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2017年个人总结-程序员的中年焦虑症 - 才子锅锅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nblogs.com/ihardcoder/p/805647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2017年个人总结-程序员的中年焦虑症

《可能是第一本写前端工程体系的书》

记不清上一次写个人年终总结是多久之前了,只记得那时候人人网还叫校内网,球场上出现最多的是麦迪的1号球衣,网吧最火的游戏是魔兽世界。我那时候应该还是个翘课打球、熬夜开荒的暴躁青年。25岁是老爷们儿的一道坎,以前是越活越矫情,以后是越活越糙。时至今日,30岁的我已经是个到点就困、满脸胡渣的油腻中年人了,每天最剧烈的运动就是遛狗时被二狗子溜。有次弯着腰给狗子洗澡累坏了,气的老子用仅剩的一点力气抽了狗子俩嘴巴。

595796-20171218103940553-56215889.png

但今年偏偏老不知羞又想“矫情”一回,写点玩意发发牢骚。
如果把少年的矫情理解为不知愁滋味的强赋新词,那么中年人的矫情就是尝过愁滋味后的陈词滥调,内容无非就那点事:工作、家庭、社会和自己。

记流水账之前还是先唠点个人层面的主观感受吧。
名利是好东西,能让人趋之若鹜,也能改变人的心态。然而名利却是无法量化的,甚至任何人都不能自信地说自己“拥有”了名利。所以有人贪得无厌,有人知足常乐。于我个人而言,两者的平衡点是现有的资本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同时得到一定的认可和成就感。
表面看上去,今年似乎是一个”丰收年”:工作上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技术leader;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狗子;甚至还抽空写了本书,于名于利都颇有斩获。可以说这些东西是我这几年梦寐以求的:认可、安定和成就。很多朋友说对与我这种非官非富二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毕业3年多便能够达到这样状态已经非常不错了。然而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些表面的平衡是废了吃奶的力气努力地支撑着:工作上丝毫松懈不得;房贷虽然不必节衣缩食但也并不轻松;至于写书也仅仅是过往工作经验的总结,算不得什么。这样的状态就像一个人踮着脚尖举高双手用最长手指的指甲盖撑着一根勉强平衡的竹竿一样,稍微一打滑或者一小股风就能让一切分崩离析。
可能有些夸张,但这确实是我上半年的精神状态。那时候刚刚换工作,思维上还未完全适应从一个开发者到技术leader的转变,有些患得患失;房子的装修费用也是紧紧巴巴,要不是公积金及时救急估计就得向老父亲伸手要钱了;加上老婆的工作也不太顺利还要操心装修,夫妻间小吵闹不断。焦虑的时候把自己关在车里反复听《Por Una Cabeza》。虽然跟老中校面临的苦难比起来,我这点小事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人在难受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面临的是过不去的坎。

595796-20171218104025975-32199413.png

不过还好挺过来了,现在的心态平和了很多:工作上不再强迫自己钻牛角尖,开始读一些技术以外的书;生活上有个小几岁的老婆让自己的心态年轻不少,加上养了只又肥又蠢的柴狗子,很多时候都笑出了猪叫声,连平时哼唱的歌也从以前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变成了“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595796-20171218104038490-1771194976.png

当然,心态的转变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也不是单个因素促成的。这里面包括了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发生的各种事情引发的各种思考。说白了,就是看开了。

今年离开老东家其实有些情非所愿,团队、同事、领导和技术氛围都非常不错,去年也是我于技术层面成长最快的一年。最终无奈离开的原因是我见识到了最差劲的HR团队和最自以为是的CTO。2月份来到搜狗地图担任Web前端主管,正式告别一线搬砖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了~
595796-20171218104104693-152290563.png

一线的搬砖工人头头…偶尔还需要充当一根和稀泥的搅屎棍…
595796-20171218104113553-686029252.png

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该干的活还是得干,一样都少不了。只是思维上的转变有点费劲,甚至一开始想过打退堂鼓。虽然去年在老东家也被扣了一顶“前端架构组组长”的帽子,但本质上还是工程师,所做的项目也是聚焦于工程化。方向明确且单一的优点是能够把精力集中在技术架构上,这是工程师最擅长也最乐于做的事情。但是转型为技术leader必须脱离这种典型的工程师思维,除了技术架构以外,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业务架构上。

此处提到的所谓业务架构,我个人的理解包括两方面:

