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国内为什么没有流行“文库本”那样尺寸的书? - 知乎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99325/answer/28222410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国内为什么没有流行「文库本」那样尺寸的书? - 知乎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文库本也在国内流行过。二十世纪初我国和日本差不多同时引进欧美的小开本模式。30年代我们的万有文库影响空前,比起岩波文库有过之无不及。之后各种系列的小书也一直有。不过,我们不太出那么小的书。小开本确实有价格低便于传播的优点,对于思想史也许也有别一种意义,但是真的读起来未见得方便,缺点也比较明显。德国日本专门出小开本的书社,现在也在调整、革新,把书出大一些。最近一些公众号、网络媒体推崇日本的阅读习惯,重新向国内介绍岩波书库的模式。他们或许不知道,民国的出版者其实早就参考过岩波的经验,没有用那么小的制式可能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v2-667e8d78765d32c0f762f73cc5aa76d3_720w.webp?source=1940ef5c
劳特利奇的小黄书系列,开创了简装小书的先河。见http://www.bl.uk/collections/early/victorian/yellow/yellow3.html

大体,小开本的简装书,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先开始出。后来现在的出版大亨劳特利奇(Routledge)从盗印起家,推出了铁路丛书,就是让大家在坐火车的时候,可以读一读小说——倒是和现在的轻小说相似。后来以德国莱克朗氏(Reclam)推出“万有文库”(Universal-Bibliothek),驰名全球。大体就让经典的文学著作,走入寻常人手中。有鉴于莱克朗氏的成功,1912年哈佛开始出洛布古典(Loeb classics),也是小装帧、低价格,然后希腊文拉丁文与英文翻译对照,使得当时古典语言不大行的人,也可以显得自己能读原典的样子。现在国内有些学者号称自己读希腊文,从希腊文翻译,到了要用页数的时候只能给洛布的页数,其实知道的人心里都知道的。

20世纪初日本就一直有在探索简装书的出版,以期启蒙国民之效。1927年岩波书店师法莱克朗氏,于是就有了我们熟悉的岩波文库。我国的起步并不比日本晚。商务印书馆1903年就开始出《说部丛书》,译印各种小说。彼时已经受到英国劳特利奇、德国Tauchnitz的启发,出版价格低廉、便于携带的小说。对于后来的文坛,影响深远。王云五先生1921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以后,就开始出各种小开本、低价格的图书。1923年开始首先推出的是不同系列的“小丛书”:《百科小丛书》、《国学小丛书》等等,普及新知识、新文化的同时,也推广各种国学读本。1928年又开始筹备“万有文库”,也是直接师法莱克朗氏的Universal-Bibliothek。

当时,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莱克朗氏的文库已经是常伴身边的读本了。《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鲁迅给白莽的两本彼得斐就是莱克朗氏的德文译本。鲁迅先生讲:

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据德文译者说,这是他搜集起来的,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莱克朗氏万有文库》(Reclam’sUniversal-Bibliothek)中,倘在德国,就随处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钱。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那时还恐怕因为书极便宜,店员不肯经手,开口时非常惴惴。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

这段话,对于书籍史来说,倒是有特别的意义。一是说这系列的书流传广,影响大。即使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但是因为印在了这个系列里,不仅在德国“随处可得”,在日本也可以买到,也就是“极平常的”。二是说这书真的方便,平时就可以“带在身边”。最后就是这书非常便宜了,“不到一元钱”,而且都不好意思开口订购。其实,鲁迅藏书中,很多都是莱克朗氏的。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有七十多本,北欧、波兰、捷克和匈牙利文学的阅读,几乎全部购买自这一系列(见熊鹰《鲁迅德文藏书中的“世界文学”空间》)。

莱克朗氏万有文库本的彼得斐——这是二战后的重印。但鲁迅说那本散文,大概就是这种。

王云五就取法Universal-Bibliothek之“万有”,就是为了把最基本的图书带给更多的个人、家庭乃至基层图书馆。不仅万有文库的策划,就是出于启蒙与救亡的初衷,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也始终在战火与动荡中展开。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商务印书馆为日寇炸毁。东方图书馆数十万册善本毁于灰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一代的出版人把一摞摞的图书,从宝山路、福州路送到全国各地。1721种、4000册。1937年因为抗战全面爆发才被迫中断。即使如此,这大概也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大型丛书”。

影响有多大呢?今天各种旧书店还是可以淘到,即使品相不错,价格也上不大去。彼时我刚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就在清卖不少万有文库本,一摞一摞的。我记得最后一天,只要花钱买个袋子,然后随便装。我当时也买了一些,主要是冲着小图书馆的印章。因为当时各省教育厅出钱,把整套的书送到许多小图书馆,有些湖南乃至广西的小县城里,都会有完整的一套万有文库。可能从这些地方,这些书又流到香港,进入香港大学图书馆。背后想来也是一些艰辛的故事。

