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至内容创业者们的一封信:该醒醒了,寒冬将至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098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至内容创业者们的一封信:该醒醒了,寒冬将至

秋叶大叔·2017-12-26 09:10
我们一起透支了整个市场,忘记了爱学习的人始终是很少的。

编者按: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秋叶大叔”(qiuyedashu),作者:秋叶;36氪经授权转发。

1、如何看待2018年的内容创业市场?

我个人对2018年的内容创业市场是比较悲观的。

虽然说我们秋叶PPT团队在OFFICE赛道发展得比较不错,我们团队已经发展了四年,今年营业额大概也增加了50%,但是我们很清楚,繁荣期尚未启动,风已经快过去了,而水已经渐渐起了寒意。

2017年4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始感觉到微信流量增长乏力,到了9月份更是困难重重,虽然文章质量保持了一贯水准,甚至更好,但阅读量不增反减,只能在起吸引人的标题上想办法,才慢慢好一些。我们也试过投放广点通,新增一个粉成本也过高,很难靠卖课赚回来。

流量下降不是我们一家的问题,我问过很多同行,大家都感觉到在表面的繁荣之上,危机隐隐靠近。

我认为在内容消费领域还有很多变现方向,但实际上难度越来越大。

第一个原因是内容变现平台越来越多,没有形成几个大的平台,流量很分散,这导致新的内容产品爆款难度越来越大,要么依赖平台助推,要么你个人IP影响力还比较大,但问题是宇宙第一网红+喜马拉雅FM频道合力助推,咪蒙的月薪5万课程一周也就是500万销售业绩,我们和咪蒙之间,又隔了多少个大咖?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流量成本在提高,只有单一内容产品,只能是圈粉,只有通过系列化内容才能变现,这也提高了垂直内容产出的难度,普通内容创作者不考虑抱团运营的话,从事这个行业可能无利可图。

第三个原因就是很多学习者最近两年被各种文案营销,导致囤课太多,现在有点消费疲劳。

是我们一起透支了整个市场,忘记了爱学习的人始终是很少的。

2、大部分内容创业者也低估内容产品创作的难度

要知道,爱学习的人很少,所以创造出大家爱学的课程很难,甚至比拍电影还难。

大部分人低估了知识产品产生的难度。仿佛写一篇好文章,念成音频,就可以拿去定义一个高价格,获得知识红利。如果这样也可以,找个文笔好的,加上一个声音好的,就可以横扫了,然而并不是这样。

目前的市场繁荣最大隐患就是大家更多考虑变现,而没有思考在在线学习领域,怎样的产品才是真正好的产品。

合格的内容产品,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在线学习我们都才刚刚开始拥抱),在一个领域起步阶段,我们都是需要大量试错的。

我觉得我们整体都还在试错阶段,我们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的在线知识产品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我们也在摸索和探索,这里面试错的成本很高。

否则怎么解释很多内容产品本质上只是一个流量产品,一旦离开流量推送,销售周期连半年都维持不住?

我们说磨课的含义,不是你把音频重新录几遍,视频没有拍好再拍一次,这不是磨课,磨课要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教不好,而那样教好。

里面的迭代进化过程非常纠结,常常是教学框架搭好了,找不到好案例。或者明明有一个好案例,却找不到好的教学结构把它用合适的方式教给学生,只有真正体验过课程开发的人,才会体会到我这句话背后的纠结,也有搞定后的快乐。

我们开发一门课程周期往往是半年,真正想通了,一天都可以做一节图文课,但是在想通之前,从大纲梳理,脚本写作,原型创作,案例调整,文案修改,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次推倒从来,即便这样,最终发布后我们还要交给学员正式付费内测,无非给一个优惠福利价格,我们 希望用付费的方式刺激一下学员,让他们真正用学习消费者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我们常常一开始就纠结,为什么这门课有人愿意学?他们到底要学什么?我们能让他通过学习创造价值吗?——虽然功利,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功利的事情,否则大家放飞天性,都去玩好了。

我们一再提示大家,技能类学习不仅仅是看和听,一直也要围绕激发动手建立行动训练体系,所以做在线教育的本质就是打造一个教学体系,并不是开发一门课。

搞出一门课并不难,搞出一门50%的人能看完的课程真的很难。

3、大部分内容创业者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回报

我问过很多内容创业者,你觉得55分配比例合适吗?很多人斩钉截铁回答,合适啊,因为内容为王。

说到内容为王,那就要问问那些自信的人啊,你是哪里来的自信,把自己转述的二手知识加上一点点直觉经验,就狂妄到认为你的内容足够好到为王?

