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铁娘子重塑小鹏之后

 1 month ago
source link: https://awtmt.com/articles/371303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铁娘子重塑小鹏之后

柴旭晨 发表于 2024年04月18日 07:17
摘要:子弹还得再飞半年。

(左一为王凤英)

03a2f032-75e3-4713-a972-d75c2d5af9fd.png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一年多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三顾茅庐请来车圈“铁娘子”王凤英;一年多后,小鹏汽车进入了人事和经营的超级震荡期,至今未息。

王凤英“三板斧”曾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末小鹏的销量明显提升。然而进入2024年后,小鹏的业绩乍暖还寒,月销量回调至万辆之下,被老对手和后浪极速超车,排在了第七位,曾经的新势力明星黯然失色。

与此同时,剧烈的人事调整仍在小鹏内部蔓延,小鹏多个联合创始人和高管接连离职,一众原长城系的高管、王凤英的丈夫和女婿占据多个核心部门,长城系的经销商和渠道也被拉入了小鹏,变化天翻地覆。

何小鹏默许了这一切发生。这或许他是想逆袭成为行业巨头而孤注一掷的豪赌。他深知,小鹏汽车想要彻底改头换面,急需一场痛彻心扉的刮骨疗伤。

然而这一切变革的成效,都需要销量来佐证,显然截至目前,王凤英仍未完全证明自己。

半个月前的小米SU7发布会上,受邀而来的何小鹏,却在SU7价格公布后提前离场,网友戏言他回公司开会想对策去了。

小米的入场,势必加重了小鹏汽车的压力。今年,小鹏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未能破万,虽然3月逼近万辆,环比翻倍,但整个一季度2.1万台的总销量,同比去年下滑了近四成。

拆解小鹏的销量来看,“头重脚轻”的失衡感扑面而来。

全季交付量中,近四成来自开年上市的旗舰X9,这款原本定位细分赛道3、40万元的MPV车型意外成了小鹏的先锋军;而上一季度还充当主力的P7i、G6、新款G9月均销量都不足2千台,15万元级别的P5更降至几百台。

近半年来,小鹏实行了多轮调价“救场”,但依旧没能刺激销量增长。

去年12月,P7i、G9分别最高优惠2.6万、1.9万元;今年1月,P7i鹏翼版给出5万元补贴;3月G6起售价降至18万元内;4月新款G9限时减免至高2万元,同时一张“小鹏P7重现江湖”海报流出,一款配置原价23.99万元版本P7,优惠至14.09万元。

要知道这些都曾是小鹏的爆款,2020年发布的P7为小鹏贡献过逾6成销量;对标ModelY的G6去年撑起小鹏的半边天,连续多月保持8千余台的交付量;去年9月改款的新G9,单月销量也触及过近六千台的峰值,占比近三成。

而它们的命运却高度相似,总是在发布后成为销量担当,但半年后又快速降温,小鹏也一直困于这样的循环。

眼下,就在X9“当家”之时,纯电MPV赛道中理想售价50多万元的纯电MEGA,在3月以3229台的交付量,缩短着与小鹏X9(3946台)的身位;四座版的极氪“009光辉”也即将在本月内面世。X9还能热卖多久,也是个疑问。

销量波动、结构失衡,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行业同质化竞争愈加激烈,小鹏标榜的科技、智驾标签,已逐渐成为行业标配,尤其是在华为、小米发力之后。

而更本质的原因,是小鹏缺失一个从矩阵规划、产能管理、市场营销等构成的体系化能力。这是小鹏在黄金时代被隐藏的问题,虽然王凤英在过去一年极力改革,但截至目前仍未完善。

去年1月,小鹏汽车宣布王凤英加入并担任总裁一职,何小鹏给予其相当大的信任,将营销、供应链、产品规划、质量管控等业务的变革,逐步交到她手上。

自此之后,小鹏汽车组织变动频繁,多部门一把手都经历了换血,包括销售体系、汽车动力总成中心、造型中心、自动驾驶中心、采购等部门,且类似的调整还在继续。

其中负责小鹏销售的副总裁,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已换了数位,从技术出身的廖清红、吉利系的易寒、阿里系的王桐,再到近期从小鹏原财经平台经营管理副总裁调任而来的古苑卿。

去年下半年,随着小鹏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的离职,感知、决策、激光雷达等自动驾驶相关负责人也相继离开,近期小鹏汽车自动驾驶高级总监刘毅林也被传出将要出走的消息。

刚刚过去的3月,小鹏的最高层发生震动,两名联合创始人夏珩和何涛分别辞任总裁和高级副总裁职位,脱离了权力核心,加之早早退出的联合创始人杨春雷,小鹏的初创团队除了何小鹏之外全数出局。