  1. 从用户或者收益的角度思考适用于业务的技术;
  2. 根据业务特征合理的分配团队开发人员。

简单说就是思考业务多于技术。对于工程师来说,第一点是最难的。越是资深的工程师越容易陷入唯技术论的深坑,而忽略了开发成本和用户体验。比如今年做了一个“汪仔不迷路”的活动,核心是一个迷宫游戏。初接触到这个需求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因为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考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涉及到Canvas开发、迷宫生成和寻址算法等技术细节。整个开发团队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发,结果上线之后用户数据表现平平,与投入的开发成本比起来简直尬到不行,间接导致了运营团队2018年对于此类活动预算的削减。虽然首要责任不在于技术开发人员,但是开发者完全可以在项目评审时衡量开发成本从而提出建设性的调整意见。

思维上的转变是今年遇到的一个难题,解决的关键是时间和经验,倒也没有对我造成很多困扰。更大困扰来自于身份转变带来的危机感。

身份转变带来的危机感

与技术leader相比,工程师的KPI更容易完成。

这句话是我今年最大的感受,与否不论,仅仅是个人观念。工程师的产出更容易量化,比如文档是否清晰、线上Bug多不多、白屏时间几秒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也是衡量一个技术人员能力的基本指标。但是技术leader的产出不能是“论个的”,更多的是从技术以外的角度来评判,并且不能单纯地把团队成员的功劳汇总到一起。这是很让人头疼的,领导也曾经叮嘱过尽量将产出量化,时至今日我仍未得要领。所以目前我给自己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粗暴:多做项目,写好代码,一个在量,一个在质。达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时间,而时间恰恰是我感觉最缺乏的东西。

年龄带来的危机感

我的父亲今年60岁,爷爷91岁,与他们比起来,刚刚30岁的我真没资格说自己老。然而对于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来说,30岁却早已不能算年轻了。

技术开发者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时间的积累可以增长知识储备,这是从业时间久的开发者相对于初入行开发者的优势。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前端。回顾前几年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很多已经成为了旧时代的产物,只能算是经历而非能力了。年龄越大,需要处理的事情越多,投入到学习技术上的精力越少,这是年龄大的开发者绝对的劣势。就好比一条百米跑道,前50米你领先于别人是因为起步早,但是后50米你的跑道上是跨栏而别人的跑道上是平地,能力相当的竞争者终会被超越。不是因为你老了,是你参与竞争的时间少了。

并且虽然年纪不小了,但是我的从业时间并不长,研究生毕业就已经27了,往后的时间更显紧迫。所以今年一个深刻困扰是:年轻不在如何保持竞争力?

我给自己的解决方案同样简单粗暴:

  • 努力充电;
  • 博取认同。

而我从小就是那种只要有得玩就玩,没得玩才学的货色,所以高中的成绩非常好,甚至某次月考超过了当时的女神班长拿了第一名,就是因为高中没得玩。然后到了大学就浪开了,因为能玩的东西多了。所以虽然现在工作本身的强度并不高,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充电,但也只有在公司才能真正学的进去。午休时间很长,吃饭顶多半小时,剩下的时间足够学不少东西了。下班回家后就干点不费脑子的事,比如写写文档。其实我挺烦别人闷头苦学的,小时候放学后我写完作业就看电视,我爸就经常指着前邻三叔家我堂姐的房间教育我:看看你姐多好学!因为我姐的房间灯能亮到11点多,那时候我早睡着了。所以基本上每次考试她都是第一,我就在第二第三徘徊。现在觉得努力真的是一种天分,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努力的劲头并不容易。

前面提到了名利,工作本身可以带来“利”(工资收入),却很难带来“名”,除非做的非常出色。对于工作来说,“名”也是好东西,比如对外招聘时会有应聘者“慕名而来”,比如内部技术交流时会有人认为你“名声在外”,说白了就是别人会因为“名”而对你产生认同。但是在工作中未达到“非常出色”的程度之前,任何的工作表现都会被认为是分内之事。所以博取认同的方式无非两种:

  • 于内 - 好好工作;
  • 于外 - 自我营销。
工作和营销

好好工作的办法说起来很简单:好好做项目、做好项目、把项目做好。做起来也不难,唯坚持尔。

自我营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混社区,唯一难的是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今年很少上知乎之类的所谓知识共享的社区了,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营销型内容。比如“XX公司面试经验”、“几分钟用XX框架做个TodoList”等等等等,用两个词语概括就是“捷径”和“入门”,而且往往这类文章能够得到大量的“赞”。虽然不可否认这类文章对于部分人群是非常有用的,但如果技术社区的绝大多数文章停留在这样的程度上就很可悲了。

今年有幸参加了Qcon,还写了一本关于前端工程化的书。我个人觉得自我营销可以适可而止了。之所以把这两件事归类为自我营销,因为它们与本职工作并没有太大关系。参加Qcon分享的虽然是公司的工作内容,但也仅仅是在获得上司批准后的个人行为。写书是对2016年工作经验的总结,与今年的工作内容也关系甚微。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需把精力全部投入在工作本身上了。三年不长不短,但是足够让技术人员的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分歧出不同的发展路线。

横向架构还是纵向技术?

