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职场最初几年,影响今后人生格局的,就这两样东西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36kr.com/p/5107690.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职场最初几年,影响今后人生格局的,就这两样东西

人神共奋·2017-12-13 00:14
​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考,让你的人生拥有真正的大格局。

1/6、按汽车喇叭为什么应该付费

我这个人对汽车喇叭特别敏感,平时经常呼吁政府应该对乱按喇叭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么一条奇思妙想:

之所以乱按喇叭屡禁不绝,因为查处成本太高。建议政府强制安装一种插卡付费才能按响的汽车喇叭, 100元充值10次,“嘟”一声,10块钱没了,肯定能大大减少乱按喇叭的现象。

这个建议让我又爱又恨,这么有格局的想法,怎么不是我想出来的呢?

这就是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徐小平为他的母校萨省大学毕业典礼的一次演讲中,在讲到如何形成人生的大格局时,提到一个观点:

在人生大事上,要学会运用经济学思考模型。

人生格局是一个很虚的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心灵鸡汤,而用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后,换个角度就会让你豁然开朗。

比如经济学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稀缺性。

付费喇叭起作用的原理,正是把没有任何制造成本的喇叭声,变成“稀缺产品”,才能收费。然后把收到的一部分钱免费安排付费喇叭,另一部分作为监管费用,整个付费喇叭体系就能自动运转了。

这个设计也暗含了对人的“自由裁量权”的尊重,不是一刀切地规定某些地方绝对不能按喇叭,而是让你自己去决定,眼下的情况有没有必要按喇叭。

v2_3a9af479d56344d3b73312dc67e3fb40_img_000

真正的人生格局,从走上社会的第一天就要开始建立了。而一切都要从“稀缺性”这个经济学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开始。

2/6、Stay hungry,保持稀缺

我之前写过一篇《贫穷,对你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多大的影响?》,结论是:穷人缺钱(这不废话嘛?),富人缺时间。

这个句式可以无限填充下去:

单身狗缺个暖被窝的,结了婚的缺个人空间;

位高权重者缺安全感,社会底层缺机会;

天后王菲缺什么: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而且稀缺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现象。

本来你只是缺一条裙子,结果补上了后,你发现你还缺一双鞋、一件大衣、一条围巾,一个包包……,一旦你补上了一个“稀缺”,一定会进入下一个“稀缺”。

刚进职场,你缺经验,希望有更多的项目;等项目做了一些,你开始心里不平衡,钱太少了;好了,总算加工资,不再为房租操心,你又觉得工作上没有自主权;等熬到了升职,你刚刚有点小满足,就发现自己的时间开始不够用了;于是你开始“授权”下属分担一部分你的工作,却发现自己是个管理小白……

好了,等你混到了CEO的位置,你才发现,一切缺乏战略目标的忙,都是瞎忙。

某天,你回头看看你走过的路,你忽然明白了。

原来,“稀缺”就是你成长的目标,乔帮主的那句名言,原来是这个意思:

v2_d37a21f7731b43b9aa7a636507880bf9_img_000

经济学家在研究“资源诅咒陷阱”时发现:战略资源越丰富的国家,国民智商越低——钱来得太容易的地方,谁还会保持学习的动力呢?

格局小的人,被“稀缺”牵着鼻子走,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人生过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格局大的人,是那些擅于寻找现阶段更有价值的“稀缺”的人。

稀缺导致了一样东西的价值,反过来说,一旦你拥有了其中一样,它就会变成“过剩”。对你的价值就会缩水。

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交易,用你相对过剩别人相对稀缺的东西,去换取别人相对过剩你相对稀缺的东西。

因此,想要补充“稀缺”,你就要找到你人生中“过剩”的东西,这就是经济学中另一个基本思维方式——比较优势。

3/6、比较优势是个什么优势?

一条街上有两个皮匠,经验丰富的老王做一双皮鞋要1天,生瓜蛋子的小李要2天,如果两人做出来的品质、款式都相同,可以肯定,小李的店是开不下去的。

这时,我们说老王是有优势的。

小李发现自己做鞋做不过老王,一想,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啊,那就做皮包吧。

老王偶尔也做包,一个包需要4天。于是,小李苦心钻研做包的手艺,终于把做包的时间压缩到了5天。

此时,小李在做包上有优势(3天对4天),老王在做鞋上有优势(1天对2天)。

前面的情况下,谁有优势,都是一目了然的,经济学上称之为“绝对优势”。

v2_5f726e4739594d89bfa3531d1599da6a_img_000

但现实中的“绝对”都是暂时的,只有“相对”才是绝对的。

皮包的生意被小李抢走后,老王不服气,下狠工夫,凭借老皮匠的功底,硬是把一个包的制作周期缩短到了两天,再度获得成本优势。

此时从“绝对优势”上讲,老王双双超越小李,是不是小李的店就开不下去了呢?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老王虽然在做鞋和做包上都有绝对优势,但问题是,老王只有一个老王,他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多做一个包,就要少做两双鞋。

老王可以一时赌气,在“做包”上采用赶超战略,但长期而言,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一定会计算一下:同样的时间,是做包赚的多,还是做鞋赚的多?

