伴侣做朋友:

1. 依赖/感性因素,如“我们拥有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ta是“支持我人生目标的人”

2. 实用因素,如“我可以坐ta的顺风车”“ta有很棒的朋友”

3. 还未切断的感情吸引,“我对ta依旧还有感觉”

4.“共同拥有”的关系,如“我们之间有/有过孩子”

5. 不断减退的浪漫吸引力,使得双方可以拥有真正的精神友情,如“我失去了对ta的性激情”

6. 维系社会关系,如“维持我们共同的朋友圈”

7. 性需求,如“我还想继续和ta保持性关系”

男性选择“实用因素”与“性需求”的比例比女性高。不过,性别对选择的影响力要远远小于个人特质。外向型的人倾向于受“实用因素”影响,而“宜人性”高的人更容易受“感性因素”影响。此外,更易受负面情绪影响的人认为“依赖/感性因素”和“还未切断的感情吸引”是与前任做朋友的重要因素。

7. 不想让别人对你印象不好,你不要做以下3件事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Janina Steinmetz和她的同事们总结了近两年的一些心理学新研究,告诉大家“如何避免在人际交往中搞砸印象”。

首先,放弃以谦逊的说法进行自夸。Sezer, Gino和Norton等研究者举例说,当一个人在社交软件上说“今天没时间弄发型,刚从床上爬起来就出门了,结果还是被搭讪,感觉很困惑”,这样的表述可能会给人留下“有魅力”的印象。但同时也会有 “反作用力”。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真诚”,人们常常会感知到“谦虚/抱怨”背后的“骄傲嘴脸”,从而用这种方式通常会给人留下“不真诚”“不可爱”的印象。

其次,虚伪有“毁灭式”的后果。研究者Hepper等人解释说,虚伪在一些情况下的确十分“好用”,人们都喜欢被认同的感觉,但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一旦被察觉真相,带来的后果却是毁灭性的,表态和做法不统一在人们眼里,是没有羞耻心、愧疚感。研究者说,(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所带来的后果,比“一开始就选择做令人厌恶的事”更加严重。

最后,避免过分自夸。研究表明,我们真的不喜欢那些抬高自己的人。比起急于让大家知道你有多棒,不如中肯地在合适的时机评价自己,让别人用更长的时间看到你的好。

8. 内向的人容易因为过高地估计压力,而失去领导的机会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与外向者相比,内向者成长为领导的可能性更少;而新近的研究发现,内向者的“临时领导能力”更弱,即他们更容易在一些非正式的、临时、紧急的情况下难以表现出领导力。这是因为他们会过高估计了临时充当领导的难度和压力值。

研究对184名学生进行了“外向性”特质的测量,来确定他们的内向/外向水平。然后他们被指定完成一项小组领导任务,并在开始任务之前测量他们的感受。结果发现,内向者更容易对任务抱有负面情绪和感受,他们更不容易感受到开心,而更容易觉得任务是可怕的、充满压力的。

内向者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控制自己不要高估领导任务的难度,更有利于他们成长为领导者。

9. 大多数人都爱自欺欺人——宁愿选择不知道坏的事会发生

人们总是难以面对那些可能发生的坏事情。Gerd Gigerenzer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恐惧,而宁愿不去了解坏的事情是否会发生,甚至会故意忽略与它们相关的信息。

研究对德国和西班牙的全国代表性样本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是否会愿意知道一些与未来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一些负面的事件信息,比如自己或伴侣死亡的日期和原因,自己的婚姻是否会以离婚收场;以及一些正面的信息,比如还未出生的孩子的性别,以及将会收到什么样的圣诞礼物。

结果发现,85-90%的参与者说,他们宁愿不知道与未来相关的那些负面事件信息。只有1%的人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表示自己愿意了解。

10. 短时间的独处能平复你的情绪

Thuy-vy T. Nguyen(2017)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短时间的独处能够平复人的情绪,即短时间独处对情绪有钝化效应(deactivation effect)。

