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产这条贼船,你千万别上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707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中产这条贼船,你千万别上
作者:孙骁骥 微信公众号“骥观天下”(jiguantx)
深圳某科技公司的程序员跳楼事件,近来引发广泛讨论。对于很多进入职场十年以上的人士来说,都不约而同感到了一种焦虑。这位自杀的程序员,据说导火索是因为公司裁员,而自杀者和大多数职场人士一样具有“三中”的特征:人到中年、阶层中产、中等收入。
如果说,一位非常普通的“三中”人士都具有因职场挫败而跌落人生谷底的风险,那么推而广之,我们这个社会上又会有多少中产可能会以类似的方式结束一生呢?
十年前,小日子还算过得比较滋润的中产,现在却是普遍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既有财务上的,也有事业上和家庭上的问题。总之,中产变中惨,这已是大势所趋。当看到深圳那位程序员的悲剧在朋友圈不断发酵,此刻,笔者只想再次提醒各位“被中产”的人士:中产是一艘“贼船”,你千万别上。
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中产更惨
前段时间流行一篇文章,叫做:“所谓中产,就是内心戏太多了”。这篇文字说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中产阶层普遍在进行一种“自我催眠”,陶醉在自我创造出的中产幻觉之中却无视即将到来的生活危机。
这帮“中产人士”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感觉挺良好,由于有一点闲钱和闲时间,中产们开始用一种比较廉价的方法模仿起了富裕阶层的生活方式。例如,消费奢侈品牌、出国度假、各种讲求生活格调以及追求所谓的精神生活。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属于“内心戏太多”的症状。
结果,他们把大部分宝贵的业余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面,却忽视了继续提高自我追求、更新自我知识,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经济环境。
不出十年,中产们猛然发现,自己的职场空间已经变得非常窄,出路减少,而新生一代生猛的劳动力正在不断往前追赶,长江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这时候,他们终于感到焦虑了,但很可惜,现在才焦虑,为时已晚。
被媒体定义为中产的人们,长期以来受到传媒的误导,忽视了中国收入分配的基本盘。那就是,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财富的两极分化趋势越加严重。
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中产阶层处于社会中间层,一头被富裕阶层财富上升的力道拽着往上提,另一头被庞大的贫穷阶层拽着往下拉。这两股强劲力道的撕扯下,中产阶层的命运必定是被扯得支离破碎、不复存在。
贫富之间差距有多大呢?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在全球的亿万级别富豪当中,2017年财富增速最快的是中国富豪。其财富增加的幅度是美国同等级别富豪的大约4倍、欧洲同级别富豪的3倍。中国的顶级富豪,即使放眼全球,也可以说是过得相当的滋润。
而中国中间阶层的收入增长情况,在过去的一年中并不明显。根据瑞信财富的报告,中国的家庭财富甚至呈现下降趋势,整体家庭财富下降了2.8%,中国成年人的平均财富七年来首次下降。
在劳动收入无明显提高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环境不见改善,使得很多无法有效进行财富配资的中产人士财富缩水。仅仅是两年前的那次大股灾,上证综合指数从五千多点跌到三千以下,直接让至少全国50到60万中产在这场暴跌中被消灭。
然而,根据香港贸发局的“居民消费调查”,中国大陆的中产有81%预期未来2至3年收入会继续增加。至于经济放缓对日常消费的影响,51%受访者表示比以前花多了钱以提升生活品质,比以前更谨慎的只有14%。另有超过60%的人认为,中产阶层对商品品质提升有明显要求。
也就是说,所谓的中产现在已彻底被这个消费主义的社会渗透洗脑,即使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盲目追求消费的升级,增加消费支出。
走到这一步,已经不是简单的“内心戏太多”足以形容,而更像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中间阶层精心打造了一个消费主义的牢笼,让他们甘心成为欲望和金钱的奴隶。
二、中产为何注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背锅侠”
我们再从长时段来看,会发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本来就呈现出一种不公平的分布。
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在一份研究财富分配的报告中指出:1980至2016年间,人类中最富有的1%获得了世界收入的27%。相比之下,收入处于后50%的人只获得了12%。
具体到中国,情况更加极端:三十多年来,收入增加最多的是占总人数0.001%的顶级富豪,其每年的财富增长超过10%,而中间40%的人口和底层50%的人口收入每年增加只有6%和4.5%。表面上看,差距也不大,但你要知道这是三十几年的平均增长率,把复利算上,这种财富差距就变得非常巨大了。
当中产阶级受到上下两股力道的拉扯时,必然会出现分化。也就是说,中产内部会分化为“上层中产”(upper middle class)以及“下层中产”(mass middle class)。
根据麦肯锡的估计,到2022年,中国的上层中产将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4%,底层中产占总数的22%,与十年前相比,数据几乎刚好相反。十年前,底层中产占城市家庭总数的54%,上层中产只占据14%。富裕阶层数量占9%。
但实际上,我们要是细看一下统计的标准,会发现这其实是很悲催的。所谓的“富裕阶层”,在这份报告中被定义为年收入大于229000元人民币,所谓的“上层中产”,意味年收入在106000到229000元人民币,下层中产意思是年收入在60000到106000元。