如果真是知识,好的内容得到业内公认的方式,截止目前依然是【1】发表高水平论文;【2】承担重大课题;【3】出版高水平图书。

我还没有听说过谁认为写出一篇10万+的小编就是专业人士,我相信写出一本心理学专著的作者,哪怕他的书不畅销,我们更容易认为他是专业人士。

既然不过是二手知识+个人经验的科普,这样的内容创作其实门槛不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也可以,甚至觉得听了老师的课,我也可以做得更好。

这样的内容产品门槛都没有,怎么好意思说“内容为王”,你又不是类似内容的唯一供应商,竞争者多了去,请不要盲目自信。

我们的《和秋叶一起学PPT》系列OFFICE课程,不敢说内容为王,但我们敢说目前市场上把课程开发到我们这么全面,系统,定期升级,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的,应该是只有我们一家,即便这样,我们也没觉得我们内容不可以改进,反而怎么看都觉得可以继续完善提升的点非常多,我们的觉悟是——我们的内容每年都需要改进。

我们的《黄金人脉:让你发掘身边的隐形财富》课程,也不敢说是市面上讲人脉最好的课程,但是我们有自信和市面上所有谈这个话题的课程、图书做对比,我们知道自己的特色在哪里,会有很多人喜欢这门课,口碑相传。所以这个课程破3000人后,我们基本就不管了,但课程每天都有自然销量,这就是内容为王。

离开了流量推荐就完全卖不掉的课程,恐怕不能算内容为王。

至于内容创业的回报,大部分人可能也大大高估了。

我有个朋友,请经纪人运营自己的课程,收入和平台对分,然后自己和经纪人对分,这个规则没毛病,是目前的惯例。

我问他,99元的课程,假如卖到1万人,这个业绩很牛了,你估计你能赚多少?

他说大概是24.75万?——我说能有15万就不错了。

那我就替他算算账。

1万人,99元,就是99万销售收入,算100万吧。

做到这个业绩,一般是要用分销的,普通作者靠自己的能量和平台的流量能卖到3000人就很厉害了。剩下7000人用分销的话,分销需要30%分成,差不多20万分销分成。

这就只剩下80万收入对分,对吧?

嗯,是这样的。——然而你没有听说过苹果对虚拟产品销售收入要分成32%吗?

我听说过。——那你估计爱学习的人中有多少用苹果手机呢?

50%?——差不多,那就扣除50万的32%,算15万吧。

那就是80-15=65万。——是的,这才是你、你经纪人和平台的毛收入,不过如果通过微信平台支付的话,微信可能要扣除2%,另外为了促销,平台有时候会让你半价销售,比如喜马拉雅学习节就是全场半价,你卖到一万人,根本没有100万收入。

就算你拿到32.5万分成,别忘了,平台往往要求你先开票,再转账到你的公司,这样的话,32.5万最少6%的税,也就是2万。

入账到你们公司的款在不计算微信支付扣款,平台促销优惠减免等因素下,最多也就是30万。

然后你和经纪人对分,一人15万收入。

请问我的计算有什么问题?

没问题——那请问公司发钱给你,是个人收入,个人收入所得税的问题怎么解决?

如果依法纳税,你拿到手的收入其实不足10万呢,也就是不到10%。

还有啊,很多平台是半年结算一次,所以你这10万还得慢慢等喔。

我是个算钱就清醒的人。和我合作的很多小伙伴一开始以为我们对大家小气,但他们自己认真算算我们的投入(送流量,送优惠券,送书,送礼物,送服务),再算算我们给大家的实际分成,就会知道,秋叶大叔这个人,厚道,宁可自己少赚钱,也不亏待自己人。

只是好多内容创业者,心都大过天。这个行业流量红利已经过去了,消费冲动也刺激得差不多了,整个行业回报开始向普通的工作看齐了。

这就是真相,不服你来挑我计算的毛病啊。

那我自己和平台谈!——好啊,不过平台现在要求他们出流量的话,28分或者37分。你为了走账还得开一家公司,或者找人开票费人情,一样赚不到。

我没毛病,你心太大。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