这个问号其实大可不必,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就确定了后续的发展方向,截至目前仍然保持初心,不断扩展横向的知识面。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个人对于架构师和技术专家的理解:

  • 技术专家是对某个垂直技术领域有非常深入研究的人,简单概括就是一专多精。其价值体现在对技术的布道、进化、以及以此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架构上;
  • 架构师是对某个业务或工程领域的本质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制定合适的技术选型、架构模式以及人员分配,简单概括就是精于一业。其价值体现在架构对于业务或工程的支撑、融合以及演进上。

刚刚参加工作时更喜欢钻研技术的细节,甚至有些钻牛角尖。恰恰又遇到了JavaScript这门“丑陋”的语言,现在回想一下当时很多所谓的技术细节其实都是这门语言的“糟粕”部分。比如隐式类型转换、包装类型、float数字莫名其妙的精度等等等等,导致现在对于动态类型异常反感,越来越喜欢繁琐但严谨的C++和Go。

后来觉得研究太细化的技术对业务提升不大,就慢慢转向了性能优化方向,开始研究GC和动画加速。时至今日我仍然坚持性能是用户操作体验的核心,但对于业务产品来讲,争夺用户更核心的竞争力体现在迭代速度和稳定性上(比如大名鼎鼎的P***hub,看看人家那更新率和稳定性,过了墙就没挂过!当然了,其“业务类型”才是核心竞争力...)。遂“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工程和应用架构领域里。

媳妇老称呼我为“大神”,说她除了大师(更大的神)以外没见过这么牛逼的前端工程师。就冲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就值得娶了。她说当时我还有个绰号叫“拖鞋暖男”,因为秋冬季节我喜欢穿着一双大红色的棉拖在办公区晃悠。比我小5岁,挺有趣的一小姑娘。学过播音,会说拿着塔嘛的喇嘛和提溜着喇叭的哑巴;歌唱得不错,最擅长的曲目是普通的disco~

595796-20171218104244521-2140471493.png

15年就瞒着父母领了证,闪婚。虽然认识的时间不短,但结婚前正式谈恋爱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当时也没仔细想以后能不能买得起房子啊、这妞会不会是女装大佬啊、丈母娘会不会刁难啊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我想着应该是我这辈子干过的最吊的事了,事实证明也是一项非常正确的选择。虽然独生女有点小任性,不太精于人情世故;有点馋,见到三文鱼就走不动道;有点懒,驾照至今科目一还没学;有点唠叨,嫌我脚臭...

595796-20171218104253600-2124152520.png

有这么一句名言:

在北京有了房子就有了归属。 ——鲁迅

595796-20171218104303506-926304683.png

鲁迅不承认说过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也觉得这真是一句毫无逻辑的屁话。我以前也以为老是漂着不好,有了房子就能多好多好,可真有了之后却并没有原本想象的归属感。

装修的时候最关心的是院子,当时我想:有个自己的院子真不错!种上花种上树,还买了个遮风避雨凉亭,想着以后周末可以看看夕阳品品茶。结果自从凉亭摆上以后就再也没用过,目前它唯一的价值是下雨天能让二狗子有地拉尿...

倒也不是没有时间,只是缺乏闲情逸致。我们夫妻俩都很在意工作,本质上就是怕工作不顺而撑不起这个家。这栋房子并没有丝毫减轻这座城市带来的危机感和漂泊感。

归属感是个什么东西还真说不清楚。说到房子,最有归属感的是农村老家的那栋平房;说到城市,北京是最冰冷的,上海的冬天实在是讨厌,这些年反而最想念的是南京。也搞不清楚为何对南京有莫名的归属感,可能是在那遇到了最多最好的朋友,也可能是当时身处校园没有深刻接触社会。

很多人说我们80后赶上了最差的年代,完美躲避了所有社会福利: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后小学不要钱;没参加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要靠抢的。但是我反而觉得我们生在了一个不错的年代,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我们成年之前所接触的是一个相对纯粹和封闭环境,这得益于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所接受的价值传输都是从教育和父辈传承而来,并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现今如此多的糟粕“文化”以及社会阴暗面。就跟格林童话一样,给孩子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长大后才知道其背后残酷的现实,强烈的反差增长了心里的戾气。

