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2 weeks ago
source link: https://lieyunpro.com/archives/492714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857字)

7小时前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频繁跨界的东软集团正在陷入增长疲软“泥潭”

来源:东软集团
昔日“巨无霸”,要从“疲软”中“硬”起来,或并不容易。

本文转载自:博望财经(ID:BowangCaijing),作者:飞雪。猎云网已获授权。

“我们不断反思自己有什么问题和毛病,并且可以大胆地、快速地改变这些毛病”,在谈及东软30多年来能够活到今天时,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刘积仁曾如是总结“方法论”。

“我们喜欢在每一个机会即将来临之前开始布局”,从软件外包、IT解决方案到医疗设备制造、软件教育、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及至大健康生态,一路走来,刘积仁还曾感慨地说。

然而,驰骋全球的“巨无霸”东软集团,却无奈地呈现出“增长疲软”态势。其所涉足的每个黄金赛道,既存在自身战斗力不够强悍等问题,各细分领域也已有专注玩家以更核心的竞争力,令东软集团面临四面围剿般的严峻挑战。

东软集团发布的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也提示称,2023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72亿元至0.86亿元之间,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1.15亿元至1.4亿元之间。而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则分别净亏损3.43亿元、5.3亿元。

扭亏为盈但扣非净利润或仍呈亏损态势,实则说明东软集团亟需提升其盈利能力。那么,而立之年迎来上市首亏,如今又在不惑之年到来前陷入“增长疲软”困境,不禁试问,东软还能否重新“硬”起来?

01、激进分拆打造IPO集群,东软集团的资本局能否迎来大满贯?

用刘积仁的话说,东软“将进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群,以此为基础,运用好资本市场,构建企业发展的新生态。”这或是其对东软旗下业务连续分拆,加速推进被剥离资产IPO的底气所在。

目前,东软集团已斩获三家上市公司,除东软集团以及2020年9月登陆香港联交所的东软教育外,最新的“成果”是,经四次递表方才于2023年9月28日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东软熙康。

而刘积仁真正心心念念、报以最大厚望的,则是东软医疗。刘积仁曾对外表示,“东软集团十分看好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机会,将围绕健康医疗领域继续加大投资,成为数字化技术推动医疗事业变革的推动者。”

为推动东软医疗上市,东软集团曾不惜以“业绩对赌”的方式来豪赌。2014年东软集团拆分东软医疗时,曾公布《关于子公司引进投资者的公告》。《公告》显示,如果东软医疗在第二次交割日后开始计算的6年内未能实现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履行回购义务,须一次性回购股权。回购义务将由东软集团或东软控股及其指定的第三方共同承担。

与之附带的,正是一纸对赌协议。协议要求,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在签订第二次交割日后的六年内实现上市。若未能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东软集团按照每年8%的复利回购股权。第二次交割已于2016年9月完成,这份为期六年的业绩对赌,实际上早在2022年9月份就已到期。

然而,东软集团在当年9月2日于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东软医疗早在2019年初进行股份制改制时,就已经将相关的对赌条款全部取消了。目前,东软集团没有任何的回购义务。

成立于1991年的东软集团,目前覆盖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企业数字化转型、国际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东软集团的客户,除了企业,就是政府和公立医院(事业单位)。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东软集团已服务600余家三甲医院客户、2700余家医疗机构客户、5000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30多个省市的全民信息化建设。

而东软集团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则提及,“东软核酸检测系统已在国内17个省120多个地市部署应用,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人口超大型城市,已累计检测超过140亿人次。”我国地级市一共293个,东软一家占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是否有近乎垄断之嫌?而这种近乎垄断的“超能力”又是如何练就的?

对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东软集团的业绩主要依赖于toBtoG中的关系维持。理论上,ToB是面向政企客户的业务,通常情况也包含ToG;而ToG则是从ToB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业务存在。面向的企业为政府或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是根据每年政府投入的财政预算,然后去做的一系列信息化项目,被视为“指标驱动,为做项目而做项目”。因此,ToG并不像ToB面向相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是这类项目多由政府通过外包形式采购。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政府应用发展研究报告》则显示,东软“数字政府软件与应用服务”市场竞争力持续领跑全国,并在人社、医保领域持续三年领导力象限排名第一。

有业内人士则略带调侃地指出,在医疗信息化领域,企业拓展业务,既不看技术,也不看服务……,那么,看的会是什么或无需挑明。

值得注意的是,东软医疗的利润更是长期依赖政府补贴。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6月30日,东软医疗期内确认的来自政府补助的收益分别为2204万元、5721万元、4481万元、2884万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未确认的政府补助收益为3.01亿元。