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今天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以及一些二线城市,年收入在229000元的家庭,根本算不上富人,称为中产都十分勉强。收入在10万到20万的家庭,放到在二线城市也是一大把。如果把越来越增多的各项开销都减去,这些人其实一年下来剩不下什么钱。
因此,这个统计只是向我们表明了城市中产阶层向下坠落的速度和规模。原本的中产当中,只有一小部分家庭的年收入可以奔向超过30万、40万、50万乃至更多。大部分所谓的中产,注定沉沦。
未来的格局很已经明显了:中产阶层当中有一少部分人将变得更富,更多的人将变得更穷。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财富博弈游戏。在这场游戏中谁负谁胜出?答案在于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
中国的经济发展,前二十年是靠农民工进行基础建设。现在城市化进程趋于饱和,农民工自然成为了无用的阶层,立即被社会抛弃。同样的道理,未来的中国将经历再城市化的进程,人工智能和新行业的出现会淘汰大量中产岗位。这时候,中产阶层就会步农民工的后尘,成为被整个社会扫地出门的阶层。中产也将注定将成为经济转型的“背锅侠”。
举例来说,制造业方面的重复性体力工作、蓝领、组装及相关工作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城市中产的许多流程化工作,如文员、机械操作、加工等等岗位会显著减少。即使像是IT这类看似属于技术型的职业,也面临巨大压力。
由于大量传统职业的消失,会导致大量的年轻人学习就业前景更好的IT类等等新兴专业,但这必然会造成一段时间以后相关行业人才过剩,职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而且,未来更变化迅速的职场,会让今天还是所谓朝阳产业的岗位,在几年以后马上变夕阳产业。
虽然我们常说,中国未来是劳动力短缺的国家,但经济增速整体的变缓会导致用工岗位增速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因此,在局部的行业里边,人才其实是过剩的,岗位竞争也超乎一般的激烈。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对于资方而言,当然更喜欢使用那种对薪水无要求,愿意做牛做马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得了“中产病”、干不得也累不得、整天都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假中产。
有一个事实,我们大家其实都知道,但就是不愿意说出来:那就是中产一直具有三大幻觉,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资产就可以高枕无忧;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说话就有影响力;认为勤奋就会成功。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击碎你头脑中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产是个迷梦,认真你就输了,中产是艘贼船,上了你就沉了。今天的你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舍弃自己幻想出来的中产身份,重新像一个学徒那样,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然后忍辱负重、勤恳的再奋斗至少二十年吧。所谓“生活”注定只是富裕阶层的专属词汇,而一个不起眼的中产,此生用两字概括足矣——“生产”。
Recommend
-
121
有了这条高速公路,让特斯拉电动卡车边跑边充电,不加油无限续航-36氪有了这条高速公路,让特斯拉电动卡车边跑边充电,不加油无限续航陈大志·...
-
198
新浪科技讯这大半天,有一条裙子引发了激烈——广泛而友好的意见交换。它是什么颜色的?(下图)网友主要分为“蓝黑”和“白金”两个阵营,现在争论已经形成互扔西红柿、鸡蛋,并且马上就要升级成互扔西红柿炒鸡蛋的局面。小编所在的频道也已经争论不堪,各自
-
87
Docker“生死”记,这条船还能开出去多远? 190 月初,一篇题为
-
81
-
103
震撼!中国惊现一条生产线: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画面。。。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蓬勃兴起。2017年,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突破12万台,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连续第九年
-
61
这条蛇头上住了一只幽灵
-
49
编者按: 自学成才的开发员之路充满艰辛,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从新手到完成职业程序员这一蜕变没有捷径,也正因为如此,所有自学成才的开发人员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在这篇文章里,Victor Cassone 分...
-
50
记者宋宇晟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3日电“转发这条锦鲤,好运不断,心想事成!”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在这里,“锦鲤”已经不只是一种鱼,更是一种符号——它既可以是锦鲤,也可以是王思聪、杨超越、魏璎珞,或者最近的“信小呆
-
53
作者:耿慧丽换电还是充电?这曾是电动车行业争议的一大热点。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充电模式逐渐占上风,换电模式因为技术、成本等多重障碍几乎被人遗忘。但近期,换电模式再次进入媒体视线。继今年7月北汽新能源与中石油签订合作协议,合作推广换电服务
-
5
V2EX › 硬件 这个贼船套餐值吗?丐吗? reayyu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