玛蒂尔德:人生总是这么苦么,还是只有童年苦?
里昂:总是这么苦。

这几句台词结合国情应该把“童年”改成“成年”。今年的北京挺闹的,10月份去上海的时候机场安检把腰带都扒了。当然对这些事早就见惯不怪了。我的爷爷当过民兵打过鬼子,一生见证了我党的创业和发展;我的父亲出生于1958年,经历过大饥荒和黑暗的十年。我年少时曾向父亲吐槽过这个社会,但是他的反应很平淡,用他的话说就是“自古如此”,官也如此民也如此。后来稍稍年长后抱着非常“积极向上”的目标阅读了《金ping梅》,然后发现兰陵笑笑生所描绘的民间百态跟所谓的现代社会比起来简直如出一辙。

近几年那股子愤青劲越来越少了,今年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热门事件都没参与评论和转发,比如携程和豫章学院。一是因为在我所生长的农村学校里体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二是因为这些表面上被批判的携程和豫章学院们都只不过是政治权利的挡箭牌罢了。但是唯一一次让我失去理智的是红黄蓝的虐童事件,时至今日我仍然不完全相信打致幻剂和性侵只是谣言。红黄蓝的事被曝光以后,我和妻子慎重思考了生孩子的问题。

我和妻子都不是丁克族,只是近两年还不想生育。红黄蓝是一个引子,引出了我们坚定晚育的决心。

从人口控制方面,这个社会是畸形的。小时候见识过为了躲罚款而被寄放在别人家、管别人叫爸妈的孩子,最近又见识了“催”生二胎的。我有时候就想:人为什么要孩子?是责任?是义务?养儿防老?意志传承?吾辈何以为战?天性不可夺?

595796-20171218104314131-1055717351.png

等我想明白这些事再说吧~

而且我也不想让我媳妇成为那种天天围着孩子转,朋友圈10条有9条是晒娃还有1条是育儿心经的家庭妇女。我还想带着她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

春天去了趟大理,租了辆电动车从古城一路骑到洱海。这俩地方其实没什么感觉,典型的旅游区,商业味太浓。反倒是去洱海路上经过的几个白族村子很是漂亮。路上的车很少,乡土味很浓。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纯粹的景色、声音和味道。山高云低,白墙青瓦,田间有劳作的人,林里有叽喳的鸟。

595796-20171218104324146-1595967725.png

今年有个综艺节目叫《漂亮的房子》,有一期在福建找了一栋临溪而建的民房:

595796-20171218104334850-1010184833.png

我当时就感觉,这样的住所不就是陶渊明所说的世外桃源吗?天蓝水清,山高路远,这应该是中国最典型的人文景色之一,也是作为武侠爱好者能够想象到的最美的地方。但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那个村子的原住民几乎已经走光了,只留下了不到两位数的人家,留下的这部分人的生活也是靠最原始的手工劳作支撑。

白族的村子之所以能保存纯粹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策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福建的村子没有被发展成旅游区却面临着荒废的命运,因为那里缺乏空间、交通、通信等等这些现代化发展所必要的条件。这些应该是中国最美的地方,现在反而是最不宜居住的。

我有时候就爱操这份闲心,想想到底在所谓的大城市里有什么好处。收入高?都花了。玩得玩意多?时间长了也就那么回事。快递方便?唉这还真是。

今年跟媳妇讨论以后年纪再大点要不要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去大理的新城洱海旁边买个小房子过完剩下的半辈子。后来想了想,新城几乎已经被完全汉化了,没啥意思。而且蔬菜和肉贵的要死,天天吃土豆可受不了。

要不想辙移民去日本?那破地三天两头震一回,语言也别扭,万一蹲坑的时候地震了不知道是该骂艹你M还是八嘎呀路。而且11区的第三服务业那么发达对身体也不好。

595796-20171218104342943-669799715.png

得!说了是操闲心,还是在北京老实呆着吧。你丫虐我千百遍,我他妈待你如初恋;不是初恋太美好,而是下家不好找。

年少时喜欢读古龙,向往刀剑诗酒快意恩仇;年轻时喜好读余秋雨,憧憬更大的世界和别处的生活。现在开始读王小波,学习做一个真诚有趣的人和冷静的批判主义者。

PS:最后还是忍不住宣传一下自己的书,预售阶段,欢迎订购。

595796-20171218104425209-347191814.jpg

我的博客即将搬运同步至腾讯云+社区,邀请大家一同入驻: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support-plan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