耐人寻味的是,其招股书还披露,2019年3月18日,东软医疗向股东宣派现金股息人民币2.01亿元,并于2020年派付股息。这可以理解为,2019年和2020年,东软医疗获得了2.6亿元的政府补贴,但将80%分给了股东。

对此,《财经》旗下“财经大健康”团队甚至发文质问:“四战”IPO的东软医疗,离了政府补贴胜算几何?其援引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东软医疗分别获得政府补助4670.5万元、9809.2万元、8722万元。同期,东软医疗利润分别为8204万元、9275.8万元、2.97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补助,2020年可能出现亏损。”

综上,资本局的背后,到底是刘积仁的“集群生态梦”,还是另有他因?自2011年剥离教育板块后,一发不可收拾的分拆动作,不仅是2014年至2017年三年的功夫,就以增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迅速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独立出去。而后者作为东软旗下国内最大医院ERP软件(HERP)供应商,望海康信实则也在冲刺IPO的路上。此外,成立于2015年的东软睿驰,在2021年拿到6.5亿元融资后,也不再纳入东软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作为致力于提供下一代汽车平台与关键技术的东软新晋子公司,或本就是为上市而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家A股+三家港股+一家科创板,或是刘积仁口中“IPO集群生态”背后真正的“大满贯”目标所在。

不过,分拆子公司等资本运作之下,却难掩盖东软主要业务盈利能力“疲软”的事实。财务数据上,仅以扣非后的净利润为例,其2021年净利率约0.4%,2019、2020年则扣非为负。暂且不拿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的东软医疗与同行比较,仅以抓住汽车智能网联解决方案的中科创达为对照,后者2021年的净利率高达13.4%。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是东软集团主营四大板块业务之一。

另有业界人士指出,东软集团分拆的子公司创始人持股比例都相对较高,管理层股权激励作用或未达到。那么,分来拆去,到底刘积仁所期待的“IPO集群效应”何时才能彰显威力?若迟迟无法“大满贯”,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是拆了个“寂寞”?

毕竟,业已拆分出来的子公司,在各自领域表现欠佳,落后于同业公司,缺乏足够竞争力是不争的事实,这自然让东软集团在资本市场压力倍增。

02、布局多个黄金赛道,怎奈各大赛道无不面临严峻挑战

身为庞然大物,东软集团的业务覆盖面之广超乎想象,不仅涉足教育、电信、电力、金融、制造、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截至目前,具体业务方向多达207个。

然而,经过上市27年来的首亏,加之两家公司分拆上市后走势不及预期。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在三年特殊时期还曾在公众视野中留下“负分”……种种内外部原因,无不让人质疑“外包大王”起家的东软集团,还有多大后续增长力?

梳理其近5年的财务数据,东软集团的“心头肉”——医疗及大健康业务,增速仅为1.8%。而其他几大业务板块,则大都呈现出下降甚至停滞等“疲态”。唯一获得大幅增长的智能汽车互联业务,虽增幅达25.5%,但毛利率仅在20%上下。相较于大健康板块,超38%的利润率却难有大幅增长的现实,也进一步说明,“增长疲软”渐成东软集团的“新常态”。

即便是成功上市的东软熙康,其发行价为4.76港元,募资金额为5.55亿港元。而开盘价却为3.69港元,较发行价下跌超过20%;收盘价为2.72港元,较发行价大跌42.86%;以收盘价计算,公司市值为22.9亿港元。究其原因,与其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无关系。东软熙康招股书显示,其2020年、2021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5.03亿元、6.14亿元、6.87亿元;经营亏损分别为1.56亿元、2.54亿元、1.95亿元;期内亏损分别为2亿元、2.95亿元、2.43亿元。

有对比才能知差距。东软主打的各大板块所处赛道,过去几年实则都有爆发增长,多个细分领域也有了新的“称王称霸”者,这无不使得东软在各板块中,竞争压力“拉满”。

例如,在智能网联汽车业务领域,尽管在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东软集团指出,其持续获得多家车厂的定点订单,在手的车载前装定点订单主要是智能座舱等系列产品,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以及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等等。

但仅从东软睿驰这一东软在新能源车板块主打电池管理系统及数据平台的子公司业务表现来看,其常年处于净亏损状态,且亏损超2亿。与专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中科创达相比,后者仅在汽车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上的利润率,就做到了50.9%。