该实验招募了114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要求他们先完成一份当下情绪体验问卷,之后研究者被分为两组。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实验组(N=75)的被试独自坐在舒服的坐椅中,远离电子设备、不参与任何活动;而对照组的被试(N=35)则与同性研究助手进行社交互动。之后,所有被试者再次填写情绪问卷。

结果发现,独处的被试,无论是积极情绪(如兴奋)、还是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均有下降。而参与社交互动的被试的情绪没有变化。也就是说,短时间独处对高唤醒的积极、消极情绪都有钝化效应,这个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可以利用独处来管理情绪。比如,睡前短时间的独处来平复激动的心情,或者短时间独处来缓解负面情绪。

以上。哪一项研究结果对你有帮助呢?

References:

Bhattacharjee, A., Dana, J., & Baron, J. Anti-profit beliefs: How people neglect the societal benefits of profi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5), 671-696.

Debrot, A., Meuwly, N., Muise, A., Impett, E. A., & Schoebi, D. (2017). More than just sex: Affection medi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xual activity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3), 287-299.

Gigerenzer, G., & Garcia-Retamero, R. (2017). Cassandra’s regret: The psychology of not wanting to know. Psychological review, 124(2), 179.

Lichstein, K.L. (2017). Insomnia identi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97, 230-241.

Nguyen, T.V.T., Ryan, R.M., & Deci, E.L. (2017).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 Affective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1), 92-106.

MA‐KELLAMS, C., Wang, M. C., & Cardiel, H. (2017). Attractiveness and relationship longevity: Beauty is not what it is cracked up to b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 146-161.

Smith, M.M., et al. (2017). The perniciousness of perfectionis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perfectionism-suicid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iodicals, 1-21.

Wacker, R., Bölte, S., & Dziobek, I. (2017). Women Know Better What Other Women Think and Feel: Gender Effects on Mindread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1324.

Zwebner, Y., Sellier, A. L., Rosenfeld, N., Goldenberg, J., & Mayo, R. (2017). We look like our names: The manifestation of name stereotypes in facial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4), 527.

Mogilski, J.K., & Welling, L.L.M.(2016). Staying friends with an ex: Sex and dark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motivations for post- relationship friendship,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van Scheppingen, M. A., Denissen, J.. J. A., Chung, J. M., Tambs, K., & Bleidorn, W. (2017).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pspp0000156

Steinmetz J, Sezer O, Sedikides C.(2017). Impression mismanagement: People as inept self‐ presenters. Soc Personal Psychol Compass, 11.

等 3 项收录

谢邀。《环球科学》最近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新闻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2017年,世界科学带给我们许多美好和惊喜:全新天文学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加令人激动的发现;全球首个CAR-T疗法获批上市,让人类终于拥有了强大的抗癌武器;50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横空出世,使量子计算机朝着实用迈进了一大步……

当然也有遗憾。特朗普决定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勒索病毒在全球150个国家肆虐,造成重大损失。但是,美国的退出不能改变全球治理气候变暖的决心;勒索病毒也让人反思,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世界。

2017已经离开,让我们一起重温科学所留下的那些美好和遗憾,那是人类社会前进的足印。

1 引力波开启多信使天文学时代

入选理由:2017年成为多信使天文学的元年。

在陆续探测到数次黑洞并合发出的引力波后,2017年8月17日,LIGO与意大利的引力波天文台Virgo又探测到了来自双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与黑洞不同,中子星合并时除了产生引力波,还会发出电磁波。就在LIGO和Virgo捕捉到引力波信号2秒之后,费米望远镜也观测到了来自同一源头的γ射线。之后的几天,全球70多台望远镜在射电、红外、可见光、X射线和γ射线等各波段对引力波的电磁对应体进行了观测。引力波和电磁波的联合观测,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让研究者获得了更多发现,这也标志着天文学进入了多信使时代。