当老王发现还是自己的老本行做鞋更赚钱时,他一定会采用这个经营策略——鞋的生意优先接下来,没事做的时间才接包的生意。

这么一来,小李又起死回生了。

你看,前面说过,“稀缺性”是经济学的第一原理,也是人生的第一作用力,这时就体现出来了。

一旦老王拥有“两项绝对优势”,就出现了时间“稀缺性”的问题,不得不放弃其中优势相对不明显的皮包生意。

相对而言,小李因为当时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反而形成了做包上的“优势”。因为这不是真正的优势,而是老王在时间上的稀缺造成的,经济学上称之“比较优势”。

有了这个“比较优势”,小李就可以和老李分工了。他甚至可以和老王合作,把老王做包的单子接下来,分一些介绍费给老王(代工厂的雏形),既解决了老王的“时间瓶颈”问题,自己生意稳定下来后,还能不断提高手艺,把相对优势变成绝对优势,或者寻找新的比较优势。

v2_080045f94c7941849192d6155535b8ad_img_000

“他人的稀缺——自已的比较优势——分工或合作——新的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上仅次于“稀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4/6、穷,才是你的优势

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这是人类认知的巨大飞跃,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就算你真的一无是处,你至少还有一样东西——时间。

以前我们常说,世界充满了不公平,只有时间绝对公平,每个人都是24小时。

但引入了“相对优势”理论之后,时间就不再“公平”,相反,它是对不公平的“劫富济贫”。

假如你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应聘一个叫“资料收集员”的职位,你会在简历上写,个人优势是擅长找资料、了解行业、细心,等等。

其实,这些根本不是你的优势,你一个新人,对这个行业上下游、对客户一无所知,你凭什么觉得你收集资料的能力比有经验的人强?

你得到这份工作,其实凭借的是你的“比较优势”,就是“一穷二白”——没有钱,没有经验。

因为没有经验,你的时间价值就低;因为缺钱,你才愿意接受低薪的工作。

公司就是一群人之间的合作组织。只有凭借这个“比较优势”,一个新人才有机会进入职场,参与到合作中来。

不过,这个“比较优势”一旦加薪,就不存在了。在这个只有一两年的时间窗口内,你必须完成两项任务:

一、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换,补充你现在最稀缺的能力;

二、形成你下一个“比较优势”。

它们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国运”中得到一些启发。

5/6、“国运”的时间窗口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稀缺”的东西真实是太多了,工业化体系、外汇、基础建设、人才、制度,真正的一穷二白。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引进“三资企业”建立外向型经济,说白了,就是因为我们穷,“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是一个非常明显“相对优势”,以此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但这个“相对优势”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能否把握好,这就一国的“国运”了。幸好,我们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渐渐丧失的这三十年里,把“工业化体系、外汇、基础建设”这些原来“稀缺”的东西,又变成了新的“相对优势”。

而像拉美国家,在这个时间,把赚来的钱用于消费,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最终在国民收入上升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再度回到贫穷国家的队伍中。

在职场上,低成本的新人期就是一个短暂而重要的时间窗口,这段时间,穷是资本,千万别跟别人比,未来的变数太大了。

想想中国三十年的低劳动成本时期,对于那些拿几百块钱在流水线上没日没夜加班的打工者而言,其实是非常残酷的。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强大、完整的制造业体系。

想要形成大的人生格局,一份成长性强的职业,比绝对收入高的职业,重要得多。

不过,人生所有稀缺的资源,对于下面这样东西而言,都是浮云。

6/6、时间给你的唯一机会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人永远不会死,那会怎样?

我的答案是——这个世界将永远停止前进。

如果生命永续,就意味着你将拥有无限多的时间,时间就不再稀缺。那么,你今天工作不如明天工作,明天工作不如永远不工作。

因为时间是稀缺,导致你能做的事也是稀缺的,导致做成事情的资源,比如财富、权力、名誉、颜值、才华……,统统都是稀缺的。

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从稀缺变成过剩,只有时间不会,它永远是稀缺的,而且越来越“稀缺”。

不过,时间的稀缺性,仍然存在唯一的变量——生命值。

项羽24岁起兵,30岁,自刎了;霍去病19岁挂帅,23岁,挂了;曹冲7岁称象,13岁,早夭了。

肯德基老爷爷56岁还在拿救济金,结果活到90岁;齐白石66岁成名,93岁才无疾而终;姜子牙76岁拜相,硬是把生命坚持到139岁。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公平个屁!

为了业绩和升职的机会而加班熬夜,为了与同事的矛盾而暗自生闷气,带着行李和满身疲倦变成“空中飞人”……,一边努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一边拼命刷生命值——这恐怕是我们这辈子做过的,最不划算的事儿了。

在时间价值这个最大的人生格局问题上,一定要优先做大“增量”——只要活得够长,还要活得够好,机会一定会有。

(本文为新的系列“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一篇)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业的看法。

与“人生规划”相关的文章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

灰犀牛效应:为什么我们明知房价泡沫巨大,还要抢着买房?

创新是找死,平庸是等死,那活下去正确姿势是什么?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