夏何二人的落幕其实在预料之中,这也是G9风波后,小鹏“民主管理”、权力分散时代的彻底终结。

拥有强硬管理风格、笃信执行效率的王凤英,进一步将长城系的经验、风格甚至渠道和人事全面注入至小鹏、改变着小鹏。

如今,小鹏产品规划、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核心部门的负责人,都来自王凤英在长城的旧部甚至是家属。

渠道方面,去年末小鹏向经销商下达了储备库存的要求,每个月要采购目标销量一半的车辆。这是长城等传统汽车厂商常见的销售模式。其实稍早前,王凤英就提出渠道变革方案,合并了直营和授权经销商,并开始优胜劣汰的考核。

“铁娘子”强硬手腕下,小鹏去年淘汰了超130家门店,同时通过“木星计划”引入160家经销商伙伴,新增覆盖了40个三线城市。市场人士认为,王凤英从长城带来的核心资源就是经销网络,这批经销商更替或许正是出自她的牵线。

在一轮轮组织、人事与渠道改革之下,小鹏试图建立成熟、稳定的量产、销售等体系化能力,这是一家新势力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对何小鹏和王凤英而言,改变小鹏汽车的机会,可能只剩这最后一次,在内卷白热化人人冲刺的环境下,小鹏没有第二次重蹈覆辙的体能和时间。

在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看来,小鹏内部正在进行全方位的组织架构调整,但开花结果还尚需时日。

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重新进入了Hard模式,加上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价格战被推入了更深层次。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小鹏并不占优;它的品牌标签智驾,在华为、特斯拉、理想、吉利等围攻下,也没有了那么强的存在感。

今年是小鹏汽车成立的第十年,何小鹏的计划是交付量达到28万台,相较理想和问界,这个目标并不激进,却难言轻松。由于一季度的“拉垮”,接下来的9个月至少要实现月均2.9万台的交付量,才有可能撞线达标。

压力之下,何小鹏在两个月前的全员信中,抛出了三年30款新品(包括改款)的推新计划。接近小鹏的人士透露,下半年会推出代号“F57”的轿车(小鹏P6)、和一款B级SUV(小鹏G7),以与滴滴合作代号“MONA”的15万元级别SUV。

这三台车承担着刷新小鹏车型产品力的重任,其中15万级平台首款车显然要成为小鹏今年的销量担当。

“为年轻人提供一台真正的AI智驾汽车”,这是何小鹏对MONA项目的注解,小鹏将用XNGP和扶摇架构改造它。小鹏内部人士向华尔街见闻透露,小鹏想以此对标特斯拉准备上市的平价车型ModelQ,何小鹏对MONA品牌的保守预期是一年10万台以上。

而“F57”(小鹏P6)则要接力P7i,打开更大的轿车市场,内部期望它能达到5千台。也就是说到今年年末,小鹏一共会有8款车型在售,共同分担起全年28万台的KPI。

有供应链人士向华尔街见闻透露,何小鹏要求供应商下半年开始按3-4万台的月销量做供货准备。

不过,光有产品矩阵仍然是不够的,小米汽车的产品和营销也深深影响了整个行业,何小鹏和王凤英也不得不重新布局。

在全员信中,何小鹏提到要对品牌和营销进行战略升级,同时要在设计领域做升级,将造型做成小鹏的长板。

至于产能方面,王凤英拉来了有百万年产制造经验的前长城汽车总经理张利,负责小鹏的生产制造部门;为解决爆款周期短的问题,她请来同在里斯咨询共事过的江子杨出任产品规划主管。同时在渠道上,王凤英提出“压库”任务,让经销商分担小鹏的销售和回款压力。

看起来万事俱备只欠东(执)风(行)。何小鹏称,近三年执行比战略更重要。

王凤英在一年前上任时,立下“三年销量达百万,五年市值冲千亿美元”的目标;作为最早的造车新势力之一,何小鹏也有着冲击行业TOP5的野心,无论是反思还是请来“铁娘子”一起改革,他都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强烈求生欲。

但巨头之路并不好走,如今同台竞争的对手都各怀绝技,“铁娘子”体系化变革的速度和成效,几乎直接决定着小鹏的命运。

但好的一面是,小鹏正通过合作加厚自己的利润安全垫,何小鹏透露小鹏和大众已经开始了联合采购,4月17日双方再签订新协议,要在小鹏的电气架构上合作研发。内部人士称,预计今年小鹏会开始获得一部分平台和软件服务收入,对毛利率带来一定改善。

至于一季度的低谷,究竟是起跳前的深蹲蓄力,还是市场对小鹏改革方向的反馈?答案或将在半年后揭晓。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