2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入选理由:给全球气候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因为该协定对美国非常“不公平”,“危害”了美国经济。《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通过,2016年11月4日正式签署生效,被认为是世界各国联合制定全球气候新秩序的标志性成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以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退出可能导致《巴黎协定》的执行效果受到影响,严重削弱全世界对抗全球变暖的努力,给全球气候的治理和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3 CAR-T 疗法Kymriah获批上市

入选理由:医学史上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

2017年8月30日,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发布重磅消息,瑞士制药巨头诺华集团开发的CAR-T疗法Kymriah获批上市,用于治疗25以下人群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种疗法也成为医学史上首款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CAR-T疗法的原理是,从病人体内提取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T细胞后,重新注入病人体内,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主要手段之一,CAR-T疗法在多种癌症治疗中都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随着Kymriah的上市,一个全新的抗癌时代正在到来。

4 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公布首批研究项目

入选理由: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际大科学项目正式启航。

2017年10月16日,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公布了首批拟资助的38个项目,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张学工教授负责的研究项目。这项大型研究计划由陈·扎克伯格基金会(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CZI)发起和资助,致力于建立人体所有细胞的参考图谱,包括细胞类型、数量、位置、相互作用、分子组分等,从而加深对疾病诊断、监测、治疗的了解。首批38个项目只是这个宏大计划的开端,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研究铺路,为计划所需的各种技术和工具建立基准参照。

5 IBM研制出50位量子比特的计算机

入选理由:量子计算领域的一次飞跃。

2017年11月10日,IBM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工业峰会上宣布,成功开发出了世界首台50位量子比特的原型机,并把相干时间从之前的50微秒提升到目前的90微秒。量子计算机用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一位量子比特可以同时表示多种状态,因而会有更快的处理速度。量子比特越多,处理能力越强。而相干时间越长,则量子计算机越稳定、越成熟。用IBM的话来说,它正在重新发展计算科学。未来,量子计算可能为化学、最优化和机器学习等领域打开新的大门。

6 全球首例人体内基因编辑试验

入选理由:将推动基因疗法时代到来。

2017年11月13日,一次革命性的医学试验在美国奥克兰的一家医院开展,目的是为44岁的美国人布莱恩·马德(Brian Madeux)治疗亨特氏综合征。这是一种致命的遗传疾病,因为基因缺陷,患者体内缺乏一种能分解多糖的酶,导致细胞代谢废物在组织中积累,最终产生机能障碍。为了治疗马德,美国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把基因编辑工具输送到马德的肝脏细胞中,从而把有缺陷的基因替换成正常基因,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人体内开展的基因编辑试验,可能推动基因疗法时代的全面到来。

7 卡西尼号结束探索之旅

入选理由: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重要篇章画上句号。

2017年9月15日,为避免污染土星的卫星,美国航空航局的卡西尼号探测器主动坠入土星大气,结束了成就卓越的探索之旅。卡西尼号于2004年7月1日进入土星轨道,此后通过多次调整运行轨道,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测,得到了很多重要发现,这使得土卫二成为搜索地外生命的重要候选目标。就在使命终结之前,卡西尼号还充分发挥余热,多次穿越了此前从未踏足的土星环内侧的狭窄缝隙,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图片和宝贵数据,为它的探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 转基因三文鱼公开销售

入选理由:转基因动物产品第一次进入人类食物链。

2017年8月4日,美国AquaBounty公司宣布,他们已获准向加拿大销售了1万磅(约合4535千克)转基因三文鱼,这是转基因动物食品首次在公开市场完成销售。这种三文鱼属于大西洋三文鱼,被转入了两种基因,一种是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另一种是大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与未经改造的同类相比,转基因三文鱼的生长时间缩短一半,并且个头更大,可为人类提供更可控、可持续的三文鱼来源。转基因三文鱼的成功开售,也意味着受挫20多年的转基因畜牧业迎来转机。