而对于东软集团常挂在嘴边的自动驾驶等相关的细分垂直业务,目前不仅有大疆车载、毫末出行等中小规模的智驾公司以低价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虎口夺食。

而且,面对华为这匹黑马在汽车领域的强势攻城略地,深入赋能赛力斯乃至北汽蓝谷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问界等智选车模式的大举成功,东软原引以为傲的智驾、智舱、AR-HUD等技术,显然是小巫见大巫,无不给东软的汽车业务带来危机感。

何况,如今也是一众车企全栈自研大爆发的时代,未来还会选择第三方解决方案的车厂会越来越少。

如何面临这种市场份额会严重稀释的挑战,东软集团需要给出答案。

而在医疗领域,东软医疗尚努力冲刺IPO前夕,其直接竞争对手联影医疗则一举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第二支市值超千亿的医疗器械公司,仅次于另一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

当时的东软集团,显然着急了。东软医疗不顾及其过往多年锻造的高端品牌形象,为争份额而喊出“九十九万八,CT带回家”的口号。由此,中国市场的CT价格,也被拉到了百万元以下。

但“降价促销”并未让东软医疗摘到胜利的果实。据“财经大健康”数据显示,东软医疗2021年的收入为28亿元,不及联影医疗的40%;利润则为2.97亿元,只是后者14亿元的零头罢了。

实际上,在整个医疗大健康领域,像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公司,也都获得了比东软医疗更显著的收入增长,毛利率也甩了东软一大截。

03、首亏后2023业绩或不容乐观,智能化战略能改写“增长疲软”局面?

去年4月16日,作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龙头,东软集团迎来上市27年来首次亏损、毛利率创历史新低。据其披露的年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录得上市首亏。

东软集团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汇率双向波动等诸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第四季度的影响,使得东软的业务和项目节奏被严重拖累,公司业绩没有实现预期结果。

当然,亏损并未击垮东软集团的信心。其反而对外表示,随着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变革人与数字空间的沟通方式、数字内容创作方式、知识获取方式,AI终于迎来了普及和广泛应用的新阶段。

基于此,今年3月11日,东软集团开了一场战略发布会,宣布全面开启解决方案智能化战略,聚焦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业务领域,打造AI赋能的解决方案、数据价值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化的解决方案。

这场发布会上,东软特别提到,客户对于解决方案需求的转变。过去是想实现其系统流程的精准运行,如今更看重的是智能化和数据价值创造。而以东软为代表的企业,不得不去思考,未来在哪里。

为向智能化要增长,东软甚至不惜进行大幅组织架构调整,通过对职能组织、研发体系、销售体系、软件生产体系、领导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等全方位的变革,加强内部战略管理,全面提升软件开发效率,试图借此增强公司的业务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与市场的发展更契合,与客户的关系更紧密。

然而,“智能化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东软集团的“增长疲态”?哪怕用智能化将各解决方案彻底重做一遍,在AI技术为王的时代,东软集团还有多大可能吃到新时代的变革红利?

当然,这要看东软集团有没有足够领先的技术实力,去领跑人工智能时代。而技术实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研发投入这一指标就能进行研判,不仅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甚至能对公司的真实技术实力估摸个大概。

鉴于技术实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拿早两年的研发投入数据对比,或更能说明问题。这里暂且以2022年半年度报告中的数据为例,报告期内,东软集团研发费用为3.38亿元,占销售额比重约10%;而中国软件同期的研发费用为9.72亿元,占销售额比重达27%;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为14.39亿元,占营业额比重17.9%。不难看出,东软集团的研发投入是明显低于同行业优质标的的。

或是为提振资本信心,1月24日,东软集团披露回购方案。根据公告,为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东软集团拟通过自有资金进行回购,回购金额在1亿元~2亿元之间,回购价格不超过12元/股,回购股份在回购完成之后全部予以注销。

个中背景是,东软集团的股价自去年4月达到13.57元/股的高点后,便呈下滑态势。去年12月以来,下滑加剧,触及6.28元/股的历史低位。

回购方案的执行可谓“秒速”。截至1月31日,东软集团通过集中竞价方式便已累计回购股份数量为13,099,9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0796%,每股最高、最低成交价分别为8.52元、7.61元,已支付资金总额为1.0741亿元(不含印花税、佣金等交易费用)。

然而,资本市场对这一火速回购行为并不买账。除披露回购方案次日,东软集团股价涨7.9%外,此后7个交易日均呈下跌态势,累计跌幅超27%。

看来,昔日“巨无霸”,要从“疲软”中“硬”起来,或并不容易。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