又因为《万有文库》开本小,携带方便,海外也有不少。前几天在旧金山的旧书店里也看到一种,清人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可惜只有第二册。书店的小哥是哈佛大学包弼德先生的博士。有一篇看上去很精彩的博论,讲晚明东亚的地图绘制。只是找工作不大顺利,现在就在这旧书店打个零工。据他说,这批书是一个南洋华人家里送来的。也不知道这册左传是什么时候漂洋过海的。我只能遥想当年,拥挤的蒸汽船上,有位年轻的先生,翻着那几行”非我族类“。

1937年以后《万有文库》就停了。后来商务也出过其他一些普及读本,也很成功,只是规模不如万有文库那么大,名气也不那么响。建国以后采用苏联模式,各个出版社有自己的分工,比如二十四史就交给中华书局,人民文学等专攻文学,所以商务就有文史哲的那套译丛最为出名。但价格低廉、轻便易携带的普及读物,两岸三地一直都在出。在旧金山的旧书店里,还能看到很多六十年代香港出的诗词格律类书,都是很薄很薄一本。另外八十年代在大陆,纸张仍然很稀缺,大家也不宽裕,廉价书一直有。

然而,从一开始,莱克朗氏、岩波、万有文库的尺寸就不一样。莱克朗氏最小,98mm×148mm。岩波稍微宽那么一丢丢,105mm×148mm 的小开本,基本还是沿用了莱克朗氏的制式。万有文库就基本是32开,在英国属于A format,长度要有170mm左右,就要大一圈了。所以,回到20年代,在普及读本的版式上,岩波与商务做了不同的选择。这本身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其中可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也关乎到两种文库宗旨不同。万有文库并不仅仅希望推广一些新知识、新文化,还希望推广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体系,把学贯中西的整个知识体系建立起来。

莱克朗氏与岩波的版式在思想史、文学史上或许有别一种意义。版式更小,同样情况下书就更厚;但更多的时候,也意味着书可以印更薄,换而言之,更精悍的作品也可以以大作的形式出版。某种意义上,这就淡化了长文与专著,单篇中篇与一本小说之间的分野。维特根斯坦的名作《逻辑哲学论》其实非常短,苏尔坎普(Suhrkamp)出出来以后其实很小很薄。如果在英语世界可能会给人一种不大正式的感觉——像是牛津通俗读本的大小了,但在德语世界就完全不是问题。所以我就在想,会不会在德国、日本,因为小小书的成功,人们对书尤其是经典书籍的直觉也和在法国、俄国不大一样?

《挪威的森林》各版本大小比较;最左边为岩波文库本。见時実象一、小出直輝《書籍組版レイアウトの比較検討》。

但书太小了,读起来并不方便。比如对我这样德语不大行的人来说,莱克朗氏拿在手里,查一个生词,要写在书上,地方很小,要标记一下问题想法,就更不可能了。同时,因为版式比较小,对字号、行距都有限定。排版过于密集,反而不便于阅读。所以,即使德国的口袋本,也出成稍微大一些的。中间深色的是“苏尔坎普口袋书系列”(Suhrkamp Taschenbuch)——黑塞《悉达多》。其实,各大出版社的主要读本,大小都和这黑塞相仿。下图中最右边是法国著名Folio书系的普鲁斯特,比英美的企鹅系列微微小一点点。相比之下,莱克朗氏就是特别特别小了。这么小的开本,在当时可能有特别的意义,尤其对于羁旅匆匆的人来说是很方便。但由此也造成一些阅读上的麻烦。

所以,2013年开始,莱克朗氏也开始出大号书,叫XL,具体114mm×170mm,就是采用英国A format的标准,和万有文库相仿。大一点的版式,排版可以更加宽松一些,边距可以大一些。在这一意义上,商务印书馆可谓有先见之明了。即使在日本,虽然人们对文库本有许多感情,但实际上调查表明读者还是最喜欢9号字的图书,对于7号、11号字的反响就一般性了——而文库本的字号在7、8左右,其实在更多人的舒适区以下(遠藤麻実,椎塚久雄《書籍のページデザインが与える印象と読書意欲の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岩波书店1991年也推出了更大一号的ワイド版——也就是B6的尺寸。另外,同样从90年代开始,就尽量不把书出成字密密麻麻的样子:

v2-0e63ddb567ad7e3740f0670aecc44195_720w.webp?source=1940ef5c
1987年以后,单位面积文字数也在下降。见時実象一、小出直輝《書籍組版レイアウトの比較検討》。

所以,结论就是,莱克朗氏和岩波书店其实都在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国内这些年其实也做了一些探索。稍早有效法王云五的所谓新世纪万有文库,用纸极为粗糙,底本也比较拙劣,自然就非常失败。我记得我高中大一那会儿,福州路上一折都没人买。好的丛书也有。蓬莱阁丛书就很经济,常常不到10块钱,我高中时候就常买。有些本子的导论也不错——不过还有几种似乎比较粗糙。现在海豚文馆以及一些别的大家小书,不求书多小,以轻便、简约、易于阅读为主。这样价格不高,每本字数也不多,确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其中中古史的几种书,就有很好的反响。这可能更符合未来纸质小书的趋势,再引进小小开本大概就没有必要了。倒是一些细节上,日本出版业仍然有许多借鉴之处。比如岩波系列封面的朴素涉及,附赠书签、书的基本信息卡等等。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