9《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中国学者论文

入选理由:单次撤稿数量的最高记录。

2017年4月20日,国际出版机构施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销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2012-2016年刊发的107篇造假论文。这批撤稿论文全部来自于中国作者,主要撤稿原因是论文提供了虚假的评审人邮箱,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这次撤稿创下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的最高记录,引发业界对学术诚信和第三方论文服务机构的激烈讨论,也引起中国科技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的高度关注,并对撤稿事件进行了彻底调查。这一事件有助于反思如何改革国内科研工作管理和职称评定,营造更加健康的学术生态。

10 勒索病毒全球爆发

入选理由:约150个国家遭到病毒攻击,凸显信息安全日益重要。

2017年5月12日,勒索病毒开始广泛传播,感染了全球很多运行Windows系统的设备。当用户打开计算机时,会看到一则英语告示,通知受害者至少支付300美元才能恢复计算机的访问权限。短短几天内,大约150个国家遭到攻击,很多高校、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被感染,极大影响了科研和教学工作,甚至一些医院也遭到攻击,手术被迫取消,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勒索病毒的大范围爆发在全球敲响了警钟,让各类机构和政府部门意识到,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该提升保护级别。

谢邀!说一说性教育这个领域让人心塞、心焦、心疼的一年吧!

回顾之前我们先看《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布 的《『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手册》中的两组数据

v2-2914e75391fb1e026446ed833269e07c_720w.webp?source=1940ef5c

1.北京名校补习老师性侵事件

北京市一位男子高薪聘请的家教老师为17岁女儿补课,不想竟是“引狼入室”。1月19日,微信公众号“壹现场”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王先生怎么也没想到,17岁的女儿竟被他一年16万元高薪聘请的家教老师猥亵性侵长达一年之久,这样的性侵行为,甚至发生在自己家中。

而这位“禽兽老师”还是女儿在学校的任教老师,甚至是北京一所著名中学的“名师”,生活中,还是一位6岁女孩的爸爸。

王先生称,据女儿转述,14个月的补习期间,她与邹某除了师生关系,未有恋爱等关系,但在非自愿条件下,邹某多次对她有动手动脚的猥亵行为,开始只是小动作,后在2016年4月、7月、8月、12月对其进行了四次强奸。

“当时邹某还恐吓孩子不能讲,否则让她无法在学校上学,而且说孩子上、下学骑车路线他知道,还说自己开车,让孩子自己看着办。”王先生称,女儿表示,在发生性关系后,邹某还对她说了很多威胁性话语。

她说过,不想再让这个老师补课

不曾想,家长的信任成了兽欲的温床

2016年的4月,小花被邹某第一次强奸。

2016年4月的一天,小花支支吾吾的表示,不想再继续补课了。

几经追问,小花表示,继续补课的底线是不想让邹某再给自己补课了。

由于王先生当时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以为女儿只是课业繁重,情绪化地拒绝补课,并未太在意。

此后,女儿又有类似表态,家人也多用常换老师不利于学习成绩的观点进行劝解。

王先生解释,那时他还不知道邹某猥亵、强奸了女儿,一直很信任邹某,觉得“正规学校的正规教师,心里还是有底的”。补课一年来,女儿成绩从未下降,他也从未注意到什么异常。

家长的信任,成了邹某兽欲的“温床”。

一次次的补课过程中,邹某将魔爪伸向年仅17岁的小花。

还好,就在12月26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宣判“家教老师强奸、猥亵女学生”一案,对被告人邹明武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零六个月,同时宣告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五年内,禁止其从事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工作。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首次对涉性侵案件的教师宣告“从业禁止”,也是北京市法院系统的首次尝试。记者注意到,向媒体通报案情时,被告人采用实名,照片也未作技术处理。

2.性教育读本事件

今年的2月28日杭州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吐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尺度太大。

随后加上微博上一些断章取义的截图使得原本平常的一件事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越传越广,最终校方决定先收回该批书……

关于书的内容,相信大家多多少少也都看过了,其中比较有争议的两张↓

那么,教材尺度确实“太大”么?,该读本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回应,不同于一般的少儿读物,作为教材,它肯定有严格的审查流程,也符合教材编写的初衷,把握教材教学的规律。

有专家分析,很多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感到好奇,若不能从正当途径解答,他们很可能会向黄色书籍、网站寻找答案,这会对孩子产生误导。

该专家也表示,文配图的目的是解答孩子的疑问,更形象。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不能用成人的观点看孩子的世界。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教材怎样使用确实有学问,尤其对于家长事前要有告知和沟通。不论是在校内用还是拿回家自学,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有知情权和指导孩子的义务。

性教育如何开展,用什么尺度和方法开展,这在中国往往成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在有些国家,性教育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或许我们应吸收经验,把性作为社会文明当中的一部分来告知孩子。

3. 林奕含事件

4月27日,26岁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上吊自杀。她在年少时遭补习班老师诱奸,后来创作了一本故事相似的小说,这本小说也成了遗作。

次日凌晨,林奕含父母通过出版社发表声明,表示女儿是因多年前被补课班老师性侵,引发忧郁症,最终发生不幸。同日,一名陈姓补课老师接连两天请假,补课班也将这位老师的广告牌摘除,被网友怀疑是当年性侵的“补课班名师”。陈星本名陈国星,约60岁。这位老师还自称“补习教育的马英九”。纵横补教界多年,推测年收入破千万元,保守估计身家近亿元。

台湾“Readmoo阅读最前线”网站公开一段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前8天的专访视频。在16分钟的独白中,林奕含阐述了自己创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理念,以及写作中的心路历程。她自杀前8天接受采访时,语气轻柔,但话语间压抑着痛苦。面对镜头她说出了心里话,其生前接受采访曾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

她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个女孩子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

愿天堂没有伤痛....

4.小花仙事件

教育读本事件不久,六一前后,一则“游戏竟成猥亵幼女温床”的微博登上热搜,文内提到:不少恋童癖人士在某个儿童社交页游中,用充值道具、月卡哄骗小孩子发裸照视频。其中,不少泯灭良心的家伙,甚至以“提供零用钱”为由,将懵懂无知的孩子骗到线下,实施性侵犯。更可怕的是,这种该死的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之久。

这款页游名为[小花仙],是由淘米网络开发运营的养成类少女游戏。内容跟前几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偷菜]、[抢车位]差不多,玩家通过种花、做任务等方式获取仙豆,进而购买收集“漂亮”的服饰、装扮家园。游戏的基本货币[灵豆],获取方式非常单一,且数量极少,光靠种花做任务就想买到艳压群芳的华丽服饰,根本不现实。

对于还在读小学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巨款。况且一个憧憬美好的少女,一套衣服根本不可能满足内心的需求。在这个拼颜值的游戏里,不多搞几套行头,出门都会被人笑。在不打童工、不纠缠老爸、不偷不抢的情况下,想要达成以上目标,只能另想歪招。这就给了哪些猥琐的叔叔一些可乘之机,最可怕的是平台还不作为。

让人心疼的结果是游戏公司向相关自媒体索赔!只剩下相关媒体在呼吁。

5.查斯特-贝宁顿自杀

7月21日,据BBC报道,美国摇滚天团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在美国当地时间20日9点被发现在住宅内上吊自杀,年仅41岁。外媒称,查斯特小时曾被成年男子性侵,让他一直有轻生念头。

6.郭敬明性侵事件

8月21日,郭敬明旗下的签约作者李枫在微博上po出一篇《关于郭敬明,致所有人》的文章,文章爆出猛料,直指7年前遭到郭敬明性骚扰,并@了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等等官博。

随后,再po一条微博,告诫所有直男和gay——一切男性都不要靠近郭敬明,大有与郭敬明战斗到底的气势。

就在矛盾当口,两小时后,郭敬明方给出了明确回应:完全捏造,已让律师处理。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梓骁、陈学冬、金丝雀神马的频频上热搜,又光速掉下去了,后来神马靳东、PGone、林心如、薛之谦乱七八糟的事情扑面而来,这事儿就被压下去了。

李枫,1988年出生,19岁时在网络连载长篇悬疑小说《召唤喀纳斯水怪》,同年签约上海最世公司,2010年出版《燃烧的男孩》获得广泛好评,看得出来,当时他跟郭敬明的关系好像还不错。

这是网友整理的一份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

毕竟是成年人的故事,就让时间来说明一切吧!

7.作业帮事件

小花仙事件不久之后,又出现了作恶帮事件。

首先是不少微博大V在网上曝出,小猿搜题中有诸多不良内容,涉黄信息、荤段子,教唆学生写小黄文,甚至还有约炮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小猿深夜间中,不时有一些,“在学校小树林遇到过什么特别经历”,这样的问题,回答也是少儿不宜。

8月10日,中国教育网出现了一期视频节目,批评小猿搜题里面的跟帖,然后多家媒体纷纷批评。

最后,大家竟然发现这是作业帮的一次公关抹黑事件,套路是这样的。

让人心痛啊!

8.三色事件

具体大家去这里看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8546899/answer/264646574

我相信最后的结果:

2017年12月29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经依法审查,对北京市朝阳区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教师刘某某以涉嫌虐待被看护人罪批准逮捕。

9.《时代》年度风云人物

2017年好莱坞最大的新闻莫过于知名制片人哈维温斯坦 (Harvey Weinstein) 被指控性骚扰丑闻,除了其他男明星相继被爆料,性骚扰丑闻也跨足其他行业,许多女性在网路上用“#MeToo”(#我也是) 的标签公开受辱经历。

周三,《时代杂志》公布了2017年度风云人物,由这些勇敢说出自己经历的“打破沉默者”(The Silence Breakers) 登上封面。 当时女星艾丽莎米兰诺 (Alyssa Milano) 率先在推特上邀请大家勇敢站出来:“如果你曾受到性侵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来回覆这条推文。”

随后不到48小时,该则推文获得超过百万次分享,并引起全世界性侵犯受害者回响,不只推特,脸书和IG也都出现相关经历的PO文。 以下是曾受哈维温斯坦魔掌骚扰的女星:

今年《时代杂志》将“打破沉默者”评选为2017年度风云人物,封面上的5位女性全是曾遭受性骚扰或性侵害的受害者,包括泰勒斯、女演员艾许莉贾德 (Ashley Judd)。但其实在封面上,还有个很重要的讯息。许多网友注意到,在封面照片的右下角有一只手臂,但那位人士并未露脸。

根据《时代杂志》总编辑费尔森塔尔 (Edward Felsenthal) 说法,那只手臂代表了世界上所有同样遭受伤害,却还不想或无法将伤痛说出口的受害者们。“这只手臂的主人是一位在德州某家医院工作的员工,她也是性侵犯受害者,但害怕自己身分公开后会为她的家人带来负面影响。她在封面没有露脸,在内文也没有透露姓名,但她的行为象征团结,代表了那些至今还无法开口的受害者们。” 费尔森接受NBC采访时表示,“这是数十年来我们所看到最快的社会改变,而这个运动是由数百位有勇气的女性 (还有一些男性) 所发起的,他们勇敢地揭露自己的故事。”

最后,我想说

性侵污无小事,希望我们不忘记伤痛,不姑息犯罪,爱护受害者,宣传性教育!

保护儿童免受伤害,这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法律的义务,学校的职责,也是每一个爸爸妈妈必须倾尽心力做到的事情。

只有全社会一起努力,我们的孩子才可能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免于羞辱,免于杀害,免于身心创伤。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